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03 15:11:10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与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此G与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2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3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本信息

  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型)和粗糙型(Rough简称R型)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致病原理:肺炎双球菌有多种株系,但只有光滑型菌株可致病,因为在这些菌株的细胞外有多糖荚膜起保护作用,不致被宿主破坏。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

  格里菲斯的实验: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转化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进一步实验:1944年美国的埃弗雷(O。Avery)、麦克利奥特(C。 Macleod)及麦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体外转化实验)。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射人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

  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实际转化因子就是DNA,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出DNA这个名词,另外,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前者证明了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没有得出蛋白质与遗传物质的关系,后者证实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4

  1.DNA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多片段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

  3.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RNA蛋白质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分离定律呢?)

  6.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8.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9.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组成(包括1-22号常染色体DNA与X、Y性染色体DNA)

  人类基因组: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DNA测序是测DNA上所有碱基对的序列。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5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分裂期:

  A、分裂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分裂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

  D、分裂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6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疾病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达尔文试验发现:

  ①、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

  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7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的化学组成如何?到底哪种成分才是遗传物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RNA。由于染色体不是单一物质组成,因而,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的争论相当激烈,随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进行,使人们普遍接受了DNA才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一是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三是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四是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在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中,一批批科学家前赴后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这些经典实验的创新之处及其他们的结论怎样?格里菲思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一起注入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并分离得到了能够稳定遗传的S型肺炎双球菌。据此,他得到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促进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艾弗里及其同将组成S型肺炎双球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已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并创造性的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加入,发现只有加入DNA才能促使R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他们首次提出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让人们普遍接受“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结论的科学家是赫尔希和蔡斯,在于他们找到一种特殊的实验材料——大肠杆菌T2噬菌体(蛋白质与DNA可以有效分离),并借助于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噬菌体侵入到细菌的成分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4.为什么只能用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不能用14C和18O?如何标记?标记两种物质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进行噬菌体中侵入到细菌体内的是DNA还是蛋白质,因而标记元素应该是蛋白质或DNA特有的,如果选用14C和18O两种物质均含有不具有特异性,因而不可以。而DNA含P,蛋白质含S,P、S是他们各自特有的元素,因而可以用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由于噬菌体等病毒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宿主细胞单独进行,其生命活动及物质合成必需依赖于活的宿主细胞,因而,利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应先利用同位素标记其宿主细胞,然后以噬菌体病毒侵染已被标记的细菌,使形成的噬菌体含有被标记的元素。

  5.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正确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生物而言,DNA不是唯一的遗传物质,还可能是RNA或蛋白质;二是含有D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三是绝大多数生物含有DNA。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1)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1)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8

  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_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9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0

  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语句: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将面团包在纱布里搓洗后,留在纱布里的物质是蛋白质,洗出的白浆为淀粉。

  2、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失去的水是液泡中的水。

  4、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均是真核细胞分裂方式。细菌为原核生物,分裂为二分裂。

  5、精原细胞既可以有丝分裂,也可以减数分裂。

  6、线粒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7、蓝藻是原核生物。

  8、根减生长点细胞没有大液泡。

  9、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再增殖。

  10、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1、同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存在。

  12、愈伤组织特点:未分化,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13、皮肤生发层细胞代谢旺盛,在间期易癌变。

  14、根分身区细胞含自由水量大于成熟区细胞。

  15、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16、植物中,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倍。

  17、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

  18、T2噬菌体为双链DNA病毒。

  19、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均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20、人体NaCl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2

  一、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1、定义:是指人类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

  2、流程:

  二、新型农药

  1、概念:是指具备环境和谐或生物合理的特征,具有安全、广谱、低毒、无公害、易分解、与环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农药。

  2、学生讨论农业生产中有哪些新型农药的使用。

  三、生物防治

  1、定义:利用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或途径,就是生物防治。

  2、学生合作探讨在一个农田中,如何利用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四、昆虫信息激素的应用

  1、信息激素:是指由成虫释放于体外,能够吸引同种异性昆虫前交尾的一类激素。

  2、应用:学生探讨吸引素是如何用来防治害虫的?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3

  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

  结构核仁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

  染色质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

  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

  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4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大;

  ②分子结构复杂;

  ③种类极其多样;

  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①氨基酸种数不同

  ②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

  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5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方式增殖,通过它,单细胞生物能产生后代,多细胞生物则可以由一个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为一个多细胞个体。在增殖过程中可以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可见,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一、有丝分裂

  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特征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增长,对于细胞分裂来说,它是整个周期中为分裂期作准备的阶段。

  2、分裂期

  (1)前期

  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称为姐妹染色单体。同时,核仁解体,核摸消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中期

  染色体清晰可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

  每个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运动。

  (4)末期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逐渐变成丝状的染色质,同时纺锤体消失,核仁、核模重新出现,将染色质包围起来,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然后细胞一分为二。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较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生物高三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10-15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01-10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2-03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03-31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08-24

生物知识点总结11-15

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05-22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9篇08-04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