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09 11:03:56 制度 我要投稿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拟定制度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危险因素管理制度,欢迎阅读与收藏。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1

  依据《安全生产法》和《消防法》的规定,对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避免易发区域的事故发生。结合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制定公司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进行重点监控。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安全管理方案和预案,按照公司相关要求按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三、要求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有验收、有专人负责,并签订责任书或安全协议书。

  四、加强对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的用火用电管理,严格执行集团和公司的各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五、如有特殊需要应按照集团公司《安全旁站监督管理规定》建安(20xx)174号的要求,实行旁站制。

  六、加大对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监督检查力度,项目部主管人员、安全、消防管理人员及电工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巡检、日检、联检,并做好记录。

  七、对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设备设施的设置、租赁、安装和使用中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应按照公司《安全生产事故排查治理制度》的规定进行整改。同时,及时向项目部领导汇报。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2

  饭店、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有配电室(间),餐饮操作间,烟道、炊事机械;电梯等特种设备。

  1、凡是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设施必须专人负责其安全管理。

  2、配电室(间),电梯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乘梯须知等。

  3、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有指示标志,室内场所有应急照明,门开启方向正确,并配有相适应的灭火器材。

  4、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应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分隔措施。电气安装必需段符合要求,动用明火时,按规定执行。

  5、加强安全检查和巡逻检查,必要时有专人看管。

  6、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设施、属于特种设备的按特种设备的'管理规定执行(定期年检、操作者持证上岗等)

  7、电梯等特种设备除要严格执行定期检验的规定,每日对电梯进行巡查,定期保养,严禁带病运行。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3

  饭店、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有配电室(间),餐饮操作间,烟道、炊事机械;电梯等特种设备。

  1、凡是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设施必须专人负责其安全管理。

  2、配电室(间),电梯必须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乘梯须知等。

  3、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有指示标志,室内场所有应急照明,门开启方向正确,并配有相适应的灭火器材。

  4、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应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分隔措施。电气安装必需段符合要求,动用明火时,按规定执行。

  5、加强安全检查和巡逻检查,必要时有专人看管。

  6、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设施、属于特种设备的.按特种设备的管理规定执行(定期年检、操作者持证上岗等)

  7、电梯等特种设备除要严格执行定期检验的规定,每日对电梯进行巡查,定期保养,严禁带病运行。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4

  1.目的

  为提高对本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职责

  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3.协助机构

  生产经营部门。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4.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

  4.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5.识别后的处理

  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已经如实向当地卫生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3发现存在《高毒物品目录》里的毒物,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若有,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若无,当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6.检测项目的确定

  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6.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7.检测机构的确定

  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8.检测周期的确定

  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对《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8.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8.3对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下,必须按卫生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

  9.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9.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档案。

  9.2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所在地卫生部门。

  9.3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检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食堂),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10.检测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情况的内部审核,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

  9.附则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5

  1.目的

  为提高对本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职责

  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3.协助机构

  生产经营部门。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

  4.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

  4.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5.识别后的处理

  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已经如实向当地卫生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3发现存在《高毒物品目录》里的毒物,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若有,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若无,当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6.检测项目的确定

  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6.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7.检测机构的确定

  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8.检测周期的确定

  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对《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8.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8.3对检测结果有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下,必须按卫生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

  9.检测结果的记录、报告和公示

  9.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档案。

  9.2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所在地卫生部门。

  9.3每次检测结果应及时公示,公示地点为检测点及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食堂),公示内容包括检测地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等。

  10.检测费用列入职业病防治经费开支。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情况的内部审核,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

  9.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危险因素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较大危险因素管理制度10-08

危险危害因素管理制度10-08

学校危险管理制度12-26

危险仓库的管理制度12-20

危险仓库管理制度05-26

医院危险管理制度11-13

危险货物管理制度03-28

危险运输管理制度02-02

小学危险管理制度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