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0 09:21: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5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按照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3、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教学难点:

  从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中比较两次爬树的不同,渗透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对比法,自学法,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里玩呢?生汇报:我和爸爸妈妈到花溪公园玩。妈妈带我去天佑城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顺峰山。在家乡时爸爸带我爬过村边的大榕树。……

  2、引出课题。

  3、审题。从课文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你想进一步了解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生:我了解到作者通过写我学会了爬树来体现爬树的乐趣。我知道这是一写事的文章。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想像爸爸教我如何爬树?

  师:你为什么要用上“想像”?

  生:因为我爸爸不要说教我爬树,就是我要出去玩他都不准,说不安全,何况这里也没有树爬,所以只能想像。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水渠qú 桧guì树 槭qì树 凹āo进去 恍huǎng惚hū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说说你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词语?

  大呼小叫 热身赛 莫名其妙 恍恍惚惚 盘算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学生浏览课文,看看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又记叙了哪些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板书小提纲——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

  三、自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小组内阅读交流。

  (二)集体交流,共同品读。

  1、围绕本单元主题“乐趣”,查找文中能表示“乐趣”的相关语句。

  (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等语句,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过程中体会到的父子情。这便是爬树的乐趣。)

  2、交流:爬树前“我”的心情怎样?

  (“我开始担心起我能不能爬上树,爬树要有什么本事,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这句话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担心”。)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担心。

  4.交流第一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紧张地爬上树杈,手死死地抓住,腿不顾一切地翻下去,肚皮和胸脯全都不敢松劲地树身上······”),抓住“爬上,抓住,翻下去,贴在”等描者动作的语句体会。

  5.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板书:紧张。

  6.交流第二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我的四周都是枝条、绿叶,我像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7.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自豪。

  8.比较:第一次爬树和第二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爬树:大呼小叫,像动物。

  第二次爬树:觉得亲切,像猛兽。

  9.交流爬树后作者的心情。(围绕课文第19—22自然段谈自己的感受。)

  10.教师相机板书:快乐。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结合课文中的疑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

  3.引导学生深思:现实生活中“爬树”不太可能,那么应该怎样回归自然呢?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想与?

  4.课堂练习。

  鼓励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仿写一习作:《爸爸带我去 》或者《××带我去 》。

  六、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

  爬树前 担心

  第一次爬树 紧张 回归自然

  第二次爬树 自豪 热爱自然

  爬树后 快乐 保护自然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

  3、向别人介绍太阳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清楚文章的写作思路,能向别人介绍太阳城。

  教学过程:

  一、听记:

  (句子)太阳城,沐浴在太阳光下的城市,没有噪音,没有废气,这是多么美好哇!

  师读一遍,学生听记,再修改

  二、谈话导入:

  1、齐读听记的一句话。

  2、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这句表达了人们对对太阳城的向往之情,与现实的环境进行的对比,更让人觉得太阳城是多么的美好)

  3、(板书,课题)

  三、自学课文:

  同学们,你想象中的太阳城会是什么样的?让我们畅游太阳城。

  1、读通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画出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交流自学情况:

  1、以小组为单位,读通课文,师随机指导

  2、说说你了解的太阳城是什么样的?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未来的太阳城?

  (1)太阳能转换器

  (2)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3)一切地方都用上太阳能

  (4)不再有废气

  (5)对未来的展望

  五、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太阳城。

  六、小练笔

  学生想象作文:明天的太阳城

  要求:1、大胆想象

  2、按一定的条理写一写

  板书设计17、明天的太阳城

  能源: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储存

  释放

  七、布置作业:构想了未来的生活情景,写一篇习作。

  教学后记:

  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那种需要所谓的“精雕细琢”的课也应该借鉴这类课的教法。我常常为自己总是把握不好教学时间而苦恼,上讲读课时常常嫌时间不够,有时甚至会因此耽误学生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我知道这是完全违背教学常规的,违背学生意愿的,但是我有什么办法呢?教参上提出的那些知识点还没讲到或讲透,我怎么能在这里“刹车”呢?但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成就感,给了我改变自己的`勇气。我何必为没有讲透而苦恼?学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我们要求他们理解的东西,有些东西虽然他们不能像我们那么去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又何必难为他们呢?也许我们在讲读课上要求他们掌握的东西太多、太杂,或者说是我们教师自己没有对教材参透,强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知识点在里面,这样要教,那样要讲,那时间自然不够了。这节独立阅读课就做得很好,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某些方面再补充一些问题,给予学生15~20分钟的自学时间,结果证明,课堂的教学时间完全足够,甚至还留出了让学生“遐想”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5

  识字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

  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 、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 、观察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 、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

  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 认读字音。

  2、 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 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 、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 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 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教学反思:对于刚走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1》中的词语比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将“感悟词语的意思”列为教学难点,然后加大难度,将生字离开词语,并且没有拼音,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用各种方法来认读,指明读,领读,开火车读,接着讲解这些要读和要写的生字要怎么来记住他们,要用哪种方法来记住他们,最后才在课文中让学生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秋天的图画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问: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3、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4、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

  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反复朗读课文,感悟秋天的美。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2、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3、组词语理解字义

  4、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四、课外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五、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教学反思: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本课生字不多,可以先集中识字,再朗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读生字,用猜字、玩字卡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编字谜猜字、做动作猜字、摘苹果识字、说字找字等。同时,通过组词语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识字的巩固和检测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把记生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

  黄山奇石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

  四、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2、小组练读课文。

  3、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奇特、有趣)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让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说说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二、学习新课。

  1、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

  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

  (1)学习“仙桃石”:谁愿意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猴子观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3)学习“仙人指路”: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习“金鸡叫天都”: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

  3、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

  4、读最后一段。

  问:这段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三、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四、拓展延伸: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 仙桃石猴子观海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教学反思:《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既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 “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配套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