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7 08:34: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写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与贾亭时所看到地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地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写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地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评议的方法,围绕谁的进步说明理由。

  2、学会对人、事的方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激发兴趣

  1、评论要注意哪几点:

  ①开头语:我认为,怎样(表明态度)

  ②结尾语:我不一定说、对,请老师能指正补充。

  2、讲清目标,提高兴趣。

  二、示题讨论,掌握内容

  1、谁的'进步大

  2、提出要求:①首先说明×××在我们组进步大不大

  ②具体说明进步大的,具体情况讨论。

  三、归纳全班讨论内容:

  1、示范:谁的进步大?

  甲: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因为他原来回家老不爱做作业,成绩也不好,可是现在,他变了,作业清清楚楚,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有了进步,老师还多次表扬他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说的对,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补充。

  乙:刚才甲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有没有进步不能光看成绩,应该看他全面发展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同以前相比他现在变得胆大、认真,仰卧起坐也能来20个了,同学们你们说,到底谁的进步大。

  2、方法:

  看了上面的评论,你会评论了吗?你认为评论应注意什么?

  开头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中间要说明具体理由,结尾要谦虚,也可鼓动大家。

  四、同桌试说

  五、指名班说,师生评议。

  六、小组评说《谁是最佳小队长》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基本内容 :b p m f的读音和书写。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会4个声母b p m f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4个声母b p m f,读准音。

  教学方法及手段: 直观,形象教学

  学法指导 利用表音表形图记住字母音和形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读声母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检查

  1,复习六个单韵母:a o e i u ü告诉学生:这五个单韵母都要读得清楚响亮,发音是口形不变。

  2,按顺序认读带调的单韵母,颠倒顺序认读带调的单韵母。

  二,指导看情景图,学习语境歌1,出示情景图。2,讨论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2)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什么?

  3,小结图意,在相应的地方出示音节。 大家爬上山坡去看大佛,这时,一个小朋友用手摸大佛。爸爸告诉他:“你听,大喇叭里已广播大佛是文物,不要用手摸。”

  4,教学语境歌。

  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三,教学声母bp

  1,教学声母b,A 教学b的读音。a 出示图一。

  提问: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 告诉学生:波浪的“波”和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字母读音差不多,但也有点不一样。

  c 出示b

  教师读b和bo,要求学生注意听音,区别他们的不同。

  d 范读,领读,齐读,指名读。B 教学b的书写。a 初步感知b的样子。谁来说说b像什么?

  教学顺口溜:帆板冲浪bbb。 b 指导笔顺。 看书上的笔顺图

  教师在黑板上范写b,要求学生仔细看。 提问:b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学生进行书空练习。

  c 讨论b在四线格中的位置。d 教师在四线格中范写b。e 学生在书上描红。2,教学声母p。A 教学p的读音。a 出示图二。

  提问: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 告诉学生:爬坡的坡跟我们要学的一个字母读音有点像。c 出示p。

  教师读p和po,要求学生仔细听音,区别他们的不同之处。

  d 学生练习发音,教师巡回指导。B 教学p的书写。a 初步感知p的样子。谁来说说你怎样记住p?

  1

  教学顺口溜:小猴推车ppp b 指导书写笔顺。

  自学情境图下p的书写方法。指名三人到黑板上板演p的笔顺。小结p的写法:p有两笔组成,先写一竖,后写右半圆。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C、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写p。

  教学顺口溜: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 B 教学f的写法。

  a 指名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f的字形。b 自学课本中f的书写内容。c 指明板演。d 师生共同评议 没头没尾中间坐。

  d 学生在书上描红。 1、学声母m,

  A 教学m的读音a出示图三

  图上画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b 出示m

  告诉学生:m的读音和蘑菇的“蘑”有点像。

  c 教师范读:m和mo

  d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巡视,重点帮助发音有困难的学生。B 教学m的`书写a 初步感知m的样子指名说说记住m的方法。b 指导书写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仔细看。

  m有几笔组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c 告诉学生写在四线格的中格里。d 学生描红。2 教学声母f。A 教学f的读音a 出示图四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b 出示f。教师范读三遍。

  C、 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b p m f2、听写字母:b p m f3、猜字谜:A、 像个6字是什么?B、 像个小车是什么?C 、三个蘑菇是什么?D 、像个拐杖是什么?

  作 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声母各一排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 课程教案 周 次 2 课次 4 授课课题 b p m f 教 学

  基本内容 b p m f的拼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b p m f的拼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习拼读方法, 教学方法

  2

  及手段 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 学法指导 尝试学习 预习 认读声母 教学环节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顺口溜读声母。 2,听写四个声母。二,授新课1,教学拼读方法

  A 出示两个小猴推卡片图。指名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ba是个音节B 教师范拼b——a——baC 讲述拼读方法。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D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E 指名拼读]2 练习拼读方法。

  A 、单独出示:“ba“,教师师范拼读。B 、领读,齐读,指名读。 C 、“开火车”拼读

  3、试读其余音节,教师检查,纠正 作业: 1、抄写音节 2、练读课文。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 课程教案 周 次 2 课次 2 授课课题 b p m f 教学基本内容 b p m f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带声调的音节。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带声调的音节。教学方法及手段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 预习 练习读写姿势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四个声母 2, 指名读音节二,授新课1,教学拼读方法

  A 出示两个小猴推卡片图。指名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ba是个音节B 教师范拼b——a——baC 讲述拼读方法。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D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E 指名拼读]2 练习拼读方法。

  3

  A 单独出示:“ba“,教师师范拼读。B 领读,齐读,指名读。C “开火车”拼读3 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A 出示大雁图,练读图上音节。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只大雁?出示:b——a——ba,指名拼读。指名练习直呼音节ba。指名直呼ba的四声。引导用ba的四声组词。

  B 、教学大米图,山坡图,斧头图。

  二.巩固练习

  1,指名说说拼读方法。2,集体拼读。3,抽查拼读。

  作 业 练习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⒉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这样做对于会认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⒉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⒊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⒋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

  奇妙

  却

  精彩

  球赛

  关掉

  没完没了

  换频道

  球员们

  写字

  音乐

  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⒈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⒉听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⒈爸爸爱看

  却换成了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⒉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⒈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⒉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⒊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举行朗读比赛)(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㈤扩展结束

  ⒈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