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6 09:51:1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经典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经典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2、学会生字2个,词语2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李白、学习、背诵和默写《静夜思》。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伴奏音乐、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李白,背几首他的诗。

  2、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3、释题。

  二、学习这首诗的生字

  1、谁会背这首诗?小黑板上补充诗句。

  2、校对有哪些字不会写?

  3、学习床、疑、霜,和易写错的`低。

  三、指导朗读

  1、学生齐读。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3、跟着录音读课文。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明、疑、举、思)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校正。

  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好像。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

  第三句:举,抬。

  第四句:思,思念,想念。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看插图,讨论:

  ⑴ 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觉得像是撒在地上的霜?(用霜 的寒冷来说明他乡没有故乡亲人的关怀的温暖。)

  ⑵ 静夜指深夜,诗人为什么在深夜站在窗前不睡觉呢?(看到月光,想起故乡。)

  2、诗人这样思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思乡之情呢?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霜 。↘

  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⑴ 在领会全诗所表达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的思乡之苦的感情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带有伤感,带有情思。

  ⑵ 按五言律诗的节律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怀节奏缓慢,语气伤感。

  ⑶ 一、三句末的延音给人以沉思;二、四句末的停顿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极又无法言传的感情。全诗结尾则声断而气不断,把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语流中得到充分表达。

  配乐吟诗。

  3、学生独立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六、总结

  学习李白的热爱家乡的思想。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态度也不同。《乌鸦喝水》是一传统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办法喝到水的事,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动脑,想办法。

  二、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走进文本,构建活生生的课堂,要让学生自悟自得,把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结合起来,提升认识,真正感受自己是一个建设者。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着急找水——喝不到水——想办法喝水——喝到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一句话。

  3、明白遇到事情应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实验用品、图片、投影片。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谈话导入:老师曾给同学们讲过关于乌鸦的故事,还记得吗?(反哺的故事)

  2、乌鸦不但温顺,还很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个有关它的'故事。希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欣赏课文。(出示课件)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对老师的朗读做以,为生的自渎自悟做好准备。

  5、学生自渎,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6、小组长检查小组内生字和课文的朗读情况,然后汇报。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学生练习读课文,认为该怎样读就怎样读,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2、指名读,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进一不理解课文内容。

  4、想办法:如果乌鸦旁边没有小石子,怎么能喝到水?

  5、理解句子。(观看课件)

  (四)活动。(观看课件)

  (五)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好。同时也可随学生说的进行演示。

  (六)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时应从左到右?

  3、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二课《快乐的泉水》是一个情节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一个叫 “顾自家”的财主为了得到快乐,决心去找“快乐的泉水”。在一位白发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泉水,但是他不肯信守当初答应老人“把泉水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的承诺,结果他得到的不是“快乐的泉水”,而是大大小小的毒蛇。(原文附后)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脉络十分清晰。 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理念“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二、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第一课时,学习完生字词语后,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顾自家要寻找 “快乐的泉水”的原因。第二课时,我准备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拓展练说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故事的经过,明白故事要说明的什么道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故事的主旨“只顾自己快乐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片断一:

  师:(第二课时开课,引语式的复习导入,像讲故事的老爷爷一样)“从前,有这样一个传说……” (期待地看着学生)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教师:(指一个胆子不大,想举手又有些害怕的学生)你来讲讲这个传说!

  生:深山里有一股“快乐的泉水”,人们只要喝上一口。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许多人都想得到它。可是始终没有人找到过它。

  师:(做顶呱呱状表扬)(继续引述)“村子里有这样有一个人……”

  生:(一个平时爱讲故事的)村子里有一个名叫顾自家的财主,他从来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所以没有一个朋友,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他想得到快乐,决心去找“快乐的泉水”。

  片段二

  师:我们继续学习3到5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告诉老师“顾自家找到快乐的泉水了吗?到森林里发生了什么呢?”

  生:(大声朗读3、4、5自然段,安静片刻后,有的和同桌一起读,有的下位边说边坐动作,还有的当指导,有的一个人坐着若有所思……慢慢地有人举手了,有的是一起举的,商量着什么)

  生: 我们想分角色朗读!

  师: 请吧!

  生:(三个大方地走到讲台前)

  生甲:我演顾自家。

  生乙:我演老爷爷。

  生丙:我解说。

  师:开始吧。

  生丙:顾自家走好几天,在茂密的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生甲:老人家,您知道“快乐的泉水”在哪里吗?

  生乙: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能答应我一个条件吗?

  生甲:可以。

  生乙:找到泉水以后,必须分给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喝,使别人也得到快乐。

  生丙:为了得到泉水,顾自家只好答应了。

  生甲:(使劲地点头)好的。

  生丁:后面的我们想表演,可不可以啊?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怎么表演啊?没有对话啊?

  生丁:我们从这句话想的“顾自家照老人指引的方向”。

  师:(高兴的)真是会发现,好的!

  (生丁戊兴奋地上台)

  生丁:我演顾自家,我先骗老爷爷把泉水分给村里的人。等老头告诉我泉水在哪里,找到泉水,我才不会…… 老爷爷,你能告诉我在哪里找泉水吗?

  生戊:你还要走了好多天。 翻过一座大山,在山后你找到了一个石洞,上面刻着“仙泉洞”三个字。在石门上敲了三下。门就会开的。走进去,洞里就有一股清清的泉水。

  生丁:真的啊?快走!(表演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找石洞,读“仙泉洞”三个字,在石门上敲了三下,进门等动作)泉水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丁:老爷爷!

  生戊:(拿一个大饮料瓶子,假装装水)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

  生戊:(把瓶子交给顾自家)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

  生丁:好的,好的。

  生戊:(拍拍丁的肩)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记住啊!

  其余生:(不时的出主意,提醒台词,教室里气氛很活跃。)

  师:谢谢你们2人,生丁,你怎么把“你带回村子去,一定要分该每个人,千万不能独自享用啊!”说了几遍啊?

  生戊:因为老爷爷再三叮嘱的啊。

  师:“叮嘱”就是不停地多次地说。

  生己:生活中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不停地说“认真听讲”“不疯打”什么的,我知道了叫叮嘱。

  片段三

  师:(课文结尾)顾自家虽然找到了快乐的泉水,但是只得到了毒蛇,为什么顾自家没有快乐呢?

  生庚:(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

  师:(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正面积极的教育,我进行了拓展)顾自家醒来后,看到纸条上的字,想了很久很久,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

  生辛:(不由自主地)大伙都叫他顾大家了。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唧唧喳喳起来,不一会,各种见解出来了。)

  生壬:“又去找了泉水,全分给村子里的人喝了。

  生乙: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村子里的人修路,修桥。

  生丁:他把那些穷的没有饭吃的人请到他家吃饭。

  生戊:他给村子里建了一所学校,贫困的孩子都不收学费。

  生甲:他见到老人就扶,带老人看病。

  生癸:他每天做一件好事,总为别人着想,以后他再没有去找快乐的泉水了,可是他仍然很快乐。

  (学生小手林立,争相回答)

  师:能把你们眼中变化了的顾自家写下来吗?

  生:(几分钟,孩子们“刷刷刷”地写下了自己眼中变化了的顾自家。)

  师生:(共同总结)因为他不再只关心自己,很关心大家了,他成了顾大家。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表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展示让我为他们喝彩。

  课堂复习导入,我不想从简单的学生回答开始,以师生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胆子不大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需要老师及时起发现,给机会,更多是鼓励,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学习好语文的愿望。

  第3、4、5自然段,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我是想到了的,表演也是想到了的,没有想到的是第四自然段是叙述式的文体,孩子们竟然自己演成了对话式,在孩子的.眼里好象有一个故事正在放映,学生理解很是到位,让我感到很惊诧,这种方式展现孩子们的阅读体验,比教师一段一段地分析要好的多。

  课文结尾的拓展练习也令我吃惊,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而且深深地知道了关心别人才有快乐的道理。瞧瞧变化后的顾自家,孩子门的善良本性呈现在我眼前,正确的价值观得以深刻认识,课文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整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说一说,演一演,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 怠 叩问 绮秀 裘葛 谒余 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 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 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 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及反思01-06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模板02-2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09-02

小学语文简短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