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6 09:43:4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实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声音,培养对声音的喜爱。

  2、培养学收集声音及表达声音的能力。

  重点:收集声音、表达声音、研究声音。。

  难点::收集声音、表达声音、研究声音。

  关键::收集声音

  课时:1课时

  教具:录音机、课件

  学具:录音机

  相关知识点:声音收集的方法

  教学突破点:在生活中收集声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采集声音:

  1、明确采集声音的范围。(大自然、集市、市场、乐器)

  2、明确采集声音的方式,把各种声音录下来(边听边猜是什么声音?)

  二、研究声音:

  1、把采集的声音进行分类(噪音、乐音)

  2、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

  三、指导学生采集声音:

  1、指导学生活动。

  2、学生表演或收集。

  3、召开研究成果发表会:

  学生汇报交流各组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声音

  采集声音

  研究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说话内容。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非常有趣的说话课听声音说话。好吗?在春天的一个早晨,阳光明媚,小动物们哼着歌,向我们走来了,仔细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老师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

  二、声音的分类。

  1、播放课前学生采集的声音,说一说都是什么声音?

  2、这些声音都能分哪几类?

  3、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声音分类。

  4、教师检查,巡视。

  三、有趣的象声词

  1、你知道什么是象声词吗?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象声词。

  3、请同学演一演,其他同学猜。

  四、我们身边的噪音

  1、播放噪音

  2、你喜欢这些声音吗?他们是那里发出来得?

  3、我们应该怎样做?

  4、成立噪音治理小组,防止噪音产生。

  五、我们喜欢的声音

  1、我们喜欢的声音来自那里?

  怎样制造好听的声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蜘蛛织网》是一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一篇生动且深刻的童话故事。课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描写了织网的蜘蛛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了解蜘蛛织网的不容易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课文语言简洁、流畅,并配有插图,巧妙的将哲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告诉我们做事要不灰心、不泄气,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词,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蜘蛛织网的艰难历程,从而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功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感受蜘蛛织网的艰辛,并能联想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有这样一只动物,很少有人喜欢它,它就是——(出示蜘蛛图片),你喜欢蜘蛛吗?

  2、你认识这两个字吗?(出示卡片相机渗透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学习21课《蜘蛛织网》,请伸出小手跟老师写课题,(相机指导网的识字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课题。

  二、充分朗读,整体感知。

  小蜘蛛在课文中等着我们呢,让我们快去看看吧!请看小提示,可要仔细听呦!

  1、一读课文,自主识字。

  学生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书,老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2、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出示生字“网、刚、刮、断、半、灰、再、终、张、实、捕、捉”,了解学情。

  ①通过蜘蛛爬网的游戏了解学生识字情况。

  快看,蜘蛛爬网!我们做了预习,又读了课文,仔细看一看,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呢?你能读对哪个,就可以帮助蜘蛛前进。谁想来帮助它?(指导识字方法:这样一来,你认识几个,我认识几个,就互相都认识了。)

  ②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预设:刮断、捕捉。)(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句,学习字词。(生字变红)

  它刚织了几下,一阵大风吹来,把丝刮断了。

  刚织好一半,一阵雨点打来,把网打破了。

  蜘蛛不灰心,再重新织。织啊,织啊,它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1)把这些生字放入句子中,你还会读吗?学生自由读句子。

  (2)指名读,在句子中再次认读生字,学习读长句子。(学法指导:读长句子,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多读几遍就读好了。)就像这样再读读这三句话,注意生词。

  【设计意图】低年级语文教学实际上很简单,读好书,识好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对生字进行整体上的观摩,通过练习、交流、互评这样几个过程,使基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精读品悟、感受艰辛

  (一) 学习第一次困难

  1、请看!(出示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一只”、“一阵”把话说的'更完整吗?)出示卡片:(一阵大风 刮断)

  3、小蜘蛛是怎样做的?请读第二段。(出示)

  蜘蛛重新织起来,刚织好一半,一阵雨点打来,把网打破了。

  4、板书(重新),重新是什么意思?你能重新把这个词语读一遍吗?(读得真不错!请你领着大家把这个词语重新再读一遍。)

  5、练习说话。

  谁能用上“重新”说一句话?(相机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重在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培养说话能力。

  (二)学习第二次困难。

  1、可是,刚织好一半又发生什么事?谁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蜘蛛重新织起来,刚织好一半,一阵雨点打来,把网打破了。

  (板书:一阵雨点 打破)

  2、体会蜘蛛心理。当一阵雨点把网打破的时候,蜘蛛心里会怎样想呢?

  3、它又是怎么做的?谁来读?(板书:不泄气 从头)

  蜘蛛不泄气,又从头织。织啊,织啊,眼看网快要织成了,一阵冰雹砸下来,又把网砸破了。

  ①理解“不泄气”的意思,通过读,体会蜘蛛的不泄气、不放弃。(“不泄气”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不泄气地读一读?)

  ②理解“织啊,织啊”

  a、指名读。(你把小逗号读的很有感觉,让大家一听就体会到好像蜘蛛织了好长一段时间。)

  b、再试着读。

  c、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通过 “织啊,织啊”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d、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想、说、悟,学会体会人物心理。

  (三)、学习第三次困难

  1、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又发生了什么?谁再来说一说?(板书:一阵冰雹 砸破)。

  2、冰雹又把网砸破了,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小蜘蛛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段?板书(不灰心 再重新)

  蜘蛛不灰心,再重新织。织啊,织啊,它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a、指名读。

  b、听了你的读,老师也信心倍增,让我也读一读吧!

  c、理解“终于”,并引导学生用“终于”说话。

  d、结合特定语境说话:又-----又------

  4、品尝成果:画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5、体验角色。

  现在你就是这只蜘蛛,面对这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你想说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体会、再读感悟

  1、(出示三次困难),品悟“刮、打、砸”的不同之处?我会说:-----把-----

  (出示解决办法),面对这一次比一次大的困难,蜘蛛是一次比一次努力,一次比一次坚强,一次比一次自信。读中感悟。

  2、面对这样一只蜘蛛,你想送给它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是什么?文中的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写话。(蜘蛛,我想对你说:-------------)

  2、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3、总结: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蜘蛛终于成功了,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灰心、不泄气;让我们发自内心的替蜘蛛高兴吧,因为它的不灰心、不泄气,感动了你我;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灰心、不泄气。

  六、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积累词语,巩固识字。

  2.指导书写“结”“实”,提醒偏旁写法与字义的关系,重视重点笔画的指导,教会学生读贴、描红、临帖,在巡视指导过程中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

  3.展示点评。

  【计意图:一年级写字教学是重头戏,指导要扎实到位,讲究实效。设计中注意指导学生读贴、描红、临帖,习得写字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21、蜘蛛织网

  一阵大风 刮断 重新

  一阵雨点 打破 不泄气,从头

  一阵冰雹 砸破 不灰心,再重新

  终于 又大又结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地识字、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背俗语、猜字谜。

  3、辅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完整流利地说话,并能把图意流畅地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又是我们去语文百花园的日子,这次的语文百花园又有什么精彩内容等着我们去学习呢?咱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二、园中寻宝。

  (一)、我会写。

  1、同桌之间互读“木——林、人——从、又——双”这三组字,再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

  2、指导书写。

  (二)、读一读,说一说。

  1、教师带读词语。

  2、请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你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说。

  4、把词语写下来。

  (三)、看图选字填空。

  1、出示“她、他、它”齐读,再说说这三个字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里的填空。

  3、教师检查,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四)、背一背

  1、自由朗读,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指导读,读出停顿和感情。

  4、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由找伙伴讨论。

  5、集体交流。

  6、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三、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一、猜一猜。

  1、指导学生读谜面。

  2、同桌互读,理解谜面的意思。

  3、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二、能说会道——“我的识字办法多”

  1、导入话题: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识字,还有其它识字的办法吗?

  2、把你识字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3、小组代表谈识字方法,师评价。

  4、小结:识字的办法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2、看图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3、按提示写一句(或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写一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游玩。

  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坐上了车,现在出发了!

  (二)看图说话

  1.课件出示春景图,初步感知图意。

  *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到哪儿了?(公园里)

  *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呢?(春天)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春天的?

  (柳树、燕子、河水、迎春花、桃花、太阳、山)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练习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每个人都没有说全。要想把公园里的景物说全了,就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可以按照先从上到下,下边再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观察后再有顺序地说一说。

  (1)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公园里的美景,自己练习说。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得通顺、连贯,用词准确。

  3.出示活动课件(小船)练习说话。

  过渡:公园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你们看看现在谁来了?

  (1)看看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话。

  ②指名说。

  (2)你们想想他们玩得怎么样?再想想他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①同桌互相说。

  ②指名说。

  (三)看图写话

  1.出示图下提示,指名读。

  2.指导学生按提示看图先说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再写下来。

  (1)引导学生按提示观察图画。

  ①在提示中的“季节”下画点。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板书:春天

  ②在提示中的“什么人”下画点。

  图上都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小红)板书:爸妈

  ③在提示中的“干什么”下画点。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划船)板书:划船

  (2)引导学生按提示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

  ②同桌互相说。

  ③全班交流。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连贯,鼓励学生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指导写句子。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愿意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①指导格式。

  ②写句子的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注意写上学过的标点符号。

  ③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④写完的同学读读自己写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丢字、错字,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标点符号写得对不对。

  ⑤实物投影学生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谁愿意把你写的句子展示给大家看看?

  (四)总结谈话。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切鲜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 ,《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 居心(多指坏的.)。如 “心术不正” 2 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4)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 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论“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论“兵”(“凡兵上义”)

  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7]、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治心(首段) — 养士(二、三、四段)— 审势(五 、六段)— 出奇(七段)— 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

  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战争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战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 ,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文章的语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气壮;

  转接多“然后” “而后”、“故” ,语气果断斩截;

  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5)作业:

  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时间

  1、出示课题看课题你能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吗?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词语、诗句、谚语等等,谁能说说?这么多描写雨景的词句,展现了雨的不同的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山雨。齐读课题。

  2、课前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吧?请同学们自己快速的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些什么?谁来说说?这篇散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你喜欢吗?

  3、读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句读划出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你读后的感受跟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谁想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a.指读你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吗?你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感悟的,很好。还有没有同学从其他角度感悟,你来读一读?指读你能从内容方面来感悟,也很好。还有补充?指读雨风雨交加、大雨倾盆、小雨沙沙、细雨蒙蒙、阴雨连绵、春雨贵如油、多少楼台烟雨中……——《山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试着归纳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山林中美妙的雨景。学生边读边批划,读后小组交流阅读感受。①“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由远而近”因为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雨声比作一曲无字的歌谣,很生动。我也喜欢这一段是因为作者把山雨来时的情形写得十分逼真,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读了这一段我感到作者很喜欢山雨,因2’3’5’17’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时间

  你是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真棒。很好。我们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试着从不同角度去体会。

  b.你还喜欢哪个地方,读一读?师生共创读的多种方式:指读;评读;自由练读;邀请读;想象读;引读(见右,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声跟读;齐读;男读;女读;领读;背读;小组赛读;配乐读;……

  5、小结:多美呀!作者用生动的描写、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为,我们平时听到雨声是普普通通的,而作者听起来却“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可见作者对山雨之喜爱。我还从写作顺序的方面看,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雨声的。

  ②“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写出了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③“阳光下,山林的色彩……我的.心胸。”山雨中的绿是“水淋淋的嫩绿”,“绿得耀眼,绿的透明”。我们以前学过《西湖的绿》,那里的绿给我的感觉是静态的;而山雨中的绿是跳跃的、流动的,无处不在,流进我的眼睛和心胸,仿佛作者已经融在山雨之中。……

  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时间

  6、对于这样美的文章,我们在陶醉地读过之后,可以把喜欢的句段积累在积累本上,也可以积累课外的写雨景的好句佳段,还可以根据课文搞点小创作。如果你意犹未尽,尽可以再把你喜欢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7、把你积累的内容跟大家交流交流?文章虽然只能欣赏到这里,但美的感受却令我们回味无穷……自由积累我积累了文中的好句佳段,“……”我积累了课外的写雨景的佳段,“……”我学习文中第x段的写法,自己写了一段小练笔,“……”(师生共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本诗恬静的意境,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2、了解本诗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学习重点:

  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外国诗歌的特色

  学习难点:

  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本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诗歌,后教师作出诵读指导,再引导学生感知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

  四、研习课文。

  1.“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合理吗?

  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执着。如此看来,以“我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 2.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一节描绘了热带黎明、空气湿润、薄雾浮在空气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蕴涵诗人对生命的满足,表达了超然的恬静和淡定。

  3.“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内在情感。

  4.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那诗中有没有描绘动态的景观,请找出来?

  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小结: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

  4.“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我一无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我一无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静的自然景观

  我一无所求 满足、恬静、和谐

  动的人的景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语文母鸡教案10-15

语文《石榴》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