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9 10:20: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格列佛游记》中“特意让目盲者为画家调色”导人。此事颇不可思议,而贝多芬正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二、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

  3.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四、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五、拓展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

  教后记: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灵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遭遇到命运沉重打击,但他没气馁。生活中,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一贝多芬为榜样。同时可以侧击其他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2

  学 习目 标

  1、认识本课生字,熟练的读课文。

  2、掌握这8个字的正确读音、字形,字迹清晰,字体端正。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多情。

  学 习

  重 点 :读懂课文,了解春天来临时,大自然中的小溪、小鸟、花草,以及孩子们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听音乐《春之声》导入。

  你们听,这是什么乐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板书课题:春天来了。

  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我们就来读读课文,读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拼音,大家还记得吗?

  2. 复习拼音

  板书声母,认读:zh ch

  板书韵母,认读:ing ong an

  板书整体认读音节,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4.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二. 带着问题学课文。

  第一节:理解什么是小溪(可画图或看录像),了解春天天气暖了,小溪解冻了,发出悦耳的流水声。

  第二节:了解春天天气变暖,适合植物生长,小草发芽、长叶、变绿,花儿也开了。通过画图、看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野中的生机与色彩的美丽,读出感情。

  第三节:知道春天来到时,许多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通过听鸟叫感受鸟的叫声的清脆,理解“动听”。小鸟们高兴地鸣叫着,启发学生想象它们说了些什么。(如:“春天来了,我们回家了”)

  第四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春天里的心情和活动,(如: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穿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笑?唱么?…….)从而理解“欢声笑语”。感受春天校园里孩子们的欢乐。

  朗读全文。按儿歌的结构问答读,感悟儿歌每一节的相同句式和顺序:春天来了;来到了什么地方;那里怎么样。

  三、本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齐读课题。

  3.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抽读字卡片:溪、着、田、野、满、听、的、园、充、京、双、色、尽。

  抽读词卡片:小溪、欢快、田野、动听、校园、充满、欢声笑语。

  5. 指名读课文,思考:春天都到了哪些地方?有什么不明白?

  6.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7. 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出欢快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背诵课文。自由练习,指名背,互相查。

  配乐朗读或看录像背诵。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声母认读:zh ch

  韵母认读:ing ong an

  整体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通过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火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深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置作业秦朝灭亡的原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水/

  师:看到这个字,想到什么?

  2.作者凭借这最简单,最平常的字要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不认识、拿不准的字侃侃书后的生字表,也可问问老

  师。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你可以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板书:最珍贵

  (师评: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瞅准了作者想要说的话。)

  4.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评:读得正确——你比他读得更有语感——相信你们学完了课文,会读得更有体会。)

  5.这课有四个生字新词,我们再读读。

  出示:水窖储藏钥匙一勺

  6.作者想借用水告诉我们什么呢?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同学们分小节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这句

  话,通过哪几个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水的珍贵?

  (生开火车读——一人读一小节,老师随机正音“水窖”,让全班同学读,再让读错的孩子读。)

  板书:挑水洗澡浇水

  二、精读课文,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一)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

  ,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师评:再次听到你的乡音,希望你的普通话越来越标准。)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喊小的泉眼边,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如何感受水的珍贵?)

  出示: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

  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一幅远远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长长的队伍;滴滴汗珠;快要干涸的泉眼;浑浊的泉水……)

  3.把镜头推近,我来读,你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挑水;道路坎坷,骄阳似火;一个很小的泉眼;浑浊的泉水;师:这可是一家人全天的生活用水呀!……

  4.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看到画面读出来。

  5.(课件凸显数量词)注意留心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新的体会。再请同学读这段话。

  6.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就是我村子里的水。齐读这段话。

  7.再请同学读课题,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是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

  (三)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泉,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让我们走进第二幅画,这幅画中,哪些语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3、请同学读读这段话,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水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4、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

  惬意)……

  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久旱无雨,天降甘露,你说该怎样读?

  5、让我们在次重温那缺水的苦涩,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还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

  )(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呢?

  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叫声)(欢呼声)(奔跑声)……

  6、孩子们为什么如此欢呼雀跃,读第一小节。

  7、这可是久等难逢的雨呀!在更多的没有雨的日子人们是怎样的情况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三小节。风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

  感受?

  8、明白了,但还有些许疑虑。身处细雨分飞的江南,怎能体会?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多少次的苦苦等待才盼来一场难得的好雨

  ,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板书:享受

  9、这上天的恩赐的甘霖给村子里的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啊!从中你还能够体会到什么?

  10,是啊,这段文字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

  痛和期盼啊!得水这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所以说——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11、再读课题,还是司空见惯的水吗?这水是什么?这水的背后藏着多少的期盼与欢乐、等待与苦楚啊!

  三、小结课文

  长期缺水的山村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下节课我们将从那一勺水里再去感受水的

  珍贵。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

  板书:

  水 挑水

  最珍贵 洗澡 尽情享受

  浇水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朗读、解读古文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引导学生了解山市、海市等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

  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理清山市变化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生活在淄博的.同学都应知道此联出自哪里、写的是谁──它悬挂于淄川蒲松龄故居,是对蒲松龄一生成就的高度评价。《聊斋志异》收入作品500篇,除描写狐鬼怪异的故事外,还收入了一些奇特的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山市》,文中也称“鬼市”描写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字音准确、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可选择不同方式阅读,如默读、轻声读、放声读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标记疑难句子。

  四、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子

  1、,给下列字词正音。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黯然缥缈

  2、难句理解:

  然数年恒不一见。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五、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山市,以什么为顺序?

  ──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

  由此可见山市变化很迅速。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变化的?

  ──作者以目击者的口气描绘山市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楼、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3、本文的语言特点如何?

  本文语言生动,多用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动的表现了“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美景。

  六、拓展

  1、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科学阐释或相关故事。

  【备注】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因他著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讲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交流探究

  1.探究第三段

  (1)体会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个自然段,并没有具体地写蟋蟀的住宅的情况,只是交代了作者为研究,才又“搜索”它们的巢穴的。这是为下文写蟋蟀住宅的内外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交代。)

  (2)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的?(内、外)

  (3)外部和内部各有什么特点?(外部:①向阳②隐蔽③干燥④有门⑤有平台;内部:①简朴②清洁③干燥④很卫生)

  (4)蟋蟀的住宅从内到外给你以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后归纳

  (温暖:朝着阳光;安全:草丛中隐藏、隧道弯弯曲曲、不碰门口半掩着的草丛;便于排水、干燥:堤岸;卫生:仔细耙扫门口、收拾平坦,墙壁光滑;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5)理解“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这是个泥人句。“当……时候”这个介词结构,专用表示时间,然后再写出这个时候,蟋蟀已经劳动结束,可以在平台上“弹琴”,实指它“叫”。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体会“主人有的是……平整”一句。(是说它很勤劳)

  (6)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一句。(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2.探究第三段

  (1)分层:第一层(7):写建造的时间和怎样建造。

  第二层(8):工作速度快,不知疲倦。

  第三层(9):长时间修整。

  (2)感悟探究

  ①动工的时间如何?将第一句话用“当……时候”改写。(当十月来临,秋冬初寒的时候,蟋蟀就开始造房子了。)

  ②如何建造?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使出全身的劲进行挖掘的)

  ③进展如何?累了怎么办?

  “我一连……不耐烦了”说明什么?(说明蟋蟀挖掘的时候很有耐心,不停地工作,能吃苦耐劳。)

  ④怎样修整?“即使……只要……还……”一句何意?(从秋天开始建造,到冬天还在整修,说明蟋蟀建造住宅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也就是开头说的“不肯随遇而安”]可见它住宅出名是靠它认真辛勤劳动得来的。)

  (3)小结: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①动工时间;②怎样挖掘;③不断修整。

  三、全文总结

  1.“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中心:《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我们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等。这样写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便于表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选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出名原因:唱歌 住宅

  住宅选择:慎重 不肯随遇而安

  外: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 吃苦耐劳

  内: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时间:十月

  建宅过程 进展:快

  整修:长时间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5、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的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自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里,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

  (2)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冰心。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的。

  A、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的词。

  B、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拣 闹嚷嚷

  (2)读准下列的字。

  魔术匣子 闹嚷嚷 忸怩

  (3)理解词语。先解释下面的字。

  成千盈百(盈):

  座无隙地(隙):

  4、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帖。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术(匣)子(xiá jiǎ jiá )

  (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

  2、学习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划出来。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A、出示句子:成千上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B、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在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联想的句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了儿童的神态和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A、 出示,指读: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B、 用"阳光下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2)熟读第6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自由读7、8小节后,说说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第4题,第5题(1)、(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找不到春天的?(儿童在春光明媚的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就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A、这篇文章重点是写春光还是写儿童?

  B、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第5题(3)。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

语文园地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