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28 19:38: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悟情,明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在师生轻松的问读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内容重新建构起来,也可以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作者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展开而发展:对小珊迪的初步认识——深切同情——深受感动。课文结尾饱含深情赞美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激发读者对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因而,此文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通过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生活贫穷,通过想像、真情表达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1、课件2、与学生交流,消除陌生及紧张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导,有同学、朋友的关心照顾:在家里有亲人的的疼爱。可你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擦皮鞋、做小买卖等为生。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小珊迪。(板书课题)他的童年就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让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齐读课题)

  二、 故事激趣,初步感知。

  1、师:想知道他的故事吗?那就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从“故事发生在爱丁堡”讲到“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配乐)

  2、师: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小男孩拿着那一个先令究竟干什么去了?请大家开动脑筋猜想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

  三、 引用过渡段了觖故事起因,初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

  1、师:同学们想象出了不同的结果,故事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

  猜想?请打开课本翻到31课《小珊迪》,快速自由读全文,用波浪线勾画出我猜想的语句。(生勾画,师巡视。)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过渡段: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

  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生齐读这句话。)

  师:“上当了”意味着什么?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但是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是怎样想的?让我们把后半句读出来: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

  是那种人。“那种人”是哪种人?(生回答,师将其答案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4、师: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不是这些类型的人的?(那孩子的面

  孔, 那使人信任的神情)那孩子的面孔怎样?使人信任的神情又如何?让我们默读1——10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及神情的语句。(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勾画,师巡视)

  (1)师:小珊迪的外貌是怎样的?课件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

  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

  冻得通红。从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贫穷可怜的孩子。)

  师:你们能用语气让老师感受到小珊迪的贫穷吗?(齐读。课件重点突出“只、又薄又破、瘦瘦的、赤着”几词。)

  (2)师:老师从你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他的神情又是怎样的? A、可怜的孩子请求着,他是怎样请求的。你能读出这种请求的语气吗?B、除了请求的神情,还有什么样的神情?(乞求)(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小珊迪乞求的样子。小珊迪为什么要乞求说?(他饿极了)

  师: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课件出示:“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先自己体验体验,再请生读。

  (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声音要微颤,音量要稍低。)

  (3)根据课堂朗读情况,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扮演‘小珊迪’,其余同学扮‘我和我的同事’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师生共同小结。

  师:同学们,从小珊迪的外貌、神情,从他苦苦哀求我们买他的.火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饱受饥寒)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受饥寒,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三、深入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 师:看到孩子这样的面孔,看到这样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事实证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看一看吧!小组合作学习11——16自

  然段。请听清楚要求(课件出示):(1)一边读一边在最使

  你感动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2)小组交流,为

  什么这些地方让你感动?(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来?再试着读一读。

  2、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师参与个别组的学习。

  3、 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 小珊迪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 “我就要死了。可怜的

  小得比。。。。。。谁来照顾你呢?”

  师:还有谁被这里感动了?站起来老师看看,读出你们的感动!(站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

  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善良)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小珊迪的善良吧!(齐读)

  (2)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从这儿可以

  看出小珊迪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3)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

  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的两条腿。’”。(因为为了急于还零钱给我,他往回跑,被被马车轧断双腿。小珊迪是多么的诚实呀!)

  师:此时的小珊迪在哪儿?

  (躺在破床上)

  师:按常理他应该在哪儿?

  (医院。可是他太穷,不能去医院治疗,只得躺在破床上等死。) 师:他需要钱吗?

  (需要。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他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他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他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他太需要钱了!)

  师: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4)第13自然段。小珊迪那么需要钱,还叫他的弟弟来还零钱。

  师:小利比叙述的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

  (悲哀、凄凉 )

  师:第一句呢?

  (坦然、坚定)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能初步将感悟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并能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画个太阳),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生接:9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这一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板书课题:9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二)、精读感悟,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过渡: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标记好自然段,然后找一找,课文中几次问到:太阳,你是粉刷匠吗?都在哪?)

  (学生自由读课文,标记好四个自然段,回答出:第一和第四自然段问到: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3、过渡:那么,我想问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粉刷匠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总结:粉刷匠就是把各种色彩粉刷在墙壁上或其它地方的人。)

  (课件出示:粉刷工人头戴帽子,手提小桶,用刷子粉刷墙壁时的情景。)

  4、过渡:那么,太阳到底是不是粉刷匠呢?它都粉刷了哪些色彩呢?现在请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看谁能先找出:太阳都粉刷出了哪些种颜色,把关键词用“——”画出来。

  (指名读课文,画关键词语,然后回答)

  (教师板书:金黄金黄、碧蓝碧蓝、洁白、黝黑黝黑)

  5、过渡:小朋友们找的很准确,那么,太阳都是把什么事物粉刷成这种颜色的呢?你可以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表示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太阳用这种颜色粉刷的什么事物,粉刷的效果怎么样?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选择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汇报。例如:我选择的词语是“金黄金黄”,太阳把沙滩粉刷得金黄金黄,就像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

  (教师追问:粉刷的事物是什么?学生回答:沙滩。教师板书:沙滩 金黄金黄)

  重点:(1)、沙滩:有这样一个语句:就像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教师出示课件:出现画面:沙滩像用黄金铺设的海岸)(分析)把什么说成是用黄金铺设的海岸?(学生能答出:沙滩))像这样带有“像”的语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句子叫“比喻句”。你能把这个比喻句说完整吗?当你走到这片沙滩时,你有什么感觉呢?心情怎样?现在请你们感受一下我的心情吧!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试试吧!(教师在听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小朋友们读的太棒了,你们能把这一小段话背着说出来吗?

  (学生对照画面背着说出文中的语句。)

  过渡:那么,你能不能说说:太阳,是粉刷匠吗?(学生回答:是)你能不能把这个问句变成陈述句说一说: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说出:太阳,你是粉刷匠。(板书)

  (以下类同)

  (2)、大海:碧蓝碧蓝

  (提出:这里也有一个比喻句,看谁能先找到。同时追问: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课件出示画面:大海碧蓝碧蓝的。重点指导:晶莹透亮朗读)

  (3)、云彩:洁白

  (提出:这里也有一个比喻句,看谁能先找到。同时追问: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课件出示画面:云彩洁白,像一条飘动的纱巾。省略号:文章最后有六个小圆点,谁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要说的还有许多,就不一个一个都说出来了,用这六个小圆点表示。这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省略号。重点指导:轻轻飘动感觉朗读)

  (4)、两个小朋友:黝黑黝黑

  (提出:这两个小朋友原来什么样?怎么会变成黝黑黝黑的?)

  (学生能回答出:是太阳晒的。)

  (课件出示画面:两个小朋友黝黑黝黑的。追问:太阳把他们晒成了黑色,是好还是不好呢?为什么?他们在海边玩时心情会怎样?)

  教师指导朗读:如果你是海滩上的这两个小朋友,你们会对太阳说些什么呢?快把你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吧!自己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否认其中的观点,适时加以点评:孩子们热爱大自然,愿意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玩耍、嬉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和向往的事呀!我们也应该尽情享受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

  6、过渡:请同学们对照板书和课件出示的画面,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太阳都把什么事物粉刷成什么样了?(学生对照板书和课件出示的画面,背出文章内容。)

  7、过渡:太阳把这么多的事物粉刷成了漂亮的自然风光,真是太伟大了!她可真是个粉刷匠啊!那么,你能不能把这句话用感叹句说一说呢!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说出:太阳,你真是粉刷匠啊!板书)

  (三)、拓展延伸,互动体验

  1、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词语:金黄金黄 碧蓝碧蓝 黝黑黝黑 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AB式)你能试着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课件出示几组图片欣赏:

  今天啊,我还准备了几组美丽的图片,(如田野风光、都市风景)你能仿

  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仿句:太阳,你把----粉刷得-------,就像--------。

  (四)、情感教育,理性感悟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太阳用它特有的方式把我们的大自然粉刷成了一个七彩的世界。大自然中因为有了太阳,世间的万物才变得如此美丽,大自然中因为有了太阳,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多姿。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个点滴,让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七色的阳光,你们说,好吗?

  1、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吗?快把你的心情告诉大家吧!

  2、 去课外搜集一些有关太阳的资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太阳。和太阳做个好朋友吧!

  板书

  9、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沙滩 金黄金黄 像 :比喻句 问 句:太阳,你是粉刷匠吗?

  大海 碧蓝碧蓝 陈述句:太阳,你是粉刷匠。

  云彩 洁白 感叹句:太阳,你真是粉刷匠啊!

  小朋友 黝黑黝黑

  AB式

  例:碧绿碧绿……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一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自制的生字卡片每人一份。

  2、.课件、歌曲《闪烁的小星》伴奏带、歌曲《小小的船》磁带。

  3、课前让学生收集谜语,并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激趣: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大家一起来唱《闪烁的小星》好吗?(放伴奏带,师生共唱。)今天,我们请星星弟弟和蓝天姐姐来我们这里做客好吗?播放.课件(蓝蓝的夜空图),看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像什么?你还希望有什么吗?你平时都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圆圆的、弯弯的)你见过的月亮都像什么?点击.课件。(弯弯的.月亮来了。)你看它像什么?这么美的夜空,这么美的月亮,老师要用一首歌来赞美它!(师唱歌曲《小小的船》。)你们也想唱吗?学完课文以后,相信你也一定会唱的!(板书课题,齐读。)

  (树立课程整合的意识,充分利用歌曲和动画这些教学资源,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欣赏美,感受美。)

  2、猜谜: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能把你收集到的谜语让大家猜猜吗?(猜谜语。)老师也有个谜语请大家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教师适时引出课题。)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引入课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语文的浓厚兴趣。)

  注明出处!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课程标题:

  《夜莺的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呻吟、宛转”等词语,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了解课文1-3自然段和最后2个自然段的相互照应。

  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四、学生准备:

  1.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2.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有关材料。

  3.了解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硝烟,那里的人们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五.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倾听录音,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你们听过它们的歌声吗?(板书:夜莺。)

  2.播放夜莺歌唱的录音。

  3.过渡语: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4.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测预学情况,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关于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2.自由读课文,出示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全完共有几部分?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3.交流归纳。

  (1)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这篇课文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全文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三)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分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下来。

  2.各组就课文的四部分,分别进行自学,画精彩句子。

  3.交流精彩句子,读句子,各小组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2)有时候学夜莺 ,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四)课堂反馈: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且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强化积累

  1.摘录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红红的雨花石》。

  七、板书附录:

  夜莺的歌声(宛转)

  巧周旋

  传情报机智

  灭敌人勇敢

  站岗哨热爱祖国

  八、教学反思

  关注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带您了解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稿、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辅导、20xx年教师资格证小学说课稿范文、20xx年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说课稿等资讯,让您轻松备考教师证考试!

  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的小编们根据网民搜索习惯第一时间公布了20xx年教师证考试报名时间、20xx年教师证报考条件、20xx年教师证考试历年真题、20xx年教师证面试指导、20xx年普通话考试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等最新的考试资讯,为方便您随时了解教师证相关考试信息,请收藏求学快递网教师资格证专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于赤壁的故事。

  1、课文一开头告诉“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写出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然后点出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于是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这就是火烧赤壁的起因。

  2、黄盖向周瑜献策,提出火攻之计,这是因为:曹军80万,我军才3万,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另外,曹操把船都连接在一起,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却能打败曹军80万。因为黄盖、周瑜知已知彼,看准了敌人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二、重点学习: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简要复述课文。怎样做到长话短说呢?例如,对《赤壁之战》我们要抓住时间:东汉末年;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课文的.第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包括两点:1、曹操率兵南下,要夺取东吴,与周瑜的兵隔江相对。2、曹军的弱点:坐不惯船,曹操叫人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练水上打仗的本领。第二段虽属于事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定计,但不是重点,可以复述得简略些,只要点明黄盖定了什么计就可以了。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分五个步骤简要地复述清楚,注意哪些该复述,哪些可删去,哪些可合并。

  三、难点分析:

  (难句理解)“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具体的内容?因为下文有这一计策的描写:黄盖写信向曹操假降,趁东南风起的这天,用20只船,都用幔子遮着,船上装满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后面拖着几只小船向北岸驶去。等船队离曹营很近时,就命令士兵把火点着,士兵们上了小船,解开缆绳,让20条火船冲进曹操的船队。

  课文这样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内容的重复,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这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

  四、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xx年)开始,到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公元2xx年)止,前后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小说结构宏伟严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以至成为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顶峰之作。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太原人。他根据《三国志》和有关传说资料,经过再创作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12-1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 小学语文灰雀教案及反思01-06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模板02-24

有关小学语文的教案04-12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