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7 09:59: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汇总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兴旺景象,赞美了水乡的崭新生活,抒发了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自成三节,采用问答的形式,依循水乡、船多、歌多的顺序,给予人清新活泼之感。赞美水乡的秀丽风光,赞美水乡的兴旺景象和幸福生活。抒发了对水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水乡歌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词卡、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有关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波,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article/,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为什么?(教师相机概括为“白帆如云”、“青山绿水”等优美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

  师:你喜欢读哪一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6、随机出示词语: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指名读,齐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鼓励质疑引导解惑

  1、再读课文,学生质疑。

  2、小组选择问题讨论,然后组间交流。

  3、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如:(1)渠、河、池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画面,请学生一一指出)

  (2)驳与船一样吗?(看图理解)

  (3)歌能装在箩里吗?

  教师提问启发: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一箩又一箩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再次朗读第三小节。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说说哪个景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今天呀,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去领略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伸出你们的手,与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3、“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观“字,意思一样吗?快查查字典,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XX,形成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

  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

  ②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⑶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

  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反应最快。

  ①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风和浪都很平静—

  ③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④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⑤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⑵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体会。

  2、出示作业自助餐:

  ①喜欢积累的你,背诵课文3、4自然段,并抄一抄,背一背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语。

  ②喜欢交流的你,向你的爸爸妈妈简单介绍钱塘江奇特壮观的景色。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平安无事”、“逗弄”、“甩脱”等词语。积累“干涸”、“痛楚”、“实事求是”等词语。

  3.初步学习阅读参考资料:能读懂课后的注释,懂得注释的作用。

  4.熟读课文,了解第二节与后面四节的关系。

  5.体会作者亲近动物、喜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通全文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秦牧的作品《我喜欢小动物》。

  出示:

  26.我喜欢小动物(齐读课题)

  3.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阅读注释

  1.同学们,我们以前是否接触过注释?请说说你的了解。

  2.请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注释在哪里?(篇末)

  师:注释有的在当页,有的在篇末。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注释在当页的文章。

  4.本文的注释有几个?标在哪里?

  师:本课的注释只有一个,注释符号用数字加小圈标在题目的右上方。这个注释是对全文作说明。除此之外,还有对文章字、词、句的解释,我们以前接触过不少。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课的注释,交流一下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

  6.学生自读、交流,教师概括:

  从注释中我们能了解到文章作者、主要作品、改动情况。

  7.请学生说说注释的作用。

  8.除此之外,你对作者还有什么了解?你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集体交流。

  说明: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查找、阅读资料。这节课的训练包括两个要求:一、指导学生阅读文后注释,从而使他们明白注释能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并了解一些有关注释的知识,这个要求是主要的,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是作为重点训练的。二、课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报刊、上网、听家人讲述)去了解作家、作品。这个要求是次要的,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三、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感知课文。用“△”将不理解的词语标出。

  2.四人小组自学生字。

  3.出示:

  鳄 鲫 鳖

  归类识字,三个生字都和鱼有关,书空。

  “鳖”就是“甲鱼”。指导鳖字上半部的写法。

  4.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吻端:指鳖的嘴。

  逗弄:逗引……玩

  甩脱:摆脱,文中指“我”不断地做甩手动作(可以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鳖终于松口了。

  平安无事:文中指没被鳖咬到过。

  不胜其烦:胜:承受。指大人不能承受我的多次请求,烦透了。

  5.分节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感情朗读

  1.年幼时的秦牧是一个非常喜欢小动物的孩子。他与小动物们朝夕相处,将它们当作了玩伴。课文是这样写的:

  出示:

  在耍弄小动物的当中,我做过一些有趣的事,也做过一些蠢事。

  个别读——齐读

  2.想想文中哪些小节写的是我做的趣事,哪些写的是我做的蠢事呢?

  趣事(3、4节)

  蠢事(5、6节)或(5、6、7节)

  课文3-6(7)节就是围绕第2节展开描写的。

  3.再读3-6节,用概括的`语言来说说两道填空题。

  在耍弄小动物的当中,我做过的有趣的事情是:(将过山鲫从水缸里捞出来,放在地面上,看它们跃动。)

  在耍弄小动物的当中,我做过的愚蠢的事情是:(用手指去逗弄鳖,以致于被它咬得血淋淋的。)

  说明: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回答这两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可能学生会读出第4节或第6节中大段的语句。那么教师就应该耐住性子,给予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指导学生找到文中最关键的词语,表达上不求统一,意思正确,句子完整通顺即可。

  4.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趣”字,哪些地方又体会出“蠢”字?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试着把它读好。

  5.集体交流。

  个别读——小组读

  五、品词析句,积累词语

  1.三读课文,找到你欣赏的词句,用“——”划出,说说理由。

  2.集体交流(万一学生找不到事先教师希望他们积累的句子的话,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句)。

  举例:

  “听说天旱的时候,它能够从于涸的地方,不断跃动,找到有水的地方,再度生活下去。”

  (1)结合查字典理解“涸”就是水干的意思,用上“干涸”这个词语使文章更有了文采。

  (2)体会过山鲫的生命力很强(从“干涸的地方”到“有水的地方”,也许有很长的距离,但它不会很快死亡,而是靠“不断跃动”找到生的希望)。

  3.读好自己喜欢的一句话。

  个别读——小组比赛读

  六、总结课文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我们亲近它们、善待它们,它们也会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让我们同动物们和谐地相处!

  七、课外延伸

  1.你在亲近小动物时有什么趣事或蠢事?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望洞庭》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同学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同学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和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和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考虑,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研讨: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小朋友们从读中发现问题,发生美感,发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同学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掌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身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置,更显示了同学能举一反三地发明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同学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生活感悟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个知识板块,一是“交流平台”中的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和怎样表达生活感悟,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回顾课文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的;又有拓展,在回顾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有关形成阅读见解以及如何表达生活感悟的读与写的规律性知识。二是“日积月累”中的有关人生哲理的经典名言,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在模拟语境中学习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促进积极记忆,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三是“成语故事”中的《邯郸学步》的学习,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把第一板块的如何形成阅读见解的知识运用到成语故事的阅读中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如何形成阅读见解和怎样表达生活感悟——程序性知识的交流平台

  (一)如何形成阅读见解

  (二)如何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二、在运用中积累——模拟语境中的日积月累

  (一)

  (二)学生自读、交流与老师指导。

  (三)在情境中记忆和应用。

  三、在联系联想中深化——适度拓展的成语故事

  (一)

  (二)自读、交流与指导

  (二)拓展。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边教边悟】

  追问:课堂中的阳光是谁的阳光?

  我精心营造了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在班得瑞《日光海岸》的音乐背景下,大海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北国的雪野,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阳光像金子,洒遍田地…………一幅幅我精心选择的优美的阳光图画,连我自己欣赏也觉得美丽之至,我设想着这些充满阳光的美丽的图片,慢慢出现在孩子的视野。我非常欣赏这篇课文,将它处理成“配乐朗读欣赏”课。

  放学时,我和学生们走在阳光铺洒的小路上,那么温暖。外面是是现实的阳光,大地充溢着阳光的气息,我忽然想问自己:我为孩子们营造的“阳光”到底是谁的“阳光”?

  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课程教学所体现的只是单一生活模式;缺乏生活意义的课程迫使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激情。学生的生活世界被忽视了,学生──一个社会情境中的具体人变成了一个单纯的、表演的认知者。然而,外在认知究竟与认知者生活发生何种内在关联?知识在学习者生活世界中何处抛锚生根并生长出新的形态?课堂上的阳光究竟是谁的阳光?只有孩子成为“生活的体验者”,他才能更真切地”感受阳光的伟大”!

  我决定推迟《阳光》的讲课时间,增加一个“体验”的环节:回家做实验。种两盘相同种子的植物,把他们放置两种不同的环境下,一盆放在阳光充分的环境下,一盆放在没有一点阳光的地方,要同学们每天观察这两盆花生长的变化,也可以用照片的形式留作记录。

  一周之后,同学们一个个急着向我报“喜事”,告诉我小苗苗又长高了,并讲述着其中的发现,他们说:“老师快让我们上这篇课文吧,我都等不急了。”当孩子们做成一件事后,心中的喜悦不言而喻。看到他们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也被感染着,我自愧不如孩子们,本来自己也要做这项实验的,可我却迟迟没做。

  课堂里,孩子们将自己种植的两盆小花摆上讲台,自豪与兴奋。我忽然觉得班得瑞的阳光音乐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也真实感到:课堂中,生命在生长……

  收获:把阳光种植在孩子的心中

  本学期,教材中又有一篇文章与阳光有关,是《棉鞋里的阳光》。我在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下来去年学习的《阳光》一课。没想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记得,他们背的一点不亚于去年在课上的朗读,背的有情有意,很让人陶醉,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此情此景,我忽然想到美国华盛顿少年宫墙壁上张贴的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近日,学校征集原创儿童诗,我在放学前简单的布置了一下,选自己心中喜欢的、感受深的事物,以诗歌的形式写下来,具体的事宜等明天再详细介绍。没想到第二天孩子们一下就交上来十几篇,而且写的'很像那么回事儿,这可是他们第一次写诗呀!更有一部分同学以“阳光”为主题,写出了内心的独白。读着这一首首充满阳光的小诗,我深深地感到:阳光,种植在孩子的心中了。

  【附学生创作的与“阳光”有关的诗歌】

  阳光

  我拉开窗帘,

  阳光从窗户照到了

  我的衣服上,

  把衣服晒得暖暖的,

  阳光真好阿!

  春天

  春天来了

  树儿绿了

  花儿红了

  小燕子飞回来了

  小朋友们高高兴兴

  上学去了

  雨与阳光

  世界上有了雨

  花长得更美,

  世界上有了阳光

  人们会更加暖和

  太阳

  太阳从云缝里

  冒出来,

  洒落了万丈光芒

  花儿看到了

  笑了

  小草看到了

  绿了

  阳光

  阳光

  因为有了你

  小种子长大了

  阳光

  因为有了你

  田里的禾苗长高了

  阳光

  因为有了你

  我们可以每天出去玩

  在沙滩上玩耍。

  阳光

  因为有了你

  森林里的小树都长大了

  阳光

  因为有了你

  田里的禾苗都绿了

  阳光

  因为有了你

  我们都可以出去玩了

  阳光

  因为有了你

  大地万物才得以有生机

  阳光

  大地因为有了阳光更美丽了;

  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茁壮了;

  山河因为有了阳光更壮观了

  点评:巧妙的推迟,使孩子在真正感受到阳光的魅力后去体验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课堂里真正充满了阳光,孩子们的作品也是阳光灿烂。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课堂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请让课堂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灵。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⒈关于城市别称的字词句练习。

  ⒉写好左边有撇的钢笔字。

  ⒊读读背背成语和名句。

  ⒋口语交际——说笑话。

  ⒌学写毛笔字——斜捺和平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第一部分

  ⑴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读城市的名字及别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

  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⑷你了解哪个城市,能说一说吗?

  ⑸连线。

  ⒉第二部分

  ⑴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选择做题。

  ⑶小组学习:交流所写的答案,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⑷完成全部的练习。

  ⑸指名说说填写的内容,纠正。

  ⒊第三部分

  ⑴小组学习:介绍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⑵小组汇报。

  ⑶练习:写写城市的名称和它们的别称。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读一读“小小建议”: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⒊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⒋这三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指名学生说。

  ⒌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

  ⒍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