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2 09:37: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有趣的发现》吗?它主要讲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细心观察研究岛上的昆虫,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和达尔文同样善于细心观察生活的伟大航海家,他就是哥伦布,那么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

  三、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

  1、说说你对哥伦布的了解。

  引出第一自然段

  “哥伦布是16世界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

  2、过渡:那当时的航海生活的条件怎么样?自读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概括成词组)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航海生活非常艰苦?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充满危险?

  艰苦:只能吃黑面包和咸鱼

  危险:浑身无力全身出血慢慢地死去

  (2)是啊,当时的航海生活有两大困难,一是艰苦,二是危险,你觉得其中最主要的是思念困难?从哪里看出来?(“最可怕”“海上凶神”)

  (3)出了这些还会碰到哪些危险?

  (4)小结: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航海生活来说,“危险”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

  再读“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要突出后面的“危险”)

  3、在那么艰苦、危险的情况下,船员们随时都面临死亡。板书:面临死亡

  可是,文中的最后却有了出乎意料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板书:起死回生

  第二部分

  1、从一开始的面临死亡到最后的起死回生,故事情节可谓是跌宕起伏,而哥伦布的心情也随之不断变化。请大家读读3到6自然段,找找有关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语句。

  2、交流,板书:十分沉重越来越沉重又惊又喜

  3、精读课文,加深感情。

  (一)(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航行不到一半的路程”“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病倒了”“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

  所以他眼里“噙着眼泪点了点头……”思考:哥伦布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他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你认为对不对?他是不是太残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呢?

  (2)当时哥伦布出于大局考虑,怕连累船上其他人,无奈之下只能出这样的决定。所以心情十分沉重。

  (3)指导朗读。

  (二)(1)是什么让哥伦布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哥伦布胜利返航应该是很值得高兴的,为什么心情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说明比前面更加沉重了)

  (2)指导读好“越来越近……越来越沉重”

  “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

  (三)等哥伦布靠岸之后,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又惊又喜)

  (1)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指导读好“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分别用惊奇和喜悦的语气来读)

  (2)分角色朗读对话。(看图片,观察他们的神情,体会他们的内心。)

  第三部分

  1、野果子竟然救了生病船员的命,假如你是哥伦布,会不会产生疑点?

  “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2、第7自然段中“一……就……”这个句子可以看出哥伦布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奥秘。

  3、哥伦布为什么要这么急迫呢?

  他解决了吗?(野果子里的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命)

  (看来,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之后,进一步探索研究后得到的。)

  学到这里,你对哥伦布这个人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是的,所以我们也要向哥伦布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

  4、哥伦布后来才明白了,那些船员得的怪病叫什么?不治而愈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看来,这篇故事实际上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非常生动有趣,谁能把这一经过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外延伸:

  截至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维生素A、B、C、D、E……不下几十种不同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不断研究,今后将会发现更多的维生素。他们所起到的保健作用也是各不相同,课后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查阅资料,利用班队课举办一次有关“维生素家族”的活动,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更多的知识,好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3、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贡献。

  4、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题。

  板书:39狼和鹿

  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吃天敌)

  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出示)看,这就是鹿。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泼而美丽)读

  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示:贪婪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婪而凶残的形象。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恶的化身。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

  ②(引读)的确,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读。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

  出示: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

  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算一算,前前后后一共死去了——九万两千只。

  ③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④男女同学来对读这两段话。

  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凯巴伯森林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板书:人捕杀大量繁殖林糟蹋毁灭

  (一百多年的凯巴伯森林里,狼要吃鹿,人们恨透了狼,捕杀了6000多只狼,使鹿大量繁殖。森林被鹿糟蹋了,鹿从十万只锐减到8000只,遭到了毁灭。)

  练习说话。

  3。出示:

  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原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凯巴伯森林从此不再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

  引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伴随着哀嚎声,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0多年,——

  4。人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鹿,希望这片森林能成为——

  出示: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读句子。

  5。请你想象一下,鹿在自己的王国里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用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把这样的景象说具体。

  出示:

  提防、嬉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抓住“4000”和“100000”,理解“大量繁殖。”

  7。大量繁殖的鹿给森林和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的确,十万多只鹿都要吃东西呀,灌木吃完了,就去吃——,小树吃完了就去吃——,嫩枝吃完了只好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于是——,而人们最想保护的鹿也在短短的两个冬天里就——,到1942年,——。

  8。这一切都是当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令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有什么?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节,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9。交流出示: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理解“功臣”。(板书:“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板书:“祸首”)理解“祸首”。

  10。贪婪而凶残的狼为什么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它对森林有怎样的功劳?对鹿群又有怎样的功劳呢?自己读读最后一节的这段话,用“因为…所以…”“因此…”的关联词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而且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此,狼是森林功臣。)

  (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所以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因此,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为森林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鹿就不会饿死。因此,狼是鹿功臣。)

  11。同学们,狼、鹿、林这三者之间就是一环扣着一环,互为因果关系。

  齐读第4小节。

  四、总结课文

  1。读到这里,你一定对“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出示)其实,人们打破的到底是什么呀?(板书:生态平衡)

  人类、动物、植物在环境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平衡,而人们杀了狼,其实是打破了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生态也就不平衡了。原来,造成林毁鹿亡真正的祸首是——人,当地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

  2。现在有什么方法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呢?先说怎么做,再用“如果……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这样做的好处。

  其实课文中所讲的这件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它就发生在100多年以前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放狼,一边放鹿,一边种树,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3。(出示图片)引读:你们看,现在的森林还是像100多年以前那样,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使它永远生机勃勃!

  板书设计:

  天敌

  “功臣”狼和鹿“祸首”大量繁殖

  吃毁灭

  生态平衡

  捕杀糟蹋

  人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3、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贡献。

  4、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题。

  板书:39狼和鹿

  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吃 天敌)

  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出示)看,这就是鹿。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泼而美丽)读

  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示:贪婪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婪而凶残的形象。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恶的化身。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

  ②(引读)的确,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读。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

  出示: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

  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算一算,前前后后一共死去了——九万两千只。

  ③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④男女同学来对读这两段话。

  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凯巴伯森林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板书:人 捕杀 大量繁殖 林 糟蹋 毁灭

  (一百多年的凯巴伯森林里,狼要吃鹿,人们恨透了狼,捕杀了6000多只狼,使鹿大量繁殖。森林被鹿糟蹋了,鹿从十万只锐减到8000只,遭到了毁灭。)

  练习说话。

  3.出示:

  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原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凯巴伯森林从此不再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

  引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伴随着哀嚎声,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0多年,——

  4.人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鹿,希望这片森林能成为——

  出示: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读句子。

  5.请你想象一下,鹿在自己的王国里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用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把这样的景象说具体。

  出示:

  提防、嬉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抓住“4000”和“100000”,理解“大量繁殖。”

  7.大量繁殖的鹿给森林和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的确,十万多只鹿都要吃东西呀,灌木吃完了,就去吃——,小树吃完了就去吃——,嫩枝吃完了只好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于是——,而人们最想保护的鹿也在短短的两个冬天里就——,到1942年,——。

  8.这一切都是当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令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有什么?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节,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9.交流出示: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理解“功臣”。(板书:“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板书:“祸首”)理解“祸首”。

  10.贪婪而凶残的狼为什么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它对森林有怎样的功劳?对鹿群又有怎样的功劳呢?自己读读最后一节的这段话,用“因为…所以…”“因此…”的关联词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而且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此,狼是森林功臣。)

  (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所以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因此,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为森林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鹿就不会饿死。因此,狼是鹿功臣。)

  11.同学们,狼、鹿、林这三者之间就是一环扣着一环,互为因果关系。

  齐读第4小节。

  四、总结课文

  1.读到这里,你一定对“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出示)其实,人们打破的到底是什么呀?(板书:生态平衡)

  人类、动物、植物在环境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平衡,而人们杀了狼,其实是打破了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生态也就不平衡了。原来,造成林毁鹿亡真正的祸首是——人,当地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

  2.现在有什么方法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呢?先说怎么做,再用“如果……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这样做的好处。

  其实课文中所讲的这件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它就发生在100多年以前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放狼,一边放鹿,一边种树,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3.(出示图片)引读:你们看,现在的森林还是像100多年以前那样,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使它永远生机勃勃!

  板书设计:

  天敌

  “功臣” 狼 和 鹿 “祸首” 大量繁殖

  吃 毁灭

  生态平衡

  捕杀 糟蹋

  人 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做到心中有他人。

  知识要求:

  学习生字、新词;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准备:

  常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学习一篇历史故事《西门豹》,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民间故事,题目是《猎人海力布》

  解释什么是民间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1、会认读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

  3、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从哪到哪讲了一件完整的事?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品味词句,学习品质

  1、请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

  2、思考下面问题,从文中找到答案,想想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海力布为什么只要龙王嘴里的宝石?

  海力布知道说出鸟儿的话会变成石头,为什么还要说?画出在灾难来临前描写海力布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从中看出海力布有什么好品质?自由发言

  3、海力布能这样做,是一时冲动吗?他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来读读,说说。

  六、谈体会

  七、复述课文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xx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 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 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 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 ,二指明明的笑脸 )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xx年属于2l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第二声“潜”。

  ①汇报预习: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A.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B.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情景中对课文的朗读,做到“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

  (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三、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四、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六、小组交流自学所得,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七、指导书写生字。

  1.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2.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3.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二、自由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三、全班交流: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

  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

  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五、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六、课外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

  21.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的风景

  无论何地无论何时

  屋前:瓜、藤、叶(别有风趣)春天

  院子里:花、竹、笋(朴素中带着华丽)

  四处:鸡(悠闲自得)

  小河:鸭(快乐游戏)

  门前:吃晚饭(和谐自然)夏天

  瓜架上:纺织娘(快乐歌唱)秋天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打电话”这部分内容的朗读中,认识、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几乎每个同学都听过这个故事,老师小时侯也不止一次的地听过。可以这么说,《狼来了》这个故事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这么广泛地代代相传吗?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板书课题:诚实与信任)课题中的“诚”是个生字,它与“城市”的“城”很容易混淆,你有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个关于“诚实与信任”的故事,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读课文,不过听有任务: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2、听老师读完,同学们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提出要求

  三、认读词语,理清脉络

  1、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2、出示第一组词语:驱车、布鲁塞尔、能见度、碰碎

  (1)练习读准词语。

  (2)这里面有你不懂的词吗?

  (3)教学生字“碎”

  (4)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吗?联系课文内容试试看。(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3、出示第二组词语:超出、厘米、毕竟、责任、联系

  (1)练习读准词语。

  (2)你能自己用上一个关联词语,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吗?

  4、看来,用上关联词语说一个句子难不倒大家,现在,你能用上这两组词语说一段话吗?

  5、你发现刚才我们说的这一段话其实就是文中哪几小节的内容?对,文中1—3小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以及我当时的处理情况,这就是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6、同学们看看,4—11小节主要写了什么?你说这篇课文可分几段?怎么分?用“//”做上记号。

  四、练读对话,照顾差异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课文大体写了什么,我们已经做到心中有数了。下面,我们要来进一步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文比较长,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重点练读其中一段的内容。你想练习哪一段?为什么呢?

  通过刚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练习,课文的第一段内容我们已经熟悉了,应该练第二段了,这是理由之一;课后练习1要求分角色练读打电话部分,所以我们来着重练习对话部分,这是理由之二。看看哪几小节写的是“我”与小红车主人打电话?(5—10小节)

  2、同桌分角色练习。

  3、指名一对同桌读,其他同学用心听,假如听出错误请耐心听完再指出来。

  4、请勇敢地争取到了第一次读书机会的同学各自推荐一名同学读你刚才的话,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5、大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带着他们的经验同桌两人交换角色再来练读这段对话。

  6、这段对话读了许多遍了,你从这段对话中读懂快乐什么?

  五、学生质疑,设下悬念

  同学们真会读书!具有非常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先自己思考思考,下节课我们就围绕着同学们的问题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好吗?

  六、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生字描红练习。

  2、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一天深夜”到“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第二部分从“事隔三天”到课文结束。

  2.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碰碎别人车上的反光镜的?事情发生以后,他是怎么做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继出示句子:

  (1)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①“能见度”是什么意思?

  ①这天,为什么能见度很差?(深夜,天很黑,又有点雾。)

  ③请个别同学读句子,再齐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出了点儿差错,当属正常。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处理所发生的情况的?

  (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①“环顾”是什么意思?

  ②在“看不见一个人”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写下字条,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提示:

  a.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b.假如作者一走了之,他也就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但是,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负担,感到不踏实。

  c.诚实的行为是人格力量的象征,这件事显示了作者的高度自尊,也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齐读句子)

  4.请两个同学分角度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思考:从作者与车主的通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1)个别读,齐读。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提示:

  a.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用钱买不来的。作者不小心碰碎了别人车上的反光镜,没有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管。但是,诚实在作者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因此,作者把做人诚实看得比一切都重。

  b.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

  c.因为有了“诚实和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即使是两个陌生人。说明了人们渴望做诚实的人,人们希望周围都是诚实的人,人们需要与诚实的人相处。

  7.车主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我希望这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学生反复朗读,记住这句话。)

  三、总结课文

  1.先听录音,再朗读课文。

  2.请同学读黑板上的句子。

  3.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和信任”作题目?揭示:

  a.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

  b.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4.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

  四、作者练习

  1.造句。能见度——歉意——

  2.收集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并摘抄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学过程:

  一、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熟悉()说谎()家喻户晓()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1、他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A、图章B、痕迹C、留下痕迹D、合

  2、请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A、易于,便于B、很C、友爱D、完成E、使人满意

  三、选词填空。检查检验毕竟究竟

  1、产品经过()符合规格。

  2、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体格()。

  3、这()不是一件小事,还得好好商量一下。

  4、你倒说说,你()想干什么?

  四、填空

  “我”给小红车主人留下了()与(),这让小红车主人很感动。小红车主人打来电话向我表示感谢,也让我深深理解:()与()比()更重要。

  五、拓展练习。(有关诚实的名人名言。)

  1、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苏轼

  2、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板书设计:

  20.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诵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感受梅雨潭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重点:

  感受梅雨潭绿的美,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诵读过程设计

  导入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交流梅雨潭资料。

  3、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4、试背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孩子们自由背诵课文,教师巡视。

  5、检查试背情况。

  6、再背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7、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明确观察顺序,找到描写梅雨瀑的句子。

  品读描写远景中的梅雨瀑句子

  1.观看远景拍摄的梅雨瀑的图片,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2.欣赏朱自清的描写。

  小结:黑边儿,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顔色对比十分醒目,哗哗的水声仿佛感受到瀑布气势的磅磗,朱自清从声、形、色三个方面对远景中的瀑布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带着愉快与惊喜的心情再读。

  3、品读描写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

  4、欣赏朱自清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读描写梅雨亭的句子,感受梅雨亭的独特

  5、理解作者的感悟,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梅雨潭》精品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9个,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分角色表演故事。

  3.掌握对话的几种不同表达形式。

  4.体会鹿的聪明机灵和鳄鱼的愚蠢贪婪。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言行体会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

  教学难点

  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复述方法,提高复述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鹿鳄鱼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种动物的认识。(随机学习“鹿”和“鳄”。)

  书写指导:“鹿”字“广”字旁儿的横画稍长,竖撇要舒展大方,里面的部分写紧凑。

  2.再板书:鹿和鳄鱼

  用一个“和”字把鹿和鳄鱼连在一起,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吗?

  3.把课题补充完整: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你从“一只”和“一千条”这两个量词上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双方力量的悬殊。)

  相应板书:(弱而少)(强而多)

  二、初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记带生字的词语,在不理解的词旁做记号。

  2.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毒:上面三横长短不一,下面是“母”字。写时上小下大,“母”的中间一横要稍长有力。

  难理解的词:

  泛滥: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泛”读fàn,不要读成fá。

  曾孙:孙子的下一代,“曾”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曾”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zēng,不要念成céng。

  伺(sì)机:文中指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3.鹿和老鳄鱼有几次相遇?(以此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探究课文。

  1.你认为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中的鹿和鳄鱼?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说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句:

  (1)“得了吧!”机灵的鹿回答,“你不知道我的肉有毒吗?如果一条鳄鱼吃了我,就会中毒而死。不过要是把我分给一千条鳄鱼吃,那就谁也不会中毒,谁也不会被毒死了。”(弱小的鹿没有被强大凶残的鳄鱼吓倒,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自救,并且精心设计好计谋的每一步,以智取胜。)

  (2)“看来,这条小河根本招不来一千条鳄鱼,对吧?”鹿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鹿抓住了鳄鱼死爱面子的弱点。)

  (3)“这样吧,”鹿说,“你们一条挨一条趴在水面上,而且要安静,不然我会数错的。”(鹿表面上是数数,实际上是借机逃脱。)

  (4)“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根木头居然这么像鳄鱼。如果真是根木头,它就会朝我漂过来;如果是条愚蠢的鳄鱼,就会留在原处。”(鹿说话很有技巧,富于智慧。)

  (5)一条老鳄鱼游近小岛对鹿说:“我要吃掉你!”(鳄鱼的贪婪凶残。)

  (6)“瞎说!不就一千条吗?有什么难的!”(鳄鱼的愚蠢,死要面子,爱逞能。)

  3.掌握文中几种不同的对话表述形式。

  (1)鹿的聪明和鳄鱼的愚蠢主要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对话)

  (2)读一读下面三句话,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一条老鳄鱼游近小岛对鹿说:“我要吃掉你!”

  ②“看来,这条小河根本招不来一千条鳄鱼,对吧?”鹿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

  ③“你数吧!”鳄鱼大叫起来,“快点!我们都饿坏了!”

  (3)想一想:为什么不用同一种说话形式呢?

  (4)出示练习:给下面三句话标上正确的符号。

  ①这不可能是真的她拼命地摇头

  ②爸爸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③船长拿枪瞄准儿子快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1.同桌分角色朗读,互相点评,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情感。

  2.推荐代表读。(读时先说说你给同桌提了什么好的建议。)

  3.评读。

  五、分角色表演故事。

  要求:可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语言,并配以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六、复述故事。

  1.方法指导:

  (1)先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体现故事内容的关键词:如泛滥,小岛,中毒,一千条鳄鱼,数数,伺机报复,绿色木头……

  (3)尽量用自己的话。

  2.听课文录音。

  3.复述故事,师生点评。

  七、作业。

  如果鹿与老鳄鱼再次相遇,它们之间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鹿又会怎样以智取胜?发挥你的想象,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19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

  (弱而少) (强而多)

  聪明 愚蠢

  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关于鹿与鳄鱼

  鹿: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上有角,嫩角有茸毛,含血液,是贵重的药材。

  鳄鱼:爬行动物的一类,四肢短,尾巴长,全身有灰褐色的硬皮。善于游泳,性凶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06-25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06-25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3-1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8-1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3-15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四年级语文李时珍教案12-13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7-18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