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28 12:00: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案1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

  投影:

  1、燕子的外形特点

  2、燕子的性情特点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微机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明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明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课文从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分别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检查背诵

  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出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背诵

  3、检查背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三、指导识记生字、词

  1、出示生字(幻灯片)抽查读音

  2、说说记字方法重点指导“俊”、“拢”、“奏”的写法

  3、练习书写“思考练习”第4题的词语

  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预习“海上日出”

  板书设计:

  羽毛

  外形翅膀

  尾巴

  赞热

  燕子飞回增添生机美爱

  春大

  姿态优美天自

  飞行速度快然

  心情高兴

  停歇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比较盲目,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

  (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 an 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 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 p m 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教学难点 :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一、导入 新课

  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 ,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

  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二、朗读感知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活动研讨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 。”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组活动:当 马遇到 马 以文中各种马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对话演出。

  四、拓展练习

  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

  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五、作业 布置

  1、 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

  2、 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难点: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教师日记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

  (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

  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

  (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内容:写一篇日记。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

  3.幻灯片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些日记选材的范围很广,有写人的,记事的,也有写景物的,状物的,不但内容具体,而且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4.知道教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能够善于观察。

  (2)已经养成了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来!

  5.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6.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7.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

  (3)按什么顺序写?

  8.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指导我带着学生把课本上的习作读了几遍。然后和同学们探讨了一下日记的格式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我很欣慰,下次再上课的时候我会多加一点和同学们的互动时间,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第二单元习作指导

  写日记

  写字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就是写日记。日记的格式有一个特点:第一行要写明日记的日期和天气。

  2.选定内容:

  (1)具体写什么事。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事情的结局是怎样的。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接着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写事情的结果。

  教学目标

  下水文:

  4月23日星期日晴

  有趣的云彩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去公园。在去公园的路上,我无意间抬头望了一眼天空,不禁被吸引住了。

  ①啊,那云彩可真有趣呀!②看,那一朵像一只大白狗,它缓缓地向东移去。在大白狗的旁边还有两只小猫在争一条鱼吃,它们打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那条小鱼游走不见了,我想那两只小猫一定很生气吧!过了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老虎,它张开血盆大口,吼叫着,吓得两只小猫四处躲闪。云彩不断地变化着,长颈鹿、小老鼠、大海龟……纷纷赶来,看得我眼花缭乱。

  云彩虽然并不引人注目,但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云彩合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③只要你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天空中的云彩是那么美丽,那么神奇,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

  ①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总分的写法使段落条理清晰。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把云彩想象成大白狗、小猫、小鱼、老虎……并且构思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情节。

  ③结尾号召读者也去观察天空的云彩,引发大家的共鸣。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P44——P4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联系生活,说说荒山和绿化过的山各有什么样子,了解树、草等植被对山体环境的保护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字卡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本地植被情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山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说说你所见到的山的样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2、孩子们说得不错,对呀,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山就这样,或高或低,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可美了。可是有一座山却在哭泣,它为什么要哭呢?(出示课件)

  3、这座山已经好多年了,你们看它都长胡须了,所以我们称它为山爷爷。(板书:山爷爷)

  4、指导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课的生字。

  2、将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同桌互读生字,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4、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学生自愿认读,互相评价矫正。教师注意引导读好“淋”、“受”、“植”、“织”、“穿”。齐读。教读。再去掉拼音读。

  (2)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给生字找朋友,组词理解字意。

  5、将生字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质疑问难,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其余学生评价。

  2、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小组互相解疑。

  5、向老师质疑。

  6、师梳理学生问题。

  四、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1、师小结。

  2、作业:孩子思考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登山游戏复习生字。

  2、节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二、图文结合,指导学文。

  1、结合图1学习第一部分。

  (1)山爷爷长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观察这幅图。

  (2)学生反馈。

  (3)是呀,山爷爷都那么老了。可是却没有树木、小草为他挡雨挡太阳,它怎么受得了呢?(4)瞧老爷爷的表情会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5)出示相关文字,指导生朗读。(生自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再读,齐读。)

  2、结合图2学习第二部分。

  (1)小朋友们,你们想帮助山爷爷吗?(想)快想想办法吧(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办法)

  (2)集体反馈。(植树、种草)

  (3)小朋友们的办法真棒,你们看,山爷爷在大家的帮助下,换上了新衣裳。(出示图2)

  (4)小朋友,你们看,山爷爷的衣服发生了什么变化?(穿上了绿色的长袍)

  (5)这幅图和刚才那幅图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飞来了小鸟,山爷爷笑了)

  (6)为什么小鸟会飞来?(生自由说)

  (7)师出示:你植树,我种草,织一件,绿长袍,山爷爷穿了眯眯笑。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课堂延伸,深化主题。

  1、你觉得山爷爷现在还会高兴吗?

  2、山爷爷的生活到底怎样了吗?教师读山爷爷的话。

  小朋友们,你们好,谢谢你们让我有绿长袍穿。可是,因为我的这件绿长袍吸引了不少人来观赏,我已经伤痕累累了。你看他们把牛羊牵到我这儿吃草,我的衣裳都破了好几个洞;有人偷偷砍走了我的大树,让我淋了雨晒了太阳。你们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坚持多久呢?我的身子骨已经有些松散了。这还掉了一块肉。

  3、小朋友,这一切都是谁干的呀?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树?

  4、课堂小结,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喉、禽、债、轿、箩、奴”6个会认字。理解“歌喉、欠债、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意思。

  3、了解在壮族民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故事,了解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六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吓”。

  2、理解“嫉恶如仇威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无计可施丧魂落魄扬眉吐气、幸灾乐祸“等新词。

  3、会较流利地读出课文,知道课文重点写刘三姐什么事。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对,这是广西壮族的山歌,歌者就是刘三姐,她是个正直勇敢的人,被老百姓誉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歌者《刘三姐》。(随机出示图片)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会读六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吓”。

  2、理解“嫉恶如仇威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无计可施丧魂落魄扬眉吐气、幸灾乐祸“等新词。

  3、会较流利地读出课文,知道课文重点写刘三姐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读会认字,并组词。交流词语采集,为多音字“吓”组词。

  2、交流你理解的词语。

  四、检查预习效果,集体汇报。

  1、我能读准字音:

  社会歌喉飞禽走兽威吓欠债花轿箩筐奴才如坐针毡丧魂落魄捋袖挥拳嫉恶如仇

  仗义执言恼羞成怒崎岖不平土豪劣绅

  蜂拥而上面红耳赤气急败坏狼狈不堪

  幸灾乐祸无计可施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多音字:xià吓人

  吓hè恐吓

  3、我能根据意思填词。(可添加你的理解方式:如表演、绘画等汇报。)

  ():恨坏人坏事像恨仇敌一样。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别人遭到灾祸时心里非常高兴。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安。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五、自己读课文,看一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先自己给课文分段,在书上做旁批,然后组内交流)

  六、汇报交流,巩固练习

  1、小组派代表交流分段情况。(总——分——总)

  第一部分:(1、2)概括的写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作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部分:(3——“再也无计可施,灰溜溜的白下阵来.”)写刘三姐用山歌大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的血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非常害怕,乡亲们听了拍手称快。

  2、课文写了刘三姐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莫怀仁的官家仗势要抢阿牛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大灭了管家的威风。

  第二件事: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银,莫怀仁恼羞成怒用“提亲”的鬼主意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结亲就对山歌摆擂台。

  第三件事:写对歌情景。

  3、试用一段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七、朗读课文:指名学生读书。

  八、布置作业:

  1、将课文读给家长听。

  2、积累四字词。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刘三姐是怎样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重点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刘三姐是怎样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大屏幕):

  1、自己读课文,做到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认为刘三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可结合她的三件事,画出能够体现它品质的语句,旁批出你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3、讨论: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先在组内交流,再汇报总结。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刘三姐用歌声仗义执言,揭露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恶霸行径,使土豪劣绅的阴谋屡不得逞,所以~~。~~是因为刘三姐的歌声为乡亲们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4、刘三姐唱的歌,你喜欢哪些,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提出不懂的地方,交流体会。

  5、读了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补充有关刘三姐的背景资料。(见教案p43)

  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刘三姐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她嫉恶如仇,对社会上的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作为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的武器,其豪迈情怀和爱憎分明、善良勇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巩固练习:

  1、按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成语: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

  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

  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幸灾乐祸

  2、近义词和反义词。(见教案p42)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2、预习《语文百花园一》。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意境。

  2、用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改变

  3、感受爸爸、妈妈和“我”对大海的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重点朗读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

  难点:

  “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具: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代目标

  1、词语读准确。

  2、简单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落实目标。

  1、诗歌中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3、读好一、二句。理解“曝光”的意思。现在都是数码相机,简单的讲一下胶卷相机的原理,学生就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小结:刚才,是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曝光”的意思,平时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是理解词语的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爸爸为什么要把海浪装进录音机里呢?(把美留住,可以随时听到——-)

  5、妈妈为什么要把海浪留在软片里呢?(看也看不够)

  6、想象一下,她都会留下什么样的镜头?(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等)

  7、读好这两个句子。

  8、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

  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如:姐姐把海浪请到她的画板上。

  爷爷把海浪录到他的录象机里。

  过渡:爸爸把海浪装进他的录音机,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听也听不够,听也听不完;妈妈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那美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看也看不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海浪的热爱。那么,我呢,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9、学生汇报。

  10、昨天留了查字典的任务,你能说说“奔腾是什么意思?

  小结:查字典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1、想象一下:奔腾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12、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了,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13、什么样的目光称为“坚毅”?你在哪看到过这样的目光。(当需要决策的时候,坚强的目光等)

  14、你们用联系生活中的内容,理解了坚毅的意思。这样坚毅的目光是怎么来的?

  小结:我们又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把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得更加透彻。

  15、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16、“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

  17、整体感情读3——5诗节。

  18、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活动练习,巩固目标。

  1、配乐品读。

  2、完成课后题。

  3、总结写作顺序,背诵。

  四、全课总结。

小学语文教案8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2、抽查学生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围绕重点,议读课文

  切入点: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1、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发言

  ①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②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四)拓展感悟,体会写法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短文《把握自己》,进一步学习讨论新《守则》、新《规范》。

  2、通过对网吧危害的讨论和认识,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3、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整合教育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收集网吧危害的事实,阅读短文《把握自己》,新《守则》、新《规范》并展开讨论,提高孩子们的道德认知。

  2、分组合作,分工明确,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3、多媒体设备,课件,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有迷茫。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把握好自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一位朋友的演讲吧。

  二、阅读文章《把握自己》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演讲稿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不做评论。

  三、讨论

  (1)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2)由网络问题联系到一系列关于媒体的问题,比如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等。

  四、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小结,布置学生收集黑网吧以及孩子沉迷的相关资料,并想想如何帮助这些沉迷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讲故事,以情感人

  1、在音乐中,讲故事。

  2、同学们,大家都喜欢上网,其实网络本身是没有错的,只是有些孩子在进入网吧以后,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沉迷在网吧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信息的时代,成长的孩子,他们渴望与同龄的伙伴进行交流……而网吧里,游戏的刺激,聊天的诱惑,不良网站的毒害……让孩子们迷失了自我,甚至如痴如狂……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社会关注的话题……

  [说明:以情感人,用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引出今天的话题,为孩子们营造放飞思维的自由空间。]

  二、展示网络预习成果

  1、小组交流并整理收集的资料情况。

  同学们,网吧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我们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网络游戏以及有害信息的诱惑。特别是当前不少“网吧”的恶性竞争,一些经营者违规经营,不遵守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等规定,造成一部份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而这,对于我们的身心,甚至是生命都造成了危害!通过网络,你们都收集到哪些不良网吧对我们的危害?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展示。

  2、分小组展示解说分类处理之后的资料:

  危及生命;影响学习和身体;

  养成不良习惯;心理不健康,远离亲情,远离现实……

  [说明:收集、处理信息。孩子们展示自己收集、处理后的丰富翔实的事实和资料,在这过程中,让孩子们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网吧的危害性。]

  三、对照自己的生活,想想办法,对症下药

  1、如今,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青少年由于长时间泡吧而导致身体虚弱,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威胁到了我们幼小的生命;不少曾经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也毁在网吧游戏里;还有的为筹钱上网不惜偷窃家中财物……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媒体频频曝光,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你们发现了吗?

  2、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争论。

  3、人们常说,“网络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啊!没有正确的引导,我们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引诱。对于这种痴迷于网络的人,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4、小组讨论后,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各种方法,纷纷劝说。

  四、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愿望

  1、其实,电脑、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很多乐趣,可是,这个虚拟的空间同样有危害我们心理、危害精神、危害健康的诱惑。因此,我们青少年很容易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我们除了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和指导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制能力。同学们,告别网吧需要我们大家的实际行动,你们有什么愿望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我们心中的愿望!!可以写几句宣传语,可以唱歌、可以画画……等等来表达。小组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

  3、各组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交流、表达自己对蒋康网络的愿望和心声!

  五、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说明:将情感推向最高潮。童心飞扬,童言稚语庄严宣誓: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1、刚才同学们已经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党中央,国务院也非常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教育部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也多次组织我们开展了学习和讨论,请大家看:(屏幕展示)

  新《规范》第二十条明确指出:“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小学生“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

  2、同学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自觉遵守新《守则》、新《规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网吧!!自己的思想,自己管。让我们一起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3、小组研究。

  4、各组网络文明公约展示。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说明:分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健康上网最真实的愿望,进一步加强孩子们的网络是非观,激励孩子们为健康上网而努力奋斗!]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感动着我!只要我们自己坚定地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真正做到把握自己,那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帮助下,我们一定能战胜不良诱惑,帮助那些沉迷的孩子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小学语文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课讲述一群海军士兵驻扎在一座小岛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绿地,一位将军到访,参观菜地,与士兵分吃一锅菜汤的事,表达了士兵们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本教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那位将军,介绍小岛的情况,介绍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上岛日记,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练说日记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提倡讨论式教学。课堂初,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困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确立学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中,我抛出主要问题:“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在读文、思考之余,进行大胆交流,思维的火花碰撞,让课堂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文本背后,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为写日记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教案11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一课型:

  新授课课题:聪明的小白兔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小灰兔的图片。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你看,它们是谁?(学生自由齐声反馈)

  2.引导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兔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是啊!小兔子毛茸茸的,长着一对长长的耳朵,真可爱!我们今天认识的小白兔,还是只聪明的兔子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文倾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要求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秋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种的南瓜成熟了,它们想办法把南瓜运回了家。)

  三、小组合作,认读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拼读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生字时在书写和读音上的注意点。

  3.认读生字卡片,并组词及口头造句。

  四、学生课堂练习

  小结:课文讲了小白兔想办法把南瓜运回家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 《聪明的小白兔》

  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型课题:聪明的小白兔

  教学要求: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的

  教学重点:巩固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读书法、练习法学习方法:

  导学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秋天,小白兔和小灰兔种的南瓜长得怎样?(又大又圆)那么,小白兔和小灰兔能把又大又圆的南瓜搬回家吗?如果能,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聪明的小白兔》。

  二、读文,整体体会

  1.学生集体读课文3~4自然段,并填空。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这样把南瓜一个一个( )回家去了。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把下面的句子说完整。小白兔看见( ),它想( )。于是它们就这样把南瓜一个一个运回了家。

  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上述句子说完整。讨论:文中“这样”指的是怎样?小结:小白兔看见了自行车轮,想到了南瓜,它把南瓜竖起来,南瓜像轮子一样在地上滚,南瓜一下子轻了许多。这样又省力又快。

  4.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分角色读这一自然段,大家评议。小结:小白兔看到自行车的轮子在转动,觉得南瓜的形状和自行车的轮子相似,因此把南瓜竖起来,把南瓜一个一个地滚回家。

  三、指导朗读课文小结:

  四、作业:抄写词语

小学语文教案12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 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 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 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 说照片(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 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 读照片文字(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 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 交流,学生谈体验(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 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

  F、 齐读,感悟

  (3)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1、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小学语文教案13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的在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与向往。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

  《乡下人家》的作者是陈醉云先生是现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1962年移居美国,文中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一个久居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一份眷恋之情。文章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犹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作者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瓜藤满架、鲜花开放、雨后春笋、群鸡觅食、群鸭戏水、夏夜晚餐、纺织娘唱歌”的画面,体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也对后文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说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牧场之国》本文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述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广阔无垠的草原五音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qi图。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乡村四月》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

  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麦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的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二是了解课文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两组投影片:

  第一组:林立的高楼、漂亮的汽车、热闹的广场

  第二组:低矮的砖瓦房、小河里畅游的鸭鹅、穿着朴素的人们(也可以用书上的几幅插图代替)

  提问:看到这两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从图上,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整体给你什么感觉?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有一位叫做陈醉云的作家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

  4.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5.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6.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或者这样设计问题:“课文围绕这哪一小节展开描写?”)

  二、合作交流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注意“饰”不要读成“s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ɡ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4、全班齐读最后一节。

  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5、自由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之美的语句做上记号,在旁边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然后美美地读一读,在脑海中勾画那美丽的画面。

  6、小组交流自学所得,全班交流。

  如: A: 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7.指导书写生字。

  8.生齐读生字,说说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

  9.师重点范写“冠”“率”“搬”三个比较难写的字。注意字的结构,摆放要匀称。

  学生练写:抄写生字、生词。

  以上步骤可结合动画课件《乡下人家》中“字词”部分辅助进行教学。

  三、品读感悟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

  2.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回顾上节课自读课文时获得的收获,为交流做准备。

  师:你从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乡下人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散发着的独特、迷人的美?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以第一节内容为例,可以抓住两个教学点:

  1.“别有风趣的装饰??”

  (1)理解“别有风趣”、“装饰”的含义(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2)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2.“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是什么地方能看到的?(城市里)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课文中对乡下人家屋前景色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想象一下“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城市的景象,说说你的感觉。

  (3)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乡下人家的“可爱”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想象一下,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吧,说给同座听一听。

  4.全班交流。

  5.激发兴趣,布置综合学习活动的任务。

  6.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7.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8.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9.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可在课内简单介绍一下著名诗人戴望舒)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3.小练笔: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互相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铺”在课中表示一种动作,读pū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识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四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3.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知识指导书写。

  “指”字右上是“匕”不要写成“七”;“接”字右下的“女”横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小学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能力。

  2.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3.留心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难点】

  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交流,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2)课本上的几幅图片

  2.小组交流,说说图片上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课件出示1)身边的“小事”(板书:身边的小事)

  二、围绕小事,组织交流。

  1.教师示范:其实我身边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爱边吃边走,吃饭说话……可能这些习惯现在许多人都有,但这些真不是什么好习惯。你边吃边走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爽,还边走边掉,掉还不捡,人家一看就是一个没责任心的人。吃饭说话,既不卫生又不文明,你说话时可能噎着,并且你口水可能会溅到别人的碗里,或菜里……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的小事,小组长作好记录。

  3.根据小组长的记录,引导学生从“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3)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

  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在墙上涂丫乱闯红绿灯

  在公共厕所用完后不冲水小摊小贩占道经营语言不文明

  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踩踏禁行绿地

  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破坏学校的环保标语牌……

  (3)教师小结,升华感情: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规则的社会大家庭中,为了每个人都各安其所,就要有各种行为准则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朋友就不会欢迎你;如果不遵守道德规则,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可能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板书:不受欢迎和尊重留下遗憾)

  5.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4)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随手捡拾垃圾帮助有困难的人随手关掉水龙头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语言文明爱护小动物

  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维护学校的环保标语牌……

  (板书:令人温暖的行为)

  (3)教师小结,升华感情:我们身边有许多好事可以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愿意去做,就会发现不论在学校、在家里、或是在其它地方能做的好事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处处留心,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谈收获。

  1.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

  2.要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板书:乐于助人)

  3.从身边小事做起,做一个好人。

  四、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5)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他人释放正能量。(板书:正能量)

  2.背诵积累。

  (课件出示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设计意图:出示课本上的图片,把学生不知不觉得带到口语交际之中。】

  【板书设计】

  身边的小事

  不文明的行为:不受欢迎和尊重留下遗憾

  令人温暖的行为:乐于助人正能量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0-27

小学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7-21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07-22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猫教案09-03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