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21 15:38:2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同学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同学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协助,力求读正确。

  3、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身的感受。

  4、同学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身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同学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同学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立秋 中秋节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的体会。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你动脑想吗?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想吗?有一位叫伊琳娜的小朋友不但自己动脑筋想

  而且还动手做实验来证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动手做做看》。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②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同桌或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三)反馈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讨论自学提示第②题。

  (四)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吗?(学生自由谈体会)

  今后我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动脑筋思考

  有疑惑的地方,要亲自做实验证实一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本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学情分析:

  文章内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生与作者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后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易于理解。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在教师点拨,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建议:

  通过反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引导抓住一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中加深感受,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我”的不同态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鹅,作者却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学习新笔画:竖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体验、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像小树一样成长。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感悟、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1、识字、词语卡片。

  2、图片、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激情引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盼来了美丽的春天。我们小朋友该怎样为春天增添色彩呢?

  2、展示课件:你从画面上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小学生在植树。)

  3、板书课题我们去植树(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哪位小朋友读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是植树吗?对,植树就是种树的意思。

  (2)那好吧,我们一起植树去吧。

  (二)初读课文,初悟情感。

  导语过渡: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同学们你端着水,我拿着铲子,高高兴兴地来植树了!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你们先听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来评一评,你们听出我的心情了吗?

  1、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感受。

  2、谁来说一说,你们听出老师是什么心情?能说说你自己的心情吗?

  3、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朋友找出来,多读几遍。

  4、同桌的小朋友轮读课文,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

  5、我们一起在春天里去植树,该怎样读呢?自己再练一练。

  (三)随文识字。

  1、(出示生字卡)生字宝宝从课文中着急地跑出来,要和你们做朋友呢,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采用多种方法读。

  (1)开火车读。

  (2)小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读。

  2、走进“聪明屋”自主识字活动。

  (1)从聪明屋中任意摘取生字宝宝,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和宝宝对话,说说你对宝宝的了解。

  (2)自主识字我最棒,我有识字小窍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字。

  比如:有的同学可能归类识字,把独体字与合体字分开记忆。

  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用旧字换偏旁识新字

  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本课生字比较简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重点指导书写新笔画竖提,并提醒“洒”字右下边没有横。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义规律:

  为什么“们”是亻旁?

  为什么“树”是木字旁?

  小朋友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宝宝:看它们在字形、占格上有什么特点?

  2、重点描红:独体字——衣里成

  3、抄写字头,请小老师互相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人人闯关,小老师互查。

  2、为生字找伙伴,比比谁组的词语最多。

  3、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看图,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2、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读书来回答这个问题。

  3、体验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小朋友植树虽然辛苦,却很快乐。

  (1)你能读出小朋友的动作吗?(端、铲、洒、载)

  (2)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小朋友,你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呀?

  (3)师:你们植树这么累,为什么你还读得这样高兴呢?

  4、你们到哪里植树去了?快读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说:马路、小山、河岸

  (2)师引读,引导学生感悟:

  你们来到马路植树,马路对你们说:“。”

  你们来到小山植树,小山对你们说:“。”

  你们来到河岸植树,河岸对你们说:“。”

  (3)你们听了,想对他们说:“。”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表达自己的感受。)

  5、你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想法?

  (1)当你们和小树一样快乐、健康长大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呢?

  (2)带着你的感受,背诵课文。

  (三)自主积累。

  1、小组间背诵课文大比拼。

  2、积累词语我会用。

  (1)把词语娃娃请到自己家:我会读、我会写。

  (2)带词语娃娃去旅游:我会用。(比一比,在课文中我会用,在课文外我会用。)

  (3)课外词语大展示:四人一组,在组内交流自己课外积累。

  (四)总结:这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2、我们去植树

  栽——端、铲、洒

  我们===小树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写自己过节的经历,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

  2、能够有序地介绍出节日的场面或节日的来历,并能把自己的心情或所得恰当地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交替介绍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包括许多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的甚至具有传奇色彩,寄托了我国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板书《过节》。

  二、明确范围,讨论理解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提示:在介绍自己知道的节日时,要从节日的来历、形式、特色以及自己参加过哪些节日或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场面、情景几方面来说,说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2、学生读书上提示,明确本次的习作所要写的内容:写自己过节时场面和心情及节日的来历。

  3、小组交流。

  三、提供场景,打开思路

  1、播放录像。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佳节扭秧歌,国庆节放礼花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场面中“点”的描写。

  2、交流归纳。

  3、好词花篮、好句筐。投影出示描写好的场面、气氛的词语、句子。(供学生参考)

  直冲云霄五彩斑斓天女散花香气四溢津津有味万紫千红……

  锣鼓催春闹元宵识字花灯显神威

  悟空降临元宵夜八戒背媳妇逗人乐

  随着一声声震天动地的礼炮声,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绚丽多彩的降落伞,有的像五颜六色的蘑菇,有的像金色的.绣球,有的像银色的星星,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音乐喷泉……美丽的礼花在空中盛开。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田字格上的1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能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儿歌。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字盘、生字卡。

  主要板书:

  识字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字盘,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1.出示字盘,与卡片“辛辛“,将两者分别组合、演示。

  2.同学们,“辛辛”和“纟、讠”等分别组合构成了汉字。这就是一种造字办法,这些字叫形声字。上面4个字中的“辛辛”是声旁,“纟、讠”是形旁,代表不同的意思。

  二.读准字音,学习词语。

  1.用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

  2.读4个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

  (1).出示实物理解“辫子、花瓣”

  (2)举例理解“分辨、辩论”。

  三.游戏巩固

  用字盘辨字,并组词。

  四.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指名读。

  2.指导朗读。

  (1).分别读出疑问和肯定的语气。

  (2).注意停顿和重音

  3.教师示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齐读。

  4.理解:是谁“圆圆脸蛋拖小辫”?

  五.学写生字

  1.让学生仔细观察四个形声字。

  2.指导书写:三部分靠紧,注意“辛”的变形。

  3.学生练习。

  六.课堂练习

  1.选字填空。

  辩 辫 辨 瓣

  (1).你能分()出牛郎星和织女星吗?

  (2).这朵菊花的花()又细又长。

  (3).许林和李青为了一道题()论起来。

  (4).陈凡走路是小()儿一甩一甩的。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转动字盘读生字,组词。

  2.将字填入空格。

  哪是红梅花,请你来分( )。

  这是红梅花,它有五个( )。

  哪是韵母a,请你来分( )。

  这是韵母a,圆圆脸蛋拖小( )。

  二.读背儿歌

  1.齐读后,指名用一问一答试读。

  2.男女生分读。

  > 3.背儿歌。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范字,引导学生观察。

  2.指导“蛋”的写法。

  3.学生自学另外几个字。

  4.描红、仿影。

  四.练习

  1.用“哪是——?这是——。”的句式进行对话练习。

  2.选字填空。

  哪那 圆园 袋蛋

  (1).小弟弟红通通的脸()真像大苹果。

  (2).林林的口()里装满了小石子。

  (3).昨天,妈妈带我到公()里玩了半天。

  (4).()()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5).小军送给我的()本书真有意思。

  (6).()件衣服好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 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六、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 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七、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意义深远。(参照结构分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八、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22

小学语文《aoe》的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