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10-05 14:42: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教材中的生字新词,达到人人会人会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课文或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语段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语段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预计需用12——13课时

  1 燕子

  教学目标: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研读课文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板书课题:l燕子)

  二、快乐自学,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励导学,深入探究。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轻松练测。

  1、巩固生字词语。

  2、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激励导学,探究内容。

  (一)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交流,相机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4、指导感情朗读。

  (二)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将课本翻开,将其想像成燕子的一对翅膀,将桌面想像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插图,唤起头脑中有关鸟儿飞行的记忆表象,仔细揣摩,互相纠正。正确的做法应是:轻轻扇两下“双翼”,然后展开,快速均匀地向前滑行,再将书的一端点一下桌面。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掠”字的含义。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三)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教师在两组线上再分别添上几笔: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5)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四、轻松练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我会看拼音写词语。(见教材中)

  4、默读语段回答问题。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燕子》第三节)

  (1)默读这一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这节总起来写的什么?

  (2)划出描写燕子飞行姿态、动作的词,想想燕子飞行有哪些特点?

  (3)作者是按怎样的观察顺序写这节的?

  板书设计:

  羽毛

  外形 翅膀

  尾巴

  赞 热

  燕子 飞回 增添生机 美 爱

  春 大

  姿态优美 天 自

  飞行 速度快 然

  心情高兴

  停歇 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2、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咏柳》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春天的故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快乐自学

  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激励导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五、轻松练测: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春日》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古诗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快乐自学,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激励导学,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背诵古诗。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快乐自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4、书写练习。

  三、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四、轻松练测:

  1、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见教材中)

  3、比一比,再组词。

  咏 泳 妆 装 裁 栽 紫 柴 剪 箭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咏柳 春日

  绿丝绦 万紫千红

  3 荷 花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描写春天的好词语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快乐自学,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2.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3.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励导学,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绿、白、嫩黄……色彩丰富)(朗读)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注意与插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朗读)

  (3)荷花的姿态是不是只有这几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朗读)

  (4)你能想象出荷花有哪些姿态吗?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5)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

  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士: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化瓣中包襄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轻松练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4、5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好词语。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节课出现的新词语。

  2.齐读课文1、2、3自然段。

  二、激励导学: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

  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想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齐读课文)

  2.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五、轻松练测。

  1、看拼音写词语(见教材中)

  2、想一想,填一填。

  ( )的荷花 ( )的衣裳 ( )的清香

  快乐地( ) 静静地( ) 悄悄地( )

  一( )荷花 一( )蜻蜓 一( )清香 一( )花瓣 一( )微风

  3、按要求写句子。

  (1)我被这一池荷花陶醉了。 改成把字句:

  (2)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改成比喻句:

  板书: 3、荷花

  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4、珍珠泉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描写景物的词语。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清澈、水流细、从山上流下),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二、快乐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谈谈: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分别从哪几方面描写的?

  三、激励导学: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3、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自由畅谈)

  五、轻松练测:

  1、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青苔 一( )眼泉 一( )金光 一( )珍珠

  ( )的树叶 ( )的水泡 ( )的光斑

  3、照样子写词语。

  一束束: 弯弯曲曲: 越升越高:

  4、读课文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珍珠泉 、 、 等特点,它之所以叫珍珠泉,是因为 。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难: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景物的词语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我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一些家乡的景物。

  2、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3、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

  三、自主收集材料

  1、想象准备重点写家乡什么地方的景物,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等等。

  2、分小组交流:按顺序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班内交流,教师和学生相互评议或补充。

  4、教师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以《家乡的小河》为例

  (一)总括家乡的美丽。

  (二)具体些家乡的景物,可从“春夏秋冬”四季去写。

  (三)总写自己的感受。

  提示:可用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修饰的内容,使内容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充实。

  四、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评讲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古诗名句。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 多少 东西 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种形式的朗读

  (5)背诵

  三、轻松练测。

  1、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动( ) 得( )吞( ) 详( ) 攻( )

  进( ) 始( ) 呼( ) 是( ) 爱(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首歌曲 一阵微风 一对羽毛 一池清泉 一对翅膀

  一道金光 一幅画面 一串珍珠 一阵清香

  3、积累下面的词语。

  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郁郁葱葱 喷薄欲出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皓月当空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翠 苍翠欲滴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多彩多姿。

  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同学观看学校生活的图,议一议,说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学校生活经及自已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

  1、借助图画读本课的词语,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3、检查读音,重点读准“琴”和多音字模。

  4、同学在独立考虑的基础上交流识字经验。总结识字方法。

  三、看图读词。

  1、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哪些词语在图画中能找到,再读一读。

  2、哪些词语是图画中没有的?找出来读一读。

  3、再次练读词语,展示:喜欢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4、竞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1、同学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然后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临写:

  胡:左高右低,左右宽乍基本相等。

  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又的捺变点。

  钢;金字旁的起笔不要超越第二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自已读词语,如有不会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指名读词语,看谁读得准确读得有感情。

  3、检查同学认读词语的情况。

  二、诵读词语

  1、教师范读。

  2、同学评说老师的范读,教师提示从以下两个方面:要边读边想象,读每个词语都要读出一个画面来。要读出词语的韵律来。

  3、同学有滋有味地练读词语。指名读第一行词语,相机评议,最后齐读。

  4、自主读后三行词语,边读边做动作体会。指名读,喜欢读哪行就读哪行,同学读后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语?为什么要这样读?

  5、男女生竞赛读。

  三、指导写字。

  1、同学观察描红。

  2、教师范写同学临写。

  观;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见字的“撇”不宜太长,竖弯钩要舒展开。

  弹:左窄右宽,左右相等长。

  琴:上边的两个王字要扁一点,下面的人字要舒展开。

  养:中间的竖撇要一笔写成。

  四、读读说说

  同学先读一读课后的题目的意思,再来个生字开花。比一比,谁说得好,说得多,从理解词语中积累词语。

  五、实践拓展学校还有哪些活动?把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教学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鼓励学生自读自学课文,参考提示要求全面了解文章意思。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主要是

  1)课文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2)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

  3)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2、组织交流学习收获,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指导要围绕课文内容重点和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朗读。

  1、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2、鼓励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讲读课文。

  1、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二、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2、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引导讨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布斯发现……

  母亲的话启发……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 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以四季的图画导入,让学生谈谈四季的特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从而导入本课——《四季》

  二、 新课内容

  (一) 读课文

  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在课件中点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钮,分别学习课文。也可利用录音领读。

  (二)认字:

  会写的字:“七、八、九、无”,有笔画顺序。

  生字:11个

  (三)练习

  1.分角色读课文。

  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2.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 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课后小结

  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二、学习2、3段。

  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

  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

  板块一:

  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

  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3、学习板块二。

  板块二:

  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

  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呢?

  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

  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ǎ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

  板块三:

  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

  2、学生回答。

  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

  2)自由读课文。

  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

  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

  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

  板块四: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

  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方法?

  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板块二:

  学习第四段。

  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3、做实验突破难点

  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3、朗读指导。

  板块二:

  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

  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板块三:

  齐读课文后完成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 (2)只有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宫( ) 秤( ) 住( ) 像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年8月一20xx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诗文、学者。

  2、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

  二、合作交流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 ),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三、成果展示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五、当堂训练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泮宫(pàn) 晏婴(yàn) 爵士(jüé)

  B.仆役(bú) 玲珑(líng) 效率(lǜ)

  C.祭孔(jì) 称心(chèn) 状元(zhuàng)

  D.宰相(zǎi) 尊重(zhūn) 大殿(diàn)

  2.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伸张正义 寻根究底 不计其数 闭门造车

  B.出死入生 同舟共济 真假难辩 崭露头角

  C.长篇大论 为民请命 投机取巧 平淡无奇

  D.匹夫有责 无独有偶 前呼后拥 各霸一方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

  前呼后拥:

  徒步:

  (2)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

  名满天下:

  4.本文从 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城门联想到 ,从 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 ,思路流畅,结构清晰。

  二、综合园地

  5.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 )

  (2)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

  (3)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都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 )

  6.下列问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B.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

  C.若是各有一洞呢?

  D.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美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一一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B.走进语言现场,应该开口说,主动发言、敏捷应对;应该用心听,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在倾听中准确把握声音内容。

  C.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必须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这个问题的?

  D.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

  8.怀疑处处有学问,你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吗?(要有见地,有深度)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春笋》教案08-26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08-25

小学语文《天马》教案08-25

小学语文识字的教案08-25

小学语文《咏柳》教案08-31

小学语文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