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25 10:21: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小鸟离开好朋友后哀伤的心情,唤发起学生热爱自然,爱惜生命的情感。

  2、以本文为载体,学习本课七个一类字和一个二类字。

  3、理解“聆听”、“究竟”等词语的含义。

  4、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小鸟离开好朋友后哀伤的心情,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排课本剧。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照片。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一类字和二类字。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二、 师范读课文。

  三、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 指名读课文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卡片

  (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基础知识:

  生字:

  聆: L ling 左右结构 查耳字旁 组词:聆听 聆教 亲聆

  融:R rong 左右结构 查虫子旁 组词:融合 融化 交融

  戈: G ge 独体字 查戈旁 组词:戈壁 兵戈 干戈

  伐: F fa 左右结构 查单人旁 组词:伐木 砍伐 伐树

  斧:F fu 上下结构 查父字旁 组词:班门弄斧 鬼斧神工 刀斧

  砍:K kan 左右结构查石字旁 组词:砍柴 砍刀 砍伐

  吱:Z zhi 左右结构 查口字旁 组词:吱声 吱吱叫

  锯:J ju 左右结构 查金字部 组词:锯齿 锯条 电锯

  燃:R ran 左右结构 查火字旁 组词:燃烧 燃料 点燃

  3:区别字:

  燃( )据( )斧( )伐( )融( )

  然( )锯( )釜( )代( )溶( )

  六、认读二类生字 嘎(ga)

  七、复习巩固生字

  八、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九、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生字,一字一行,组一个词。

  第二节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软件,激趣导入。

  二、教学新课: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哪部分令你感动?找出来,画一画。

  1、教学第一部分(1—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

  思考: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了?

  想象:小鸟唱什么歌?树会和它有怎样的对话?

  指导朗读。

  2、教学第二部分(6—9自然段)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

  思考:去年的树今年怎么了?

  小鸟看到它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

  指导朗读。

  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1、排练课本剧。2、搜集关于树木作用的资料。

  第三节

  教学内容: 1、指导造句

  2、编故事、听故事。

  3、教学“看图、读文、思考”。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指名读文。2、表演课本剧。

  教学新课。造句:

  聆听:细听

  例句:学校里,我们聆听老师的教诲,一天天长大。

  究竟:到底

  例句:这只小鸟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编故事、听故事。

  1、发散想象:课文结尾省略的是什么?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小鸟为小火苗唱起了那支歌,小鸟唱到······

  (2)小火苗听了小鸟的歌,想起了难忘的往事······

  (3)小火苗听了小鸟的歌,想到从前的那棵小树又再生了······

  1、学会聆听。

  (1)听别人说话要有耐心,这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

  (2)听别人说话要用表情回应。

  (3)听别人说话要抓住主要意思。

  (三)看图、读文、思考。

  1、多媒体出示四幅图。

  2、读文字。

  3、你最喜欢哪幅图?

  4、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说一 说、写一写。

  去年的树

  小鸟 唱歌

  友谊

  树—火柴— 火苗 聆听

  四、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大地的话

  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无私 爱 奉献)

  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第二课时

  花之咏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解法 练习仿写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板书设计

  花之咏

  我是(一句话、星星、女儿、) 感受美好

  我是(礼品、彩冠、赠物) 奉献美好

  草原上、空气里、黑夜 追求美好

  宣报、告别、招徕、 拥抱光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

  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语文天地三

  教学目的

  掌握读一读,我的摘抄笔记等部分内容。

  教学重难点 摘抄的技巧

  教学方法 练习法 阅读法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抄笔记

  1经久不衰 偃旗息鼓 短促……

  2 湛蓝 孕育 啜饮 ……

  3 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

  二、读一读

  锦上添花 花好月圆 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 朝花夕拾

  铁树开花 奇花异草 流水落花

  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学生多读成诵,此四句诗选自清朝阮元《吴兴杂诗》。本诗作于阮元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全诗共分四句。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以自读为主学习《朱德与兰花》:

  2、查找生字、词;

  3、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有感情朗读……

  二、笔下生花

  1、我最喜欢的花

  2、想像作文:我是——花

  3、鲜花送给——

  三、初显身手

  观赏鲜花,用花打扮我们的教室。收集鲜花的图片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受美的熏陶。同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七月是什么季节?(夏季)那么夏季留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热)热到什么程度?当这么热的夏天来临时,同学们有想过要避暑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骑马上天山去避暑好不好?

  2、齐读课题

  二、新授

  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思考;

  A、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B、课文依次写了哪些景点?

  2、汇报

  A、游览的先后顺序,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B、课文依次写了天山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千里牧场。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主学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词句,标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汇报 雪峰(高、大、白) 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在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云影比作银灰色的暗花,把雪峰比作白缎子。)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雪山极白,连云影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3、雪山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高耸)

  4、这样美的雪峰,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5、指名读,齐读。 溪流(急、清、活)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而每到水势缓慢处,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坐在马鞍上,便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 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6、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溪流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飞泻”写出了雪水的气势磅礴,第一个比喻句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

  8、对于这么美丽,有活力的溪流,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赞美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原始森林(密、绿、幽静) 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马蹄溅起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只能偶然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9、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叠词,读起来很有韵味,也突出了原始森林茂密的特点。

  10、“蜿蜒无尽”说明原始森林连绵不断,辽阔。

  11、这里又说密林幽静,为什么又写到鸟鸣?这样不是矛盾吗?(不矛盾,以动写静)

  12、“照”与“漏”这里不用“照”,而用“漏”,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漏下,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3、齐读。

  野花(多、艳、高) 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样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你在马上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

  1、三个比喻句、一个排比句说明了野花的多和艳。

  2、“浮、矫健、精神”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花的海洋之中。“只要一伸手”说明野花很高。

  3、反问句。把野花比作春天的花园,对天山野花的高度赞美。

  4、指导读。

  千里牧场(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缓缓流淌。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1、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2、原始森林和野花都只能做花边,说明牧场辽阔。

  3、读。

  对天山的赞美

  1、当你们见到如此美的天山时,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它?而作者又是怎么赞美它的? 这就是天山之夏,这就是人间天堂。

  2、指导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结束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了天山雪峰、溪流、森林、鲜花、牧场,如人间天堂一般,那么你们还想不想再欣赏一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关于天山的歌曲《天堂》。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溪流:急、清、活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游览的先后顺序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静

  野花:多、高、艳 再往里走

  千里牧场: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kějì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jiēbù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茂盛—茂密逼近—接近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光明—黑暗静寂—喧闹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本文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

  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ngxìcànlànchàndòngmàoshèng

  ( )( )( )( )

  zuòcháoshùshāoyìnjiēbùxiájìngjì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红霞( )的颜色( )地看着

  ( )的榕树( )的照耀( )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绚烂多彩的云霞,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我国现代女作家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交待学习任务

  1.出示自学提纲。

  (l)默读课文,勾划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概括每一部分内容的意思。

  2.这节课,我们采用自学的方法,按自学提纲的要求,学习课文。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读课文,按自学提纲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正音)

  2.按提纲交流:

  ①什么是火烧云?

  ②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火烧云的?(板书:霞光、颜色、形状)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霞光?与火烧云有什么关系?

  (“霞光”是火烧云的一个方面)

  第1自然段: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2-3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第4-7自然段:讲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五、小结

  课文具体描绘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读了课文,谈谈你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可随意谈,如条理、写法等等。)

  火烧云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待学习方法、任务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的形式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方面?

  2.逐段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写了霞光、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二、指名读全文,回忆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火烧云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霞光、颜色、形状)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板书:变化多、变化快)

  2.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提问:

  (l)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2)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3)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

  不强求一致,符合要求即可。板书:五光十色 变化异常

  (4)感情指导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3.总结学习方法,指导自学交流第二段课文

  提问:我们是怎样学习“霞光”一段的?

  先读文,再勾划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

  运用学习第一段课文的方法,学习写“颜色变化”部分内容。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先讲了什么?(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

  出示句子、推敲词语: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里的“烧”可以换成什么字?比较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用“烧”字?

  可以用“红”字代替,但用“烧”字更为准确。原因:(l)与文题照应;(2)“烧”字表动态,给人以动感,而“红”字则不能;(3)如果用“红”和“红通通”重复;(4)和后面“着了火”呼应。

  感情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写了什么?(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最后讲了什么?

  对“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让学生学习上面带有比喻性的表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如“茄子紫”。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色彩斑斓,变幻莫测)

  感情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

  4.引导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

  (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引读:(边引读边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师:一会儿,天空出现——

  生:一匹马。

  师:马的样子——一

  生:……

  写狗和狮子的段也如此引读,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5.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6.总结、扩展。

  (1)指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2)总结。

  ①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热爱大自然)

  ②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归纳总结:

  ①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

  ②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

  ③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写法,写一种自然景色。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是:讲读中总结方法,指导自学交流;引读领悟重点段落;推敲词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养成推敲词句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运用本课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训练写话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窃读记

  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三、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篇课文,也不仅仅是记住某些知识在课文中出现过,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某些一般性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遇到任何文章都不会发怵,都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这是我一直所追求所遵循的。

  1、通过对“窃读”一词的理解,把握全面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

  3、了解并会区分详写和略写。

  4、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教学反思: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午睡》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识字的教案07-11

小学语文《长征》的教案06-18

小学语文《家》教案06-19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06-23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