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17 14:03:4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语文教案 篇3

  课堂导入:

  二十世纪初,三十八岁的史怀哲,拥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但他拋棄了似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陸──非洲,為黑人義診。

  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非洲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怀哲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持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们都是兄弟。”

  课前预习:

  1.史怀哲(1875-1965)又名可尔贝特施韦策。法国神学家、___家、医生,一生致力于__洲国家的医疗事业,1954年获得诺贝尔___奖。《我的呼吁》便是他在___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2.《我有一个呼吁》,主要呼吁什么?

  答:。

  答案:

  1.哲学 非 和平 瑞典

  2.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呼吁防治大众疫病,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重点难点:

  生:老师,我们觉得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比较难懂,好像是一篇深奥的议论文。

  师:对,这篇文章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阅读理解时,应注意区别文章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生: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的地方好区分,有的地方难区分,怎么办?

  师:关键看哪个证明哪个,哪个被哪个证明。比如第一段文字最后两个句子,前一句说“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后一句说“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前为因后为果,后一句证明前一句,前一句是主要信息。

  生:区别段与段,也可以这样吧?

  师:对。

  生:如果段与段之间没有论证与被论证关系呢?

  师:那可能它们就是并列关系,它们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最后三段文字,都是反对战争,都论证中心论点“尊重生命的伦理”。

  结构图示

  概括提出呼吁

  1、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呼吁从善去恶,爱护并促进生命

  具体论证呼吁

  联系暴行3、呼吁善良善行,超越暴行力量

  联系疾病4、呼吁防治疫病,各色人种以伦理精神相处

  联系战争5、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

  6、呼吁国家之间的问题,避免战争,和平解决

  7、呼吁国家领袖,力避关系恶化,共同维持和平

  重点研讨:

  1、《我的呼吁》是按照什么思路来演讲的?

  明确:全文思路呈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尊重生命伦理的人生境界;最后联系实际,强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先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

  明确: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课堂训练: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2、下列各句,不是“我”所呼吁的内容的一句是 ( )

  A、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C、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D、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

  3、句子与修辞手法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

  A、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设问

  B、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引用

  C、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借喻

  D、希望他们尽快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引用

  4、不是段落中心句的一句是 ( )

  A、第二段: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B、第三段: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C、第四段: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

  D、第七段: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避免一切会使现状恶化、危险化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5、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的呼吁》第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1)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2)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3)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4)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5)对全世界有何意义?(6)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7)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8)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9)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10)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11)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7、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1)/(2)(3)(4)(5)(6)/(7)(8)(9)(10)(11)

  B、(1)(2)/(3)(4)(5)(6)(7)/(8)(9)(10)(11)

  C、(1)/(2)(3)(4)(5)(6)(7)/(8)(9)(10)/(11)

  D、(1)(2)/(3)(4)(5)(6)/(7)(8)(9)(10)/(11)

  8、用原文解说:

  (1)“这种伦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直接证明的内容是什么?它又被什么内容所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总提演讲的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C、人们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生命的伦理要求人们注意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

  答案: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D(D仅仅呈现一种不良现状,没有呼吁;B“我仍然确信”与C“我相信”是呼吁的一种表达方式)

  3、A(无疑而问且加强语气,是反问)

  4、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5、一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6、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一些生命,产生一些可恶的暴行

  7、(1)提出对生命伦理的“尊重”,(2)(3)(4)(5)(6)批评与“尊重”相悖的主观“分别”(7)(8)(9)(10)(11)论证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内涵。

  8、(1)重视尊重生命(2)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9、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0、(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1、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课后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迥(差得远)然不同 至(极)理名言

  B.生命伦(类)理 战争暴(残暴)行

  C.铭(镌刻)记心中 危机(机会)

  D.表白(表达)信心 愚昧(糊涂)无知

  2.下列对《我的呼吁》的出处介绍,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

  A.出自《敬畏生命》

  B.选自《史怀哲传》

  C.即史怀哲在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D.选自《新约全书》

  3.下列关于史怀哲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怀哲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与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事业。

  B.史怀哲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的呼吁》是他在瑞典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C.史怀哲获得三個博士學位与醫生執照,38岁时从法国到非洲大陆,为黑人义诊。

  D.史怀哲对非洲旧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

  4.下列观点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原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B.世界上的生物可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C.世界上没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或伤害牠们。

  D.人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5.下列观念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观念相同的一项是 ( )

  A.动物解放运动者,呼吁动物权利

  B.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D.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给生态系统整体以道德地位

  6.《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纵横

  阅读《我的呼吁》的第三段,完成7-11题。

  7.“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一句,论证什么句子?又接受什么句子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一句中的“危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史怀哲呼吁善行的现实针对性是 ( )

  A.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B.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

  C.良善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能消除猜疑和误解。

  D.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人要认真去冒险行善。

  10.“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引用耶稣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导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磐、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

  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六十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12.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13.“这种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动物是没有苦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相同的一项是()

  A.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智慧的最后结论

  16.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答案:

  1.B(伦,人伦)

  2.D(《新约全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我的呼吁》与之无关)

  3.D(对史怀哲来说,应是慈善事业,不是赎罪)

  4.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5.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6.从标题看,“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8.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9.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0.“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1.温柔的人容易得到幸福,一定会得到上帝应许的土地

  12.A(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13.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因为“这种终极关怀”是苏珊.朗格引用来进行否定的。)

  14.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15.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16.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 感受并学会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常情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事迹、投影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第六组课文就是用爱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们的心,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好吗?

  1.品赏感人句子。(略)

  2.小结过渡:这些事情有之所以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板书:打动人心),是作者用的语言( )(板书:语言生动),是作者把事情的经过写得( )(板书:经过具体),是作者写下了自己的( )(板书:内心感受),同学们,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写一个动人的故事给别人看,有没有信心?

  二、授新:

  1.打开课本第117页,自学习作要求,师出示挂图:《胜似亲人》

  2出示习作方法:⑴从题入手,紧扣字眼;⑵从图入手,细微不漏;⑶发挥想像,合情合理。

  3小组讨论。

  4.反馈情况。

  ⑴胜似亲人,字眼是:胜似(超过,胜过。),意思比亲人还亲。

  ⑵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A、指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B、生交流看到内容。

  (按从人到物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具体)

  C、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在小组内说说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

  D、 理解图意,用几句话说说图上的情景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E、欣赏片断: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F、学生试写片段并讲评。

  ⑶、外联想,丰富内容

  A、指导图前想象。(根据刚刚所猜想的人物关系,想一想在这幅图之前,可能发生过什么事体现她们“胜似亲人”?请你把她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简单的写在纸上。)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指导图后想象。师:在这之后,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三、范文欣赏。(略)

  四、总结:同学们,我们用上生动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再写下你的内心感受,这个故事一定可以打动阅读你文章的人,现在有没有信心写好它。

  情境过渡:当然,在你的生活中,也许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比这更感人的事,你可以选选择写这些事情。有一位很有爱心的摄影师,拍下许多感人的画面,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拓展

  图片欣赏,激发写作热情。

  (四)课后作业:

  1、以《胜似亲人》为题,写汉族姑娘和苗族奶奶之间的故事。

  2、自拟题目,写你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或是亲身经历的感人事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

  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1)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

  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试着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看生字表,生字表上没有的字查工具书,读完课文后,再读生字表。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崇高 浸透 项目 辛劳 汹涌 塑造 朝霞

  编织 茁壮 衷心 祝愿 波涛 创造 智慧

  蕴含 春晖 闪耀 甘露 情不自禁

  3、读第二遍课文,达到读通句子。

  4、读第3、4遍课文,达到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5、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老师“好”在哪里?试着写一写。

  6、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试着写一写你的理解,不明白的可以借助工具书。

  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茁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衷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塑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课本上描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本课生字写3遍。

  8、把本课生词、课后三题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下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爱迪生。

  《春蚕》那一课告诉我们,母亲半夜起来添桑叶,点的是蜡烛,现在电灯已经普及,一按开关,灯就亮了,又方便又明亮。这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他的名字叫爱迪生。(板书课题)

  爱迪生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多少学,但是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11岁时就研究牛顿定律,还动手做各种实验。例如他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

  爱迪生不停地钻研,16岁就制成发报机,一生一共有1368种发明,平均半个月就有一个发明。在高峰时期,每隔5天,就有两项发明,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今天我们学习《爱迪生》这课文,就要向爱迪生学习,要爱科学,学科学。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第一句讲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世界上很有名,叫世界闻名,你知道我们哪些科学家、文学家是世界闻名的?)

  2.这一段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3.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怎么做实验,有没有具体地写?

  这一段就是总的介绍爱迪生。

  4.齐读。

  (三)自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省吃俭用就是吃的用的都很节省。

  垃圾(词义学生从生活中已理解,侧重教学字音、字形。)

  再写一个“山”。右半边分上中下三部分,右上是“艹”,

  燃烧即点起来烧,可组成“点燃、燃起、易燃品”等词。

  聋(让学生想办法记字形)

  弄瞎眼“瞎”是指眼睛看不见了,所以是“目”。注意右上部的笔画。

  顽强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下去不屈服。爱迪生为了做实验,耳朵被车长打聋了,眼睛差点儿弄瞎,但他不动摇,坚持做实验,不断地搞创造发明,这就是“顽强”。

  合适就是适合,符合要求的。

  价钱便宜“价”组词:物价、价格、价目、价值。便宜,“便”,是多音字,读第二声,“便宜”即价格低。“宜”组词:适宜、风光宜人。“宜”本音为二声,在词句中读轻声。

  (五)范读课文。

  (六)写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乐园》教案06-20

语文《秋游》教案06-22

语文《春笋》教案06-21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