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9-11 20:25:0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生状况:由于学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较小,对外面世界的接触比较少,面对现在新课改下的教科书,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感知阶段,阅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理解能力较差。

  教材分析:《流动的画》是北师大版上册二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流动的画》是坐在火车窗边观赏祖国大地,感到祖国美如画,这画是活生生的,流动的。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我”舍不得将手中的垃圾往窗外扔。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书写8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起努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4.初步学习查字典。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美丽如画。

  2.学习查字典。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查字典。

  第一课时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流动的画,你们愿意看看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流动的画》

  板书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己小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

  3.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流动的画”指的是什么?

  2.学习第一段。

  自读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读后6句,齐读。

  “山坡点点人家……”这句话后面是个什么标点?请你续编。

  3.学习第二段,了解意思。

  自读,你发现有一个新标点吗?在读这句话时应有停顿,表示“我”在思考和行动的转移。

  “我”“忽然看见”了什么?

  最后妈妈为什么夸“我”是个懂事的娃娃?(小组讨论)

  继续讨论:我们用什么实际行动做“懂事的娃娃”?

  4.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自己先练习读课文。

  请同桌听一听。

  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评价。

  三)学习生字

  1.自己认读认字表中的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

  3.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4.给生字组词。

  四)书写生字

  1.大家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2.指导书写“道”“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书写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准备字典。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课文。

  2.学习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课文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评价。

  4.拿出认字卡片,同桌互查。

  二、学习查字典

  1.把下面的字排到队伍中去。

  ①纱 ②祝 ③因 ④国 ⑤视 ⑥圆 ⑦降 ⑧组

  经练 福神

  除院 图团

  2.当我们遇到生字时,要想认识它该怎么办?

  可以通过读拼音认字;可以问他人;可以根据上下文去猜。

  那么今天老师就再教一种认字方法:查字典

  丁丁把查字典的方法编成了儿歌,便于大家学习,请大家打开书p19读一读儿歌。

  冬冬查字典的方法则是“数、查、记”。

  3.请你任意选择丁丁冬冬的一种方法进行学习查字典。

  4.查一查,试一试:炉 烟 遥 瀑

  5.谁还有查字典的好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大家。

  三、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中要强调祖国美丽如画,又要强调环保意识,这一点均在朗读中领会;还要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具体的方法,逐步达到能够熟练地查字典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教学要求】

  1、 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解题,介绍梅兰芳生平。

  3、 学习词语:学艺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 出示小黑板。

  (2) 指名认读词语。

  (3) 抽读生字卡片。

  3、试读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 教师范读。

  5、 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作业:

  1、 练读生字词。

  2、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抽读生字卡片。

  2、 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细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 “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4) 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不是料子)

  2、 细读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 理解:世界闻名、大师

  (4) 学过第一段和第三段,你有什么想法?

  3、 细读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 初步理解句意。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 进一步理解句意。

  在什么情况下,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这说明什么?

  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梅兰芳为什么看空中的鸽子?看水底游动的鱼?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以换成看吗?

  “常常”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好像会说话,这说明了什么?

  4、 再读第三自然段。

  (1) 齐读课文。

  (2) 说说文中那个词语概括了第三段的意思。

  (3) 指导朗读。

  (4) “勤学苦练”、“终于”、“世界闻名”要重读。

  三、指导背诵

  1、 齐读课文

  2、 看板书逐段背诵。

  四、课堂练习

  1、 口头扩词

  神()()()决()()()底()()()

  2、 口头填空:

  梅兰芳常常( )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 )水底游动的鱼儿。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指名逐段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 教学“或”

  出示“或”,认读。教学“戈”,戈字旁。

  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 出示“兰、者、注”

  要求学生用熟字记忆生字。

  3、 出示:底、脸、神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4、 指导书写。

  或、者、兰:要居中写,结构要匀称。练、注、神:左窄右宽。紧: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5、 学生进行描红。

  三、课堂练习。

  1、 抄写词语:

  苦练或者水底明亮

  决心终于空中眼神

  2、 组词:

  三()决()者()住()

  兰()块()都()注()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品读重点句,称赞(第一课时)。

  2、认识10个字。

  3、体会称赞带来的作用和快乐。

  重点:目标1、2 难点:理解“粗糙”“泄气”“自信”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刺猬图片)谁来正确的读一读。他又是谁呢?(出示小獾图片)。指名读。学习生字(刺、猬、獾、)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出示课题 18 《称赞》 (指名读、齐读)

  什么叫“称赞”? (表扬、赞扬、夸奖、)你得到过谁的称赞?心里感觉怎样?今天课文当中小刺猬和小獾又是怎样互相鼓励和称赞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 仔细听边听边想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互相称赞的,你喜欢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

  3、个人汇报 从刚才小朋友的回答中老师明白你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小刺猬怎样称赞小獾吧!

  三、学习2.3.7.9.10.自然段,随文识字,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称赞(第一课时)》。

  过度: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路边,他看见了小獾。

  1、学习2.3.段

  A.出示图一,大家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板凳、粗糙、)

  B.自由读2.3.4段(我们自己读读2、3、4段)

  C.品读(这儿有几句话,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谁能把他读好。)

  ⑴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⑵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看了看。

  ⑶你真能干,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得好!

  ①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②全班展示读。

  质疑:

  小板凳很粗糙,为什么小刺猬还要称赞他呢?(用因为。。。。所以来。。。。。回答。)

  是啊!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要先肯定别人的优点。小刺猬做得多好哇!

  D、指导朗读2.3.自然段。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2、3、4段。小刺猬真诚的称赞多么令人感动。

  2.师范读5-----10自然段,学生跟读。(接下来的故事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A、读完这些自然段,大家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吗?

  B、把你最受感动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C、品读。

  ①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板书 (泄气、自信、谁来会做泄气的样子。)

  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③指名读、 齐读、

  小刺猬得到了什么样的称赞呢? 齐读8、9.10.自然段。

  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呀!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来朗读这篇课文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 个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 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 反馈自学情况:

  a. 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 请同学上台听写

  c. 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 辨析多音字:“的” 、 “和”、 “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 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 古怪

  淘气 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猫》教案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 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自由组合阅读课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猫是怎样古怪、淘气、可爱的?

  板书:古怪 淘气 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 性格古怪

  (1) 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 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不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从三方面具体写出猫的古怪: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三是有时无比勇猛,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跟一般情况不同,只能称其古怪。同时体会到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老实 贪玩 尽职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猫》教案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 .“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

  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 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 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 有趣。

  b. 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 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 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猫》教案

  七、布置作业

  1、 做同步练习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练笔:试试描写你喜欢的动物 老实 贪玩 尽职

  附板书设计: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可爱

  (小猫)淘气 耍个没完

  枝折花落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葱、茏、障、廊、凸、嚣”六个生字的音、形、义。

  2.根据阅读提示,抓住关键问题,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学生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盲孩子在盲人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体会人们对盲孩子的关心和帮助。

  教学难点:

  失明的孩子们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2分钟)

  1.师:“今天,非常开心能和六年级同学一起学习第11课,《指尖的世界》”(边说边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好吗?(师生一起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1分钟)

  1.师:好,那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课文好吗?首先我们来看看自学要求。(出示自学要求)请大家默看一遍。看完后开书58页,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对照要求来读课文。

  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的字形。

  (3)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参考书来理解。

  (4)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绿树葱茏、纤细、无障碍楼梯、凹凸、长廊、色彩斑斓

  搀扶、喧嚣

  (2)指名学生读。正音。

  (3)大家看看有不会写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没有?

  (4)板书生字“凸”,提示学生注意笔顺,写完后一起书空写一遍。指名学生读字音,讲字义,并组词。

  (5)板书生字“嚣”检查生字的音形义。

  (6)有谁知道“葱茏”的意思?(提示学生“葱”字中间是个“匆忙”的“匆”)。

  “障碍”的意思是什么?那“无障碍楼梯”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7)现在你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9分钟)

  1.细心的同学通过这个“”号知道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那我们一起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说的好吗?

  2.指名一个同学站起来读阅读提示,其他想读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跟着读。

  3.好,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

  孩子们温柔地睡去了。他们醒来时,或许眼前仍是一片黑暗。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1) 指名读。

  (2)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中、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指的是什么?(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

  他们既然失明了,为什么又说看到世界与光影?

  (不是真的“看到”,而是“感觉”到)

  4.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可是上天把他们的这扇窗关上了,那他们怎么感知世界?。这也就是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失明的孩子怎样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请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答案,之后四人一组交流。(板书:怎样看到)

  5.指名学生回答,并上台来板书。

  (1)用手指触摸;

  (2)用耳朵听;

  (3)用鼻子闻;

  (4)用身体感觉;

  (5)用心感受。

  6.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他们用手指触摸来感知世界?请一大组同学找一找。二大组同学找用耳朵听的;三大组找用鼻子闻的,四大组找用身体感觉和用心感受的。找到以后划记,并读一读。

  7.分组交流汇报。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1)用手指触摸的句子之一:

  “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用耳朵听的句子之一:

  “有时,孩子们还玩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佩服;同情;感受他们很快乐;感觉自己很幸福……

  (3)用心感受的句子之一:

  “在手工课上,他们用纸和剪刀,更是用心,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

  师:“如果你和他们一样看不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样?”

  (4)“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读相同的句子或文章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用心去读,你的收获会更多”请大家再一次用心去读你找到的句子,边读边感悟。

  四、培养语感,情感升华。(6分钟)

  1.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有一组关联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虽然……但是……)(板书)我们知道,这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对不对?而且,有的段落虽然没出现这组关联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出示第一小节,老师示范用“虽然……但是……”来概括段意。大家试试着你找一个合适的段落用“虽然……但是……”来概括一下段落的大意好不好?

  2.学生思考之后指名回答。适时给予评价。

  3.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虽然……但是……”来概括全文的大意呢?试试看。指名回答。

  4.是啊!失明的孩子们虽然遭到了生活的不幸,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体会生活!让我们把由衷的掌声送给他们!

  5.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并不能够这么轻松自如地感知世界,就像美国的盲人作家海勒凯伦曾经也是一个脾气非常坏的孩子,那么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失明的孩子感知到美丽的世界呢?那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那神奇的力量就在这段话中间,看谁最先找到!(板书:他们:快乐、信心)

  对,只有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才能让别人快乐;当上天向我们关掉一扇窗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失去了!相信自己,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6.师:“同学们,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可爱的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与光影呢?”(板书:我们:关心、帮助)课文中有体现吗?

  五、教师小结,拓展阅读。(2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阅读提示的问题非常开心地学习了第11课,指尖的世界。读完这篇课文,我想起了一本书。有一位读者读完后发表这样的感慨:我是含着泪把这本书读完的,一个如此脆弱的生命却做出了不凡的事情来,她是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废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她是一个哑竟然能开口讲话的人,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是一个正常人,却无法用一个平静的心来读完这本书……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海勒凯伦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家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知识点梳理

  本课字词、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忽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

  1、用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练读。(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我”的困难处境,要读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写“我”拒绝老板的要求,要读得稍快,读出坚决的语气。)

  2、学生展示读。

  3、评议。

  三、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字形复杂的字

  如“窄”“漆”“鼻”“摔”,“窄”〔了可以联系“作”“昨”书写;“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写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结构,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写得略扁;“摔”字右边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写成蛟丝旁。

  四、展示台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2、学生将搜集有关于国旗的故事和资料,或者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生活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3、进行班级交流。

  课 后

  反 思

  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6-15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6-2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8-25

小学语文园地教案07-31

小学语文秋游教案07-30

小学语文《瀑布》教案06-25

小学语文《草原》教案12-2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9-06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