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15 10:16: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猫》句段学习指导

  1、学习这篇课文,重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大花猫古怪的性格;第二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它刚满月时十分淘气。

  讲大花猫的古怪性格,是从三方面具体讲的:

  ⑴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先讲它老实的具体表现:“成天睡大觉”是说它爱静不爱动;“什么事也不过问”,是说它安闲自在,很温顺,很驯良,不惹人。再讲它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明它在外面玩起来什么也不顾了。最后讲它很尽职。“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是说它还没看见老鼠,只听见声音;“一点响动”,声音不大。“屏息凝视”,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说等候的时候很长。“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明猫抓老鼠的耐心和决心。

  ⑵ 高兴和不高兴的样子。先讲它高兴时千方百计接近你的样子:“蹭你的腿”“让你给它抓痒”“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再讲它不高兴时的表现:“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说明它不高兴时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⑶ 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胆小──“总想藏起来”;勇猛──“蛇也敢斗”。

  上面讲的大花猫的三方面表现,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但都是事实,这样写就真实地写出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有两层意思: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二是稍大一点胆子就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从这个花盆跳到那个花盆”,“抱着花枝打秋千”,盆里的花“被它折腾得枝折花落”。这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的样子。

  2、学完这课后,“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学完课文后,“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长期认真细致地观察他们家的猫,而且抓住了猫的特点的结果。如果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抓住特点,是不可能写得这样真实具体的。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作文时才不至于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才能写出真实的文章。

  3、这篇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例句】

  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

  〖分析〗

  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这只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一样。作者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流露出对猫的喜爱。

  【例句】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分析〗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我会读”中的短文《我发明的机器》和口语交际《未来的桥》,都注重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未来的桥》可以和《兰兰过桥》的学习结合起来,但要避免学生设计的桥千篇一律,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桥。

  这个园地中的“展示台”也比较特殊。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像,讲出小猴子们是怎样把皮球捞上来的。只要学生的想像基本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对于能从画面上的事物(大树、石子、木棍)找到捞球办法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因为他们观察细致入微。这次展示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和根据情况合理想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读懂短文并发现拆分、整合的识字方法,并运用同样的方法认其他字。能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能大方、清楚地把小组设计的未来的桥介绍给大家。能发挥想像,看图讲故事。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组内的说说、议议、评评,在不断的尝试和相互的帮助中,理解和领悟学习内容。同时,在情境表演、积累、实践等活动中,学生更爱语文,更爱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识字、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向。鼓励学生大胆创想,并有自我展示的勇气。

  【教学建议】

  这个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教学板块:

  一、我的发现

  教学时主要体现识字的自主性。识字教学要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识字方法,积累识字方法,交流识字方法,使识字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1、读一读:把生字的音读准,把韵文读通顺。

  2、找一找;短文一共讲了几个字?

  3、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认字好吗?

  4、用一用:用这种方法认一认其他的字。

  5、背一背:韵文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背下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填。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找一找几组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让学生口头扩词。最后,补充几组词,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如:“象”和“像”,“迎”和“追”,“称”和“秤”。

  2、我会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读互听,把短文读正确读通顺,用擂台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读。最后,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我也是一名科学家,我发明了……

  三、 口语交际

  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想像世界。丰富的想像力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大胆想像的自信心,不能因求同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参与的面要广,让更多的学主在锻炼中成长。

  1、实践活动。

  ⑴ 结合课文《兰兰过桥》,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并画出大桥图样。

  ⑵ 把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布置成一块展版,请学生评选优秀设计。

  2、语言交际。

  ⑴ 小组准备阶段:研究已经设计好的图样。讨论:怎样向小猴子介绍,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⑵ 小组交流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当小猴子,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发言可以提出质疑或建议。推选出比较好的同学,全班交流。

  ⑶ 情境表演。

  情境一:小兔的妈妈病了,让小兔去请河对岸的大象医生来看病。可是,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怎么办呢?这时候,桥梁设计专家走过来……

  情境二:20年后,我们都成了著名的桥梁设计师。今天,恰好是一次大型交流会,大家都拿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谈开了……

  四、展示台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2、重点指导想象:哎呀,皮球掉进小河里了,小猴怎样捞皮球呢?

  3、小组里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4、推荐代表上台讲,评比班中的故事大王。

  5、把这个故事回家去讲给父母听。

语文教案 篇3

  一、预期效果

  1、 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 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录音带。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引读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2、简介老舍生平及代表作品。

  回忆平时积累的古诗文,背诵关于描写四季的诗句。

  根据网上或课外阅读中查阅的资料,择要介绍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导入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的关键,同时,导入 又能起到“定向”的作用。“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陶明睿《诗说杂记》)

  让学生多背一些古诗文,多积累一些优美诗文,对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在学生背诵诗文“卡壳”时,教师可加以点拨。

  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可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介绍的不全面的,教师可作补充。

  范读感知

  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听读课文,揣摩教师朗读(或录音)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边听读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通过朗读,纠正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镶、贮蓄、澄清”等,并且以声传情,以读带教,使学生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研读探究

  启发思考:

  1、 我们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已经明确,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些特征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2、 课文是运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些景物的特征的

  3、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请摘录下来,并说明理由。

  自主学习:

  按照“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加以研讨分析。

  “授之以渔”,非常重要。传授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并让他们掌握规律,运用方法学习课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文中不难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是温晴的;日光下的小山是慈善、和暖的;雪后的小山是秀气的;济南的是温暖、澄澈的。

  先由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教师要相机诱导,加以点拨。如对比与对偶,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教师要予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学会辨析。

  美读悟情

  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来

  安排3---5名同学上讲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人小组互读互评,并推选出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

  几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评读。

  本文阅读的感情基调亲切、自然,语调要缓慢、柔和。

  教师可根据标准和学生一起参与点评。

  小结归纳

  “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诗文,必须重视朗读和悟读。本文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边读边要在脑海中印现出那一幅幅美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体会作者谴词用语的妙处。当然,“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能会对课文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这些问题及时记下来,留待下节课一起讨论解决。

  “课虽尽,趣犹存”是课堂结语的最佳境界。本课时的结语意在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质疑张本。

语文教案 篇4

  童年乐趣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毫不厌倦、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约翰 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在世界文学上,有一位名叫罗曼·罗兰的法国作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精心构思、奋力写成了一部十卷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坎坷的一生。今天,同学们要读的课文就节选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板书:童年)

  二、学习生字新词: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3、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4、交流:

  5、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习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习。

  三、初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

  四、再读感悟

  一边默读,一边勾划: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的乐趣是什么?(板书:乐趣)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注意分别用不同符号勾划出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语句来)。

  五、朗读表达

  分角色朗读描述祖父告诉克利斯朵夫那乐谱是他的“第一号作品”这部分内容的段落。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如下语句: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往了。……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

  (注意带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六、交流感受

  1、小克利斯朵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想和文章中的人物说点什么?

  以上两个内容可以任选一个,先跟同学谈一谈,再动笔用三言两语写一写。

  3、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扩展阅读。

  2、从本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读一读、记一记。

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蓖ü“温故知新”,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

  2蓖ü“语海拾贝”,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

  3弊远脸捎铮了解成语的意思。

  4蓖ü“口语交际”,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

  5蓖ü习作,学会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清事情经过,做生活有心人。

  6蓖ü“自主阅读园地”,感受小萨沙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搜集自己过节的照片。

  教学时间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弊远了淖榇视铮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2苯涣鞣⑾值慕峁。

  3痹偎导父稣庋的词语。

  二、语海拾贝

  投影出示句子。

  1敝该读句子,感悟诗句的意思。

  2敝傅急乘惺句。

  3蹦慊怪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三、点击成语

  1弊远脸捎锕适拢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2敝傅加“火树银花”说话。

  3苯步舱飧龉适隆

  四、口语交际

  (一)教学目标

  1蹦苎≡褡约焊行巳さ慕谌账狄凰怠

  2蹦馨涯谌菟登宄。

  3毖习评价别人的讲述。

  (二)教学准备

  了解传统节日的有关习俗。

  搜集自己过节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贝统佳节知多少。

  (1)抢答: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找朋友。出示一些节日名称和习俗,连线。

  如:元宵节赏月

  中秋节赏灯

  清明节踏青

  2闭先恐后话佳节。

  (1)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可以介绍节日的传说、过法、习俗。要求把话说清楚。

  (2)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3逼咦彀松嗬雌兰邸

  (1)评价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介绍清楚明白。

  (2)评选最佳讲述者和最佳评价者。

  五、习作百花园

  (一)教学目标

  1苯岷峡谟锝患士蔚慕樯埽选择印象深刻的节日写下来。

  2币写清楚在节日里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到的。

  3本×吭谙白髦杏蒙掀绞被累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1鄙蠖料白饕求。

  指名读,其余学生勾画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被毓丝谟锝患士蔚哪谌荩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讲给同桌听,要求讲清节日里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3奔体交流,互相评议,相互启发,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作出恰当的归纳,提醒:要恰当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

  4毖生起草习作。

  5毖生自读修改,再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

  6奔体交流评议,修改。

  7毙郎图炎鳌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毖习《我不是最弱小的》。

  (1)自读短文,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毖习《唐诗帮我学作文》。

  (1)自读短文,勾出自己感兴趣的诗句。

  (2)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记本课生字,写字做到工整、正确。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4、激发小朋友们自觉热爱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春天百花盛开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2、同学:收集你喜欢的花朵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题目。

  “花小朋友”指什么?

  2、看影视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瞧,红艳艳的石榴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杏花……多美呀!这都是花小朋友们送给春姑娘的礼物。那花小朋友是怎么找到颜色的呢?课文会告诉你们答案。快打开书读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互查互助。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4、开展读书竞赛。先自练,再推荐或自荐读课文。

  5、读了课文,文中的花小朋友指哪些花,它们分别找到了什么颜色?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这些字娃娃你会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不会的再借助它们头上的音节拼一拼。

  2、有哪些字娃娃的名字容易叫错?给大家提个醒。

  3、采用抢读、齐读、抽读等形式检查认识生字的情况。

  4、怎样才干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身的好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5、看课后第4题,先读一读,再想想要写好这几个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6、教师相机重点引导:

  摔:在右上边的中间是“幺”,不要写成“纟”。

  舞:横上面是四竖,右下边是“”,不要写成“牛”。

  睡:指导右边的书写笔顺,强调最后一笔短。

  7、同学练习书写。

  8、指导评价:自评、同桌互评、全班评。

  四、精读全文,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勾画,并讨论。

  (1)找一找课文写了哪几种花,找到后用“”勾画出来。

  (2)文中的花儿找到了什么样的颜色?用“△”标出表示颜色的词。

  (3)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迎春花、石榴花、桃花和杏花的段落。他们是怎样找到颜色的?相机引导同学理解“温柔”、“亲切”、“染”等词,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红艳艳”、“装扮”。

  2、交流、汇报、评议。

  3、指导朗读。

  (1)文中的花小朋友们、星星、朝霞,你喜欢谁?为什么?

  (2)练习读你喜欢的人物说的话。(注意读出语气和对人物的喜爱。)

  (3)抽同学扮角色读,评议。

  4、分角色有感情地美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你喜欢花小朋友吗?为什么?该怎样喜欢它们?

  2、把你收集到的花朵的图文资料介绍给大家。

  3、引导同学做课后第2题。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 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2)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说得好

  小燕子 第二次 绿 紫 很 好

  第三次 皮有细毛 柄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春笋》教案10-16

语文影子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