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04 16:10:4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5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介绍的电脑带给人类的便利。在理解的基础上想像,自我设计电脑住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这节课,我们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再读课文,思考:

  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⑴ 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⑵ 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⑶ 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⑷ 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⑸ 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⑹ 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小组合作研究,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注明各部分的神奇之处。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想象设计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了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得舒适和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地21世纪,创造出自己的那份“神奇”。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能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噹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的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题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题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断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阴雨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光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懂得学习写字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会写6个字。

  2、懂得学习写字要和生活紧密结合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欲。

  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写许多汉字了,在你写字的时候,你想到过什么吗?

  2。有一个比利时的小朋友,在学习写字的时候,会有许多联想,你们想知道他都想到了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学写字》。

  (二)自主读文,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小声读文,借助拼音朋友,把课文读正确,把生字圈画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伙伴合作:指读生字,读准字音。

  3、反馈生字的读音。

  ①同伴共同汇报。

  ②小老师带读。

  ③找朋友读。

  当——当(“当”可以组什么词?)

  花间——间

  房子呀——房呀

  蜜蜂——蜜蜂

  一样——样最高——最(最高是多高?怎样读才是“最高”?你还会用“最”组个词吗?)

  拿笔——笔做事——事

  练习本——本

  干得——干

  4、游戏中巩固识字。

  (1)分小组识记:一人说字音,一人找朋友(汉字),反之再做。

  (2)集体摘果子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组是冠军。

  (三)自主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读准“词语库”中词语的读音。

  2、同桌互读、互助,全读对的同学奖励一个小贴士。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把这些生字词语送回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再次读文,读通句子。

  (四)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1、指导第1小节。

  (1)小声读第一小节,想想小作者学习“小绵羊”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2)谁能用“读”来告诉大家?谁再读一遍?

  (3)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回答:假如你就是小作者,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第一节。

  (4)当你写小绵羊时,想到这么多和小绵羊有关系的事物,你该怎样读好这一节呢?自己练,然后指名读。

  (5)读了这一小节,你想到什么?你写字时会怎样做,怎样想?

  2、指导学习2、3、4小节。

  (1)自己读2、3、4小节,这一回小作者又学写了几个词语?

  (2)选一小节自由读,想想小作者又想到了哪些事?假如是你,会想到什么?

  (3)同伴交流:

  ①用读的方式汇报第1个问题;

  ②用“互相说、补充”的方式交流第2个问题;③同伴合作选一小节最喜欢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组全班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①哪组喜欢第2小节?水花多美呀,水底升起一座宫殿,该怎样读?

  ②哪组喜欢第3小节?“草地”使“我”看见美丽的彩蝶,忙碌的蜜蜂,还使你想到什么?该怎样读?

  ③你们的爸爸是家中顶梁柱,你爱爸爸吗?齐读最后1小节。

  (5)拓展练习。

  要是我写“花园”,我会看见__________。

  要是我写上“我的妈妈”时,我立刻就想__________。

  要是我写上时,我__________。

  (五)回顾全文,总结收获。

  1、自由读全文,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2、你再写字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六)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复习课文。

  1、教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2、分小节指读课文。

  3、评读诗歌。

  (二)巩固生字词语。

  1、出示词语卡,读词中巩固。

  2、出示词语卡,你想到什么?读诗中巩固。

  (三)自主识字。

  1、请同学自己认读会写字,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识字效率。

  (四)指导书写。

  1、同学们,你们能按结构为这6个字找家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分。

  2、不同结构的字,在写字时有所不同,请你们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选一、二个不同结构的字观察,然后说一说。“本”“干”是独体字,要尽量写在田格中央,笔画要舒展,“房”是半包围结构。左上面的“户”字旁要能把“方”藏起来。

  3、在田格中描红,再自己练习写一两个。

  4、重点指导学生认为比较难写的字:“事”字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

  5、学生再练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请同学之间评议,然后再练习。

  (五)作业:书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5、我学写字

  小绵羊…………树呀、房子呀栅栏呀(可贴图)

  像……

  河流…………溅起,升起

  草地…………蜜蜂,蝴蝶

  我的爸爸……最高,最棒,顶呱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3-08

《语文乐园》教案10-11

燕子语文的教案01-26

语文影子教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