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22 17:57: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汇总5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按事情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4、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刺猬是怎样冬眠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读课文。想想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主要句子,画上线。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找出自然段中概括主要意思的句子,再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解生字新词。

  1、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句子的内容,通过查字典词典,读解生字新词(同桌可以分工合作)。

  嗅(xiù)):闻,用鼻子辨别气味。

  刺猬(wēi):哺乳动物,头小,四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蛇等,对农业有益。

  抛(páo):扔的意思。

  靴(xuē):有长筒的鞋。

  扭(niǔ()亮电灯:扭,转动电门的动作。

  扯(chě)不上关系:就是拉不上关系。扯,拉的意思。

  消耗(hào):耗,减损,消费。力量、精神、东西等因使用或者受损而渐渐减少。

  测(cè)量:测,测量。用仪器确定温度、速度、长度、高度、时间等数值。

  地窖(jiào):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如地窖。

  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还读“shèng”,如茂盛。

  刨(báo)花:刨,刨子。刨木料时刨下来卷着的薄木头片。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纯水的冰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1度。这种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的。

  竭(jié)力:竭,全部拿出。尽最大力量。

  趋(qū)走:趋,赶,赶走。

  嘶(sī)嘶:嘶,马叫。这里指刺猬身体发出的一种近似气体排出时的声音。

  蜷(quán):身体弯曲收缩。

  拎(līn):提着。

  电筒(tǒng):手电筒。

  干燥(zào):燥,缺少水分。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

  究竟(jìng):竟,出人意料。究竟是毕竟、到底的意思。

  难驯(xùn):驯,让动物驯服。难以让刺猬顺从。

  畜(chù))生:多指牛马猪羊等家畜类。“生”读轻声。这里指刺猬。

  2、纠正以下容易误读的字音:

  “傍(bàng)晚”的“傍”不要读成“p2ng”的音;

  “当(dàng)天”“当(dāng)球玩”的“当”不要读成“dàng”的音;

  “似(sì)乎”的“似”不要读成“shì”的音;

  “兴趣(qù)”的“趣”不要读成“qū”的音;

  “缩成一团”的“团”,“好玩”的“玩”,“整个”的“个”,都应读儿化。

  3、注意“测”与“侧”,“窖”与“窑”,“燥”与“躁”,“驯”与“训”的区别。

  4、大家说一说,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过冬的,有什么特点。把画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交流讨论(教师暂不做结论)。

  (二)按“预习”要求,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明了刺猬是在什么情况下冬眠的和刺猬冬眠的特点。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1、用“一边读,一边想”,加上“一边画”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段意(没有中心句,自己归纳)。

  第1自然段: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葡萄园发现了一只刺猬,决定带回去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2自然段:我把刺猬带回家。

  第3自然段:当天晚上,刺猬喝了牛奶,吃了牛肉。

  第4自然段:一本书中说,冬眠和四季扯不上关系。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第5自然段:动物进入冬眠,体温下降,生理机能也一同下降。

  第6自然段:我用别的方法测验刺猬怎样冬眠。

  第7自然段:刺猬要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竭力驱走冬眠。

  第8自然段: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终于进入梦乡。

  第9自然段:半个月后,刺猬睡得真甜。

  第10自然段:第十三周,发现地上有一小滩水。

  第11自然段:我断定刺猬撒了尿。端来的牛奶和牛肉也吃了。

  第12自然段:每隔两三星期,刺猬会醒来一次,吃些牛奶、牛肉,然后继续大睡。

  第13自然段:第二年三月,我把刺猬放到阳光照射的较温暖的车房里,它又活跃起来。

  第14自然段:我把刺猬送回当初发现它的地方。

  2、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作者写了一件观察刺猬怎样冬眠的事。是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束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情况下,事情的发生和起因是文章的开头段(不限定一个自然段)。那中间部分就要看事情的发展变化,可分几个阶段,就是几个结构段了。通常看地点的转换或时间的推移来确定划分的标志。

  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己分段,再小组讨论后解答: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从葡萄园带回一只刺猬,看看它是怎样冬眠。

  第二段(第3~8自然段):我仔细观察气温降到七摄氏度,刺猬进入冬眠。

  第三段(第9~11自然段):我发现冬眠的刺猬,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然后继续入睡。

  3、质疑问难:提出疑问后,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讨论解答。以下词语注释,供课堂参考使用。

  安然:平安,安安稳稳。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的意思。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

  例行:按照惯例去做。

  生理机能:身体内部各器官的作用及活动能力。如肺的呼吸,胃的消化,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等能力。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些动物要冬眠,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二)进一步体会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好处。做一部分词语练习。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了解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解答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然后说一说,共同明确答案。

  1、有些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说:冬眠不是冬眠,和一年四季也扯不上关系。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作者在观察刺猬冬眠的过程中,发现当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生理上有什么特点?降到十二摄氏度时,生理上又有什么特点?直到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怎样了?以后又有哪些发现?

  (第1题:一般地说,冬眠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第2题:睡眠的原因不是低温,因此,冬眠不是一般的睡眠。冬眠是低温促成的。如果你在七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的,要知道,七月可是夏季。相反,就算是冬季,你把动物放到暖和的地方,也不会冬眠的。所以说,冬眠和一年四季扯不上关系。

  第3题:气温在十五摄氏度时,刺猬的胃口还很好;气温降到十二摄氏度时,刺猬用多吃东西来保持体温;气温降到七摄氏度时,刺猬进入冬眠。以后,每隔两、三周醒来一次进食,小便;直到第二年三月,作者把刺猬放到比较温暖的车房里,阳光照射到它身上时才醒过来,结束冬眠。)

  4、依据讨论和解答,按课文填空(“思考·练习”第3题)。最后议一议:按这样的顺序介绍刺猬冬眠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清楚地突出了“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这一科学道理。)

  (二)做词语练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选做)。

  1、课文中有两句话,分别用了“即使”和“如故”两个词。按照你的理解,换上意思相同的词语,句子的意思不变,你看换什么词语合适?

  ①刺猬睡得真甜,我拿走细刨花,它也没有反应,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

  (就算)

  ②第三周开始,我检查竹篮,一切状况如故。

  (照旧、依旧、跟原来一样)

  2、区分近义词:

  课文使用了“测量、测验”和“减少、减弱”两组近义词,找出它们的原句,看看测量什么,测验什么,减少什么,减弱什么,这几个词在近义范围内相互代替使用可不可以。

  测量刺猬体温(用尺子、容器、温度计等量具确定长度、体积、温度等数值。)

  测验刺猬冬眠(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查验证成绩、状况,如测验数学,技术测验等。)

  减少体力消耗(从数量上减去一部分。)

  减弱生理机能(从气势、力量上变弱了。)

  3、课文写刺猬冬眠,为什么用不同的“睡”形容?说一说。

  大睡(睡得时间较长)

  沉沉入睡(睡得深沉)

  进入梦乡(睡得很熟)

  睡得真甜(睡得很香)

  (都是为了表现刺猬冬眠是深沉的。作者所以用了不同的形容“睡”的词语,是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

  4、试说一句话,用上其中一个形容睡的词语,再用其他形容睡的词语替换,看看可不可以。

  5、为了说明刺猬在冬眠时生理机能减弱,作者用了数字的比较和变化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①清醒时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

  冬眠时每分钟呼吸至少八次

  有时只呼吸一次

  最少一连几分钟不呼吸

  清醒时和冬眠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比较之下,有力地说明冬眠时,生理机能大大减弱了。

  ②从低到高层层进展,也可以用“甚至”突出:

  今年夏天气温比往年都高:摄氏三十五六度,三十七八度,突破四十度。

  连起来说完整的句子,用上“甚至”。

  6、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篇目,学会生字。

  2.会给短语填上合适的词,积累词汇。

  3.默写《春雨》和《春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积累和运用

  1、《古诗两首》

  (1)背诵古诗

  (2)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什么情景?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默写古诗两首

  2、《蚕姑娘》

  (1)课文讲了什么的事?

  (2)蚕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3)学了本课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3、《月亮湾》

  (1)课文的主要介绍了什么?

  (2)学会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4、《快乐的节日》

  (1)感受生活的美好。

  (2)理解“有了-------就-------”一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本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4、习作训练

  (1)讲童话故事

  (2)收集描写春天的故事

  (3)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一、提示各课重点

  《春雨》和《春晓》:(随、晓)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蚕姑娘》:(换、盖)(背诵课文)

  《月亮湾》:(绕、朝、缓)(背诵课文)

  《快乐的节日》:(健、康、勇、敢)(背诵课文)

  二、填词训练

  一()村子一()小河一()小桥一()鱼儿

  一()朝霞一()稻田一()桃花一()茶树

  ()的房子()的茧子()的姑娘

  ()的山()的衣裳()的桑叶

  ()地流()地游()地采

  三、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

  chūnxiǎoshuìmiángēnsuíjiànkāngzhùhèxīwàng

  ()()()()()()

  dàoyìnghuànshangxiānyàncóngcǐzǔguó

  ()()()()()

  2.照样子写词语。

  暖洋洋笑气亮

  又黑又小

  3.把词语搭配起来。

  幸福地飞翔

  勇敢地抚摸

  欢快地流淌

  轻柔地成长

  4.默写古诗《春晓》《春雨》并和相对的意思连起来。

  四、课后作业

  背诵相关课文,默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2、联系单元“学习提示”学习读懂消息的一般方法,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及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读一读单元“学习提示”,提示中介绍了读懂消息的方法。

  2、根据学生的汇报择要板书。

  3、揭示本课课题。

  审题:课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根据课题,说说报道什么消息。

  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多角度质疑。

  整理问题,指导解决方案,板书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摘要。

  二、初步感知全文。

  1、带着黑板上列出的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读通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划出回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本单元包括两篇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篇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和《基础训练》。根据《基础训练》“阅读”中的提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一个自然段中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时刻面临着处理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一般地说,应该做到非重点项目训练扎实,重点项目训练突出。

  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和《参观人民大会堂》都是从参观的角度状物的记叙文。观察训练是两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共同基础,认识事物特点是两篇课文相同的教学要求。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也有观察点的变化,但应侧重于观察方法的训练。如,第1自然段是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部分的观察顺序又是由下往上;第2自然段先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后是登岛望远。《参观人民大会堂》则应侧重于变换空间位置的观察训练,依次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第2自然段与这几部分又是总分关系。

  如上所述,观察训练是理解这两篇课文内容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基础。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要求说说第1自然段中讲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懂得总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几个部分的句子顺序又是由下而上观察的顺序。再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这一训练重点安排在第7自然段。由于前面有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处观察训练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也就容易理解首句写到了宴会厅,第2、3句是写看到的,末句是写听到的。

  在一个单元之中,重点项目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回合,所以,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中“思考·练习”1(1),《基础训练》中的“阅读”训练,都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的能力,并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和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的“作文”训练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一个建筑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的词句,使学生获得真切和准确的认识,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扎实深入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通过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这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我家还缺啥》,要通过理解“我”一家人谈论的问题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8-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9-27

小学语文《家》教案08-2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8-24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案08-24

小学语文《赵州桥》教案09-01

小学语文《春笋》教案09-30

小学语文《春潮》教案10-04

小学语文《午睡》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