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07 17:48: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 题: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目的: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约15本左右,并分成三至四类摆放)

  四、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言一定不少吧,谁想来说说?

  教师补充: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读书要有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五、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六、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七、作业

  课后,去书店或图书馆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八、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三、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读书要做记号)

  四、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时的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是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五、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同桌讨论)

  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六、按要求阅读《语文补充阅读》中的文章,并作一定的记号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七、板书

  什么地方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他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

  四、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下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指名说)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

  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板书)

  1、要按一定顺序

  2、要有重点

  3、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

  4、观察以后要动笔

  4、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评议。

  5、(1)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事物。

  (2)我们来看第4页下面和第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五、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那么,动态的物体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指名说)

  3、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评议。

  5、(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如果你的家里也养了金鱼,回家后可以对它仔细观察一番,明天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七、作业写观察日记。

  八、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留心观察事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这篇小小说向人们展示的社会现象,感悟深含在文中的做人的道理。

  2、学习这篇小小说展现主题、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预习文章,完成预习卡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的学习: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的大街小巷广为传唱,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家是温馨的港湾,孩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写家书是父母和孩子寄托思念、互相关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有一个大学生写回的家书却是寥寥的只言片语,除了让家里寄钱,再也没有下文。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胡凯的《家书》,走进这一家子去看一看吧。

  二、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配乐,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情节:

  收信——( )信——( )信——( )信

  五、再读课文思考:

  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2、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根据信的内容说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六、细读文章,品味赏析:

  这篇小说通过哪些手法将文章刻画的人物和要表达的主旨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八、感悟收获: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说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九、欣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比较和本文中的儿子的异同点。

  十、拓展延伸:

  1、请以菊的哥哥的名义再写一封信,你认为他在收到这封六个字的家书之后会怎么回信?

  2、请以菊的口吻再给哥哥写封信。

  十一、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中两题任选一题做在作文本上

  预习卡

  课题:: 作者:

  字词积累

  感

  知

  赏

  析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篇小说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达主旨?(请举例说明)

  质疑问难

  感悟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习“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感受汉字的形象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2、建立图、古象形字、汉字之间的联系,帮助识记汉字。

  三、教学准备:

  录像带、生字、字母卡片及挂图、四线格的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里,认识的字“朋友”已经不少了,大家还认识这几位“朋友”吗?(大屏幕出现13个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鱼 雨 飞 风 土 云 马 牛 山 水 下 火 土

  2、新授:现在“游乐场”的叔叔们又带来了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待着跟小朋友认识呢!瞧,他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来了。

  (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大屏幕出现12个生字及彩图)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请小朋友找出你自己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①自由上台点击读、说给小朋友听。

  ②同桌互教互读。

  ③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结过渡:小朋友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了不起,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科学家在一座山洞里发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字你们瞧:

  (大屏幕出现一块刻有古象形的石头,大家边看边议论。)

  三、引导观察、学习探究

  1、让学生观察“羊”“目”两个容易辨认的古象形字,请问:你们能不能帮助老 师认一认吗?是怎样认出来的?

  (屏幕出现相对应的图)

  2、有时候的人就是看看东西的形状来造字的,当时把这些字称它为象形字,过了好多年以后,这些字就变成了现在的文字,多有意思啊!

  (课件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屏幕出示:羊、目,请学生把这两个字和象形字对应起来

  3、认读生字“羊、目”

  ①认读生字卡片

  ②了解“目”就是眼睛

  ③拓展:你还知道与“目”有关的字吗?

  四、师生互动,游戏识字

  1、小朋友真聪明,现在咱们一起高兴地进游乐场玩玩好吗?但是进游乐场需领一张门票,怎样才能领到门票呢?

  2、讲游戏规则:

  ①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张带图门票

  ②每个小朋友用自己的带图的门票到老师这里来领汉字门票

  ③领到门票后,左右手同时出示门票,确认后大声读出汉字

  3、学生认读汉字(同桌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五、尝试识字,小组合作

  1、出示生字,同桌相互认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①介绍象形字的特点。举例“兔”,并认识新偏旁“ #11912;”,你还认识哪些带“角字头”的字。

  ②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子长着长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③引导学生看图说一个简短的话,并用上量词

  一张 一轮 一个 一团 一棵 一只等

  六、巩固生字:

  1、去掉拼音出示生字卡片比赛认读。

  2、找朋友游戏,组词语认读

  七、书写指导:

  1、书写“十”

  ①屏幕出现生字“十”认读。

  ②学生观察生字:哪一笔我们已经写过?红色的一笔叫什么?

  ③认识新笔画“竖”,书空注意笔顺及“竖”的写法。

  ④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十”

  ⑤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八、实践性操作:

  1、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连”。

  2、找一找我们生活本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

  的自制卡片(字和实物)

  如:山 水 田 雨 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娃娃戴红花

  ① 出示12个“字娃娃”和12朵红花(即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15朵花状的音节卡片,其中3个音节非本课生字的音节)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

  ② 指名给“字娃娃”戴红花。

  ③ 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

  2、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①教师编,学生猜

  如:a.有时挂在天边,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

  b.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②各自编,大家猜。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 加两笔呢? (目 田 白 右)

  “木”加一笔变成什么字?(禾、本) 加两笔呢? (米、机)

  4、小组合作,读、组、说游戏。

  各组准备:第一人正确读出生字,第二人组词,第三、第四人分别从所组的词语中选一个说一句话。

  二、书写指导

  1、复习“十”的书写,巩固笔画“竖”及不同的写法。(先横后竖)

  2、书写“禾 木”

  ①认识新笔画“撇”“捺”,观察“木 禾”有两个相同的笔画,朝左是“撇”朝右是“捺”,书空。(先撇后捺)

  ②教师范写“撇”讲述书写规则:从右上向左下,起笔重后渐轻,收笔快形成尖子状。

  ③学生用食指在桌上练写,感受用力的轻重变化。

  ④同时认识“捺”。

  ⑤书写“木”“禾”重点指导“撇”

  “捺”的写法:先撇后捺,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

  ⑥指导学生书空,注意笔顺。

  ⑦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指导。

  三、评议

  四、扩展练习

  1、把你学会的字写在卡片上,放在识字袋里。

  2、阅读课外片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赁借“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初步感觉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初知道理。

  2、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懂得“滴水穿石”的启示,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法学法:

  情感教学法,阅读法、以读促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大家的面推荐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学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作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老师:同学们的理想真伟大,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一个山洞里。(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用掌握的汉字特点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义。

  3.老师板书生字、新词,详细讲解。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滴水穿石: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成功。

  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炉火纯青:炼丹炼至炉火呈现纯洁的青色时方可成丹。比喻知识和技艺达到博大精深的地步。

  坚持不懈:一直坚持不懈怠。

  半途而废:半路上停下来。比喻工作没做完就停止了。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翻山越岭:翻过重重山岭,形容野外生活或旅途的艰辛。也比喻克服了种种困难。

  锲而不舍:不停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谈谈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通过讲述安徽广德太极洞里的滴水穿石的奇观以及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美好的理想,就应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段落划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滴水穿石的奇观。

  第二段(第2至第4自然段):用正、反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反之,则一无所成。

  第三段(第5自然段):总结课文,告诫我们要牢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滴水穿石的奇观,通过具体事例启示我们如果想要实现理想,就要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作者着重描写了哪几项内容?

  (①滴水穿石的奇观。②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成功事例验证了水滴精神的巨大作用。)

  二、精读课文,细心体会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滴水穿石的奇观。

  (1)指名渎第一段,说说什么是滴水穿石的奇观。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里,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出示图片。

  (2)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3)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2.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对滴水穿石奇观的分析。

  (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它怎么能把石头滴穿呢?从文字中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结合第1自然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很自然地起到了过渡作用,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下一段。)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精读第3自然段,从具体生动的例子中体会水滴精神。

  (1)李时珍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就?

  (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体会“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与水滴精神的联系。)

  (2)爱迪生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着重体会“毕生孜孜不倦”这句话。)

  (3)齐白石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有哪些具体描述?他获得了什么成绩?

  (“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4)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哇!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5)仔细体会“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是什么意思。X|k |B| 1 . c|O |m

  (6)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大家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的事例,不超过l 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7)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说雨水的力量比水滴大得多,但是因为缺乏专一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铭记”。

  三、总结课文

  我们读完这篇课文,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作者有哪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说理以及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板书设计:

  李时珍

  滴水穿石的启示 爱迪生 持之以恒,终于成功

  齐白石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横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⑨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黑体字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a、图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⑤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横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②持千金之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7篇】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05-27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5-1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05-25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7篇06-03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合6篇06-03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05-3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合5篇05-3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合8篇05-30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集合7篇05-29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合集5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