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05 11:16:2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中品味词语,积累语言,有所感悟。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创编小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及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

  良、缩、还、快活、叹息

  遥远、寻食、谷粒、等待

  哭泣、健康、不幸

  操场、奔跑、游戏

  原来神笔带给我们的是知识的礼物!想不想要?好,我们一起分享吧!(点击,分组读)

  2.请小朋友们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内容或几句连贯的话。

  二、理解课题

  神笔给大家带来了这多么多宝贵的知识礼物,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23课《假如》。

  1、读准课题。

  2、如果老师在这个词后面添上一个小句子,你还能读好吗?

  出示课件:“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指导朗读。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谁想来读?

  (评:1你读得很正确,但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

  2看来你非常渴望有一枝神笔!

  3谁也能像他一样把自己的渴望读出来?

  4从你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马良的神笔多神奇!)

  齐读这一句。

  3、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就想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别人实现愿望,她想给谁画什么呢?

  4、听范读。指名回答

  板书:

  小树、 太阳

  小鸟、 谷粒

  西西 好腿

  5、齐读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愿望呢?(课件出示:北风吹小树)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聪明的孩子,你还能用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吗?(重点指导朗读(边做动作边读):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为什么会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呢?如果此时你就是在那棵小树,你最渴望什么?

  (2)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为小树做什么呢?(学生说)多美的愿望啊!赶快告诉小树吧!(指导朗读第一节)

  (3)多美的诗啊,那是因为诗里藏着几个词语精灵。(课件出示并让学生读:红红的太阳、寒冷的北风、快活地成长、轻轻叹息)如果它们不在了,这节诗会变得怎样呢?(出示删去几个词语的诗句)请你邀请你的同桌一起读,说说和原诗比起来哪节更好。(学生读缺少以上词语的小诗)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老师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多积累好词好句)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把词语精灵请出来。(学生再读第一小节)

  (4)你们的朗读请来了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照在小树上。

  有了红红的太阳,你仿佛看到小树在阳光下(提问)

  此时的小树是多么开心,让我们带着这份开心来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阳光多么温暖,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今天真是个好日子,鸟妈妈带着她的孩子在这安家了。(课件出示:小鸟哭泣)小鸟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指导朗读: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鸟妈妈会飞到哪儿去寻食呢?(理解遥远)

语文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

  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2、理解: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让同学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俺的发现:

  让同学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

  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同学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

  引导同学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第一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2、第二、三课时:

  “习作”教学。

  3、第四课时:

  “俺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俺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俺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身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

  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

  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协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同学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

  神话、传说故事是俺国文化的一局部,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俺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习作”

  1、教师:

  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身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假如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俺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习作要求:

  ⑴ 指明同学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⑵ 教师补充:

  想象要大胆,可以异想天开。

  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也可以是未来的,还可以是自身设想的。

  例如:你可以变成纳米医生到人体内旅行;可以变成神鸟守卫美丽的大森林,可以变成火星居民离开受污染的地球,并加倍珍惜火星清洁美丽的环境等。

  ⑶ 习作方法指导:

  以《女娲补天》为例,讲清习作的方法。

  叙述故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

  故事中要有人物的真情实感。

  叙述故事要具体,特别是个别情节要写清楚。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同学自身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交流习作:

  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里?全班交流。

  5、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6、同学根据自身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7、举办“假如俺是XX”主题班队会。

  三、教学“俺的发现”

  1、同学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结合词义,说出带点词的意思。

  4、考虑:

  你发现了什么?带点的字有局部部首与偏旁相同,但字与字读音不同,意思完全不同。

  5、同学举例说说自身的理解。如:

  “归”与“旧”;“狠”与“狼”。

  6、小结:

  注意区分形近字,正确书写。

  四、教学“日积月累”

  1、同学读“读读写写”“读读背背”。

  2、交流:

  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横排是数字式成语,第二横排是ABAC式,第三横排是AABB式,第四横排是反义词形式。

  3、你在课外还能收集到这几种形式吗?试一试。

  4、读一读,记一记。

  五、“读读背背”

  1、读一读,你发现这些词和俺们学过的词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这种形式叫歇后语,一般由两局部组成,前一局部是比喻,后一局部是解释,也就是全句意思的所在。

  2、同学结合前局部的故事,理解后局部的比喻。

  3、读一读歇后语,你还发现本次出现的歇后语前局部的特点吗:

  教师:前局部全是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

  4、找一找,哪些是历史故事,哪些是神话故事?

  5、课外收集歇后语。

  六、教学“成语故事”

  1、教师引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些成语故事,今天俺们还要学习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2、同学自由朗读故事。

  3、引导同学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学成语,理解喻义。

  4、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身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

  誊写、背诵“日积月累”。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记忆12个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习惯。

  2、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短文,读通读懂,重点要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流利地交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4、训练学生在作文时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内容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二”。

  (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理解。

  2、指名读、讨论、交流。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1)读短文,要求把短文读流利。

  (2)数一数,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阅读、反馈。

  (1)指名分段朗读,说一说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重点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3)短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训练要求。

  1、对自己担任角色的话要表达清楚。

  2、要对购买的图书及作家有所了解。表演读书后的对话,能就新买的书,读书心得等进行交谈。

  (二)训练准备。

  1、二个或三个同学结组去买一次书,用心观察书店营业员,记下营业员的语言。

  2、买来一本新书认真看,了解书的作者及图书内容。

  3、想一想自己读书后的体会或心得。

  (三)训练步骤。

  1、引入,揭题:同学们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现在请你们分别担任角色书店营业员,“我”、“爸爸”来表演对话。

  2、准备表演自由结组,试演。

  3、选较好的到讲台上表演,表演完一组,大家评议。

  (四)评议要求。

  1、语言是否符合角色特点。

  2、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第三课时:

  (一)习作要求。

  1、选择小伙伴的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2、把事情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二)习作准备。

  按一定的顺序。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表达清楚。

  (三)习作步骤。

  1、启发谈话在童年生活中,你可能结识了不少伙伴。他们有的是同学,有的是邻居,有的是亲友的孩子。你了解他们吗?喜欢他们吗?他们中是不是有人做过的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选择一些事,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2、明确要求。

  (1)审题:小伙伴是写人的,通过一些事表现小伙伴的特点。

  (2)写事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做到条理清楚。

  (3)语句要通顺。

  2、指导选材。

  (1)学生回忆自己小伙伴的事。

  (2)小组交流选材。

  ①所选事例是否能突出人物品质特点。

  ②事情的经过是否说得清楚、具体。

  4、练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正确掌握音节的声调;区别形近字;巩固句子的概念,能把句子说完整;巩固学过的古诗;能正确朗读短文;能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点击放大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二》的内容。板书:(复习二)

  二、练习第一题:把声调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1.指名读题目,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出示卡片:岁。指名认读。说说”岁“是怎样拼出来的,这个音节是几声(四声)。打开课本看第一题,找到表示四声的图,在后面的括号里写出”岁“字。

  出示卡片:采。指名认读。说说”采“怎样拼,是几声(三声)。找到表示三声的图,在后面括号里写”采“。

  3.照上面的方法,把”原、知、火、目、穷、深“写在相应的声调后面的括号里。

  4.订正。读一读每个声调后面所填写的字。

  三、练习第二题: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1.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

  人()

  入()

  (1)指名读这两个字。

  (2)说说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人“和”入“笔画相同,都是一撇一捺。不同的地方是”人“撇高捺低,而”入“是撇低捺高。)

  (3)口头组词。

  人:工人、人民、人口。

  入:入口、加入、出入。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后两组的形近字。

  (1)”两“和”雨“前三笔相同,都是横、竖、横折钩,后面的写法不同。

  口头组词:

  两:两个、两只、两头、两天。

  雨:大雨、小雨、下雨、雨衣、雨伞。

  (2)”鸟“和”乌“只差一笔,”鸟“比”乌“多一”点“。

  口头组词:

  鸟:小鸟、鸟岛、鸵鸟。

  乌:乌云、乌鸦、乌黑

  4.把用熟字组成的词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答案:

  人(人民)两(两头)乌(乌鸦)

  入(入口)雨(下雨)鸟(小鸟)

  四、练习第三题:看图,把句子说完整

  1.指名读题,讲清题目要求。

  2.观察第一幅图。

  提问: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草原上有什么?(草原上有绿草和羊群)

  草原怎么样?(草原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3.观察第二幅图。

  提问: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夜晚的天空)

  天上有什么?(天上有月亮和星星。)

  月亮什么样(又大又圆、又圆又亮、像个银盘)

  4.讲解:“草原”、“天上”是词不是句子。要说成完整的句子,可以仔细地看看图,看看草原上、天上都有什么。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可以怎样说。

  五、练习第四题: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家长听

  1.指名读题。

  2.你能把学过的古诗先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指名背诵)

  3.提出要求:回家要把学过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背得越多越好)。

  六、练习第五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示:这首小诗有两节,注意两节之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2.指名读。要读得正确、流利。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相关文章: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05-22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05-10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9篇05-29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10篇05-24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5篇06-02

【必备】语文教案汇编7篇05-15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汇编8篇05-23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汇编8篇05-21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05-14

【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五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