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4-16 18:36:3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戏剧阅读及答案

戏剧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剧阅读及答案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演员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艺术上的成熟和完善。

  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一种高级戏剧形态。

  B.元代唐诗宋词这些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C.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D.元杂剧的创作除了依靠艺术家外,还要依赖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化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化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来创作。

  B.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唐诗宋词则偏重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C.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一个朝代。

  B.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肆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C.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

  2.“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3.文中无此依据

戏剧阅读及答案2

  (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得知出城计划后,瑞全既兴奋激动,又放不下家人,站在南屋窗外,他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担心见到母亲后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B.李四爷愿意帮忙将瑞全与王排长带出城,且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办好这件事,表明李四爷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讲义气,有胆气。

  C.瑞宣“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地放在床上”,这一动作表明,由于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瑞宣内心有些不太情愿。

  D.本文末段具有多重艺术效果,既形象地表现了瑞宣对弟弟能否顺利出城的焦虑不安,又交代了出城的结果,同时结构上呼应前文。

  E.本文讲述了瑞宣支持并帮助弟弟瑞全逃出沦陷的北平城的故事,再现了古都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觉醒反抗的过程,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2)本文中瑞宣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所写的事件是“出城”,却没有详写出城的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5分)

  【参考答案】E D B(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

  【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A项考查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从文本第10段看,瑞全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他一再坚持自己逃走的决心,“绝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又割舍不下家人,尤其放不下与自己有着感情“无可分离的联系”的母亲。A项对瑞全“没有勇气进去”原因的解说完全错误,选A项不得分。B项侧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依据文本第8段的内容,在这紧要关头,李四爷明确表示“愿意帮忙”,老人的一番话也表现出其“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讲义气,有胆气”的性格特点,但从“实在不容易出去”“我到时候看,怎么合适怎么办”等信息看,说老人“认为自己完全有把握办好这件事”则不够准确,所以选B项只能给1分。C项考查对人物动作细节的鉴赏,相关信息在原文第11至16段。瑞宣“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地放在床上”,这一动作是他当时“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他已经不能再说出什么来”的复杂心情的外化,并非出于维持家人生计的经济上的考虑,更谈不上不情愿。所以C项是错误选项,选C项不得分。D项选取文本最后一段,以人物为重点,联系内容和结构等方面作分析,侧重作品局部艺术效果的鉴赏。“多么长的天啊!太阳影儿仿佛随时地停止前进,钟上的针儿也像不会再动”着笔写时间的漫长,形象地表现了瑞宣焦虑不安的心理;“李四爷低声说:‘他们出了城!’”既是直接交代出城的结果,又和前文遥相呼应,讲究结构安排,D项的分析较为准确。不过,D项的`分析虽然比较到位,但也只是本文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涵盖不了作品整体的艺术鉴赏,只能得2分。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概括与理解。“讲述了瑞宣支持并帮助弟弟瑞全逃出沦陷的北平城的故事”,是对情节的梳理把握,“再现了古都市民不愿做亡国奴、觉醒反抗的过程,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扣住人物活动,深入分析出城这一核心事件,挖掘作品表达的主旨,对本文作了准确的综述,因此选E项得3分。

  (2)(6分)①沉稳谨慎,如精心安排弟弟出城;②对家庭有责任感,如看重亲情,爱护家人;③有爱国情怀,如全力支持弟弟参加抗战。(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这样安排便于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出城前的言行和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②具体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旨;③没有详写出城过程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8分)示例一:主人公是瑞宣。①出城的安排主要是由瑞宣完成的,他在整个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②对瑞宣的描写更加充分、细腻,其形象更为鲜明、丰满;③瑞宣既爱国又顾家,忍辱负重,勇于担当,在表现主题方面分量更重。

  示例二:主人公是瑞全。①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出城,而瑞全是出城人,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②小说用了很多篇幅描写瑞全出城前矛盾的心理;③小说主要通过写热血青年瑞全不甘于沦陷区的生活,决意出城参加抗日来突出主题。(本题8分,选取以上任意一个观点即可。“理由”分析,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仅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2/2 2

戏剧阅读及答案3

  戏剧和电影在很多方面十分相像,二者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

  尽管戏剧和电影都依赖于公共表演,但这些表演是有区别的。戏剧是舞台上的现场演员在现场观众面前所做的即时表演;电影则是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在现场观众面前将其投影到大银幕上,并非演员的现场表演。舞台表演只有一次,没有两场表演是完全相同的;电影表演则可以被重复展现,只要底片是完整的,每一场表演都是相同的。

  正如曼弗雷德·杨所说,“戏剧和电影是在集中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人工产品”。而且,对这种合作艺术的接受是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完成的,是一种“集中的公共体验”。

  另一个共性是,戏剧和电影都始于剧本。戏剧剧本类似于电影剧本,但是,戏剧剧本常常被出版,供大批学生阅读学习。而电影剧本通常不会被出版,那些被出版的电影剧本,主要供专家、影迷和影评人阅读。

  虽然它们拥有共同的特点,但戏剧和电影还是被一些惯例鲜明地区分开来。单一布景的戏剧很常见,舞台观众会接受人工布景和错觉。电影则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地点,电影观众期望现实主义。

  戏剧和电影的另一个不同点涉及观众关于空间的假想。戏剧观众不难想象“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实际上有四面墙壁” 。而电影观众在观看一部二维电影时,则想象出了三维的现实。

  舞台表演通常是夸张的,因为每一位演员的声音和动作必须要到达戏院最远的角落。如果戏院很大,演员必须摆出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足够响亮的声音说话,以便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表演,听清台词。电影院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摄影机和扩音器具有可移动性。即使演员在轻声交谈,观众也都能听到,也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然而,如果演员在电影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那就有问题了。在电影表演中,演员的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必须被调整好,并同摄影机的距离保持一致。如果演员在一个特写镜头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一定很夸张,很过火。

  戏剧似乎更多地依靠对话来讲述故事,很少依靠动作。然而,对于电影来说,看到的比听到的更重要。

  或许戏剧与电影在观众期望方面的主要不同与移动有关。戏剧通常在很长时间内表现很少的动作——两个演员在单一布景中长时间谈话十分常见。但电影中充满了动作。这些移动,有一部分是由转变的场景中的人类动作所支撑,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移动是由摄影机和剪辑创造出来的。

  (节选自《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戏剧与电影共性的一项是

  A.戏剧和电影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尽管,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和电影表演是有区别的'。

  B.戏剧和电影都是在集中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人工产品,而且,这种合作艺术的集中接受是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完成的。

  C.戏剧和电影都始于剧本,戏剧剧本类似于电影剧本,虽然,二者在是否会被出版和阅读受众方面存在差异。

  D.戏剧和电影的观众都会产生空间假想,他们既能从“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想到“四面墙壁”,又能从二维电影想象出三维现实。

  2.下列关于戏剧和电影不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演员的即时表演,表演只有一次,且没有两场表演完全相同;电影则是拍摄演员的表演,表演可被重复展现,只要底片不坏,每一场表演几乎相同。

  B.单一布景的戏剧很常见,通常情况下,这些布景中的背景都是假的,却被戏剧观众所接受;电影观众则期望打破空间的局限性,期望看到现实场景。

  C.舞台表演时,演员通常必须摆出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足够响亮的声音说话,可是,这种戏剧表演方式如果应用到电影中则是不合适的。

  D.戏剧似乎更多地依靠对话来讲述故事;然而,对于电影来说,其中充满了动作,一个听力有障碍而视力无碍的人,仍可抓住一部电影的大部分精髓。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台剧中,常用画上去的背景幕布来暗示山脉或大海等等,观众很容易由此产生联想,仿佛真的来到了这样的情境里。

  B.电影中充满了动作,很大程度上,这些动作由摄影机和剪辑创造出来,这种创造甚至可使一个相对静止的镜头活跃起来。

  C.即使电影演员轻声地交谈或轻微地动作,观众也都能清晰听到或清楚看到,这是因为扩音器和摄影机具有可移动性。

  D.在电影表演中,演员会提前预设好自己的表演,比如他们的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都可能被调整。

  参考答案:

  1.(3分)D ( “从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想到四面墙壁”是戏剧观众的空间假想,从“二维电影想象出三维现实”是电影观众的空间假想,二者不能并提)

  2.(3分)A (电影只要底片不坏,每一场表演都是相同的,而非“几乎”相同)

  3.(3分)D (“都可能被调整”应为“必须被调整”)

戏剧阅读及答案4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2.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了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答案:B (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觉出来的思想。)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C(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A(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融,相得益彰。)

戏剧阅读及答案5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歇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丽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3.填空。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保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杂技)”。

  4.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曲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意对即可)

戏剧阅读及答案6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在五四运动时,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其实中国京剧正是人生问题剧,在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这些都是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中国京剧正能着眼于此。即使是西方戏剧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在《大劈棺》中,庄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爱,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脏不能治,因此庄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来医救她爱的人。但庄子却并未死,他变为蝴蝶飞出棺来了。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在内,刺激够深刻。但蝴蝶飞出,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使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了轻松与解放。因此看完戏,好像从那戏中情节中解脱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在中国则盼能人生而戏剧化。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至深。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

  京剧《天雷报》叙述一青年,蒙义父母养大,科举应试得中,成了大官还乡,却忘恩负义,连义父母要求以仆人身份留下来也遭拒绝了。结果一阵天雷把他击毙。这出戏谁看了都会流泪。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其实亦只是要把太刺激人的真实人生来加以戏剧化,要其冲淡了一些真实性。而暂时冲淡反而会保持了更深的感染,这是中国文学艺术中之所谓含蓄,需更有其甚深妙义,与科学不相关。试问世界又哪里去找科学的文学呢?

  西方戏剧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而且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始能把剧情充分表达出。《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使人回肠荡气,情味无穷。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

  西方戏剧都重刺激,中国戏剧则重欣赏。中国的戏剧,既雅俗共赏又极富教育意味。

  (节选自《中西方戏剧》)

  1.下列关于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京剧的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中国戏剧中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B.《大劈棺》极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并能使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轻松与解脱。

  C.中国京剧能着眼于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可称得上是人生问题剧,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D.中国戏剧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看西方戏,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京剧有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作用,一切严重的剧情剧情常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人的心坎。

  B.在五四运动时提倡西方剧,是因为当时的进步青年认为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剧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C.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戏剧情节上具有重刺激的特点。

  D.中国戏剧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为把剧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娘教子》中直扣听众与观者心弦的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此艺术处理方式正体现了中国戏剧无时空条件限制的特点。

  B.在比较中西方戏剧时,作者没有厚此薄彼,他认为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中西方戏剧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C.作者认为,西方戏剧讲究逼真,重情节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而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

  D.《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情节虽不复杂,但照样能打动听众与观者的心弦。是因为此类的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参考答案:

  1.C.“西方戏剧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错,太绝对。原文为“未必”。

  2.B.偷换主语,原文为 “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题干中“当时的进步青年”错。

  3.C.“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错,不是作者观点。原文是说“若说中国戏剧情节不科学,有些是迷信成分,这是不明白中国戏剧之妙义”。

戏剧阅读及答案7

  美的戏剧

  胡也频

  白峰伸开手臂,弯腰地打了一个呵欠,因为他写完了名为“美的戏剧”一篇剧本,觉得十分疲倦了。

  夜已经很深,日间里所响动所叫嚣的一切声音都寂然了,如同这烦杂的社会也和困顿的人类一样休息着。这幽默的情景,证明这时候并不是工作的时候。他看了表,不现着何种表情,却暗暗地诧异,辰光是如此之快地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了。

  虽然他觉得应该去睡觉,但在他的头脑中,还剩留着那剧本的人物,以及这剧中的情节,结构,对话,仍然象烟似的,氤氲着,飞来飞去。这复杂的,几乎是零零碎碎的想象的余影,使他感着疲倦而又兴奋。他便又从头看了一遍剧本。原稿是四十页。一页一页地看,看完了,想着,但是都找不出毛病来,甚至于除了一两个错字之外,要改动一字也无从下笔的。他立刻把原稿封入一只信封,决心寄给《女神月刊》去,这月刊是纯文艺刊物,说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

  贴好了邮票,一种新的希望便落到他的心坎上了。他忽然感到,这剧本,一发表出来,纵然不敢说会轰动文坛,使许多作者惊诧,使无数读者倾慕,但在落暮似的黯淡的文艺上涂了新的色彩,却是毫无疑义。那末,努力于研究新剧的团体便立刻把这剧本排演去,自然也不是十分意外的事了。

  想到得意的事上,白峰的脸上便微微地显了笑容,但同时他又觉得应该睡觉了。

  他灭了电灯,这房子在一瞬间便完全黑暗了。一到他躺在床上只看见一片淡薄的月光。这月光从溟色的天空中穿进窗子,使人可怜似的怯怯地躲在墙角上,而且,正对着他的脸。他不愿看。他用力地把眼睛闭上了。可是这月光依样在他的眼中。他想不去理会这一片白色,但他反联想到和这白色有关的夜,以及夜里的一切了。

  “天不久就要发亮了呀!”他自语的想。然而他是兴奋的,一种过分的疲倦使他的精神散乱了。他恍然——如同真实地走到了人生最荣誉的地步。因为他开头便想到那“美的戏剧"被公演了。这剧本公演的广告登遍了上海的报纸。在这时他自愿捐赠了他的排演权。可是人家又专诚地来请求他的指导。于是他自己便在这戏剧试演时说些意见,而同时便得了许多尊敬的恭维,大家都把他看做一个天才。并且有一个艺术家模样的人还简单称呼他做莎士比亚。然而他对于这些崇拜的言词并不觉得可贵,因为他骄傲的自尊心已超过别人的赞叹。于是他联想到公演的这一天。本来演剧团曾请他坐特等包厢的,所以——其实隔开幕的时间还远呢——那个总干事便亲身用一辆汽车把他接了去。到了戏院门口,他也不及去细看,只让那许多招待员把他挤上楼去,在人群中他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虽说空空的坐在这样讲究的包厢还是他生平第一次,但他不知道什么缘故,总觉得他应该坐在这包厢。

  在每一只空椅都坐满了人之后,开演的铃声便响了。

  急骤的铃的响声,便一声声的响到他的心里,他的.全身都起了一阵近似拘挛的作用,这实在值得他心虚和狂喜的,因为这铃声响后几乎便是他这一辈子的生死关头。

  可是怜声响过了都不见动静,这缘故便使他的皮肤中又通过了一道电流。

  然而幕终于拉开了,就在这幕分开的当中,他一眼便看到比他的命运还紧要的两行字,字有斗大,写着:

  白峰先生,最艺术的作品

  《美的戏剧》

  手掌的声音便立刻把人的耳子震得嗡嗡的了。的确,观众对于这几个字发了热狂,而同时就有无数的眼光射到这一个包厢里来了。

  “哼,也有这一天……”他不出声的自语了。这句话,是有着缘因的,就是他从前投稿给什么刊物,而编辑先生说他太幼稚退还给他了。于是他想到如果这个编辑还活着,还记得曾退过他的稿子,而且如果也知道了他的成名,不知要怎样的傍徨和惭悔呢。他很想就站到这个编辑先生的面前,但又一想,觉得那小子应该自己来请罪的。

  他还想……然而掌声又响起来了。

  于是《美的戏剧》的第一幕便开演了。这布景,使他吃惊了,因为当他写着这景致的时候不过是随随便便的写,想不到竟是如此的入妙。他除了用全力去记忆别人给他的恭维之外,一切工作都是多余的,似乎连第二篇纵然也可以成为名著的剧本也不必写了,单单这一篇《美的戏剧》,他是很有资格而且很可以充分地享他下一辈子的清福的。

  在他想得正浓郁甜香的时候,掌声又起了,原来他已忽略了舞台上的表演,第一幕已闭幕了。

  人声便嘈杂起来。不消说,这人声是等于戏剧成功的证明,因为每一个观客的脸上都现着心满意足的样子,笑容可掬。

  刚刚一停又继续开演第二幕。

  自然,白峰的心情只是更难于形容了。总之,如果他没有什么顾虑,他一定从包厢里一直跑到舞台上,向大众宣称说:“中国的————其实是世界的戏剧可以不要再写了,因为戏剧已达到它最高的一点,因为我已经写出了这一篇《美的戏剧》呀。"

  当几个招待员又拥着他下楼去的时候,在挤来挤去的人群中,这一次是着实地感到实在比别人高一等的。

  在作过了而且还保留着这灿烂辉煌的幻想的第四天,这一天实在值得记忆的,因为那代表了整个文坛的《女神月刊》寄来了一封信,一张开便跳进他眼中的是这几个使他几乎是消魂的字:“《美的戏剧》真是美极了,单在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的吻便是出人意外的美……敝刊决提前登载!”

  他恍然觉得他有实现那许多幻想的希望。

  (有删节)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峰感到“一切声音都寂然了”的深夜幽默有趣,在“并不是工作的时候”仍然意兴盎然,表现了他对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的满意。

  B、《女神月刊》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纯文学刊物,白峰的作品最终被录用,说明它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开演铃声响后,白峰"皮肤中又通过了一道电流",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反映出他害怕作品不能演出、得不到观众认可的焦虑。

  D、白峰下楼时“着实地感到实在比别人高一等的”,十分自信与自负,这与他上楼时“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心态毫无二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塑造了一个熬夜写剧本、改剧本的作家形象,接着笔锋一转,又写了他的种种幻想,丰富了文本的层次和意蕴。

  B、文中对月光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谧和谐的氛围,与白峰躁动不安的内心形成鲜明对照,也为他后面的浮想联翩做了环境上的铺垫。

  C、在白峰的幻想中,《美的戏剧》堪比莎翁作品,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准,现实中却因一幕内接了二十四个吻被录用,在鲜明的反差中突显了作品主题。

  D、本文通篇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生动展现了白峰由自己的戏剧新作引发的一系列幻想,天马行空,妙趣横生,堪称意识流小说中的上品佳作。

  8、小说最后写道,白峰"恍然觉得他有实现那许多幻想的希望"。你觉得他具备实现这些幻想的现实条件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6分)

  9、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做梦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即通过梦境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如果把本文的心理描写也看作一场“白日梦”的话,请你说说,白峰的表现是如何体现荣格理论的?它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6、C项。A项对文中“幽默”一词理解有误,结合语境,它的意思应为“幽深静默”的意思,与“有趣”无关;B项"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纯文学刊物"错,原文为"说是代表了中国整个文坛的",可见只是一种自诩;从后文看,说他的剧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不对。D项上楼时“俨然比别人都高一等”的感受体现了受宠若惊、欣喜而又不太自信的心理,与下楼时自信与自负不同。

  7、D项。这是一篇传统小说,并非意识流作品。

  8、不具备。

  ①他创作态度不够端正,自视太高又不务实,一部戏剧写了冗长的四十页纸,里面有些内容也只是随便写写,他却认为"改动一个字也无从下笔的";

  ②从《女神月刊》的录用信可以看出,这只是一本品味和档次极低的刊物,即使刊用了他的作品,也不会给他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的提升。③他太过急于求成,总想一劳永逸,缺乏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点2分,共6分。如写“具备”,结合文本分析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角度:①深夜写稿、改稿;②虽遭杂志退稿,却不气馁,不服输;

  ③处女作《美的戏剧》已被《女神月刊》录用,向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考虑到作品主旨与导向,从这方面答题建议赋分不超过4分。)

  9、表现:

  ①现实中白峰被退稿,幻想中他的剧本不仅被录用了,还获得了公演的机会;

  ②现实中白峰籍籍无名,幻想中他成了与莎翁比肩的大文豪,享受着周围人众星捧月般的尊重与恭维;

  ③现实中白峰受到了编辑的批评与嘲讽,幻想中编辑在他成名后无比彷徨惭愧,并且要登门请罪。(3分,每点1分)

  不同:

  ①白峰的幻想虽不切实际,但整体上是面向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逃避现实、麻醉自我;

  ②白峰的幻想很具体,很系统,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有诸如"儿子打老子""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得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等短暂而模糊的念头;

  ③白峰幻想的都是成功后的情景,体现了他的自负自大,阿Q除此之外,还有走投无路时寻求内心解脱的自轻自贱。(3分,每点1分)

戏剧阅读及答案8

  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

  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xx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

  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20世纪80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

  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

  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

  (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1月5日,有删节)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阅读题目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经典大师的含义。

  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D.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正午阳光一般的睿智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其中长达8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

  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

  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6.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阅读答案

  4.B(根据原文,认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是在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之后)

  5.BE(A项,细节描写错,浓墨重彩牵强;C项,决定导演在前,产生共鸣在后;D项,是为了给《哈姆雷特》中加入中国味道。选出一项给2分,选出两项给4分)

  6.①《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以期用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唤醒观众;(2分)②《哈姆雷特》中设计了中国味道的细节,如舞台布景里运用中国建筑元素,加入昆曲《牡丹亭》音乐等;(2分)③话剧力求忠于自己,如在剧中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力求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1分)

戏剧阅读及答案9

  绚烂的戏剧服饰

  ①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服饰是从人们平时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服饰很多重要特点都凝固在戏剧服饰中。

  ②戏剧服饰又称“行头”。戏剧中的角色行当,都有自己的行头。在舞台上,一般通过行头就能判别出角色的身份。如旦角,因为服饰的不同,又有青衣、花旦等分别。青衣旦,又称正旦,是戏剧旦角的主要角色,她们一般是端庄正派的人物,以青年和中年女性为主(老年女性则为老旦),如《孟姜女哭长城》里的孟姜女、《祭江》里的孙尚香、《三击掌》里的王宝钏等。在服饰上,青衣旦穿戴素雅,一般穿青褶子,所以人们又称青衣为青衫。花旦在服饰上与青衣明显不同,她们一般是天真活泼的少女。戏服也极尽妖娆曼丽之态。花旦多穿着短衣或裙袄,配上坎肩、围裙等,并在腰间系有饰物(又称四喜带),这形成了戏剧服饰中最美丽的行头。

  ③中国戏剧的服饰注意与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如青衣的角色多是生活坎坷、性格抑郁,她们的服饰相对以冷色调为主,而花旦与之完全不同,她们的.性格多开朗活泼,这与其花枝招展的服饰正好相合。

  ④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形象,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出著名的戏剧写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所追,妻儿也在乱军中失散。赵云单枪匹马 ,闯入乱军之中要救出刘备。戏剧中写赵云英勇的气概,一人纵横,万人难敌。既写出他的大将气度,他的赤胆忠心,更突出了他的英武之气。赵云的服饰体现出中国戏剧武生的特征,脸上涂红色,象征赤胆忠心、英勇无畏;身穿华丽袍服,披龙纹披肩,背后插着四面三角形缎质小旗,随着人物舞动。小旗翻飞,身上的服饰如流光闪动,凛凛有生气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

  ⑤中国戏剧服饰中旦角的水袖极有魅力。宽宽大大的袖子,在人物的舞动下,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叫水袖。学习戏剧的人要学甩水袖,这可不是轻易能掌握的本领。水袖甩得好,与女子曼妙的身躯相互辉映,会产生特殊的戏剧效果。伴着咿咿呀呀的唱腔,旦角轻展水袖,在空中飞舞,将观众带入缠绵悱恻的境地。

  15.中国戏剧服饰具有的特点有哪些?(3分)

  16.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分)

  17.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请描述一种具有“中国味”的物件,简要写出其特点及文化内涵。(3分)

  答案:

  15.(3分)(1)通过服饰就能判别出角色的身份。(2)中国戏剧的服饰注意与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心情相配合。(3)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答出一点给一分,共3分)

  16.(4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以赵云的例子来具体通俗地说明了“中国戏剧服饰体现出传统美学追求的镂金错彩的美”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分)17.(2分)不能删去。因为“完全”表示确定,说明了花旦的服饰绝不是冷色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8.(3分)如灯笼。主要有红白二色,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死观体现;而圆圆的外形是传统中国人求团圆、求美满的心理预期。(再如中国结、中国象棋、青铜鼎等)

戏剧阅读及答案10

  当代戏剧文学缺少了什么

  当代原创戏剧文学缺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中国当代话剧要想发展必须找回这些缺失的东西。

  当代原创戏剧文学从整体上看缺少深切而真挚的人文情怀,缺少强有力的人道主义精神。戏剧是“人学,从古至今,戏剧存在的价值首先就在于他的人学深度,而人道主义、人文关怀是戏剧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精神,是戏剧产生 “人学深度”的重要原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戏剧流派、各种各样的创作方法,但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丢失的。一旦丢失,戏剧就成了空壳,成了各种形式手段的杂耍和小玩闹。

  当前国内戏剧原创最薄弱、最欠缺的首先是这个。不少原创剧作在经营故事、建构情节、寻找特定表达形式、使用各种现代舞台手段上多有可取之处,加上导演、舞美、演员等方面的强力合作和大笔投入,演出往往不乏光彩。但它们常常经不起咀嚼,经不起深究,主要是它的“人学”含量不足,我们感受不到内在的人学力量,感受不到艺术家对人的独特发现、独特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体验。

  其次,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原创愈来愈薄弱。现实主义戏剧,或者往大了说现实主义戏剧精神,自90年代以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冷落和忽视。这些年,各种各样的戏剧多起来了,以现实主义名义和方法创作的戏剧也不少,但其中伪现实主义、低水平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少,真正的有深度的现实主义戏剧日渐式微,对时代生活有高度概括力和深刻表现力、充满思想力度和情感真诚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已成为稀有品,千呼万唤不出来,很是令人忧虑。

  话剧已历百年,这一百年间,曹禺、老舍等老一辈戏剧家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雷雨》《日出》《原野》《茶馆》等没有一部不是现实主义的力作,代表了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准。他们为中国当代戏剧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财宙。在他们的现实主义戏剧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戏剧的力量,感受到了曹禺、老舍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对人性的深度体察和解剖,对生命的关爱与悲悯,对中国人情感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复杂微妙的律动的精细刻画。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变数,但仍然有许多优秀作品优秀作家受到了曹禹、老舍们创立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滋养和哺育,在《小井胡同》《狗儿爷涅条》《天下第一楼》等许多优秀的当代剧作里我们总是能看到这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后来的优秀剧作家都是从曹禺、老舍的戏剧中长出来的果实。

  文化发展既要扬弃要创新,也要承接,中国当代戏剧文化更应该如此。今天的中国话剧非常迫切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现实主义戏剧传承链条。申国话剧越是走向多元化。这个链条越不应该断裂,不应该出现空白和盲点。当今中国话剧需要有一批人沿着曹禹、老舍等现实主义大师的路继续前行。

  6.下列对“很重要的东西”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当代原创戏剧文学中所应该具有的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内在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戏剧精神。

  B.指可以使原创戏剧产生人学深度,在戏剧创作中绝不能丢失的深切而真挚的人文情怀和强有力的人道主义精神。

  C.指当代戏剧创作中越来越薄弱的,通过高度概括和深刻表现时代牛活使作品充满思想力度和情感真诚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D.指使原创戏剧不再是个空壳,不再是各种形式手段的杂耍和小玩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精神。

  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话剧产生了许多变数,但后来的优秀的剧作家还是受到曹禺、老舍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影响。

  B.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对人性的深度体察、对生命的关爱等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许多优秀剧作中也有一定体现。

  C.曹禺、老舍留下的这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作家的成长成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D.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中国后来的优秀剧作家正沿着曹禺、老舍等老一辈戏剧家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行。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代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中既有体现一定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也有伪现实主义和低水平的现实主义作品。

  B.《雷雨》《茶馆》等作品代表了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准,而《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作品也是当代现实主义剧作中的优秀代表。

  C.中国话剧越是要向多元化发展,就越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现实主义戏剧传承链条,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历史任务。

  D.不少原创剧作家在经营故事、建构情节、寻找特定表达形式等方面投入过多精力,因而使许多当代戏剧人学含量不足。

  参考答案:

  6.A(BCD概括不全面)

  7.C(是对他们之后的优秀剧作家有影响,而不是对所有作家有影响,扩大了范圈)

  8.D(强加因果,当代戏剧的 人学含量不足,并非因为剧作家分散精力。)

戏剧阅读及答案11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6.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17.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1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19.下列根据原文作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参考答案:

  15.B(戏剧文学应改为戏剧)

  16.D(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B项舞台说明概念太小;C项内部外部互调)

  17.D(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另外应为其次)

  18.A(B项主要不当;C项戏剧冲突不能决定社会冲突,只能是社会冲突决定戏剧冲突;D项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不当,只能说潜藏着痛苦,愤怒等复杂心情)

戏剧阅读及答案12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裁体……”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征,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同的。别林斯基把抒情诗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诗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2.下面是从文中得出的'判断,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己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要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13.根据文意,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括号处。(3分)

  A.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B.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枝干叶,难收茂叶繁花之美

  C.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

  D.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14.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为两点。(4分)

  (不超过40个字)

  15.在谈论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要写出。(4分)。

  参考答案:

  12.B、E(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5分)

  13.D(3分)

  14.(4分)①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②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每点2分,共4分)

  15.戏剧需要抒情性,不过抒情成分也必须戏剧化。(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戏剧阅读及答案13

  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了吗?

  胡德才

  《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发起了关于“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也能给人启发,但对“戏剧面临的萎缩乃至消亡的必然命运”即当代戏剧正“走向终结”的宣判及其论证却没有说服力。

  朱寿桐先生在《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一文中提出:“在电子文明时代立体传媒的包围和裹挟之下,戏剧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其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其走向穷途末路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因而也自然就获得了等待终结的命运。”朱先生所说的戏剧的优势指的是“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等三个方面,而他的结论正是从分析戏剧的这三个优势的丧失而得到的。

  然而实际上,戏剧作为一种“活的艺术”,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活的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戏剧的独特优势并没有像朱寿桐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众多立体传媒的包围下”失去。何况,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还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现状也都证明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否定了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命题,但并不意味着认为当代戏剧没有危机。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关于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从80年代中期的戏剧观争鸣,到近年来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发起“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罗怀臻先生提出“重建中国戏剧”的口号、戏剧学家董健先生指陈“当代戏剧精神的萎缩”,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以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戏剧自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危机。但正如上文所说,新媒体形式的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来自外部的挑战固然使戏剧面临危机,但事实证明,戏剧并没有因此遭遇人们早就预言的厄运。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当代戏剧观念的偏狭、戏剧精神的萎缩、戏剧文学性的衰微、对戏剧物质层面的片面追求以及戏剧管理体制的僵化、营运机制的缺陷等,这些已被有识之士论及的方面正是当代戏剧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所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具体地说,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

  总之,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虽然当今时代还不是一个产生了伟大戏剧的时代,但却是一个在创作和演出方面、在先锋实验戏剧方面和在重演经典名著方面活动频繁且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一个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内容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观点,这个观点能给人启发。

  B.朱寿桐先生认为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他的观点是分析“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等三个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而得到的。

  C.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一部分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于是自然而然地走向终结。

  D.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项“这个观点能给人启发”错,原文是“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也能给人启发”;C 项“一部分文化市场”错,原文是“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D项强加因果关系,且原文是“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一)抓住关键的语段,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对于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二)由结果追溯原因,归纳内容要点。在解答时,首先要找到结论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确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是把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原因的诠释或者论据在后,还是在陈述了原因得出结论或者在陈述理由之后得出观点。如果结论或者观点在前,其原因或者论据就要在陈述观点的句子前面去筛选概括,反之则要在这一句话的后面去筛选概括。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戏剧没有走向终结,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

  B.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C.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戏剧自然面临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普及的挑战和危机,但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

  D.戏剧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戏剧自身,此外,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D项“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错,原文“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这一独特优势表明戏剧最受观众欢迎。

  B.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这一切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

  C.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

  D.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两位美国学者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推断作者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戏剧最受观众欢迎”内容; B项颠倒关系,原文是“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D项张冠李戴,“两位美国学者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错误,原文是“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戏剧阅读及答案14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时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芬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本题分数:2分)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答案为:D。

  注:(A.由文章第二段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没依据;B.“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原文无依据;C.“世界三大戏剧体系”是“前些年”才“流行”的说法,梅兰芳所代表的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本题分数:2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答案为:A。

  注:(关键读懂“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界定)

  3.填空(4分)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________和________,保留了________和________。(本题分数:4分)

  参考答案为:故事;歌曲;乐舞;技艺。

  4.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3分)(本题分数:3分)

  参考答案为:不同意。因为中国戏曲是“形神兼备”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戏剧阅读及答案15

  戏剧需要激情。别林斯基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作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就失去了动作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剧本就没有了生命。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它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25.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分别要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6.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理解。(5分)

  27.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25.①第一段的引述说明了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②末段的引述说明了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6.①从表层来看,戏剧与抒情对立:戏剧要求贯穿的动作、鲜明的人物性格、完整紧凑的情节,与抒情性冲突。②从深层来看,戏剧与抒情统一:动作、人物、情节失去抒情性,就不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反应,戏剧就会平淡,就会缺乏审美价值。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5分。

  27.①戏剧中的形象只有充满激情,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②戏剧的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③戏剧的动作若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价值。

  评分建议:每点2分。

【戏剧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欣赏戏剧》阅读答案06-18

戏剧表演《戏剧需要激情》阅读答案01-08

《欣赏戏剧》阅读训练及答案07-02

窗中戏剧阅读及答案07-04

阅读训练戏剧需要激情题目附答案09-24

海龟的阅读答案|海龟阅读答案04-02

阅读及答案12-06

等 阅读答案06-26

等阅读及答案07-23

享受春雨的阅读及答案 享受春雨阅读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