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18 14:25:2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周国平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国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国平阅读答案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

  灵魂的在场

  周国平

  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因此,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空虚。

  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能够真正享受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包括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独处与交往等。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虚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有人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独处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缺席,这种孤独就咸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倘若灵魂在场,我们就会体验到,独处时的充实,从而把孤独也看做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设计/鲍亚民)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道,“现代人虽然异常忙碌”,但为什么“却仍不免感到空虚”?请简要回答。

  2.第3段说“在人生的所有这些场景中,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算“灵魂在场”,请结合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加以具体说明。

  3.第5段引用“旧建筑在歌唱”,请具体说明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的总体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是因为灵魂缺席(或灵魂不在场),失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享受。

  2.答题要点:(1)工作与闲暇:工作追求尽兽尽美,闲暇时应获得灵魂的愉悦。(2)自然与居住:把自然当成灵魂的来源与归宿,把屋宇当成灵魂在尘世的家园。(3)独处与交往;在交往中找到灵魂的表达方式,把孤独看成人生不可缺少的享受。(意思对即可)

  3.引用“旧建筑在歌唱”,揭示了过去人们和环境的一种和谐关系,屋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成为人们思想和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意思对即可);同时,也反衬现代人的精神与环境的剥离,由于灵魂的缺席,高楼豪宅迷失了现代人的自我。(意思对即可)

  4.文章质朴、平实、雍容平和,深刻的哲学论述中闪耀着诗性的光华,平静的文学语言浸透了哲理的智慧。(能围绕这一特点来答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2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我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忽然产生的。我说忽然,因为父亲活着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对于我有什么重要。从少年时代起,我和父亲的关系就有点疏远。那时候家里子女多,负担重,父亲心情不好,常发脾气。每逢这种情形,我就当他面抄起一本书,头不回地跨出家门,久久躲在外面看书,表示对他的抗议。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第一封家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对父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批判。听说父亲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对弟妹们说:“你们的哥哥是个理论家。”

  年纪渐大,子女们也都成了人,父亲的脾气是愈来愈温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总是忙于会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亲好像也没有话可说,仍然有一种疏远感。有一年他来北京,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议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点惶恐,怕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彼此尴尬,就特意把一个小侄子也带了去。

  我实在是个不孝之子,最近十余年里,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怀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个孩子,便把这件事当作好消息报告了他们。我在信中说,我和妻子都希望生个女儿。父亲立刻给我回了信,说无论生男生女,他都喜欢。他的信确实洋溢着欢喜之情,我心里明白,他也是在为好不容易收到我的信而高兴。谁能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就接到了父亲的死讯。

  父亲死得很突然。他身体一向很好,谁都断言他能长寿。那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提着菜篮子,到菜场取奶和买菜。接着,步行去单位处理一件公务。然后,因为半夜里曾感到胸闷难受,就让大弟陪他到医院看病。一检查,广泛性心肌梗塞,立即抢救,同时下了病危通知。中午,他对守在病床旁的大弟说,不要大惊小怪,没事的。他真的不相信他会死。可是,一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父亲终于没能看到我的孩子出生。如我所希望的,我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谁又能想到,我的女儿患有绝症,活到一岁半也死了。每想到我那封报喜的信和父亲喜悦的回应,我总感到对不起他。好在父亲永远不会知道这幕悲剧了,这于他又未尝不是件幸事。但我自己做了一回父亲,体会了做父亲的心情,才内疚地意识到父亲其实一直有和我亲近一些的愿望,却被我那么矜持地回避了。

  短短两年里,我被厄运纠缠着,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女儿。父亲活着时,尽管我也时常沉思死亡问题,但总好像和死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健在的人,至少在心理上会有一种离死尚远的感觉。后来我自己做了父亲,却未能为女儿做好这样一道屏障。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选自《守望的距离》)

  16、请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

  17、父亲死后,特别是在“我”做了一回父亲后,“我”产生了“内疚”的意识,联系全文,请分要点归纳作者对父亲有哪些内疚。(6分)

  18、作者说:“父亲的死使我觉得我住的屋子塌了一半,女儿的死又使我觉得我自己成了一间徒有四壁的空屋子。”请联系生活实际,从“父亲于我重要、我于父亲重要”的角度,解读“屋子的一半”和“徒有四壁的空屋子”。(6分)

  答案:

  1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父亲在,忽视了父亲于我的重要,忽视了思考,做出了许多糊涂的事而不醒悟,将过去的路遮掩;父亲死后,内疚之心将“我”刺醒,对自己走过的路有了清醒的认识。(两个要点,每个2分)【思路点拨】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句子的基本含义即句子的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此外,有些句子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意义、象征意义等。这些句子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7、【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小时候,曲解父亲发脾气因而采取离家的反抗方式;②工作了,每次父亲光临“我”的居处,总是疏远他,冷淡他;③成家了,多年不给父亲写信,成了不孝之子;④父亲突然去世,没有尽儿子的义务,给父亲送终;⑤没能让父亲有生之年实现见到“我”的孩子的愿望。(5点5分,少一个点扣1分)

  【思路点拨】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所需信息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

  18、【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父母是儿女的庇护神,他们共同架起房屋,为儿女遮风挡雨,他们中失去一个,房屋就失去了一半。儿女是父母的财富,失去了儿女,也就失去了一切,屋子就像徒有四壁。(两点各2分,表达1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3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3分)

  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的观点。(2分)

  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4分)

  答案:

  5、(3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从小见大对写作者很重要”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的方法的阐述。

  6、(2分)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道理,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7、(3分)A

  8、(4分)(1)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2)语言表述简洁、质朴、独特。(一点2分)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4

  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在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 ①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实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

  ②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③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④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得好一些,这是你能够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这里就行了。至于优秀了怎么样,有没有机会让你的优秀得到展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适当留心就可以了。这样来定位,你的心态就会非常好。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产品,在那上面没花多少力气,那么,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当然很好,对于你是意外的收获,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乐多了。如果没有得到呢,也没什么,反正你在那上面没花力气,种瓜得瓜,不种就没得,很公平嘛。

  ⑤其次,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而在社会的意义上并不成功,我认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实现的意义上你是成功的。在历史上,有相当一些优秀的人,比如有些创作了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们的名声是死后才到来的。他们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创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时走红的名利之徒相比,谁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成功?一个不求优秀的人,一个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只能是靠庸俗的手段。最后,他即使得到了一点所谓的成功,当个小官呀,发点小财呀,在素质类似的一伙人中比较吃得开呀,在那里沾沾自喜,可是你站在上面俯看他一眼,他真是个可怜虫,他的人生毫无价值,他的人生是失败的。

  ⑥最后,我相信,在开放社会里,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成功,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当然,开放社会是一个前提,在封闭社会里就不行。比如改革开放前,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单位里,命运由长官意志决定,上司不喜欢你,你再优秀也白搭,怀才不遇、抱恨终身的人多了去了。今天这个时代仍有种种毛病,但是和以前比,毕竟开放得多了,优秀者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得多了,这一点无人能够否认。

  (选自“新浪博客”,有改动。)

  1.⑴作者在第①段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⑵为什么会提出这个观点?

  2.阅读第④⑥段,说说作者认为什么是“外在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外在的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正的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产品,在那上面没花多少力气。

  (2)他即使得到了一点所谓的成功,当个小官呀,发点小财呀,在素质类似的一伙人中比较吃得开呀,在那里沾沾自喜。

  4.文章在第⑤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因而产生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读完此文,你会怎样劝谏他们?

  参考答案:

  1.⑴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

  ⑵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太看重成功,把它看成是第一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所以提出。

  2.外在的成功:指在社会上能够得到他人承认,从而获得的名利;

  真正的成功:指不但得到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相统一的人生价值。

  3.(1)副产品: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外在的成功”比作“副产品”,形象生动的阐释了在人生目标中,“外在的成功”(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它比不上“优秀”的价值的道理,形象生动。(从“语言的幽默”角度答,也可)

  (2)所谓:不是真正的,有不承认意味。表明了这儿的当个小官,发点小财等不是本文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成功,本文所说的成功是指“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述了“如果一个人真正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而在社会的意义上并不成功,但他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仍然是成功的”这个观点。

  5.答案略,符合题意,有联系自己的体验,语言表述流畅清晰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5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怎样的环境算最好?生长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可称之为内在的自由,最好的环境就是为之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另一个是时间自由。这里单说后一方面。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会发现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因而也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了。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4.下列关于“教育”的相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教育就是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属于内在的自由。

  B.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人的能力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

  C.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D.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即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

  5.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我们今天听来,卢梭的这句话简直是谬论,是因为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

  B.卢梭认为满足天性的性质的要求可以不算做虚度。

  C.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有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的.丰富的乡村度过。

  D.如今到处都在兴建雷同的城镇,千篇一律的商厦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与小街,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这导致了孩子们的童年缺失。

  6.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换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和童年”的措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环境,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B.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C.做家长和老师的要适度放手,减少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的错误。

  D.知道孩子们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就要带他们及时赶回家去,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参考答案:

  4.C

  5.A

  6.D

  【解析】

  4.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主语错误,不是希腊人是卢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属于强加因果。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6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专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读书也是如此.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如今书籍愈来愈多,而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我衡量一本书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选自《中学生学习报》 20xx年3月20日)

  14.从全文看,作者对“读书”持怎样的态度?( 2分)

  15.怎样理解第四段中“激发”和“压抑”包所含的意思?( 4分)

  16.第五段中作者提出了衡量一本书价值的标准,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标准?( 3分)

  17.作者认为“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你对这一观点赞同吗?谈谈你的认识。 ( 3分)

  参考答案:

  14.作者认为读书要读最好的书。(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读有益的书,能从书中吸收有益的营养,弥补天赋的不足,发展实际的才能,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读有害的书,可能失去自我、抑制甚至窒息了自己的创造力。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是否给人以知……(评分:共3分。答:“赞成”或“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7

  周国平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1.“记住回家的路”中“家”指的是:。(3分)

  2.“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面对“机会”与“压力”,作者主张什么?不主张什么?(3分)

  答:

  3.研读③④两段,指出什么是“内心生活”?什么是“外部生活”?如何将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3分)

  答:

  4.“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一句话?(4分)

  答:

  5.文章第③段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论证的?(3分)

  答:

  6.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答:

  《记住回家的路》

  1.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2.主张年轻人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

  3.“内心生活”是指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外部生活”是指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4.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迷失自我。说明:意思相近即可。

  5.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举出实例,再对这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只要分析正确,说得有道理即可。

  6.赞同,一个人只要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就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不赞同,一个人如果全都“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忘却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约束,不仅得不到“牢不可破的家园”,而且还会失去自我和心灵。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8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选自《简单阅读与欣赏》)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 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4分)

  2、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 ,另一方面必须 。(2分)

  3、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 。(3分)

  4、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答: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答:

  5、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6分)

  经典是 ,经典是 ,经典是 。总之,经典是人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

  6、“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里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不少于120字。(10分)

  答案:1、(4分。每处2分)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能点出“轻松”即可)。

  2、(2分。每处1分)有灵魂的参与懂得……是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作品)。(能从文章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构成一个判断句,没有语病即可)

  6、(10分)评分意见表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9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①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②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③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④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⑤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⑥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⑦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7.文章题目“丰富的安静”有怎样的内涵?用文中话回答。(2分)

  18.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应该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概括。(4分)

  19.赏析句子。(3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20.体会“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这句话包含的深刻含义。(3分)

  21.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联系生活谈谈对此你有何看法或体悟。(4分)

  答案:

  17.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18.(1)心境是安静的

  (2)生命是精神化的;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的巨变在我的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20.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只不过因为比从前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意对即可)

  21.扣住“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言之成理即可。看法或体悟2分,联系生活2分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0

  (20xx山东卷)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轻人的,趁着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答: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答:

  【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或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

  【解析】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答: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体味“家”的抽象意义,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知中心

  4.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答: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人生美丽的源泉”“在世界志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1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

  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

  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富的安静”有着怎样的内涵?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一句有着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精神的富足和宁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人的思想才能走向深刻,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2.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3.指在经历了人生的浮躁和浅薄之后,思想不断走向成熟和深刻。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2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明白这一道理的人可谓已经得道,堪称智者了。多数人恰好相反,他们永远自诩在为有益之事,永远不知生之有涯。

  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距离是“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欢乐。

  人一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

  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超脱。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

  1.细心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①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这句话说明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怎样的心理?)

  ②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结合上文,你认为是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呢?)

  2.“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请举出一个这样的'贤哲的例子,并简述其思想。(2分)

  3.请你谈谈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4分)

  ①所有权带来的心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

  ②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4.“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的海洋。”这所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2分)

  5.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周国平也说人生要超脱。对此,你有何感触?(4分)

  《超脱》答案

  1.①说明人们有太看重现所拥有、被物所困的心理。

  ②认为庆幸:这样人们就不会有太大的苦恼;认为哀怜:这样的人目光太短浅,没有看到人生大的风景。

  2.如:陶渊明,弃官归隐,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质。

  3.①人都有一种占有的欲望,并不在乎物的价值,心理满足要远远大于生理满足。

  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并不是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等次要的东西。

  4.展示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5.言之有理即可。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3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⑷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9、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2分)

  20、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写两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3分)

  21、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2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3分)

  19、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0、道理论证

  示例:①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居里夫人)

  ②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21、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22、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周国平阅读答案 篇14

  所谓“昆徳拉热”是以误解为前提的。人们误以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政治剧,于是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当做一个持不同政见的文学英雄受到了欢迎或者警惕。

  昆德拉最欣赏的现代作家是卡夫卡。当评论家们纷纷把卡夫卡小说解释为一种批评资本主义异化的政治寓言时,昆德拉却赞扬它们是“小说的彻底自主性的出色样板”,其政治批判具有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义。

  鲁迅曾经谈到一种情况:呼唤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来时反而沉寂了。比较起来,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生命,因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们的一个心灵事实。他们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教义会过时,而存在之谜的谜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穷尽的。

  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昆徳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尽管这部巨著整个儿是在谈论“存在”,却始终不曾给“存在”下过一个定义,我们只能约略推断,它是一个关涉人和世界的本质的范畴。

  按照尼采的说法,哲学家和诗人都是“猜谜者”,致力于探究存在之谜。那么,小说的特点何在?在昆徳拉看来,小说的使命与哲学、诗并无二致,只是小说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的合并能力”,能把哲学和诗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学和诗却无能包容小说。

  在勘探存在方面,哲学和诗的确各有自己的尴尬。哲学的手段是概念和逻辑,但逻辑的绳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诗的手段是感觉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难以映显完整的'存在。很久以来,哲学和诗试图通过联烟走出困境,结果好像并不理想,我们读到了许多美文和玄诗,也就是说,许多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我不认为小说是唯一的乃至最后的出路,然而,设计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组合,用它们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也许是小说值得一试的途径。

  昆德拉把他小说里的人物称做“实验性的自我”,其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中,托马斯大夫是对存在之轻的疑问,特丽莎是对灵与肉的疑问。

  所谓“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人生的实质太轻飘,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作了说明:“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空无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可见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对于托马斯来说,人生实质的空无尤其表现在人生受偶然性支配,而他所爱上的特丽莎便是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面,特丽莎之受灵与肉问题的因扰。两个主人公各自代表对存在的一个基本困惑,同时又构成诱发对方困惑的一个基本情境。

  我终归相信,探究存在之还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的,不必是小说;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还是可以有多种写法的,不必如昆德拉。但是,我同时也相信昆徳拉的话:“没有发现过去始终未知的一部分存在的小说是不道德的。”不但小说,而且一切精神创作,惟有对人生基本境况做出了新的掲示,才称得上伟大。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德拉所说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

  B、小说“非凡的合并能力”体现在通过设计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的组合来包容、连结、贯通哲学的体悟和诗的感觉。

  C、“存在之轻”就是人生缺乏实质,其涵义与“上帝死了”命题一脉相承,即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

  D、小说不是探究存在之谜的唯一方式,用小说探究存在之谜也不必一味模仿昆徳拉的写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昆徳拉热”为切入口,“以误解为前提”暗示人们并未真正理解昆德拉及其作品,引发读者思考。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呼唤革命的作家与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进行对比,表明对存在之谜的探索是创作不息的源泉。

  C、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对哲学、诗、小说进行比照,既明确了三者并无二致,又阐述了其能力的差异。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以托马斯大夫和特丽莎为例,论证了小说里的人物实质是对存在的某个方面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昆德拉欣赏卡夫卡,与卡夫卡小说具有彻底自主性有直接关系。

  B、不关心政治的作家具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

  C、尼采对于哲学与诗在勘探存在方面的认识不及昆德拉深刻。

  D、化装为哲学的诗和化装为诗的哲学对探究存在之谜毫无意义。

  阅读答案:

  9、【解答】

  (1)A、“指的是一个关涉人与世界本质的范畴”表述绝对化,将原文第四段“我们只能约略推断”的内容表述为既定内容。

  (2)C、“文章中昆德拉从使命和勘探存在两个角度……”错,“在勘探存在方面”一段是作者的认识。

  (3)A

【周国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周国平《父亲的死》高中散文阅读及答案06-13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阅读答案08-15

周国平《被废黜的国王》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20

周国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议论文阅读附答案06-14

周国平《精神的故乡》节选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06-21

阅读及答案12-06

等 阅读答案06-26

等阅读及答案07-23

面试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试阅读答案解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