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4 11:05:1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孟子》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孟子》阅读答案2

  《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

  (1)失______

  (2)引______

  (3)方______

  (4)辍然______

  2.翻译:

  (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

  (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

  (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

  (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

  (1)忘记,记不得

  (2)拿起

  (3)正要

  (4)突然停止的样子

  2.

  (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

  (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

  3.

  (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

  1.喧(xuān):通“谖”,忘记。

  2.裂:割断。

  3.引:拿来

  4.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诵:背诵。

  6.辍然:突然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自是:从此。

  9.喧:因分心而遗忘。

  10.诫:警告。

  11.方:正在。

  12.止:停止。

  13.之:指孟子。

  翻译: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启示: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孟子》阅读答案3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②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冻馁:挨饿受冻。②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比( )其反( )也

  ②则如之何( )

  ③王曰:“已之。”( )

  ④王顾左右( )而言他

  1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

  A、其:则冻馁其妻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B、之:而之楚游者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C、而:王顾左右而言他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12、用“/”表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并翻译句子。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或与对方交谈时,有意离题,说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这个成语就出自本篇短文,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①比,及、等到;反,通“返”②如之何,该怎么办③已之,免掉他④左右,指齐宣王周围的人 11、B 12、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翻译:您有一位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览。 13、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颡(sāng):额头。

  (1)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3分)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理解。(9分)

  (1)孟子人性问题,(1分)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2分)

  (2)孟子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被私欲所蒙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所以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维护自己的天性。)(理解6分,结合实际3分)

  参考译文

  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孟子》阅读答案5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父母俱存 俱__________

  (2)俯不怍于人怍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都

  (2)惭愧

  2、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意思对即可。)

  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不唯一)

《孟子》阅读答案6

  孟子选段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 上》

  (1)下列选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话用了周文王和夏桀两个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B.文中所谈到的“乐”其实是一个物质问题,只要物质条件和环境达到就可以了。

  C.孟子认为真正的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

  D.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推行的仁政之道是比较委婉的。

  (2)在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请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谈谈你对这个主张的理解。

  答案:

  (1)B。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2)与民同乐,其实就是孟子“民贵君轻”观念的延伸,也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统治者应该保持对民众疾苦的热切关怀,保护人民,与民同乐,而不是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广大群众的痛苦之上。只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

《孟子》阅读答案7

  孟子欲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文化常识】

  说古代的坐姿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乃②云③备④责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

  ②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

  3.孟母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两个与人相处的道理:①_______;②___________。

  4、孟母用“礼经”上的一个观点来教导孟子与人交往,孟母认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不掩人不备也

  【参考答案】

  1.(1)是(2)说(3)防备,准备(4)责备

  2.①将要进门,问有谁在。将上客堂,声要高扬。将进内室,眼要向下。

  ②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

  3.(1)与人交往,要注意礼貌。(2)与人相处,要严以律已。

《孟子》阅读答案8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以力假仁者霸(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畔之 ( ) (4)天下顺之( )

  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1分)

  16.【答案】(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断对一处得1分。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

  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①共2分。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

  服”可不译。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孟子》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小题。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今夫弈之为数 ( )

  (2)使弈秋诲二人弈 (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题3:文中画线句可以概括成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选段列举“学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技艺(2)教导(3)通“谓”

  小题2:(1)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

  (2)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

  小题3:一曝十寒

  小题4: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阅读答案10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用脚踢。②高官厚禄。③侍奉。④停止,放弃。

  2.D

  3.C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舍生而取义 第二问答案提示: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7.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孟子》阅读答案11

  阅读与欣赏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表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①通“增”,增加;

  ②犯错误;

  ③赦免;

  ④劳动

  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5.“略”。

《孟子》阅读答案12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注]①国人:路人。②服:穿丧服,守丧。

  (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

  (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孟子》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囿:园林。②刍荛:割草砍柴。③雉兔:捕鸟猎兽。④郊关;这里指梁惠王的国都郊区。

  请结合上述有关“囿”的文段,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6分)

  9、〔6分)

  参考答案:

  孟子借“囿”的功用来阐述他把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他认为,评价君王“囿”的标准,不在于面积的大小’,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之”,这是体现是否施行仁政的关键。(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3分;对君王“囿”的评价标准,2分;语句通顺,1分。如有不同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孟子》阅读答案14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⑤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遗忘。④引:拿起。⑤裂:割断。

  1、从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失_________

  ②此_________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自是之后

  4、孟母引刀裂其织使孟子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諠②是

  2、从这件事情之后,孟子背诵就不再遗忘了。

  3、C

  4、背书要熟,要能一气呵成,背得断断续续,如同织布中间被割断,将会前功尽弃。

《孟子》阅读答案15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③者,非④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②非:非议。③上:君主。④非:不对,错误。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尝( ) ⑵先( )⑶对( ) ⑷王( )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未之有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得而非其上者

  C.环而攻之而不胜 黑质而白章 D.民亦乐其乐 而乐亦无穷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13.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⑴用一句话概括乙文中孟子的政治主张。(1分) ⑵甲文中范仲淹的“ , ”是乙文中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发扬。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2分)

  14.联系全文,说说甲文最后一段中“斯人”指哪些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作者写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

  10.(4分)(1)曾经 (2)在……之前 (3)回答 (4)称王 (每处1分)

  11.(2分)B

  12.(4分)⑴(2分)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⑵(2分)作为人民的君主却不能和人民一起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13.(3分)⑴(1分)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意近即可)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提示:要建立新时期的忧乐观,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1分)

  14.(3分)“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1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以物喜,以己悲”(或“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则会随个人荣辱而改变”) (1分)。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也含有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答出前一句即给分,1分)。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孟子》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孟子的阅读及答案11-25

《孟子》阅读答案03-16

《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06-12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06-12

《论语》与《孟子》阅读答案03-16

孟子的选段阅读答案12-04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09-14

从孔子到孟子阅读答案01-29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