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21 19:12: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1

  最近,读了李镇西先生的《重读陶行知》,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提高作用不可或缺!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灵魂——平民教育的主张,大众服务的情怀

  当今社会,虽然经济发达,但尊师重教的传统风气大不如从前,贫穷和拮据似乎成为教师的代名称,导致很多教师下海补课兼职道德灵魂下沿。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该克服思想上的失落和不平衡,要培养和践行陶行知行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要有一颗为大众服务的真心,要自觉培养为学生服务的“爱心”。学习李镇西先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做好毕生为普通百姓子弟服务的思想准备。必须把“热爱并服务于教育事业”铸入灵魂,让社会使命感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成为毕生的信仰,怀着爱心,本着真心,克服自已的物质私欲,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即是:“只要为老百姓做事,吃草我也干!”,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担当,教师就不能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奴隶,教学知识的搬运工!也培养不出有素养有能力的学生!具备了为大众服务的教育情怀,就一定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校园,热爱学生,那么学校这一片土壤就充盈着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对此,李镇西先生解读为,“只有把教育当爱好,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教师不满意自己的职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常有自卑和混生活的心态,那么我说,你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心态!我认为一旦选择学校,就必须改变心态,让服务大众的思想铸入灵魂,让热爱学生成为一种教育灵魂!党和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同时也以各种方式创造一种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样,受我们培养和熏陶的下一代也会是自信的一代,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一代!

  二、教育工作者的课堂灵魂——实现“教学合一”,体现“生本课堂”

  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教育,会教育,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心灵上自由,思想上放松,能力上有创新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就是“活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让教与学真正成为有机的一体,实现“教学合一”,实现“生本课堂”!借用孔子的话说,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这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的教育才能变成“快乐教育”,变成有灵魂的教育!这种教育才可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念,这种教育风格下的学生才具有活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建设者!

  现在的教学体系依然是应试体系,高考制度仍然是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也没有其它可替代性,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必须克服唯成绩论,更加要充分认识教学合一生本课堂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科目不分主副,在每一节课上实现“生本课堂”,这样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培养的人才才具有创造性!

  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灵魂——改造学生应与改造社会相通

  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园内改造人,而且延伸至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到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就彰显了教育力量的伟大和高尚!当今的校园暴力事件,人们在物质上的崇拜,应该在某些方面说,全社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大,新教育活动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和熏陶极需要加大!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通,以实现在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的精神面貌也能同时进步,让学校首先成为教育的净土,然后让“爱”的星星之火,从校园燃向整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光明而温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悲情的话: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这句话仍然适应今天的教育,它和今天的减负政策高度吻合。放学后的学生更应该亲近大自然,更应该逐渐了解社会,更应该了解父母疾苦,更应该多干家务,更改适当参与社会活动。但现实的压力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真正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不能让他们变成书呆子,不能让繁重的.学习压力成为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

  四、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几个必备要素

  李镇西先生这样来诠释陶行知先生的话,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六大要素。其一,要有为大众谋福利的精神,即服务平民的教育意识。其二,要有健康的体魄!其三,要有农人的身手,即有劳动的精神!其四,要有科学的头脑。其五,要有艺术的精神。其六,要有社会改造的精神!

  我想以我的观点浅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点就是教师必须了解熟知平民大众,这样才能教好他们的子弟。第二点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会胜任这份辛劳的工作,也才会教出有活力的学生。第三点,要有科学的头脑,联系当今现实,必须克服金钱至上的观点,必须克服分数至上的观点,必须有改造人心的决心与头脑!其四,要有艺术的精神,教育事业也是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广大农村办事条件不如城里,那么从教师到校长,就应该克服短板,创造条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其六,要有社会改进的精神,这一点联系当今现实,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行知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教育精神仍然熠熠发光,他对于后辈的教育重托仍然震耳发聩,希望我们不负重托,以爱为本,坚定信念,立志做新时代有灵魂的教育工作者!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2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格言大家耳熟能详,对他的“四颗糖”和“每天四问”也早有所知,但对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恐怕不少人都知之不多了。这几天读《重读陶行知》,有幸在李镇西老师的引领下,走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思想灵魂接受了一次双重的洗礼,既有对陶行知先生伟大思想和伟大人格的敬佩景仰,也有对李镇西老师致敬和追随陶行知先生的感动和赞叹!

  一、爱就一个字

  拜读《重读陶行知》,最大的感受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爱洋溢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也充塞在读者心间。无论是写作对象陶行知,还是作者李镇西,他们对教育的那种真爱大爱,打动人心,也叩问人心!

  可以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础和底色就是爱,对民主中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他说:“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李镇西老师对此感动不已,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联系今天的一些学校建设,认为教育理念、发展规划、高标准校舍、现代化设备等,不是不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一颗爱孩子爱教育的心!这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确实,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有无一颗真爱之心,它落实在日常生活,体现在细微之处。只有师生彼此心灵相通,“心心相印”,当爱真实的发生了,教育也就真实的发生了。什么是教育?可以说教育就是有智慧的爱的事业!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如果教育只见物(硬件)不见人(孩子),只见分(考试)不见心(精神),目中无人,心中无爱,谈何教育?

  马云曾说,在今天,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人工智能也许可以代替老师批改作业,甚至未来如果在人脑中植入芯片,知识根本不用老师教。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却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机器只有芯片,只有人类才有伟大的心、动人的爱。机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爱;机器可以取代老师,但不能取代关爱!所以对教育的一颗真爱之心,可以让老师在未来AI时代不被淘汰。

  让我们所有教育者记住陶行知先生这几句朴实而动情的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除儿童的痛苦增进儿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那么今天的孩子痛苦吗?不能说没有,繁重的作业,考试的压力,使不少学生望学却步。今天的孩子有人权吗?不能说完全有,现在大多数学校只许学生规规矩矩,不许学生乱说乱动。

  陶行知先生还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他认为行动是一切创造之母,而自由是创造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就是要让孩子们有行动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无论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自由”,还是我们现在的“双减”,其实都是尽可能给孩子自由支配的大脑、双手、时间和空间。

  学校教育就应该给孩子以自由,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想、去看、去做。学习应该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的自然呈现,而不是用嘴回答老师的标准答案。就拿语文的作文教学来说,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写,放胆为文,让学生的心灵在作文中飞翔,让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张扬。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感情泉水的自然流淌或思想花朵的无拘无束地开放。”我想,这样的作文也才会散发出灵魂的香气。

  三、因为爱所以爱

  教育的快乐源于何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快乐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身的信仰。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也许是因为生计温饱,也许是因为校园纯净,也许是因为寒暑假,也许是因为师道尊严,也许是因为喜欢当孩子王,也许就是因为热爱传道授业解惑……但我们要从教师职业中获得真切的快乐,我们就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对教育本身的信仰:“看小学生天天生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芽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李镇西老师认为,如果教育者有了一份陶行知所说的对教育的“信仰心”,一定会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若能在“看他开花,看他成熟”,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能开花,也能成熟,同样有极大快乐!我认为李镇西老师所言极是。

  爱,胜过一切,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那么,在教育屡遭吐槽和诟病的今天,在教师不被尊重甚至恶意诽谤的现实,我们在认清教育的弊端和困境依然初心不改热爱教育,又何尝不是教育教育战线的英雄呢?“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以最卑微的梦”,“以最孤高的梦”,坚守三尺讲台,为爱而爱,爱我所爱,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这难道不也是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一种追随吗?这同时也是李镇西老师写作《重读陶行知》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

【重读陶行知李镇西个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6-11

陶行知的名言04-30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的名言01-29

陶行知的经典优秀名言02-18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8

陶行知的名言励志03-16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06-14

陶行知的经典语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