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

时间:2023-11-25 09:47:01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是用文字把这些感想都记录下来吧。为了让大家在写感悟的时候更加简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1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死生亦大矣”,是对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老庄清谈的.无情挞伐,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会,我们也可以记到王右军的头上,因为凭右军的性情和作为,是完全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的。

  可惜的是孙绰、谢安等诸多高明之辈,他们在兰亭上写的诗,却被一纸序文遮蔽到毫无光彩,连陪衬都很勉强,这真让我们扼腕叹息。所以,我有时不免想,如果遇见子安或逸少这样的人,尽量还是少说话,留个名头,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绿叶也算是幸运的了。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3

  《兰亭集序》这个名扬千古的古代文章,人人都说好,可我这个性格促使我说:“《兰亭集序》有什么好的,不就是个古代文章吗?写的好我才不信呢。再说了,那些字看都看不懂,现在的人看他只能说它土!”我也就这样被妈妈一脚踢进了张老师的国学班。现在再回想起来那叫一个经典。

  《兰亭集序》总共有三个自然段,我看了两遍后发现它只讲了两个事情。

  第一事是讲: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玩几个游戏又感叹今天的天气。

  我觉着《兰亭集序》的第一句也就是形容天气的那一句,当你在晴天时朗诵起来会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这句诗是这样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前我只说了这句是介绍天气的,可没哟最先说具体意思: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可以观赏浩大的天空,俯身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打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第一段就到此为止。

  第二段实在感叹人生,以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区别。

  人民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那样,有的人喜欢这样,他们虽然外表、性格不同,但他们快乐时会忘记老额死亡正在前来,当对一些事物感到厌倦时,事物会随感情而进一步变化。这一点像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是热力学,可还是和我们的话题有关系,它说万物都会从有规律,变成无规律,又从无规律中重新出现新规律;万物都会从开心变成伤心,又改变成开心,心情和事物都会起伏波荡,人生也是如此,因此王羲之后面又讲到了生死都是大事,能不让人痛心吗?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4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有所观察、品味、感悟,就足可充实我的人生!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5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6

  《兰亭集序》这个名扬千古的古代文章,人人都说好,可我这个性格促使我说:“《兰亭集序》有什么好的,不就是个古代文章吗?写的好我才不信呢。再说了,那些字看都看不懂,现在的人看他只能说它土!”我也就这样被妈妈一脚踢进了张老师的国学班。现在再回想起来那叫一个经典。

  《兰亭集序》总共有三个自然段,我看了两遍后发现它只讲了两个事情。

  第一事是讲: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玩几个游戏又感叹今天的天气。

  我觉着《兰亭集序》的.第一句也就是形容天气的那一句,当你在晴天时朗诵起来会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这句诗是这样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前我只说了这句是介绍天气的,可没哟最先说具体意思: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可以观赏浩大的天空,俯身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打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第一段就到此为止。

  第二段实在感叹人生,以及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区别。

  人民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那样,有的人喜欢这样,他们虽然外表、性格不同,但他们快乐时会忘记老额死亡正在前来,当对一些事物感到厌倦时,事物会随感情而进一步变化。这一点像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是热力学,可还是和我们的话题有关系,它说万物都会从有规律,变成无规律,又从无规律中重新出现新规律;万物都会从开心变成伤心,又改变成开心,心情和事物都会起伏波荡,人生也是如此,因此王羲之后面又讲到了生死都是大事,能不让人痛心吗?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通用7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暑期在家读《兰亭集序》的心得体会锦集09-07

暑期在家做家务的感悟(精选29篇)08-28

兰亭集序读书心得12-13

隔离在家的感悟心得(精选27篇)12-05

兰亭集序读书心得6篇12-14

兰亭集序读书心得(6篇)12-14

在家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4-27

隔离在家的感悟心得范文(精选10篇)12-06

初一《兰亭集序》感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