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22 14:27:32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依据市教育局、县教科局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

  一、具体目标

  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传统工艺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思想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教育学生,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护,确保人身安全。

  三、主要任务

  1、课程的有机渗透。依据上级要求,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其他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要结合综合实践课有机的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2、开展校内劳动。学校常规工作中要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可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元旦”、“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结合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制定措施,提高认识。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学习细则,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

  2、利用多种途径与载体。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重视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培养;通过校本课程,传授家务劳动方法,掌握家务劳动技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加强学生家务劳动习惯的培养;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的正向引领。

  3、课程整合与渗透。利用学校各级课程进行整合与有效渗透,利用有利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4、加强督导评价。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突出家务劳动评价,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把具体的劳动情况和相关材料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作为评选“劳动小能手”、“三好学生”等的依据之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6月)

  各校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如汇总家务劳动日记,家务劳动的感受体会,家庭成员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评价感受等等)。同时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存档工作,并上报中心校,届时中心校将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评选出的家务劳动小能手、劳动好少年等进行表彰。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2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我校四从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要求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从孩子入学起,开设“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还要具备整理家务的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才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从入学背书包整理书包,摆放学具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4、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5、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6、学会木工、金工、电工、农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7、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8、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9、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和家庭、社会结合。

  2、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放性原则

  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四、活动时间

  20xx年2月—20xx年x月

  五、活动内容

  1、利用国旗下讲话,举行四从劳动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进行动员与部署。

  2、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宣传窗,对外显示屏、小广播、信息化载体等,向家长、学生宣传四从劳动活动意义,形成人人参与,扩大“四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

  3、把“四从劳动”教育贯穿于整理书包、家务劳动、卫生扫除、快乐小农夫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徐委发〔20xx〕31号),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领会、落实文件精神,为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与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充分挖掘劳动实践资源,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要立足地方和学校实际,结合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参照《徐州市中小学生劳动任务建议清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切实可行、有学校特色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做好落实。

  一、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劳动教育中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建立学校的劳动教育机制和体系。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加强思想教育是促使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不可等闲视之。要加大力度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几方面的结合,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家乡、热爱家长、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劳动教育机制和体系。

  二、任务清单

  (一)家庭劳动

  1.参与全家大扫除,保持房间的整洁;清洗家庭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

  2.拆洗床单、被套、枕套;掌握不同材质衣服的清洗方法;使用熨斗或挂烫机熨烫衣物;运用缝纫工具进行简单的衣物缝……

  3.独立采购生活用品,对常见食材进行清洗和处理,安全使用餐厨刀具,熟练掌握2-3样家常菜肴或面点的制作方法。

  4.掌握基本急救方法,对划伤、烧伤、烫伤等意外伤害进行紧急处理。

  5.学会收拾旅行行李(包括证件、衣物、生活用品、常见药品等),旅途中保管好自己的行李。

  6.利用家庭废旧物品,进行创意设计。

  7.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家庭旅行设计与规划整齐牧纳、存放学习资料。

  (二)校园劳动

  1.遵守实验要求,认真清洗、整理实验器材。

  2.协助老师管理班级设施设备,如多媒体设备等。

  3.修理简单的日常劳动工具,如扫帚、簸箕、拖把等。

  4.认真参加学校大扫除或卫生值周等活动。

  5.设置班级“植物角”、校园农场,从播种、养护到收获全程管理记录。

  6.积极参与教室文化建设。

  7.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劳动,例如:包粽子、包元宵、包饺子,制作风筝、剪窗花、写春联等。

  8.协助老师进行午餐管理,及时清理餐桌,将餐具摆放到指定回收点。

  9.参与各项学校志愿服务等。

  10.保持校园整洁,做好校园垃圾分类投放。

  (三)社会劳动

  1.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如交通指引、信息查询等。

  2.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

  3.定期到养老院、福利中心等机构参与志愿服务。

  4.结合研学旅行、队(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农耕劳动。

  三、实施途径

  1.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中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组成以德育主任具体负责的领导小组,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校还将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1课时。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要将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色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探索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可邀请农技人员、农业种植能手等到学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3.在校内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设立宿舍管理、食堂帮厨、快递收发、校园绿化等劳动活动和岗位,引导学生走进劳动一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把学校草地、花坛、食堂、餐厅、宿舍、文体设施等作为学生接受劳动实践的场所,明确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日常管理、清洁卫生事务,参与校园绿化管理、文体设施清洁、学生宿舍整理、食堂餐厅保洁、餐具清洗等。逐步实施开辟“校园农场”,设立校本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或“田园课堂”,适当开展种养劳动实践。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活动,或到“校农结合”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组织“爱学校的集体劳动”,每个学生在班级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责任感。各班有劳动责任区,各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到责任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责任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4.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掌握自主穿衣、吃饭、如厕、收拾玩具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协助家长完成择菜、浇花、摆放碗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安排学生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保障家庭劳动实践每周不少于3小时。中学生以内务整理、洗菜、煮饭、炒菜、洗碗、洗衣、家庭卫生保洁、购物、器具修理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每学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5.在社会实践中拓展劳动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每学年设立“千村万户”劳动实践月或劳动体验周,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职业体验活动等。

  四、基本要求

  1.统筹课程设置。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个主题活动。

  统筹课时安排。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2.统筹专业融合。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

  3.统筹成果呈现。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或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学校设立劳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后勤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教务处主任、政体处主任、团委书记、后勤主任。领导小组在学期之初要研究学校的劳动工作,制定部门劳动工作计划。学期中要认真地对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检查,进行落实。期末要对学校的已有工作进行总结,做出成绩的个人及处室学校要进行表彰。

  2.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特别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力量,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3.加强经费投入。学校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4.加强师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校劳动课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待遇。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资源开发。因地因校制宜,扎根本土,充分挖掘、运用所在区域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社区建设需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校农结合”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劳动体验教育。通过自建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以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创新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适当、富有特色、功能完备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技术实践教室,满足劳动教育需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确认一批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确认一批厂矿企业作为学工实践基地,认定一批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共场所作为服务性劳动基地。

  6.加强安全保障。建立完善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劳动安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安全劳动意识。强化劳动实践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措施。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完善校方责任险和无过失责任险,探索开发与学生劳动安全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在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7.加强学生劳动评价导向制度,发挥评价激励机制。建立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强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的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4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劳动课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劳动课对学生进行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课程。

  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劳动乃立身之本,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结合,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与幼小、小初衔接教育相结合,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丰富学生劳动知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共同参与和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1-2年级

  1.认识不同的卫生清扫工具,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清扫。

  2.能积极参加班级每天的卫生值日,掌握比较简单的劳动技能。

  3.在教室中,能主动保持自己桌椅的整洁。

  4.能在父母的指导下,手洗简单的小衣物。

  5.每天自己洗漱,会系鞋带、叠衣服。

  6.能按照学习需要,准备学习用品。

  7.每天自己整理书包。

  8.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9.能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小学3-4年级

  1.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并能掌握使用技巧。

  2.每天主动承担班级的卫生清扫任务。

  3.每周主动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卫生扫除。

  4.了解常见洗涤用品的种类和用途,能主动进行一般衣物的洗涤。

  5.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整理与收纳的方法,能主动整理房间。

  6.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7.学会洗菜、切菜,能掌握几种简单的家常菜烹饪技能。

  8.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初步掌握种植的一般方法。

  9.能在家长的带领下,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小学5-6年级

  1.每天主动参加班级值日,承担各项卫生清扫任务。

  2.每周积极参加卫生扫除,并能主动维护校园和班级卫生。

  3.能运用常见的洗涤用品和洗涤常识,选择合适的方式清洗自己的衣物。

  4.能对自己的房间进行常规整理,养成良好的整理与收纳的习惯。

  5.能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会做简单的家常菜,并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6.了解农作物及植物的特点,能亲手种植1-2种常见的农作物或花卉。

  7.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劳动工具,完成劳动任务。

  8.能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服务。

  9.了解相关劳动职业岗位的职责和服务方法,进行劳动体验,增强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

  1.在学校,立足劳动教育课程。

  (1)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操场上,绿化带、花坛和草坪,将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3)结合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和“劳动实践周”活动,组织“劳动节”教育活动,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提升对劳动美的认知,培养劳动创新创造的品质,推进集中化劳动教育。

  2.在家庭,结合“家校合作相伴成长”家校工作。

  (1)发挥家委会的主导作用,调动家长的参与性、积极性,合力探索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家务劳动实践作业,开展亲子劳动主题活动。

  (2)积极倡导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养成做家务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将洗碗、洗衣、扫地、烹饪、手工、整理等日常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的学习列出家务劳动清单,由家长监督落实。

  3.在校外,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等劳动教育资源和场所,结合团队活动,探索劳动实践研学活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参与校外实践劳动以及公益性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热爱劳动、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使校外劳动多样化。

  三、【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1-6年级劳动教育课1课时。

  (二)课程安排:

  加强劳动课程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整合劳动、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把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小学侧重劳动习惯养成。

  1.严格按照课时安排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认真备课,制定教学计划,熟悉课程内容和流程,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材料和教学资源包,例如:幻灯片、视频、微课、任务单、评价表、资源链接等,有效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基于季节时令,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动手实践活动。

  (课程内容参考:)

  (1)家务劳动类:洗碗、叠衣服、择菜、做早餐、包饺子、安全使用家电……

  (2)工艺制作类:纸艺、陀螺、木工、陶艺、布衣、绳结、衍纸……

  (3)社区劳动类:种树、多肉植物种植、清除小广告……

  (4)创意劳动类:分类垃圾箱设计、废品再利用、创客空间、……

  3.组织开展好常规校内劳动,将每天的卫生值日、每周大扫除和午餐服务作为校内劳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关注岗位体验,使校内劳动常态化。

  4.开展校园清洁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操场上,绿化带、花坛和草坪,将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5.发挥家委会的主导作用,调动家长的参与性、积极性,开展亲子劳动主题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组织与劳动有关的动手操作的趣味性活动。

  6.各班要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班级内进行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组建不同的劳动兴趣小组,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以及课题研究。7.组织学生开展征集分享生活中的“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等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8.组织学生开展“写一篇劳动收获体会”活动并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一起分享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本领,做主人。

  四、【课程评价】

  1.教师依据学生平日劳动表现及课堂参与度,每月评选1名学生作为班级“劳动小能手”称号,并由老师颁发“劳动小能手”奖状。

  2.教师依据学生平日劳动表现及课堂参与度,每学期利用《小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对学生做出过程性评价并反馈给家长。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素养,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劳动体验的快乐,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评价全覆盖。

  3.每学期依据学段目标,完成一次家长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及校外的劳动情况,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4.学校每月依据班级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及班级劳动卫生情况评选“劳动先进班”并颁发奖状,纳入期末“优秀班集体”绩效考核中。

  5.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利用班级和学校微信等载体,加强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学校将依据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微信平台推送稿件,纳入每月班主任绩效考核。

  五、【实施原则】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3.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以劳动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成才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助力“绿色校园”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三、基本原则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及认定坚持注重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实践创新性、课程灵活性。

  四、具体内容

  (一)生活劳动提升实践

  每年5月和11月为学校“劳动月”。各学院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节”,学院将文明宿舍创建等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载体,每学期应开展不少于2次的宿舍卫生评比;学校将“寓”见美丽法大主题活动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有力宣传,对优秀宿舍进行宣传表彰,树立典型。

  (二)生产劳动体验实践

  学校和学院应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育人功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劳动实践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打造法大品牌的劳动成果,提升广大学生生产劳动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三)校园先锋劳动实践

  学校开辟劳动教育校内实践基地,通过在后勤、安保一线岗位等相关服务活动中,开放部分劳动岗位,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各部门教育管理的劳动工作,发挥朋辈教育管理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强化奉献精神。

  (四)“专业+劳动”主题实践

  各学院可围绕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推出“专业+劳动”特色育人活动,建设持续时间久、参与面广、影响力高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五、评价与认定

  1.劳动教育2学分,为必修课程,共32学时,包括理论课程16学时,实践课程16学时。

  2.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与认定:60分钟认定1个学时,本科生在校期间修满16学时方可认定为及格,修满17-20学时认定为中等,21-24学时认定为良好,25学时(含)以上认定为优秀。其中,生活劳动提升实践(宿舍卫生评比)固定为12学时;其余劳动实践应不少于4学时。

  3.生活劳动提升实践学时认定:在宿舍卫生评比中,每次评出的合格宿舍,学生可认定劳动实践1学时。

  4.生产劳动体验实践及“专业+劳动”主题实践学时认定:每次可根据实际劳动时长认定对应时长的劳动实践。

  5.校园先锋劳动实践学时认定:每次可根据实际劳动时长认定对应时长的劳动实践,由学生处发布招募通知并出具相关时长证明,或由学院直接认定。

  6.劳动教育实践学时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学时及第二课堂学时等不可重复认定。

  7.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均由学院进行认定。学院统一填写《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认定名单》,并导入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系统进行记录。

  8.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实践的考核成绩应在学生毕业前由学院录入教学管理系统,成绩合格即可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应学分。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6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教学“三进”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基本原则

  (一)全面发展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德技并修原则。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充分挖掘行业企业、专业特色等可利用资源,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要求的劳动教育。

  (三)注重实践原则。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进劳动教育方式,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劳动精神学习宣传

  1.把握劳动精神基本内涵。通过校内外各类宣传平台,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各教学单位通过专题报告、劳模宣讲会、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各系<院、部>)

  2.营造劳动教育氛围。通过在学生的毕业资格审核、各类实践考核、奖励项目评选等环节要求学生有参加劳动教育的经历,增强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开展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宣传部、团委、各系<院、部>)

  (二)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3.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内容,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实践部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分类实施,每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4学时劳作实践服务,活动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匠心匠行”项目。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学部、各系<院、部>)

  4.设立学年劳动周。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实际,根据专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利用寒暑假期间,分层分类,有序组织每个学生在每学年的劳动周里集中开展劳动实践。各教学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各系<院、部>)

  5.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每个专业群至少建立一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识岗、习岗、顶岗等教学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到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参加劳动活动1次以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增强学生对劳动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责任单位:各系<院、部>)

  6.科学劳动教育评价。以第二课堂劳动实践教育开展为抓手,详细客观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情况。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劳动教育活动及实践累计劳动成绩,按照相应学期16学时为1学分的标准转换学分,如实记录。(责任单位:团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思想政治教学部、各系<院、部>)

  7.树立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学雷锋活动、“技能之星”、劳动实践“服务模范”评选等为抓手,每个专业群每年至少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1次,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教务处、各系<院、部>)

  (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8.广泛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以“服务育人”为载体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设立家庭生活服务岗,以班级团建为载体,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1项倡导回归家庭式开展清洁、美化、烹饪等家务劳动,在孝道文化中传承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团委、后勤与资产管理处、教务处、各系<院、部>)

  9.深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围绕专业特色,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设立专业技术服务岗,每个专业群每年至少开展2次,以社团、项目化志愿服务团队为载体,进入社区、公共开放场馆、敬老院等提供电子信息产品的检测、维修和保养等服务,提升劳动技能。设立礼仪示范服务岗,每个专业群每年至少开展1次,依托院学生礼仪队,为学院大型对外会展、赛事承办、研讨会议、接待参观等活动提供服务,在礼仪实践中彰显劳动价值。同时与“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责任单位:各系<院、部>)

  10.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结合“苏小能”志愿服务进社区、车站、养老公寓以及“返家乡”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各级各类项目平台,开展“小能公益微课堂”“手绘乡村”“益青春·助环保”“一日义工”等劳动实践专项活动,通过技术技能服务,公益活动实践、环保知识宣传等方式,引领在校青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立校园文明服务岗,以企业管理7S要求为标准,开展校园文明管理,在阅览室、公寓开放区、实验实训室、公共会议室进行清洁整理、安全维护,涵养劳动素养。设立绿色生态服务岗,在宿舍设立责任区,以共享发展为理念,参与垃圾分类、卫生清理、城市清洁、公益服务等活动,在践行环保中转变劳动观念。(责任单位:团委、学生工作部、后勤与资产管理处、教务处、对外交流与校企合作处、各系<院、部>)

  (四)加强劳动教育研究

  11、鼓励和支持学院广大教师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建立具有苏工特色的劳动教育研究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校级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学生工作部负责落实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养成习惯、素养、管理的研究课题5项及劳动教育论文发表10篇以上,教务处负责落实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开展、管理的研究课题5项及劳动教育论文发表10篇以上,每个教学单位结合产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课题以及劳动教育论文发表各1项以上,聚焦劳动教育开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着力解决劳动教育的瓶颈问题,组织编写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读本,组织研发展示劳动过程、劳动安全要求的数字资源,梳理遴选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形成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质量保障中心、各系<院、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团委、教务处、人事师资处、科技处、学生工作部、对外交流与校企合作处、质量保障中心等相关部门和系(院、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劳动教育改革工作机制。负责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组织及学分认定机制和制度等工作。

  (二)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劳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各教学单位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措施,细化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统一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避免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和形式化的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7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育人目标

  1、通过开展劳动专题教育,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能够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通过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为将来的生产、生活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积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中心小学周边工农业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四、课程实施

  (一)确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围绕丰富劳动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借助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责任分工。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综合实践课、多元发展课、研学旅行课、劳动主题教育课进行全方位整合,课程中心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与研究效果评价,教科处做好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过程管理与培训,学生成长中心、各级部积极做好家长的引导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四)规范实施过程。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研究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五、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对象为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工作量、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参考目前我校音、体、美、信息、等非文化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方案,将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工作评价纳入《中心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中,经全体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劳动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劳动成果的.方法,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研究态度、合作精神、研究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

  (1)“中心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要求各班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里面包括劳动教育活动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成果等与劳动教育课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4)学分认定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过程中的出勤、作业完成、研究效果等情况,给予学分认定,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六、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二)经费保障

  提前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校内综合实践活动室教室的改变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拓展,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度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三)师资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四)设施保障

  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在金阳广场、复圣公园等前期校外德育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联系中心小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田、山林、采摘园等作为学校的学农实践基地,联系县城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五)安全保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师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8

  一、指导思想

  劳动实践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实践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冯家镇中心学校综合实践及劳动教育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真挚劳动情感、掌握必备劳动技能、训练创造性劳动思维,使学生具备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乐于劳动、解决问题、激发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相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言,我们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具备其特有的、阶梯式的不同学段目标,即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了解木工、金工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3、了解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简单知识。

  4、了解工艺品制作、编织技术、裁剪与缝制的知识。

  5、了解一些现代化文明生产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科技信息。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2、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饰品。

  3、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4、学会木工、金工、电工、农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5、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产,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爱护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具体实施策略

  1、讲解说教,形成热爱劳动导向。

  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综合实践课、家长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少先队活动、红领巾街、垃圾分类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强化教育。

  2、榜样激励,引导热爱劳动理念。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热爱劳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评选劳动卫士、优秀志愿者、先进个人,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劳动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3、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

  (1)开展校内劳动

  一是,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通过文明班评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活动:像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书包整理、教室装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垃圾分类等为主题的班队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是,学校的劳动基地分为:菜园和种植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赏花、种菜,通过劳动课进行课间管理,让学生全程参与种植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室前后分给各班的包干区,学生负责栽植、浇水、除草。

  三是,校内设立志愿者服务岗位若干,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

  (2)组织校外劳动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社区服务、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主要到敬老院、社区、粮库、等进行学习体验。组织学生到马石山、冯德英文学馆、冯德英旧居等地参观学习。

  (3)鼓励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的项目化学习内容、有关劳动的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4、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一是要加强预防,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二是要及时鼓励表扬。三是要循序渐进。以班会课、综合实践课为抓手,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适当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每学期的劳动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习惯,我们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文明卫生岗值日制度)、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的学生主体能动作用。除了每天轮流的常规值日外,学校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固定的大扫除时间,每到这一天,老师们都能精心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班级内可以开展比卫生活动,每天放学检查教室环境卫生,好的小组奖励一个五角星,每两天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好的个人奖励一个大拇指;开学初新书发到学生手中,便开展包书皮比赛。学校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比赛:像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帮妈妈活动,我疼我的(家人)活动通过多种劳动竞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是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

  学校将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能力,而且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9

  为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关精神,落实《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劳动教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我校育人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和学校已有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规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落实和关于劳动教育的各项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教育实效,推动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实施及学分认定

  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学段确定教育目标,课程分为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劳动教育课程和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课程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通过校内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实践课程,日常家庭生活劳动、社会生产劳动和公益性服务性劳动等多种途径完成。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体验、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活动和课程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全方位、系统化实现我校初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满分100分,其中校内劳动课程80分,家庭劳动教育课程10分,社会劳动教育课程10分。课程具体实施途径和模式如下:

  (一)校内劳动教育课程

  1、政策依据: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可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2、课程设置方案:

  非毕业年级,校内劳动课程不少于0.5节/周,不足课时通过家庭劳动课程和社会劳动课程补齐,总课时量不少于1节/周,毕业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可通过集中社会劳动实践和家庭劳动实践完成劳动教育课时。

  (1)校内可开设的劳动课程

  垃圾分类处理课程及实践课(初一至初三年级)校园绿化园艺及种植技术课(初一、初二)初中劳动技术课(初二年级)

  (2)校内劳动实践活动

  校内生态园、学校生物社团(初一、初二年级)校园日常卫生清理(初一至初三年级)校园劳动值周工作(初一至初三年级)

  宿舍区的卫生清理及个人内务整理(全体寄宿生)

  3、具体实施

  (1)劳动课程(50分)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一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确定劳动学分。

  (2)实践课程(50分)

  ①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实践,如日常值日、轮流值周工作。(10分)

  ②寄宿生活体验(20分)(按每月2分)

  ③根据个人意愿自选校内勤工助学岗服务。(10分)

  ④校内劳动社团活动。(附加分10分)

  ①②③类实践设置基础学分和最低劳动时长,学校统一制定标准,班级集体劳动由班主任给予评价确定学分,公益劳动岗由被服务对象的管理老师给予评价确定学分。④类属于奖励性学分,由社团负责人和团委负责评价确定学分。

  同时,学校在开设的其他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要有机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以劳动观念教育为主,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以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为主。

  (二)家庭劳动教育课程

  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家庭教育课程应由学校牵头,家长委员会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确定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并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和资源由学校和学生家庭共同提供,以家庭为劳动实践场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家务劳动的培训内容。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一起拍摄短视频、制作微课,为学生们提供家务劳动的培训资源,家长根据视频内容在家对孩子进行实际指导。

  家庭劳动清单:

  1、打扫卫生:扫地、拖地;擦家具、擦玻璃(里外两面)等;清理冰箱、灶台、洗手间、厕所。

  2、收拾房间:按照整洁、分类、有序、便利原则整理房间内所有物品。把乱放的东西放回原处。铺床/换床单等。准备第二周要穿的衣服、鞋等物品。

  3、烹饪美食:准备食谱、买菜、烹饪、准备餐桌、洗碗盘等,与倡导的生活德育“三个践行”中的“众厨芳”活动相结合进行。

  4、洗涤衣物:包括洗衣、晾晒、叠衣以及放回衣柜全过程。

  5、日常采购:起草生活用品采购清单,购买生活用品。

  6、其他劳动工作:如看护幼儿、照顾老人等。

  家庭劳动教育以劳动手册记录为主,学生需要提供照片和视频进行佐证,由家长予以签字确认,学校负责制定评价方案和学时学分的认定。

  (S)社会劳动教育课程

  社会劳动教育课程是依托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是学生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两类

  1、社会劳动教育的参观、学习和实践

  初一年级“亲近自然,亲历风雨”山青世界拓展活动,融入劳动技能教育,注重学生探索体验。

  初二年级开展“播下种子,收获希望“农业科学院研究性学习,结合生物课堂所学知识,到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认识农作物,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了解农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初三年级开展“砥砺逐梦”华山徒步体验活动,发掘潜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强健体魄。还可结合植树节开展“种下理想之树”活动,开辟一片属于学校的树林。

  2、公益劳动及志愿服务

  (1)依托学校周边社区资源,根据社区需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走入城郡社区开展公益宣传、义务劳动。

  (2)依托团市委“志愿汇”提供的适宜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公益服务。

  (3)依托家长委员会资源,确立我校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场馆解说、服务及其他公益劳动,并长期合作。

  (4)鼓励学生个人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自行联系单位进行社会劳动实践。

  学校社会公益劳动及志愿服务,由学校学生处给予评价和确定学分,自行联系的劳动时间,需要当事人提供文字、活视频材料及被服务对象的证明材料,提交学生处予以评价和确定学分。

  三、劳动教育学分的使用

  劳动教育是学生在校必须接受的教育,学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施劳动行为评价和劳动效果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加强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严防劳动教育各项活动流于形式,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成立劳动教育评价小组,每学年末负责组织全面考察本学年课内外学生劳动学习成果和劳动素养水平。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和班集体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1、每学期,班级劳动教育平均学分达不到75分,不能评选为优秀班集体。

  2、每学期,个人劳动教育学分达不到80分,不能参加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

  3、每学期,个人劳动学分达不到60分,学生需要在假期通过家庭劳动或社会劳动补齐应修学分。拒不接受劳动教育者,学校学生处有权利责令学生暂停文化课学习以完成劳动教育内容。

  四、其他支持劳动教育的保障工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学校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场所,营造“劳动光荣”“双手创造财富”等主题的环境氛围,以环境感染教育学生。举办文化创意活动,在全体师生中征集“劳动标语”“劳动口号”“劳动漫画”等,并用以装饰校园。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劳动技能的平台,增加劳动比赛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

  3、编定《实验中学学生劳动实践手册》,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参与课内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专项劳动技能实施校内级别认定,并颁发证书。

  4、培养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指导师”队伍,学校要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根据实际需要面向社会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高级技术人员、技师等能工巧匠,培养集聚一支专业型、社会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指导师”队伍。

  明确“劳动教育指导师”岗位职责,规范选聘程序,加强常规教学、师德和技能水平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开展常态化教研,将加强劳动教育专兼职师资建设列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障劳动课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5、做好安全保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和法律服务机制,联防联控做好相关安全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共担机制。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和风险化解工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10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其扎实有效地进行,并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并结合我区建议,我校采取一措施并持之以恒抓好劳动教育工作。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

  一、指导思想

  我校劳动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基地建设,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

  三、目标任务

  (一)多渠道宣传,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我校努力实现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的劳动教育均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相结合,并且制定了各年级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每班每周劳动教育课至少一课时,根据各年级劳动教育的项目进行时间的规定,还需建立劳动周制度,每学年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设立集体劳动周,通过寒暑假时间自主安排,参与集中劳动。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时,结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统筹规划,深知这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

  (二)师资建设。

  劳动教育中师资队伍薄弱直接影响着建设和学生的发展。我校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了一支能胜任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教育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技术观念、劳动技术态度、劳动技术习惯的养成。劳动教育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教育即体力劳动教育”等观念,将“劳动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三)加强劳动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基地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本领,做主人。

  劳动场所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我校统筹规划、配置、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开辟了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此来推动校内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校外实践劳动的进行。

  我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促进劳动场所的开辟与建立。首先,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我校的室外卫生,部分教学楼、学校的部分绿化区和功能室都需要打扫,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我们将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打扫。

  此外,我校还把生态农庄作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年级学生每周定期到达生态农庄按照劳动教育课程表的规定开展劳动教育课,校外基地的课程主要包括蔬菜的种植、生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收取蔬菜的方法等一活动内容,整个劳动教育课都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

  通过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品位,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加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推动家校合作,抓实抓细家庭劳动教育,落实家庭劳动教育清单,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一起做”,组织“爱父母”的家庭劳动,开展“做父母的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次放假回家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地、洗衣、洗碗筷等。

  建立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五)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

  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评价虽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它会促进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展评劳动技术成果,举行竞赛等方式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劳动的喜悦。

  (六)实施标准。

  我校将按照规定的设施标准准备劳动教育器材以及耗材补充机制,并通过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七)安全保障

  劳动教育课相对于文化课而言,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安全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制定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

  四、保证措施

  1.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成立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2.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3.各部门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劳动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使基地美观、实用,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提高基地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要求,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总体要求

  (一)实施目标。

  1.育人目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可选择的劳动教育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劳动体验,掌握必备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思维,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解决问题、勤于创造、善于合作的氛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奋斗、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2.工作目标。统筹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实施机制。到2025年,建设100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培养100名劳动教育名师,开发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校内校外结合、课程体系完善、资源丰富多样、体制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实现劳动教育先行示范。

  (二)实施原则。

  1.思想引领原则。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思想品质。

  2.有机融入原则。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

  3.实践体验原则。以体力劳动为主,创设劳动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过程,获得劳动感受,分享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理适度原则。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心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当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实施内容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洁,掌握简单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家务劳动,参与班级集体劳动、手工制作,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种植、社区服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民风民俗。

  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要指导学生参与简单烹饪、家居清洁、收纳整理、编织缝纫、校园公益、种植养殖等劳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不同职业。

  初中以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要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开展校园保洁和美化,参与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型劳动,适当体验金木电工、陶艺布艺、工艺设计等劳动,尝试简单家电和家具维修、科技创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以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养成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要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通用技术、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要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开展职业技能比赛,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普通高等学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要让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积极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四、实施途径

  (一)开设必修课,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探索将学校保洁、绿化、餐厨等部分后勤服务内容设置为劳动教育课程,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任教。劳动教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和其他科任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二)融入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要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有重点地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开发多样化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校本课程和特色项目课程,加强实践类社团建设。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化产教融合。开放大学(成人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

  (三)丰富实践活动,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教育周。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志愿者服务、文明校园创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服务性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服务意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时,可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和主题,嵌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和体验劳动的机会,提升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的劳动教育实效。

  (四)依托实践基地,创新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力度,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基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技术学校、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支持学校利用屋顶等空闲场地设置劳动教育场所。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以及社会各类学生实践或实习基地等开展劳动教育。

  (五)弘扬优良家风,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家庭要弘扬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家长要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言传身教,鼓励孩子主动担当、积极参与、自己动手。为孩子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烹饪、家庭清扫、垃圾分类等必要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1-2项生活技能。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尤其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六)设立主题活动月,广泛宣传劳动教育。每年5月为全市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月,各高校、各区和中小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宣传劳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动,评选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七)优化管理评价,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定期检查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督导内容,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建立学生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过程和结果记录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的依据之一,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做好三年一个监测周期的劳动学科教育质量监测。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和各区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家和教育部文件要求,出台具体工作方案,系统设计、常态化实施劳动教育。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工作机制,明确主管校领导,设置专门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

  (二)强化安全管理。各高校、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充分了解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制定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项目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集体外出劳动教育要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有关学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好安全预案。

  (三)优化社会协同。中小学校可统筹安排公用经费、课后延时服务经费等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资源和服务。各高校、各区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自20xx年3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设计方案05-05

《劳动教育》课程报告03-18

地方课程劳动教育教案04-22

劳动教育课程教案10-18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心得体会(精选23篇)04-20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案03-28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05-08

劳动教育课程报告范文05-22

劳动教育课课程报告12-06

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报告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