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

时间:2022-08-18 14:14:53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 我要投稿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

  《伟大的转折》该剧讲述了中国红军在遭受湘江惨败后,四渡赤水,粉碎敌人围追堵截,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走向胜利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

  翻开中国革命历史,有这样一支英雄队伍,他们舍生忘死,坚守信念,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徘徊在生死存亡的边界,却从未退缩,勇往直前,他们就是中国红军。

  近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于8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讲述了中国红军在遭受湘江惨败后,四渡赤水,粉碎敌人围追堵截,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走向胜利的故事。该剧一经播出,引起极大反响,历史已随时间渐行渐远,由之产生的情愫却始终无法消隐,在历史这一伟大的课堂面前,所有的经验教训和丰功伟绩都将是永恒的教科书。

  影片中,从中国工农红军波浪壮阔的历史斗争中,我看到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人,是如何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一步又一步地挽救了中国革命,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

  记得在影片的开头,毛泽东这样谈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这看似强大的敌人。是啊,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正是各路红军的互相策应,相互配合,才形成了“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合力,才使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得以破灭。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中国红军的一声声呐喊响遏行云,穿云裂石。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何等的悲壮,在无数个本该月明风清的日子里,有的却是枪林弹雨,血染天空,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途,中国共产党从荆棘载途中走来,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为了中华民族的幸福,筚路蓝缕,一路前行。

  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凭吊革命先烈,贵州省设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多处缅怀革命先烈之地。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这一历史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为后来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磐石基础。艰苦卓绝的长征,留下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留给后世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光辉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2

  长征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最为波谲云诡、惊心动魄的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事件。其中,真正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诸多事件发生在贵州这片美丽的西南高原上。

  影视作品《伟大的转折》生动地再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遭受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历经湘江惨败后,被迫于1934年12月于转道贵州,直至1935年5月出贵州的100余天的长征历程。该作品以中央红军入黔出黔的波澜壮阔经历为背景,以“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鸡鸣三省会议”等为线索,以突破乌江、雄师刀坝、二进遵义、二攻娄山关、四渡赤水为重点内容,呈现伟大转折的艰辛历程,以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实践。

  在《伟大的转折》一片中,真实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中的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务求必胜等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反映了我党坚持理想信念、勇于面对挫折、敢于纠正错误的革命精神。同时,作品也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贵州壮阔奇丽的自然环境,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展现了贵州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对红军的高度支持和忘我奉献精神。另外,在作品中也真实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极为成熟的斗争水平和军事上极为高深的战略、战术能力以及红军全体指战员高度的革命牺牲精神。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如此,长征精神流传至今仍然如此。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观看《伟大的转折》,再次重温了我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赤诚初心和坚定信仰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战胜强敌,创造奇迹的伟大壮举;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心怀信仰,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走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之路,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宏图。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3

  2019年8月至9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原本不习惯看电视剧的我应组织的要求打开电视机,收看了《伟大的转折》多集剧情,从起初被动看剧到最后主动追剧,这部电视剧给了我太多的启迪。

  该剧讲述了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中央红军自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这部电视剧对当时中央红军的真实状态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加深了我们对当时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带领中央红军突破重围历尽艰辛取得革命胜利的认识,进一步启迪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老同志的艰苦奋斗精神,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抗的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

  当前,我们党从上至下都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伟大的转折》这部电视连续剧,更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始终铭记历史的重要力量,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铭记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才能不断完成新的任务、攻克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就。

  下一步,我将努力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自身业务与理论的学习,将“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工作中,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4

  这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视剧,湘江战役惨败,中央红军士气低落,损失惨重,八万人仅剩三万。前路茫茫,红军将去往何方?

  剧情中出现两个兄弟争吵的画面,哥哥说了一句“你要去也别拿红军的枪去”,正好毛主席遇见,让他们说出争吵原因,原来是因为父亲的三十四师还在湘江对面生死未卜,弟弟想去解救迎接父亲,而哥哥出面阻止而发生争吵。毛主席说:湘江一战也不是我愿意看见的,他们的牺牲是为了我们能够顺利转移,为了以后的胜利,只要我们团结,相信胜利是属于我们的。画面转向国民党会议,蒋介石大发雷霆,指责部下互不协作放走共军。从这些事情就可以看出一个最后的胜利会属于谁。

  剧中周恩来副主席让各部队统计伤亡人数,上报上来的数据非常痛心,伤亡巨大。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看到博古同志是痛心的,但却是让人看不起的,在遇事的时候一味的自责,想自杀解决问题。他的遇事不冷静,不能客观的解决当下的问题也潜在的表现出他的懦弱品格。在面对前面有老虎,还非要往前冲的“李德行为”让人痛心疾首。面对敌我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应该避其锋芒,蓄势待发,而不是一股脑的往前冲送死,可总是有人看不清现实。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党领导人是什么样子,是坚守党的纪律,能在面对团队士气低落时能够鼓舞士气,振奋军心;是能敢于承担责任,一句“放心,这事我想办法”;是在面对错误决策时敢于提出,能商量探讨解决问题;是心中有长远计划,能屈能伸,保存实力。党是大家的党,不是属于几个人的,不能不考虑整体。面对这些那些的问题,我们的毛主席没有焦头烂额,而是想尽办法一起探讨对策,在面对李德的‘你没有任何权利发言’话语时没有忍气吞声。这是我们希望的好领导,能在迷路时指明方向,让我们心中有寄托,让我们有信仰,是我们抬头望见的北斗星。

  其实无论是剧中还是生活中,任何一个单位组织,我们想要拥有的都是一个像“毛主席”一样的领导,痛恨像“博古”一样的领导。工作需要信仰,生活需要信仰,也需要激情,不怕失败,能一直为目标而拼搏。我们大大小小的幸福,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不能忘本,方能始终。你以为的岁月静好,其实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希望自己以后能当一名勇于担当的支部书记,不忘初心,从小事做起,为团队考虑,不辞辛苦,有大爱精神,牢记做为一名共产党人和人民教师的使命。面对困难时不推三阻四,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面对自己的错误决定能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止损,而不是硬着头皮前行,撞得头破血流,劳命伤财。能一如既往坚守党的纪律,一切以党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总之,这是一部描述细腻的电视剧,很多画面都有对比,让人一目了然,直击中心思想。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5

  小时候喜欢看动画片,武侠片,青春片,而今二十出头,更是偏爱抗战片。每次重温历史,都别有一番体验,或是热泪盈眶、慷慨激昂,或是义愤填膺,亦或是心中对革命英雄们的敬仰……内心滋味万千之余,让我更想到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是热爱生活,钟爱党和国家。

  在对“不忘初心”的号召下,我也怀着一颗对党和国家热爱的初心,带着对革命先烈的万里长征的敬畏之心,观看了历史剧《伟大的转折》。看完后,感慨颇多。

  该剧以红军万里长征为背景,正面再现红军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之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历经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等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历程。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一件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该剧中依次展现,毛主席,周总理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们纷纷登场,带观众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伟大的转折》让我身临其境感受那战火连天,人民疾苦的年代,看到与敌人顽强抗争,不畏生死,浴血奋战,为人民和国家的安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们,看到无数团结一致的中华儿女们……这不仅仅是一次战争的转折点,而是祖国崛起的转折点,更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的转折。

  在这段摆脱国民党军围堵的历程中红军经历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事件中,摆脱国民党围剿的艰难境地是红军根据地建立,战争胜利的转折点,而其中的遵义会议则是重要的,伟大的胜利铺垫。剧中的遵义会议再现了由毛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重要领导人带领开的会议,各同志畅所欲言,于中国革命的何去何从发表意见,毛主席精彩得演讲发表如醍醐灌顶,震撼人心,毛主席理智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错误原因,犯的左倾错误,教条主义的错误,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毛主席的精彩发表赢得了同志们的拥护。通过血一般的经验教训,红军们真正意识到毛主席的领导思想是正确的,在毛主席的指挥带领下,红军突破重重困难,最终使红军走上光明道路。而确定这样的一条统一路线,又是极其不易的,除了召开会议时的各种外在的阻碍,还有会议内部另一面不和谐的声音。看到遵义会议,不禁在想,如果没有此次会议的召开,没有确定以毛主席为中心指挥的路线,中国革命的路又将何去何从……

  遵义会议是难忘的,重要的。而剧中展现的红军形象更是深入我心,亲切的毛主席,红军们把“一切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体现的玲离尽致。红军不占有人民的一针一线,亲近人民,爱护人民,记得在剧中有一情节,在遵义,红军印发的红军票,使得百姓可以换盐换米。红军不仅仅为人民打出一方稳定天地,更深入关切百姓的生活。剧中的一幕幕,让人热泪盈眶,毛主席的声声嘱导,要关爱百姓的一切,而红军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才是真正为人民考虑的好军队,好组织。

  而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逐渐富强起来,这一切都是老一辈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今天的中国和平是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革命先辈们用无数热血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我们应铭记历史,缅怀先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6

  9.18日,光谷机电党支部组织各党员到遵义学习,入住酒店时,我看到了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电视剧《伟大的转变》。该剧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革命历史剧,主要讲述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途中通道转兵后,指挥中央红军在东西奔跑,南北往返高度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了几十倍的国民党军队,使红军再次出生的故事。其中,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离开贵州,被国民党军队包围,长征中湘江惨败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入贵州,之后经历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等历史。千难万险,苦尽甘来,最后在毛泽东的精准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计划。通过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央新领导集团,通过夺取乌江、四渡赤水、攻击遵义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红军取得了战略主导,实现了伟大的转变、党的救济、红军的救济、中国革命的救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伟大转变。

  看了三四集,有点小感想。在当时困难的环境、危险的时局,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为首的革命家力量掀起了狂澜,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之际,实现了伟大的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革命之路,开辟了我我军的辉煌历史!现在是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电视画面上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跟随电视剧本走长征路,寻找革命先烈无私献身革命的伟大初心,具有很大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岁生日之际,、不忘初心,记住使命,将中国经济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作为预备党员,要经常记住委托,不要忘记初心,记住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辛苦前享受后,在自己交货的单位发挥先驱模范作用,切实做好交货工作。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7

  8月26日,中共遵义市委、贵州广播电视等联合制作的电视剧《伟大的转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时段首次播出。根据学校的要求,上学期间看不到电视的我得到了恩赐,写完作业后兴奋地坐在电视前看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转折》共38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呈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场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首次上映,以电视剧的形式再现当时红军2500里长征经过贵州各地,同时在贵州各族大众的支持和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走向了胜利的伟大转变。该剧的伟大不仅重现了历史,还让观众知道中国革命成功的困难,教育了我们珍惜美好的今天。改革开放是长期、艰巨、重大的事业,必须由世代继承。革命先烈们创造了历史,写了新中国的篇章,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和平的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伟大的转折》确立了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领导,本次会议救党、救红军、救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中国的未来逐渐看到曙光,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现代青少年感悟时代,追随时代珍惜韶华,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志向高远,德才并存,合理兼修,用于开拓,在热烈的青春中释放人生梦想,在奋斗的青春中实现事业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要记住使命,不要忘记初心。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8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百日展览活动的第一部献礼剧,《伟大的转折》的播出确实是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

  长征是壮丽的英雄史诗,伟大的转变是4000万贵州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精彩礼物。该剧以全景式、全方位、艺术再现了红军长征路线贵州期间的跌宕故事,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软实力和坚实的文化自信。

  剧中还有一个场景,为了掩护大部队,很多士兵留在湘江对岸阻止敌人。因为自己的父亲还在后面阻止敌人,兵兴奋,想渡江找父亲。理解情况后,毛主席对士兵们说:我们的红军队是有信仰的队伍,只要坚持信仰,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不败之师。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纪律,有纪律的团队才能战胜这个强大的反动派。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眼前看起来很强的敌人。这句话是对士兵的合理建议,也是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获得中老年观众的喜爱并不奇怪。但而,从朋友圈中,我注意到许多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在电影观众中。很多人可能会问,既没有人气明星偶像的加盟,也没有老戏骨的支持,题材也没有新潮。这部贵州制造电视剧为什么获得了年轻观众?因为在这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观众中,男女老少都有共同的信仰!向信仰致敬!《伟大的转折》的许多海报都印有这句话,这是该剧创作团队的声音和创作的初衷。让人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信仰的伟大力量。今天,我们要恢复历史,用宏伟的故事实际反映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历史启示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只有大力弘扬斗争精神,才能赢得胜利,走向胜利,铸造辉煌。

  时值不忘初心,记住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时,站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交汇点,57万汇川儿童一起温暖长征精神,回顾辉煌的历史,回忆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为了坚定地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的自信和决心。

  回顾70年来辉煌的历史,展望我们豪华未来的美好前景,我们有信心。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开始了。57万汇川各族干部群众,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以丰富的精神状态,一步一步深入踏入土地,一目了然地回顾长征之路,一目了然地写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

  今天的汇川,无论是稻香四溢的田地,还是充满奇思妙想的乡村研讨会,还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园区,很多汇川孩子不仅热烈谈论丰收,还热烈谈论未来,谈论我们的中国梦想。

  在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全区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过程中,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建设第一线,相信会出现很多先驱模范,他们以正确的历史业绩感动汇丰大地,感动坚强的山,感动我。

  以非常崇敬的心情观看伟大的转变后,我以观看后感的形式,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高兴地抛弃头脑,表达热血奋斗者致敬!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9

  最近花了十多天时间把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看完了。这部剧起始于红军血战湘江,结束于会理会议,讲述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但由于原有的军事决策人(李德和博古)仍然坚持错误的军事路线,由最初阶段的屡受挫折,到最终恢复毛泽东同志的军事领导权,找到正确的军事路线,并成功跳出国民党四十万大军包围圈的过程。

  看完这部剧之后受到了极大的教育,感受也很多。在这里呢,我只想从目标的角度,谈谈《伟大的转折》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何指导意义。

  我们现在都知道红军长征起始于中央苏区的所在地—瑞金,结束于新建立的根据地—延安。然而最开始定的目标实际上是去湘西与红二、红六方面军会师,然后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的目的地一变再变。首先是在通道转兵、黎平会议之后,放弃了原来的行军路线,计划进入贵州北部,在遵义建立新的根据地;然后是在第一次占领遵义之后,发现贵州这个地方经济差、人口少,不适合建立根据地;而后,在土城战役失利之后紧接着又经历了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临贵阳、转兵云南、巧渡金沙江,确立了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虽然电视剧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在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之后,红军放弃了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想法。随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毛主席偶然在报纸上看到,陕北有一支红军的武装力量,于是才最终确立了到陕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这个目标一变再变的过程给我的启发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并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很难确立一个目标并一以贯之,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就可以了,只要做到勿忘初心,不管沿途经历怎样的风景,都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0

  对于我这个几乎是“专业追剧”的人来说,一部剧的优劣初看便知。就象一位“美食家”,只尝一口便知厨师技艺高下。

  优秀的电视剧作品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演员表演非常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剧情生动紧凑,毫不拖沓;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吸引力,让人在看第一集时,就会很快陷入其中,如身临其境、欲罢不能。

  而制作低劣粗糙的电视剧中,演员表演生硬刻意,剧情啰嗦散乱,破绽漏洞比比皆是,让人有“不忍卒读”、“难以下咽”之感。

  一直对抗战时期的谍战剧情有独钟,剧中的地下党员或美丽或潇洒,个个无比勇敢智慧,胆大心细、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总能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历经千难万险之后,胜利完成任务。

  但是在看了《伟大的转折》之后,我的关注点改变了。这部剧成功转变了我对革命战争题材的偏见,中国共产党曲折艰难的革命历程比谍战片更惊心动魄,一代领袖人物在革命队伍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担当、远见和卓识,让我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在战争、改革中前行的发展史,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朝代能象共产党这样将社会改造得这么彻底,没有哪个君王能象毛泽东这样看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进而指挥所掌握政权将社会弊端一一铲除,引领整个国家走向日益宽阔平坦的光辉前程。

  以前对国共矛盾冲突只是些片断了解,如盲人摸象一般的印象。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才明白了蒋毛搏役的前因后果,两个人的高下立见。

  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小时候唱的那些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那些曾经以为是大而空的歌词,在这部剧中得以真实生动的体现。

  几万人的红军队伍,在四五路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能屡屡胜利突出重围,绝地逢生,不单是领袖人物的指挥得当,更是整个军队令行禁止、默契配合的结果。那些穷苦百姓人家走出的儿女,以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定信念,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双脚与敌人赛跑,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着革命大业。他们最终跑赢了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安稳幸福的生活!

  在我们今天,徒步走上十里路就已是“壮举”;一两个月不吃晚饭就已是“坚持”,相比起那些红军战士日行一百五十里路、几万人长达两年居无定所、缺吃少穿、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这都算得了啥?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1

  这部电视主要是说中国红军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出贵州的事,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看完这部电视之后,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决策,另一个是方向。

  首先对于决策,我们知道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就是在反围剿中的错误决策,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决策,他们用苏联成功的方法来应对中国红军所面临的围剿,却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盲目的般抄,没有正确的结合我国当时情况,盲目的求胜,最后就被蒋介石抓住了机会,最终被迫长征,而在长征中这样的错误也一再出现,例如强渡乌江等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导致由最先出发的八万红军到进入贵州后只剩下的三万多红军,而李德、博古等人却还没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还一直认为这只是因为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所导致的。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个正确决策的重要性,一个决策有时就是一个复杂的路口,你如果没有细致的思考便随便选择了一边,那当你走完之后,你发现这是条错误的道路时,你想回头,可能那时天空早已没有了太阳,只剩下一条暗暗的道路。

  其次就是方向,我们知道,红军开始摆脱蒋介石围剿的噩梦是从遵义会议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后才开始渐渐摆脱的,对于指导思想,毛泽东也不是一味的舍弃苏联的思想,他会结合我国国情,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战略方向,历史给予证明这的确是一个符合中国红军的战略方向,相信如果中国红军的领导者还是李德.博古等人的话,中国红军很大可能性是斗不过蒋介石的,因为他们一直所认为的方向是与这个正确的方向是相反的,他们忽略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而毛泽东思想恰好符合这一思想,所以,最后的红军才跳出蒋介石的包围圈,最后又从新地走出了大山。

  对于个人来说,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你便会有一个正确的行动开始,然而一个错误的方向折会伴随你的一个错误的行动开始,而这个错误行动你不但不会获得好处,往往还会伴随一个伤口在你或你家人的生活上,让你时刻感觉到当时自己的无知。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2

  黔北遵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世纪前因巴拿马博览会上的那一缕婀娜的酒香,让她被世人知晓。她地理位置上属云贵高原,当地百姓常年奔走于境内崇山峻岭间,所以体格矫健,性情爽直。但真正让人们记住遵义的便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

  以前只是从书中知道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党和军队的指挥权,加之四渡赤水后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所以遵义被称为转折之城。现在看了《伟大的转折》之后,更加直观、详实地了解到:当年,红军面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为挽救整个中华民族,北上抗日,重出升天!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作为共和国70华诞献礼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正是要我们“以史为镜”!

  以史为镜——要学习先烈们的长征精神。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热潮中去。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教师,我们也要有“我将无我”的勇气,真正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让每一个孩子从懵懂无知走向全面发展。虽“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也该“上下求索”,力求孩子们学有收获,自己也将不负昭华!

  以史为镜——要学习先辈们的奋斗精神。电影《王进喜》中,铁人王进喜曾说“国家贫血就要落后挨打!”“哪怕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在他们忘我奋斗之下,终于在北大荒为共和国打出了石油!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便是: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曾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像王进喜、保尔等众多优秀共产党人的事迹,都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奋斗”,所以今天的我们都要争做各行各业中最美的那个奋斗者!

  以史为镜——要做一个守住初心的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80多年前遵义的那次挽救中华民族的会议,让世人铭记;80多年后的遵义再次因为两人守住初心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他,是只为了完成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能吃饱饭这个简单朴实的愿望,便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修通“天渠”,让当地居民不再饿肚子的八十多岁的老支书黄大发。他,是用一句震耳发聩的“让我来,你退后”,在排雷场上把战友推向身后,用自己的满身伤痛换取当地百姓放心耕种的英雄战士杜富国。

  他们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守住初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整个国家也必能聚沙成塔,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3

  看完《伟大的转折》这部优秀的电视剧,感触良多、收获颇多。一次次会议,一场场战役,一回回转兵……共产党人硬是从惨败湘江后,以三万多人面对敌人四十万之众的围追堵截而成功的跳出了包围圈。

  那么为什么弱小的红军能够战胜强大的国军,实现突围?为什么处在危机重重的红军能够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红军靠什么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一、坚定的革命信念

  每位共产党领导人都有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面对的是什么……电视剧中刻画的很形象,很细腻。然而我们党的领导人表现出来的却是乐观,向上,坚韧的精神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支持红军向前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信仰缺失的国军的队伍爱说的台词就是“赏银元多少”。毛主席在娄山关上咏的诗句就是共产党人的心声一一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纠错精神

  《 遵义会议》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领导。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会有进步,这种反思和自我反思的精神多次挽救了革命,土城战役的急时撤出,是否打打鼓新场的争议等等都表现出了革命领导人的自我批评精神。

  三、民主集中,同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指挥团队,机动灵活。充分的发挥了各级官兵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怎么打,一线指挥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开会就是为了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答成共识。电视剧中红军和国军开会的情景描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彼此的水平高低。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有思想更要有行动,高明的行动策略让红军如鱼得水,如入无人之境。

  四、群众路线让红军占尽"天时,地利和人和。”

  我们是“干人”〈干人就是指穷人〉的队伍。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发展群众,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当红军在渡河,夺关困难时总有当地渔夫,山民指点迷津让局式迅速柳暗花明。武装起来的群众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信息,兵源,后援……毛主席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五、善于发现,寻找,创造战机

  在通道为什么会转兵贵州?我红军要去湘西和二、六军团汇合的意图,敌军已经掌握并布了重兵。毛主席果断的否决了李德和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而是主张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寻找战略机会。“四度赤水”就是在运动中主动的发现战机,寻找战机,创造战机。战机稍纵即逝,善于抓住机会的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用弱势兵力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形成强势力量消灭敌人。我军致胜的法宝: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这就是为了创造机会。

  六、以已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发挥我军的长处和优势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军的优势就是善于打“游击战”和“运动战”。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毛主席应对的策略就是大踏步前进和撤退,忽东忽西,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利用敌军集团内部,中央军、黔军、川军、湘军、滇军等等之间的矛盾,以及蒋介石性格中多疑的特点进行整合,牵制,利用。听听主席这话:“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多有气势!

  七、情报工作出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电视剧中多次表现毛主席有个好习慢,那就是搜集和阅览报纸。通过报纸,主席解读出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这种显微知著的能力多次帮助了红军。

  红军中央二局是电台破译部门,打鼓新场敌情的变动,遵义战役中忠庄铺吴奇伟指挥部被我军发现,滇军被调出云南等等让敌人的行动随时被我军所掌握。

  抓俘虏问情况,地下党提供情报,问当地老乡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等都是为了充分的了解实际情况。

  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曾留下无数用鲜血写就的华章。这伟大的转折,这传奇的过去值的我们后来人好好品味,不忘历史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4

  8月26日,由中共遵义市委、贵州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应学校要求,上学期间不能看电视的我得到恩赐,写完作业激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伟大的作品。

  《伟大的转折》共38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呈现了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场面。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首部展映剧目,以电视剧形式再现当年红军2500里长征历经贵州各地,同时在贵州各族群众的拥护和地下组织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部剧的伟大不光是再现了历史,更是让观众了解到中国革命成功的不易,教育我们倍加珍惜美好的今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一代人接力干下去。革命先烈们创造了历史,谱写了新中国的篇章,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和平的新中国,更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伟大的转折》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之后中国的未来渐见曙光,最终取得胜利。作为当代青少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用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更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5

  珍爱和平感恩先辈,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生动再现了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并实现伟大转折的故事。

  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及伟大战略战术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红军强渡乌江的画面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红军强渡乌江一共展开了三次行动。第一次,几个战士准备偷渡乌江,但是由于河流太急只好返回,在返回途中一人被旋涡卷走。第二次,因为红军没有船,只好砍来竹子做了66支竹筏。部队准备乘竹筏通过乌江,由于江水太急不得不返回,一支由6人组成的队伍被水卷走,下落不明。第三次,红军从下游老渡口强渡乌江,冒着敌人的炮灰划着竹筏到达了对岸,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抢占了老渡口,让大部队顺利渡过了乌江。

  红军的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睡不好。但是,为了争取胜利,红军坚持与国民党进行顽强的斗争,最终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这部电视让让我体会到中国革命真是艰苦卓绝。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让我们不再饱受战乱,能够在和平的年代学习与生活。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6

  《伟大的转折》中红色干部团表现出色,警卫保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乌江架桥保证军委及大部队过江,守卫遵义会议的安全,土城青杠坡战役关键时刻的冲锋,遵义娄山关、老鸦山战斗的冲锋,他们头戴钢盔,手持枪,在团长陈赓的带领下,发挥了“御林军”和尖兵的作用,出奇制胜,大展神威,振奋军心,威慑敌人,为伟大的转折、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一,警卫保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长征中,红军干部团随中央和军委机关行动,归叶剑英直接指挥,其主要任务是警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必要时参加一些战斗。(《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干部团上干队队长肖劲光在回忆中也指出,干部团直属军委纵队,是军委纵队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担负着直接保卫军委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光荣任务。行军时一般都走在纵队的最后面,上干队又常常走在全团的末尾。(《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在广西龙胜县龙坪镇,敌人经常纵火,给红军增加困难,企图挑起苗、侗兄弟民族对红军的仇恨。每遇到放火,干部团的同志迅速拆掉一部分房子,隔断火路。“一发生火警,干部团马上就派了一个营到村子的对河警戒,同时把所有的路口都封锁起来。火熄灭后,马上进行搜索,发现了三个身穿红军衣服的可疑分子”。审讯结果为广西军阀派的奸细,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处决。(戴镜元:《长征回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第27页)

  其二,乌江天险架浮桥,打开进军遵义的通道。1935年1月,红军根据黎平会议决议北渡乌江,向黔北进军。在相关部队强攻对岸、消灭黔军江防部队的同时,干部团特科营工兵连奉命在乌江架设浮桥。陈赓、宋任穷亲率特科营工兵连夜急行军六十华里,赶到江界河渡口,砍竹、伐木、扎竹排。乌江为贵州第一大河,水深流急,几次架桥都被激流冲垮。干部团工兵教员谭希林和何涤宙架桥经验丰富,他们把石头装进竹篓,两个竹篓上下紧紧扣住,中间使用硬木做成十字,把其捆结实后沉入河底作为锚,以此固定浮桥。经过紧张的施工,干部团官兵迅速在乌江上架起一座浮桥,中央纵队和各军团迅速渡过乌江,向遵义进军。(参见《宋任穷回忆录》,第61页)。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兵临贵阳。红军干部团走在后面,三营担任了在乌江架设浮桥的任务。两度架设拆毁浮桥,完成了中央军委交代的任务。上干队队长肖劲光谈到上干队教员何涤宙被调取进行架设乌江浮桥的技术指导工作。“何涤宙在国民党军队里曾任过工兵团团长,到红大任工兵教员。他在架桥等土木作业方面,在当时称得上是个专家。以后过金沙江、大渡河时,先头都曾把他请去,研究能否架桥”。(《肖劲光回忆录》,第72页)红军进驻遵义后,何涤宙所在的上干队在遵义休整12天,写下《遵义日记》,反咉了上干队在遵义城期间的宣传群众、联谊青年、生活消费等场景(《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纪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221页)。长征结束后,何洗涤宙入了党,抗战时期,何借口到大城市看病,到武汉后不辞而别,离开了革命队伍。

  其三,为遵义会议保驾护航,保护老干部。遵义会议前,红军干部团随中央纵队进驻遵义城,担任了遵义城的警卫任务。遵义会议期间,干部团战士驻守在遵义会议会场周围,保证会议的安全召开。正如肖劲光回忆中写道:“几天以后,我们便随中央军委纵队进驻了遵义城。为保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顺利召开,各主力部队分别扼守着遵义城周围的交通要道和关卡隘口。我们和干部团其他各营留在城区担任警戒任务”(《肖劲光回忆录》,第72页)。遵义会议后,红军部队进行精简整编,中央把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成仿吾、冯雪峰、李一岷等六位老同志安排到干部团行军,并安排他们担任上干队的政治教员。毛泽东把陈赓和宋任穷叫来交待任务说:“对董老、徐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大家对这几位老同志都十分尊敬、关心和爱戴。每次行军、宿营,我们都要认真检查,看看董、徐二老和其他几位同志到了没有,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等”(《宋任穷回忆录》,第59页)。

  其四,四渡赤水战斗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显威力。军委干部团在关键战斗时承担了军委预备队的作用,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渡赤水的序幕土城青杠坡战役,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干部团参战,有力打击了敌人,军委干部团的参战。干部团参加土城青杠坡战斗的效果及过程正如该团政治委员宋任穷回忆中所说:“在我军猛烈攻击下,敌一部被击溃。但是敌居高临下,我们只能仰攻。陈赓同志令特科营重机枪进行掩护,我团学员端着步枪向上冲锋。敌人打过来,我们打过去,有时同敌人进行肉搏战,打得十分激烈和艰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干部团的同志们打得恨勇猛、顽强,眼看攻到了郭勋祺的指挥部附近,但又被敌增援部队的炮火压了下来。我团又发动了几次进攻,均未奏效”。(《宋任穷回忆录》,第63页)。毛泽东为此称赞“陈赓行,可以当军长”。但是干部团亦伤亡百余人。干部团政委宋任穷专门就此向毛泽东汇报,指出“干部团的学员都是班排以上干部,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毛泽东同志同意宋任穷的意见,非常惋惜地指出“对啊,对干部团的学员用是要用的,但这样用不行。以后要注意哩”(《宋任穷回忆录》,第65页)。二渡赤水后,中央红军回师黔北,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重大胜利。干部团在这些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付出了牺牲,干部团参谋长钟伟剑在遵义老鸦山战斗中牺牲。在娄山关战斗中,干部团上干队接替三军团十三团扼守娄山关。干部团其他部队开赴遵义参加遵义城南制高点老鸦山的战斗,关于老鸦山战斗干部团的作战情形,宋任穷指出“在老鸦山战斗中,三军团十团张宗逊团长负伤,钟伟剑参谋长牺牲,只有黄克诚政委一个在指挥战斗。陈赓团长和我带着干部团刚进入阵地,便顶着打。我们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配合十团消灭了一部分敌人,敌残部撤退,我军夺取了老鸦山”(《宋任穷回忆录》,第63页)。三渡赤水期间,红军干部团的上干队占领仁怀县城和茅台镇,保卫了距离仁怀县不远的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并且在茅台镇赤水河上架设浮桥,为主力三渡赤水做好了准备。上干队政委莫文骅回忆,“我们入城后,一边肃清残敌,一边向群众做宣传工作”,“上干队学员和工兵连迅速赶往茅台镇,担负护桥任务”,“河上原有简易木桥,人马多不易通过,我们在此基础上架设浮桥,让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方便通过”(《莫文骅回忆录》,第265-266页)。

  总之,《伟大的转折》中陈赓率领军委干部团在关键时刻的冲锋陷阵,给剧集增加了亮点,让观众心潮澎湃。历史中的军委干部团正如《伟大的转折》中所表现的那样,作为中央军委的特殊作战部队和预备队,智勇双全,屡立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印证了长征这一伟大史诗的艰苦卓绝。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7

  观看《伟大的转折》,品读遵义大捷,对于了解党史军事文化,传承长征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一、遵义大捷的历史背景

  1.红军长征初期湘江等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亟需通过胜仗获得物资补充,鼓舞士气。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由于长征初期”左倾“军事指挥上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行军转移途中不能主动灵活地歼灭敌人,行动迟缓,以消极的防御作战来被动应付,使红军付出了沉重代价。遵义会议之后的土城战役亦出师不利,红军主力由于武器装备差、情报对敌情判断不准等因素,原计划在土城青杠坡谋划的伏击战变成了攻坚战,红军未能实现战略意图,反而损失相当物资和兵力。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物资人员消耗过大,需要在运动歼灭敌人,鼓舞士气,获取物资。这一点,《伟大的转折》剧中有细节化的反映,毛泽东在扎西和警卫员陈昌奉谈心,陈反映部队中有情绪,不满意天天行军而不打胜仗,希望打有油水的仗。

  2.遵义会议之后,敌人兵力迫使红军必须正面面对,择其弱者而歼之。中央和红军进驻云南扎西地域,蒋介石误判红军在此地域北渡长江,于是调兵遣将,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其中针对中央红军的第二路军,以吴奇伟部编为第一纵队,周浑元部编为第二纵队,滇军孙渡部编为第三纵队,黔军王家烈部编为第四纵队,湘军李云杰部编为第五纵队,川军郭勋祺部编为第六纵队,湘军李韫衍部编为第七纵队。企图压迫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乌江以北和以西地区聚歼。国民党中央军、滇军、川军、黔军,向扎西一带红军围聚,造成黔北空虚之势,为红军提供可乘之机。

  3.遵义会议之中央的新决策部署,开创川滇黔边新苏区。遵义会议之后,红军一渡赤水,进军川南滇东北地带。扎西会议上,中央根据形势,决定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占领桐梓、娄山关、遵义。正如1935年2月7日《中革军委关于我军改为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得方针给各军团的指示》中强调,“根据目前情况,我野战军原定渡河计划已不可能实现。现党中央及军委决定,我野战军应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二、遵义大捷的战略意图及主要进程

  遵义大捷的战略意图是运动中给敌人以重大歼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建立川滇黔边苏区根据地提供保障。2月15日发布的《朱德关于我军东渡赤水河的计划致各军团电》进一步明确了回师黔北的重要战略目的,在于消灭黔敌王家烈主力。选择这一作战目标,是考虑王家烈部为敌营垒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利于红军尽快转变不利态势。

  遵义战役是四渡赤水期间发生的,是四渡赤水系列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遵义战役本身又分为系列战斗,包括桐梓、娄山关及遵义城攻守战,战线包括从桐梓到遵义县属乌江北岸,又称遵、桐战役。期间,包括攻城战、山地战、运动战、伏击战、阵地战、追击战等多种战斗形式。

  1.遵义大捷的前奏:轻取桐梓。桐梓是贵州桐梓系军阀王家烈的起家之地,也是遵义的北大门,夺取桐梓即为遵义战役的序幕。2月24日22时,红一军团第一团抢占桐梓县城,正如林彪、聂荣臻关于红一军团进占桐梓致朱德等电文中指出:“我第一团已进占桐梓城,敌约两连与我接触,退至遵义方向约三里处,仍与我一团部队对抗中”(《红军长征·文献》),第269页)。

  2.遵义大捷的序幕:娄山关争夺战。娄山关处于川黔交通要道,称为黔北锁钥,进占娄山关,遵义城即无险可守。娄山关由黔军师长柏辉章、旅长杜肇华所部第一、第五、第六、第八计四个团由遵义向桐梓弛援。红军为攻取娄山关,乘胜夺取遵义城,作了精密部署。红五、九军团阻滞川敌,红一、三军团及干部团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担任主攻任务。其中右翼第三军团的十三团及预备队干部团从正面进攻,其余作为两翼迂回部队,配合右翼进行迂回攻击。2月25日上午9时,红三军团为前锋,在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遭遇,打响娄山关战斗。26日,军委纵队进驻桐梓县城,作出“消灭娄山关之敌”的部署。红十二团接受正面佯攻任务,占领娄山关关口左侧的小金山。红军于26日下午攻占娄山关。

  3.遵义大捷的关键之战:遵义城攻取战、遵义红花岗、老鸦山之防卫战、忠庄至乌江边的追歼战

  红军攻取2月26日攻取天险娄山关,击溃黔军主力后,攻取遵义城市城的战斗部署随即展开。黔军王家烈、犹国材等为自身利益计,在遵义城北凤朝门督战指挥,其力量主要是第五团李维亚他们分守遵义新老两城,对抗红军攻城部队。27日晚红军占领遵义新城,黔敌向南门退却,28日红军占领遵义老城。至此,遵义城完全被红军控制。28日先于从贵阳方面支援的国民党吴奇伟部占领遵义城制高点——红花岗、老鸦山。28日9时,红花岗、老鸦山战斗打响。敌出动飞机轰炸,战斗激烈。下午4时,红一、三军团、干部团向敌人发起总攻。红一军团第五团沿公路东翼前进,捣毁敌人忠庄铺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吴奇伟、王家烈为避免成瓮中之鳖,慌忙下达全军撤退命令,敌全线溃败。红一、三军团分头追击至乌江北岸,胜利结束遵义战役。

  三、遵义大捷的战果及意义

  遵义大捷历时5天,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俘虏敌人三千余人,枪三千余支,为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国民党军的奇耻大辱。《红星》报记载,“此役总计击溃敌廿余团,敌死伤千余,被俘三千余。我军缴获机关枪廿余挺,步枪三千余支,子弹卅万发,军用品不计其数”(《红星》报1935年3月4日第11期)。

  1.显示了遵义会议之后正确军事路线的威力,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大捷是长征中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毛泽东遵义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参与党和红军核心决策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体现了毛泽东运动战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一页。正如遵义战役指挥者彭德怀指出,包括娄山关、遵义城附近对黔军、国民党中央军的胜仗,“是退出中央苏区第一次连打了两次胜仗。打乱了敌人的追击部署,争取了某些主动。改换新的领导后,打这样一个胜仗意义更大”。《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遵义战役后,红军各部召开大会,总结经验,高度评价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如张爱萍回忆红三军团在鸭溪举行隆重大会,庆祝娄山关与遵义两次大捷,“各连出墙报、编快板、赋诗作歌,颂扬长征以来获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颂扬毛主席战略方针的胜利”(《遵义战役资料汇编》,内部出版1979年,第28页)遵义战役后,中革军委成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这是对毛泽东之前指挥军事特别是遵义战役取得胜利的印证与肯定,也是毛泽东遵义会议后军事领导地位的体现。遵义战役后的1935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苟坝会议上成立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毛泽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之一。是毛泽东在党和军内地位巩固的标志性会议。

  2.成为红军长征中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之战

  一方面遵义大捷的巨大胜利,振奋了军心,挫败了敌人的军事围剿,扰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为红军赢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国民党将领回忆指出“遵义战役中央军大败,各军震动,对朱德、毛泽东所率红军来去无定的机动神速都感到可怕”。(《国民党将领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遵义战役中敌人望风而逃、红军大量俘虏敌军的场景令红军指战员欢心鼓舞,历久难忘。这种胜利,增加了红军取胜的信心,正如亲历遵义战役的邓富连在回忆文章中指出:“这次遵义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粉碎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而且大大鼓舞了我军广大指战员的士气和必胜信心,从而为我军以后的行动争得主动权奠定了牢固基础”(邓飞:《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个大胜仗》,《人民论坛》1994年第3期)。另一方面,遵义战役对国民党中央军的重大胜利和物资缴获,补充了红军急缺的弹药物资。中央红军自撤离中央苏区以来,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不断的行军与作战,所携带的弹药消耗殆尽,亟待补充。遵义战役中的重大缴获,特别是缴获子弹十万余发,为红军补充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是红军转战云南、四川的重要军事物资保障。

  3.遵义大捷对西南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遵义大捷对西南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蒋介石以遵义战役失败为由,直接指挥西南各部队,加强了蒋介石对西南各军事实力派的控制。遵义大捷,红军重创敌人,蒋介石称之为国军追剿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加强围剿红军的部署。其1935年3月3日飞抵重庆,统令各追剿部队:“本委员长已进驻重庆。凡我驻川、黔各军,概由本委员长统一指挥;如无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进退,务期共同一致完成使命”。(《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另一方面,黔军王家烈部主力被消灭,人员损失惨重。旅、团长、营长伤亡近10人,连排长伤亡及失踪过半数。正如陈云指出:“此仗实使王家烈倾家荡产,不久即出黔游历而作下野客矣”(《随军西行见闻录》,红旗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蒋介石趁势剥夺王家烈在贵州的军政权力,派遣嫡系执掌贵州军政权力,实现了国民党中央在西南中心地带贵州的直接统治。1935年3月24日,蒋介石由重庆飞抵贵阳,明令免去王家烈贵州省主席,派吴忠信接替贵州省主席。随后蒋介石用内外夹攻的方法,通过扼制王家烈的军饷,收买王家烈的部下,制造纠纷,迫使王家烈交出军队。通过这些措施,结束了桐梓系军阀统治贵州的局面,实现了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对贵州的直接统治。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8

  暑假研修认真观看了北京四中王小琼老师的视频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看得出,王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极强,教学技能娴熟老练,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将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一剖出。彰显了现在的教学中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理念。看罢,受益匪浅。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

  过去,我们经常提倡课堂的有效性,如今我们更注重课堂的效率,更加注重如何实现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目标,注重理顺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二、教学环节紧凑、自然,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整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在轻松的探讨中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教师通过启发,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老师的理解有时也并非完全全面,因此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思维,他们带给我们的回应往往会令我们惊喜。

  三、教给孩子们评价的方法,

  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里王老师给了很好的指导。正确、客观,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拿今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尤其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更有评价的必要性。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的学会评价人物的方法,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成功。

  四、针对性强,体现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邓小平的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解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探讨研究得出结论,教师只是抛砖引玉。

  通过观看王老师《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么在有限的时间节段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都给我非常多启发和借鉴。在教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老师要善于善于启发,引导,和激励。而学生们的参与也要在相关轻松,活泼,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这样学生们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学到知识。的情况下,大胆地取舍,去粗存精、准确地选择出最举代表性、最具说服力。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19

  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缺少粮食、缺少医疗器具和药品、没有重武器和空军支持,一个外国人(李德)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乱做决定,导致红军经过湘江战役后,从起初的8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其中还包括伤病员在内。危机时刻,毛泽东主席带病与其他领导人一起,与“三人团”进行了讲道理、摆事实,最后力挽狂澜,带领红军转折到了贫穷落后的贵州,走上了一条切合中国革命实情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之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将无谋,累死三军。中国的事情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做决定。如果都相信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那样会危害中国的发展。著名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开放、给政策办理特区发展经济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我记事开始:街道上面跑的小车,老百姓根本就是望尘莫及,最多只能去坐长途公共汽车,每次买车票都要开后门;每个月的粮食都要搭杂粮;想吃月饼和糖都要票,穿的衣服都是穿大哥的;住房都是要靠单位按照职务进行分配......现在,再看看普通的老百姓家:自己修有大房子、银行有存款、小汽车比比皆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带一路等,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农村提出脱贫攻坚,不让一个人掉队,给老年人办理低保,两不愁三保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杨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搞好电力服务工作。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20

  9.18日,光谷机电党支部组织各党员去遵义学习,在入住酒店时我观看了为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该剧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革命历史剧,主要讲述的是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着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其中讲述了1934年12月进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历经了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在长征中遭受湘江惨败后的中央红军,被迫在通道转兵进入贵州,之后经历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等等历程。千难万险,艰苦卓绝,最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通过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央新的领导集团,通过夺取乌江、四渡赤水、攻打遵义等重大战斗战役的胜利,红军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从而实现了伟大的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伟大转折。

  看了三四集,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在当年那艰难的环境,险恶的时局中,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为首的革命家力挽狂澜,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之际,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开启了我党我军辉煌的历程!现在是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电视屏幕上重现这一伟大的历史,让我们跟随电视剧情重走长征路,寻找革命先烈无私奉献投身革命的伟大初心,具有很大的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做为一名预备党员,必须要时刻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自己交付的岗位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扎扎实实搞好交付工作。

【《伟大的转折》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说课稿07-20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03-14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反思02-12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秀教学反思10-18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2-0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评课稿11-25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范文11-05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11-29

转折的作文05-04

人生的转折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