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时间:2022-10-12 18:48:52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她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名人,他们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精选22篇),仅供大家欣赏。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让我心情愉悦的作业,那就是,让我们去看《天宫课堂》第三课,这让因疫情在家自学的我得以放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是我国空间站正式建立运行之后,国家为让更多人了解空间站上的个种与地面不同和培养全民航天兴趣、增强民族自豪而开展的一视频频道。

  今天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主要有6个内容,分别是“问天实验舱介绍”、“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实验这六个内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回望从前,唐朝的中国是多么繁荣昌盛,但是在明朝中期就开始孱弱。18世纪时,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工业革命”这让我们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让近代中国人民饱受磨难。我记得有一位我国的政治家说过“21世纪的太空就是18世纪的海洋,18世纪的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让我国落后,21世纪的我们绝不能再丢掉太空这片海洋”,由此可见,太空是多么重要。

  中国航天员们在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秘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个人,然而浩瀚的太空未知的教育意义。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也要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教育事业。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学习,爱祖国,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日常的工作中也是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看了《天宫课堂》之后,我还去了解了我国航天的发展史,让我知道了,我国航天事业仍任重道远,仍需我辈英才为之努力,我辈之人的肩上重任。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太空更多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宇航员们“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也要克服种种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浩瀚宇宙充满夫知,人类对直理的探索永无止境,永攀科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始终饱含对太空的探索热情,坚定科技创新的信心,浩瀚星河中的“天宫”为广大青少年诼梦未知宝审,提升科学素养,增进爱国共识提供了新的科普课堂。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6年。66难奋进,66华秋实,中国航天人依靠自力更生的韧劲、锐意创新的闯劲,推动国家航天事业坚定迈进“跟跑”“领跑”的新时代。放飞“嫦娥”,取回月壤,实现揽月梦想;远送“天问”,遥控“祝融”,实现探火梦想:托举“神舟”“天宫”“天舟”“天和”,逐步实现飞天梦、步天梦、驻天梦,中国航天的圆梦之笔跨越数亿公里,把“中国红”挥洒在星河之中,成为播种科学种子的最好教材。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好奇宇宙、崇尚科学、热爱创新,中国的航天科技事、才能活力迸发、后劲十足。正是基于此,“天宫课堂”成为当下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最鲜活载体。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现场教学、天地互动中,青少年能够更加直观地从太空的“神奇之外”中感知科学魅力,在心中和下一颗爱科学的和子。

  在实时交流中,中小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祖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成就,感悟航天事业孕育出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进一步增进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激励他们志存高远,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天宣”将成为激励全国青少年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新课堂。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太空授课;如今,在“太空班”孩子心中播下的“航天种子”已经发芽开花,一批批新时代的航天人正不断涌现。现在,“天宫课堂”以更新,更高的创新平台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必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追光逐梦”的新种子,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培育更庞大的“后备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和谐的创新环境。

  “年少所爱,终将奔赴。”期待“天宫课堂”串联起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定脚步,铺就好中国青少年奔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路,点燃爱祖国、爱科学的“星星之火”,照亮祖国繁荣昌盛的新征程。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3

  4月20日那天吃完晚饭,我就和爸爸一起看电视,我听到电视里传来阵阵欢呼声,原来是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了。

  我想象着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宇航员。我穿着改良过的非常轻巧的宇航服,开着可以自动操控的宇宙飞船在各个星球间自由飞翔,完成工作任务。

  这个时候的飞船已经不再需要火箭发射,它可以自己加速冲出大气层直接飞向太空。这个时候的飞船也不再需要有载人与货运的区分,它可以自己装载着所有需要的物资一起起飞。

  我从地球上装好了植物种子,飞向月球,把它们送到了月球上的生活基地。人们在许多不同的星球建立了这样的生活基地,许多人们乘坐着宇宙飞船去那些地方生活,地球上人类过多的压力被解决了,地球的环境也变好了。我作为宇航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像现在的天舟一号一样,把需要的物资运去不同的地方……

  我正想着飞船要怎么操作,就听见妈妈叫我快点睡觉。原来是我做得一场白日梦,希望我的梦想可以早日变为现实。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你有一个梦,他有一个梦,我也有一个梦……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驾驶太空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因为我很崇拜杨利伟、景海鹏、翟志刚等航天英雄。他们勇敢而自信地登上太空飞船,飞向太空,探测宇宙空间,让人类更进一步地了解了宇宙,更进一步地掌握了航天科技。通过他们的努力,帮助我们国家一步步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如果长大后我真的成就了梦想,成为一名自豪的航天员,我将时刻期盼着踏上太空旅程的那一天。我将和伙伴们一起驾驶太空飞船穿越地球大气层,进入浩瀚的宇宙,进行勤劳细致的科学探索。我们将在完成对月球的探索考察后,再对火星、金星等太阳系的其他行星进行探索,甚至还会飞出太阳系,飞向银河系探索更多的星球。我们将会发现大量的有关宇宙的奥秘,比如黑洞、中子星、宇宙射线等等,甚至将会发现外星人,并和他们交流成为朋友呢。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觉得我的梦想很酷吧!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实现、很有挑战性的梦想,想实现必须付出巨大的、艰苦的努力。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是成为航天员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首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驾驭航天飞机,才能应对宇宙航行和探索中发生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其次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住失重、恶劣的自然环境等等对身体的考验。

  为了实现梦想,我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倍地刻苦学习,积累知识;也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当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也有崎岖和坎坷,但我相信,只要自己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就会距离实现我的航天梦越来越近!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5

  倒过时开始:三、二、一!火箭发射!

  每当我听到这个声音时,内心总会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

  航天事业已建立多年,人们一直向往着天空,盼望能向鸟儿一样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看看天上的世界。我的母亲从事航天事业,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航天事业是多么的伟大,我也成了众多盼望人中的一员。而现在,我要正式宣布:航天,我的梦想,让它扑进我的怀抱吧。

  记得母亲说过,第一个登上火箭,驾驶着它冲向宇宙的伟人是杨叔叔。我一直都很羡慕杨叔叔,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个个“飞”上天的人,他还是第一个让我们看到了地球母亲和宇宙有多么美丽。所以我也想像杨叔叔一样,让更多人了解太空。

  但是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从母亲那里得知,杨叔叔在火箭发射前,坐在火箭舱时,测得他的心跳一点儿也不快,他的脸上流露出的不是紧张,而是严肃。我听到时觉得不可能,他是是怎么控制住自己的,作力第一个登上天的人,他怎能不紧张?之后,我知道了。原来,杨叔叔训练时每一刻,每一秒都很认真,不马虎。所以我暗下决心,告诉自己,我要以杨叔叔为榜样,认认真真学习,做事,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最后,我想跟我的母亲说,您以前常问我:“你喜欢航天吗?你喜欢当航天员吗?”以前听到这样的问题时,我心里总是非常紧张,因为我想严肃地说,我很喜欢,但是我又担心自己做不好。现在我知道了,航天是伟大的事业,航天员很是伟大。只要我愿意努力,多多关注航天的相关知识,再凭借着我对航天的喜爱,我一定会有机会去探索充满好奇的宇宙。

  为了这个航天梦,我会努力的。

  三、二、一!发射!

  这一句振奋人心的声音,会促使我不断努力的。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6

  还记得小时候坐飞机时,总会望着机窗外的蓝天白云,内心充满了自豪,因为我终于飞上天了!长大以后才明白,这根本不算什么,宇宙飞船能带我们飞到浩瀚的宇宙,宇航员还能去月球玩呢!从此我便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宇航员。

  虽然成为一名宇航员对我来说,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有一天,我却梦到我变成了一名帅气的宇航员,与杨利伟叔叔一同登上了月球。那天我来到了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领取了小号宇航服后,便在杨利伟叔叔的带领下登上了飞船。飞船上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壁上的睡袋。因为空中没有重力,一躺就会漂起来,宇航员只能钻到睡袋里面挂着睡。很快倒数声响起,“10、9、8、7、6……”,只听“轰”的一声,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空了!我瞧着窗外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心情无比激动。总觉得广袤的太空美得惊心动魄,让人无法形容。经过两天的漫长旅行,我们终于到达了月球。我怀揣着兴奋的心情跑出了飞船。谁知月球的引力很小,我只是轻轻一跳,就已经打破了跳高的世界纪录。可是,还没玩多久,我就感觉到四肢无力。杨利伟叔叔告诉我:“这是受太空中压力影响,很正常的,习惯就好了。”我从来没想过,原来成为一名宇航员还要克服身体的各种不适,要习惯种种压力,还真是不容易啊!就在我大发感慨时,陨石探测仪忽然发出了“嘀——嘀——”的声音。杨利伟叔叔大喊道:“一颗陨石正向我们飞来,赶快进入月登车!”我们一上车,叔叔便以最快的速度发动了月登车。车子子弹似地刚冲出去,便听“轰”的一声,陨石砸落在刚才停车的位置。这时,我终于从梦中惊醒,吓出了一身冷汗。

  从梦中醒来,心头沉甸甸的。我忽然明白,作为一名宇航员还要时刻面对各种不可知的危险。于我而言,成为一名宇航员不再仅仅是帅气和好玩,更是意味着伟大和牺牲。此时,我对宇航员的敬意和成为一名宇航员的自豪感更是油然升起,我更加坚定地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带着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插到月球上。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7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我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完美的未来。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我期望自我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故事,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当英雄。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明白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我必须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还明白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之后,我还明白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十分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此刻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啊,航天,我的梦!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8

  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的挂在浩瀚的夜空,月光倾泻而下,给大地镀上了一层明亮的银光。我望着这轮明月,不禁想起古时候人们对于探索这个令人充满遐想的白月盘的憧憬,这个能在黑夜里照亮万物的星球,曾经让多少科学家为其奋斗一生,只是为了能了解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又最神秘的天体。

  如今,经过人类无限的努力,无限的奋斗之后,这个神秘的“白月盘”终于被世界所熟知,之前解不开的谜团被充满智慧的人们一一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许多科学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播撒在了航天事业,为祖国航天技术添砖加瓦。于是,中国科学家让“东方红”、“天宫”、“嫦娥”、“神舟”等飞船陆续飞向遥远的太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优秀的宇航员完成了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为祖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宇航员,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不断地造福着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望着这片茫茫星海,我想起了今年四月下旬学校组织的活动。著名的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和申行运大队长为我们讲解太空的奥秘,让我幻想着我也可以穿着宇航服,乘着飞船踏上神秘的月球,去探索这个虽然每天都能看见,但却非常陌生的老朋友,并且解开很多未解的谜团,为国家与人民做贡献。想到这,更加坚定了我的航天梦!

  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航天科技馆”,让我明白:火星,金星,木星……人类没有探索的星球还有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有月球。我想要探索它们,了解它们,从那里带来新的资源,新的能源,造福人类。

  又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又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当我将视线转向头顶上的那片星空时,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着耀眼的航天梦。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9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0

  在地球的上方看着属于中国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号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们就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随着宇航员们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后两节的阅读课中,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我学到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太空仓并不是特别大,但里面的设备很齐全,有跑步机,有厨房,厨房里还有冰箱,微波炉,还有工作的地方,睡觉的地方。王亚平老师也带我们一一参观了一番他们的太空舱,让我们感到太空舱是那么的神奇。

  太空上因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实验。最有意思的是成双像,一个倒立的像,还有一个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够漂浮起来,那么就能够轻易做成一个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让它变成一个水球,用针管将水球中的气泡吸出,等水球中再无水泡后,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个大气泡。这时你将会惊奇的发现,在刚刚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气泡,成了一个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虽然在物理上学过关于像的问题,但还真没见过这种奇妙的现象。

  在太空竟然连转身都与地球上的转身不同,在地球上我们能轻松自如的转身,但在太空上却不能,当你在太空上转身时,上体和下体转的方向一点也不同,转身时身体是拧到一块的,根本就转不了身,但如果一只胳膊打圈再转的话,就很容易转过去。

  我们不仅观看了有趣的实验室,还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识,就如宇航员的衣服是怎么样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仅能看小说,还能看电视,听音乐等等,根本不用担心会太无聊。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由我们来创建,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长大后和他们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让祖国像太空中那颗最闪耀的星一样,永远闪耀着光芒。让我们向宇航员致敬!向祖国致敬!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1

  一堂“太空授课”,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如果说此前和过去的载人航天器我们更多地骄傲于宏观上发射和运行回收的成功,那么我们现在骄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实验的细节上的生动美丽的展示,一堂太空课,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对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的影响。航天科技能够强国,能够振国威,能够带来民族凝聚力,这话过去也许有些抽象,但是,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学演示,会由衷地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进,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其次是对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影响。有趣的“太空授课”,让平时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变得生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一滴水珠中蕴含着几多科学的原理,一次航天员称重,蕴含了简便的科技应用,不仅让青少年兴趣盎然,也让成人观众更加喜欢科学,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难解,航天科技最终是为生活科技化服务的,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很有裨益。

  第三是对航天科技改变生活的影响。航天科技中蕴含了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极大推动民用科技的发展,数字温度表、干吃面、尿不湿、心脏泵和补充液体等等无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结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经广泛栽培,服务于人类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没。

  第四是对趣味教育的影响。相信看了这一堂“太空授课”,即使很不愿意学习科学知识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原来科学可以这样有趣,这样生动,这样实际,从水滴到失重的单摆运动,从陀螺的轴心运动规律到液体的张力和毛细现象等,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多些像“太空授课”这样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将学习科学知识从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业,更会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总之,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不能想当然,过去我们不少人以为航天员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蓝,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们知道了,航天员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学和科技永远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航天科技不仅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国梦脚踏实地,科技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3

  这天下午,我们看了一场关于航天教育的直播,印象深刻。直播开始,先是几个学生提出了问题。都是以“如果带某件东西去太空,它会不会怎样”来问的。我们班的每个同学也各想了一个问题,其中我的问题是“如果带水到太空里,它会变成什么形态”。带着疑问,我们继续看直播。

  现在镜头在地面课堂,先是介绍了待会要在太空做的实验:水膜张力实验和泡腾片实验,我比较期待泡腾片实验。然后介绍了神舟一号返回舱和天和核心舱,最后介绍并演示了组合体形成过程,非常形象、有趣。

  镜头转到“天宫课堂”,航天员带我们“参观”了天和核心舱。先是运动区,航天员看上去“胖胖的”,是因为太空这个环境,血液会往上流,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心血管功能下降。为了身体健康,宇航员会穿上企鹅服,用跑步机和自行车锻炼手脚。再是厨房区,太空的厨房功能也很齐全,还能吃到冷藏的新鲜苹果。然后是实验区,宇航员在这里做实验,还给我们看了在失重条件下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尤其是心肌细胞,一闪一闪地,很神奇。

  现在是我最感兴趣的环节:做实验。水膜张力实验开始,在太空里是失重的,所以水膜比较牢固,还可以加上很多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观察,我发现水球里呈现的是倒像,还有些扭曲。在水球中注入气泡,水球里会有一正一反两像。另一个是泡腾片实验,在刚才的水球里注入蓝色颜料,放入泡腾片。渐渐地,水球中出现了很多气泡。听亚平老师说,这个蓝水球就代表我们的地球。

  我还知道了许多有趣的知识。比如在太空站看到的太空是黑色的,一天可以看到十六次日出等。

  “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我是02,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我是03,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听着直播里的这些话,我也想用直播里的一句话结尾,“我们看你们出舱,感觉良好!”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4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微重力环境下会旋转翻转的扳手,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还知道了在失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如何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5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宫课堂”第三课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然后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航天员还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饮水、扳手是如何调头的,最后介绍了植物生长研究项目,进行这些”课程“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们还与在地面的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中我学到了更多的载人航天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变得更加强烈,非常感谢航天员们的科普。

  时至今日,天宫课堂已经开启了三次课程,它对于我们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宫课堂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为后续科学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崛起,从青少年热爱科学开始。所有梦想的萌发,都可能来自生命体验中一次微小的触动。天宫课堂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国家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整体质量等因素环环相扣。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6

  “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太空教师”,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四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这次天宫课堂中还将展示出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神奇设备,包括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7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学知识,再一次被科学的魅力所震撼,同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习,学习使我们强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理解航天事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新时代的青少年们,让我们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8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课堂第三课授课,孩子们看到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相同冲击作用下的振动表现、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以及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19

  梦想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润,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我一直有一个十分棒的梦想,那就是航天梦,我从小就听电视上讲航天员有多么伟大!可以上另一些星球去,观察上面那些星球上的洞穴,看看上面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那我要带回地球仔细观察。

  我希望我可以穿上太空服,戴上太空帽,到每个星球去,仔仔细细的系统的观察一遍,看看上面的陨石的样子。

  可是,航天员要通过各种太空测试才可以进去火箭,飞上太空,听说航天员进入宇航舱要把鼻子夹住,因为里面没有空气,说话也要靠打手势,听起来都太有趣了,还有,在太空如果要跑起步来,那是十分慢的,所以叫太空漫步。

  去年的暑假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去了北京的科技馆,走到航天馆的时候,立马吸引力我的注意力,我一步也不想往前走了。进入航天馆,第一眼看见的就是飞机和火箭,我和姐姐先进了飞行模拟器里面,坐在里面感受航天驾驶员的工作,摇摇晃晃的、晕晕的,各种仪器设备按键,应接不暇的映入眼帘。

  感受完飞机,我们又上了火箭,火箭门口排队的人很多,终于轮到我和姐姐进入火箭,进去之后,好像我们瞬间就变成了航天员,关上火箭的舱门,工作人员给我们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透过眼镜,我看到火箭一会变大一会变小,还有好多其他星球美丽的景色。下了火箭,我们还学习了很多与航天有关的知识。时间很快,我们的航天馆参观结束了,我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当一名航天员。

  我知道地球外有火星、水星、土星、天王星、闵王星等,地球在外星球看起来,就是一个蓝色的小点,因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海水,我奇怪为什么不是绿色小点,因为森林太少了。我要多多学习,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不可以没有自己的梦想,相信未来我的航天梦一定会实现。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0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三课就在今天上课了!本次的课程,还是由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授课,15时45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三课终于开播了。

  本次的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大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几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1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大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22

  前两天我跟爸爸去天津看望生病的哥哥,路上我闲得无聊,便对爸爸说:“我们中华民族在2008年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你给我讲讲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史吧”。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中华民族古代就有着‘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飞天的神话故事,但一直没有人尝试过。直到明代,一位叫万户的官员用48支火箭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叫人点火,一声巨响过后,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先驱,便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我听了,心想:“看来上天还真的不容易啊。”

  过了一会儿,爸爸接着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海外华人纷纷回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数钱学森了。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听说新中国成立了,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家人要离开美国,正在办手续,准备回国的时候,美国人硬说他是间谍,并以种种理由把他拘留起来。但最后钱学森还是摆脱了种种阻碍,毅然回到了祖国。”

  爸爸喝了口水,接着说:“1955年,钱学森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使我国的火箭从仿制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970年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精心研制下,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天空。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2003年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试验成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听完了爸爸的介绍,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航天事业不断的取得成功,这说明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同时我也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要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栋梁之才,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精选10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精选6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精选13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14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10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范文(精选9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6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观后感(通用13篇)10-13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通用13篇)10-13

天宫课堂直播第三课观后感(精选11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