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

时间:2022-10-13 12:03:56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 我要投稿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

  新版课程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环城小学数学组马上组织每个数学老师按年级组一起学习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是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更坚持问题导向,它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修订时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如调整学段划分,把一二年级划为一段,加强了学段中的幼小衔接,并在“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确保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也增强了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再如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建议,强调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教研作用,很好地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2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解后,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更加深刻,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即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结合史宁中教授的解读认真研读《新课标》,体会课标之“新”,积极适应、调整以便更好地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3

  通过学习马云鹏教授对新课标内容结构化分析,我深刻领会了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和现实意义。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视学科结构,以学科逻辑为主线,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马教授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注重强化课程内容前后结构化体系,体现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对其学科本质的理解,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4

  线上学习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老师对《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和理性精神。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关注核心素养,我觉得这个词国家教育部提的非常好,可是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我的课堂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一直在寻觅中……听讲座,看书,查资料,自己思考,可总是觉得理论与我的课堂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可如何走,我是迷茫的,众里寻她千百度,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突破口。

  直到今年4月21日,新课程标准的亮相,让我的期待多少有那么点的知足与欣喜,我特别感谢各位教育专家给予我的指导。尤其今天我看到了马云鹏教授的精彩讲座,真的很受益,很有收获。现在我来谈谈对于核心素养我的一丁点理解,不够深刻,但和之前对比确实有所进步。

  核心素养是在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时提出的,立德树人怎么落实,通过核心素养和课程融合两大途径。而核心素养是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如同一条珍珠项链中间的线,这条线是合一的。而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前我的理解和这10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关,和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有关,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有关。总之,核心素养在我心里是散的,可这次新的课改一出,似乎把我这些散的理解一下子串起来了,其中在学习新课标中以下三句话非常关键,我摘录了部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了出来,不妥之处我们一起学习。

  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大多体现在数学抽象中。

  这句话我首先关注的是,什么是数学眼光。我个人觉得就是老师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在众多感性材料中,关注共性的,然后要有抽象的思想。比如周长,其实数学本质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那孩子的数学眼光一定要关注在长度这个数学本质上,而不是面积或者物体的颜色。看各种物体,我们的数学眼光就是从众多图形中,不管什么颜色或者形状,大小,我们要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比如我们分类时,是按照扣子的形状来分的,那就引导孩子只看扣子是正方形还是圆形,不关注扣眼的数量。如果是按扣眼的数量来分,此时我们的数学眼光就是有几个扣眼,而不是扣子是圆形还是正方形,我个人觉得这大概有点数学眼光的味道。课标中的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其实最终落脚点就是数学抽象。带着数学的眼光先观察,后想象,再抽象,最后达到创新。所以概念教学,以及我们的几何图形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有意识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展孩子的数学抽象思想。

  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大多体现在数学推理中。

  我们的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有个思维框架,那到底培养孩子怎样的思维,孩子的思维有哪些呢?思维的体现我个人觉得就得依靠推理能力来体现,推理能力小学数学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就是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推出结论,而演绎推理就是反过来证明。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掌握了其方法,就可以直接推理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习比的性质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类比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类比推理也属于合情推理的一种方式。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推理能力中的一个“一”,什么是“一”,我觉得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这个一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进行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中,要求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计数单位才可以相加减,所以推理出小数加减法计算就要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计算就要通分,其实就是相同数位或者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进行相加减,这个思维打打开了,孩子们学起来才会很轻松有深度。

  三、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大多体现在数学模型中。

  数学语言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语言就是用来交流和表达的,那么数学语言也是同样的功能,用于表达,描述以及沟通,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靠什么来联系,感悟数学价值。那就是数学模型,要求学生学会对于数学模型的描述,比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体积,速度,正反比例等的描述,其实都已经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对于数学模型的描述,比如周长,物体一周的长度或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因为已经通过数学建模,对这个模型进行描述,所以语言要求很严谨。

  这样的三句话,将小学数学的三大主要数学思想,抽象,推理与模型串了起来,非常明晰,值得反复理解,反复体会,并尝试用在自己的课堂,理解后,确实有种蓦然回首在思考的感觉。以上是我对2022新课标中涉及核心素养的一点点理解。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6

  研读2022年的新课标和聆听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落实“双减”政策。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习抓好加强外,还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7

  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变革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它贯穿所有学科的课标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注意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了解到:

  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课程标准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

  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掌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8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业质量,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那肯定也是我们设计课堂活动和作业的依据了。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作业负担较重,为什么重呢?一是多,小学生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二是滥,各种名目繁多的练习册和测试卷充斥着学校周围;三是烂,大部分题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会引起学生学习质量质的变化,无非就是熟练而已。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对其中的三句话细细品味。

  第一句是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素养主要是蕴含在“四基”的形成过程中,而天天的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中,做教师的是否考虑过哪些活动或者作业是发展了学生的“四基”,如果我们的作业中都没有,那再多的作业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前一段时间专门谈过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呢?这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着重考虑的,看看目前的中高考,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那么紧密,我们也应该提高这个意识。

  第三句话是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这句话中提出了学生经验的积累,以及学习数学的习惯,这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现在的教材,缺失了这些,下学期的教学中,用旧教材需要教师丰富课程,增加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学业质量的要求。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9

  5月8日下午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在数学组办公室集体参加了线上《中招数学备考会》。5月10日下午分年级组进行了集体再学习再讨论,老师们都分别积极发表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现将九年级备课组讨论心得总结如下:

  1、根据专家建议认真做了20xx年的中招试题,认识体会中招试题的经典题型。特别是新手老师收获非常大,感觉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方向,针对指导目前数学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在复习方面有了新的思路——以经典题型为模型,反复练习和研究,练熟吃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近几年的中招试题稳中有变,大趋势是去掉套路化,更简单,少算多思。按这个思路,我们首先在心理上是欣慰的,但在战略上是不可藐视的。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更应该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几个为什么,多几个再思考。回归课本的定理、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来源,总结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3、中招数学近几年的总字数一直在增加,20xx年已经突破3000字,学生能够有效读取信息非常关键,这明显考察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学生这一方面的的能力,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接下来的复习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梳理重点,引领总结,学生模仿,反复练习,形成思路。

  4、专题复习还是非常必要的。专题复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模型,应用模型的意识。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并且在做题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另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形成自己的知识链,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离不开数学文化,数学本身是高度的概括,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定是曲折的生动的,如果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些过程,就能吸引学生产生好奇心,让他们对数学有新的认识。把学生有效的从枯燥的数学课堂中解救出来,让学习变的事半功倍。

  6、坚决避免题海战术,虽然它也有一定的好处,熟能生巧,但也能熟而生厌,熟而生笨,熟而只看片面,从而产生更加可怕的结果。为了避免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数学教学需要适度开放,注重思维培养,灵活多变,创新发展。

  总之,在深入研究复习备考策略的同时,还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训练和指导,把复习备考工作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明确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对策,逐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0

  本次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标培训会,从今年4月底以来,教育部就颁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现分享下这几天的感受: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我们在强调的话题,以前我们提到“核心素养”,可能只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6个方面。通过2天专业课程老师的讲解,我明白现在核心素养是要学生参与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例如:徐斌艳老师所分享的一个神奇的杠秤的案例:

  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中体会真正的核心素养,在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在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解释数学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而解决问题后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这个案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这也是我们现在教学中要真正落实的。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是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像上面的所举的杠秤的例子,其实也就凸显了学科融合的理念,将物理中的杠杆原理通过数学的函数模型的思想来解决。日后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旧设计出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也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思考的一个重点方向。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手段不仅仅限于考试,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形式等,既要关注学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像徐斌艳老师所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表来评价学生。

  也可以通过开放式反思日记,让学生在经历项目活动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在数学知识等各方面的收获。甚至我们在布置的作业也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评价学生。像章建跃老师在讲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时给学生布置的这份作业(见下图)不仅仅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写几道四边形的题目,而是让我们的学生上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通过本题让学生切切实实在体会数学,感受数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鼓励学生与同伴多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把思想表达清楚,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我们老师更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好每一位学生。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其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工作的遇到的难题,有了解决的方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一进步的了解,以及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有了明确的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自己学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创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帮助学生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1

  小学生数学核思维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课堂没有挑战性,缺乏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单一、低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清华大学早在20xx年就提出了“挑战性学习课程”,力图通过有趣的、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运用综合知识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挑战自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在不同课型中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用包容性、生长性、实效性、自主性的学习任务助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新授课里创情境,任务展现包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一问一答”的模式,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在听中学,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验中自发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搭配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学生起床之后搭配衣服的情境,学生根据所给的衣服进行搭配。学生所搭配的衣服有的是无序的,存在重复或者遗漏现象;有的学生搭配的衣服是有序的,但是方法不同,有复杂的画图法、文字列举法,也有同学使用了连线法或者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列举。

  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所呈现出的解决方法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展开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生成性材料,也为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复习课里设核心,任务呈现生长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对未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结构。通过完成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发散思维,促进自身对问题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元,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设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总复习》这一课时,笔者提供每个小组一张A4纸,让学生利用卷一卷、折一折的方式创造出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出他们所折出来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公式。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都是底面周长x高、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x高。

  教师正是通过设计生长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延伸到未知的领域,启发学生进行更广阔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三、活动课里出成果,任务蕴含实效性

  教师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能让他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获得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需要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思考。设计蕴含实效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让学习更加的具有深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促进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例如在《巧用三角板画角》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画角-拼角的教学活动,并在拼角的过程中找到运用三角板能直接画出来的角的度数的规律——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画出来。在教学时,学生活动的兴趣浓厚,在探索利用三角板画角的过程中,将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样一个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目标非常明确的任务,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的实效性。

  四、讲评课里激兴趣,任务凸显自主性

  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学习材料,并通过变化这些材料,使数学知识展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具有创新性的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不是改变知识本质,而是改变其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设计《长方体的体积的练习》中,笔者利用题组的方式针对易错题进行讲解。学生对于“一个用石头砌成的长方体花坛,从外面量长12分米,宽10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满泥土,已知石块的厚度是0。5分米。这个花坛一共要填泥土多少立方米?”这种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出错,因为学生不理解花坛里面的长宽高到底是多少。针对这个题目,我在讲解时,采用了题组形式,出示三个问题相同,但由于实物构造的差异,出现长宽高不同的算法。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橡皮泥建立实物模型——讨论长宽高算法——列式解答——小组汇报这四个步骤,将本题理解透彻。这一任务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推动学生不断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好帮手。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挑战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最终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2

  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此次阅读使我受益颇深。作为一名正在任教的一年级新进数学老师,我有以下的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就第一学段而言,在数与代数方面,与2011年版本相比较新增了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更能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学业要求上,对于第一学段,新增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对此,我最大的感悟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是新课标在对学段的划分上,也作出了改变。第一学段由原来的1-3年级改为1-2年级。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尤为重要,作为一位第一学段的任教老师,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新课标要求,应当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时期所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在日常教学中,我能发现不同学生对于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源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经验。我应当去设定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感受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也要感受之间的区别。

  三是关于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我最大的感悟是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的间检测,更要求能够通过操作、游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是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数学专用软件等教学工具开展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有趣化,例如,运用希沃白板设定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口算类小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更能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回答问题的兴趣,还可以建立家校联系。

  面对课程标准的新改革,我发现需要我去学习的还有很多,我必须多动脑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再继续学习,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3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长方形面积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条形统计图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学习折线统计图。心理学家比格曾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的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知识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新问题或新情境中应用知识,产生预期的变化,达到触类旁通。为此,在自育学习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正向迁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一、根据教材合理选取、编排学习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选取编排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前后延伸,排除干扰,以利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合理编排学习材料,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自己观察微课中图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动画过程,然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供知识迁移,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遵循知识迁移的心理学规律设计学习环节,突破学习难点

  青少年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不再惧怕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三、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简易方程时,学生会遇到多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盲目学习记忆效果差,也影响以后更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于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例题归纳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几类题型,例7是一步方程应用题、例8是两步方程应用题、例9是连设问题、例10是相遇问题。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先明确题目属于哪一类,再解答,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快,知识形成体系、学会概括学习内容,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应用比较教学法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对相关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自育学习效率。例如,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比较,延伸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安排连续两问应用题,这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了基础性的准备。连续两问应用题是由两个一步应用题构成的,且它的第二问只给出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需要从前面的问题中去找,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连贯的思考,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将连续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相比较,从结构形式到条件到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连续两问应用题,学生解答第一问不成问题;解答第二问时,要引导学生对一步应用题进行分析,要求对一个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条件,而第二问中,只有一个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缺少什么条件呢?可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另一个条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新的解应用题方法。

  五、灵活利用变式,拓展学生思路

  数学问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问题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内容之中,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自育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变式拓展思维,形成知识迁移,从而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小学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桃子,她带来两盒桃子,小猴打开一盒(4个桃子),师问:怎样分才能公平?接着分第二盒,(8个)(没打开),师还是问;要分得公平,怎样分?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桃子数量不一样,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接着老师又出示12个桃子,你能从图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在这个片断中,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四分之一,老师变换非本质性属性,让学生分4个桃子,8个桃子,12个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如果仅以某种位置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较狭窄,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变式,将各种不同位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变式的练习更为重要。因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高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看到倾斜的线段就不认得是高,常常画高时总要垂直水平方向,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高的位置应是不同的,使学生对“高”的概念有本质的认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凭着学习课本的初步感知说一说、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后课件出示标准的三角形的高。紧接着再出现将标准的高的三角形进行90度旋转、135度旋转、150度旋转、175度旋转、180度旋转、360度旋转。每旋转一点都问:现在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还是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在这些变式高的出现和观察之中,学生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即高的本质: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线的方向在变,垂直于底没有变。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新的教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学会利用掌握的旧的知识来轻松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框架,知识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归纳知识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4

  近期在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22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让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比如:明确了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段目标是认识20以内的数,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地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此细化的要求,我们就不用担心说学龄前在家不学数学,上小学以后就跟不上啦。学前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有指挥棒了,该怎么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不用怎么焦虑了。同时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三、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在实践运用方面难度提升

  新课标把对部分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学习,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升。2022年对于五到六年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2011年对于七到九年级的要求。一句话总结就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少了,但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如何串联,乃至于题目的表述,你是不是能看懂,就成为了未来拉开差距的地方。很多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顾刷题的孩子很多基本生活常识是缺失的,那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所以2022年的数学课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小结。

  以上是我对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步解读,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更加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必须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文化,新知识。工作上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又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5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我认为教学改进的秘诀是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理论。让教学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数学学科“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细分到“三会”的字里行间。

  二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改革,2022年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一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是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的,也就是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对‘双减政策’最直接的呼应。2022年老课标对于学生所学内容的表现如何评价?是这样说的,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活动,我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感到确实还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我只有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16

  暑假有幸参加了晋中市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国内知名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特别是史宁中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同时史宁中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记得曾经听过吴正宪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史宁中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史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数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得】相关文章: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总结11-25

小学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总结01-04

关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馈问题的整改方案08-15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日学校教学工作总结11-05

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总结01-22

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总结范文(通用8篇)04-15

义务教育监测心得范文(精选9篇)10-13

初级中学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整改工作总结(精选8篇)08-30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心得体会(精选12篇)09-28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