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

时间:2022-02-23 18:05:32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 我要投稿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

  测绘研究的内容

  测绘学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状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理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学科。又称测量学。它包括测量和制图两项主要内容。测绘学在经济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地图,供规划和管理使用。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等建设中,必须进行控制测量、矿山测量、路线测量和绘制地形图,供地质普查和各种建筑物设计施工用。在军事上需要军用地图,供行军、作战用,还要有精确的地心坐标和地球重力场数据,以确保远程武器精确命中目标。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

  测绘字面理解为测量和绘图,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下面小编收集了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供大家参考!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1

  1、任务接收

  1.1项目负责人在接受任务后,应对所递交资料进行签收、存档;

  1.2明确任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作业工期。

  2作业准备

  2.1.收集和熟悉资料。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对缺失的资料及时与建设单位联系(发工作联系函);

  2.2.项目负责人应提前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控制点,控制点应提供3个以上,以便测量工作顺利开展;

  2.3.编制技术方案和工期计划。针对项目难易程度及工程量大小,编制技术方案和时间计划表;

  2.4.根据设计图纸将测区范围坐标标注清楚,导入测量仪器和奥维地图中,有利于掌握测区情况,节约外业工作时间;

  2.5.项目负责人安排专人准备外业工具,其中包括:测量仪器、脚架、钢尺、红漆、无人机、对讲机、电池充电器等。要保证测量仪器作业处于完好状态,能够正常工作。若当天仪器电池不能满足测量要求时,应将已用完的电池及时充电,保证当天能够连续作业;

  2.6.项目负责人在熟悉完资料后,向部门经理汇报和递交技术方案,以便部门经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安排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外业数据采集

  3.1、现场技术交底

  到达项目现场后,项目负责人应对委托单位及参建各方对我公司测量的流程及需要配合的事项进行技术交底,具体如下:

  3.1.1.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应有相关单位签字、盖章,若无相关单位签字盖章的,当天参建各方应在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上签字确认,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点位应与现场实际位置相对应;

  3.1.2.实际测量时,各参建单位应共同参加,并对现场测量的数据当天导出签字确认;

  3.1.3.同建设单位共同约定工程量计算规则。如:场平土石方采用方格网法计算网格大小,道路土石方采用横断面法的断面间距大小。项目负责人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并要求各参与方签字确认;

  3.1.4.在跟踪测量中,告知各参建单位在关键节点提前通知我单位进行测量,例如有些项目土石方分类计算的,在土方开挖完成后要进行石方量测量;土方超运的应对超运部分土方量测量;综合管网及隐蔽工程沟槽基坑开挖完成后应进行沟槽验槽等。

  3.2、控制点复核

  应对建设单位的控制点进行复核,利用已知两个控制点计算参数,通过第三个控制点进行复核,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3、图根控制

  3.3.1.图根点可以采用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和RTK布设,可同级附合一次。

  A)图根选点要选择易通视,并且避开人群密集、不宜观测地段,且周围无强磁场和反光物。图根点要打入木桩或地钉作为标记,尽量避免只画红漆的情况出现,软土地木桩应选布设在稳定、开阔、好架仪器的地方。

  B)测站人员首先架设仪器,严格对中、整平;然后检查已知点间的距离。

  C)摆站时间长的测站要经常检核零方向,若归零超限立即重测。

  D)图根控制一般宜采用三连架方式施测,前视一条线方向上严禁同时架2个不同距离的棱镜。前视、后视基座应严格的对中,整平、架设棱镜;若是对中架,气泡要居中;仪器高和棱镜高采用小钢尺量至毫米。棱镜架设后,要注意安全,严禁离人。

  E)搬站时,检查脚架螺旋是否连接好,主机水平制动螺旋、垂直制动螺旋要松开。

  F)支导线观测时要照准花杆根部,传递高程时要返测垂直角,跑棱镜人员支点时要用小钢尺量棱镜高至毫米;设站后必须首先观测导线点和支点。

  H)测量时,若三脚架移动了要及时提出,进行重测。

  3.3.2.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准,平坦地区图根点密度不宜低于下表规定,复杂地区要加大密度。依照《城市测量规范》CJJ8-99P124表8-2-1。

  3.4、碎部点采集

  在控制点上架设仪器,应严格的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水准管气泡不应超过1格。先定向,然后观测地物点,当观测点较多时,中途要进行归零检查,若归零差大于1分,该段观测数据甚至该测站立即重测。

  3.4.1.采集地物点时棱镜前后左右应改正,标杆应竖直,保证碎部点精度。地物采集时必须绘制草图,采集不同地物点时要输入编码,以便于内业数据处理;

  3.4.2测量人员要熟悉规范要求,掌握好地形地物取舍标准。太细没有必要,还增加图面负担;过于宽松又达不到规范要求;应根据现场地形变化测量有效点。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坎、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1)各类建(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居民区可根据测图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对测绘内容和取舍范围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可不测。建(构)筑物宜用其外轮廓表示,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当建(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1:500比例尺图上小于lmm或在其他比例尺图上小于0.5mm时,可用直线连接;

  2)独立性地物的测绘,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3)管线转角部分,均应实测。线路密集部分或居民区的低压电力线和通信线,可选择主干线测绘;当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择其主要表示;

  4)交通及附属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1:2000及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适当舍去车站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小路可选择测绘;

  5)水系及附属设施,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lmm时,可用单线表示;

  6)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他地貌,可用相应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

  7)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农业用地的测绘按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等进行区分,并配置相应符号;

  (2)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只绘线状地物符号;

  (3)梯田坎的坡面投影宽度在地形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l: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在其他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5mm时或坎高小于基本等高距的1/2时,可适当取舍;

  (4)稻田应测出田间的代表性高程,当田埂宽在地形图上小于lmm时,可用单线表示;

  8)地形图上各种名称的注记,应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

  3.4.3每天采集完成后须留有一定时间进行巡视和检查,查看采集点是否到位,避免少测或漏测。若出现少测或漏测的情况,第二天要进行补测,以保证测量成果的完整、准确。

  3.5、其它注意事项

  3.5.1.项目负责人要组织好人员,合理安排工作,保证工作按计划进行;

  3.5.2.测量数据应当及时导出,各参建单位签字确认;

  3.5.3.野外作业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及仪器设备的安全;

  3.5.4.野外作业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将仪器擦拭干净,所有旋钮、构件复位后装箱,箱体应锁紧;在离开现场时检查仪器数量是否齐全;

  3.5.5.回到公司后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有电池进行充电,仪器应整齐摆放在指定位置;

  3.5.6.野外作业人员应准备安全用具,主要包括:防虫、防风、防咬。

  4、内业处理

  4.1.计算机只能在密码状态才能共享,保证资料的安全、可靠;

  4.2.外业采集结束后,及时将采集数据从测量仪器中导入计算机,测量数据应保密管理,不能对外传输;

  4.3.导入计算机的数据,应及时绘制成图。在计算机绘图时,应采取‘点’捕捉模式,避免绘图误差产生;

  4.4.内业编辑完成后打印一套纸图进行外业巡视,对漏绘、错绘及误差较大的点必须加以处理,保证成图质量;

  4.5.工程量计算。工程量计算应根据项目不同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工程量计算更符合实际:

  4.5.1场地平整工程宜采用方格网法计算,方格网间距若无特殊要求的,应同设计网格间距大小计算(一般采用10*10m),除特殊面积较小的场地可适当调整;

  4.5.2道路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宜采用断面法计算,断面间距一般按20m,曲线段等特殊地段应加密;

  4.5.3工程量计算应有相应数据链支撑,计算底稿及辅助工作应保留完整。

  4.6.报告整理

  A)报告的内容包括:作业说明、控制点成果表、导线略图、成果表、观测手簿等,按一定的顺序整理。

  B)说明中除说明作业目的、测区情况、采用的控制点、图幅号、作业仪器等外,应对该次作业的特殊情况加以说明。说明必须真实记录作业过程、遇到问题及处理措施,并具有可追索性。

  C)整理手簿,在手簿封面上填写有关的内容,如:测区、地点、委托单位、作业者、时间、天气等。

  D)手簿装订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签名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装订顺序是否正确等。

  4.6.项目负责人完成数据处理后应严格按照公司内部三级复核机制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按公司要求出具成果,并装订成册。

  5.成果提交

  5.1对外提交测量成果(详见后附模板)

  5.2内部测量成果存档

  1)控制点成果文件(签字)

  2)测量数据文件(签字)

  3)测量报告书

  4)项目技术方案

  5)项目三级复核表

  6)其他存档资料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2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广泛收集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图资料。

  (1)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成果表、点之记、展点图、路线图、计算说明和技术总结等。收集资料时要查明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平高系统、施测等级和成果的精度评定。

  成果精度指三角网的高程、测角、点位、最弱边、相对点位中误差;

  水准路线中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和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等。

  (2)收集的地形图资料包括测区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专业用图,主要查明地图的比例尺、施测年代、作业单位、依据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成图质量等。

  (3)如果收集到的控制资料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不一致,则应收集、整理这些不同系统间的换算关系。

  1.2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监理)文件中有关测量专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3准备相应的规范:《国家三角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PS测量规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1.4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例如了解冻土深度,用以考虑埋石深度;最大风力,以考虑觇标的结构;雾季、雨季和风季的起止时间,封冻和解冻时间,以确定适宜的作业月份。

  2.现场踏勘

  携带收集到的测区地形图、控制展点图、点之记等资料到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原有的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的位置,了解觇标、标石和标志的现状,其造标埋石的质量,以便决定有无利用价值。

  2.2原有地形图是否与现有地物、地貌相一致,着重踏勘增加了哪些建筑物,为控制网图上设计做准备。

  2.3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高程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4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并编写踏勘报告。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施工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和监理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最佳布网方案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建设项目的名称、工程规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已有资料的分析、评价和利用:说明已有资料的作业单位、施测年代、采用的技术依据和选用的基准;分析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出利用的可能性。

  3.1.4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采用的平面基准、等级划分以及各网点或导线点的点号、位置、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与联测方案;初步确定的觇标高度与类型、标石的类型与埋设要求;观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

  3.1.5高程控制:说明采用的高程基准及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连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

  3.1.6内业计算:

  外业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定的起算数据及其评价,选用的计算数学模型,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3.2控制测量技术设计过程如下:

  3.2.1已有控制网成果的精度分析,必要时实测部分角度和边长,掌握起算数据的精度情况。

  3.2.2根据控制网的用途、工程规模、类型及建筑布置、精度要求来确定控制网的等级;根据测区地形、起算点情况及使用的仪器设备来确定控制网的类型。平面控制可采用三角测量、边角组合测量、导线测量和GPS测量。高程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线路或结点网。

  3.3控制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网方案,利用测区地形地物特点在图上设计出一个图形结构强的网。

  3.3.1三角网(或边角网)对点位的要求:

  (1)图形结构好,边长适中,传距角大于20。

  (2)是制高点,山尖上或高建筑物上,视野开阔,便于加密。

  (3)视线高出或旁离障碍物1.5米。

  (4)能埋建牢固的测量标志,且能长期保存。

  (5)充分利用测区内原有的旧点,以节省开支。

  (6)为了安全,点位要离开公路、铁路、高压线等危险源。

  3.3.2图上设计步骤:

  (1)利用工程整体平面布置图展绘已有控制测量网点。

  (2)按照保证精度,方便施工和测量的原则布设施工控制测量网点。

  (3)判断和检查点间通视情况。

  (4)估算控制网的精度。

  (5)拟定三角高程起算点及水准联测路线。

  3.4控制网优化设计

  先提出多种布网方案,测角网、测边网、导线网、边角组合网以及测哪些边、测哪些角等,根据网形和各点近似坐标,利用计算程序进行精度估算,优选出点位中误差最小,相对点位中误差在重要方向上的分量最小,而观测工作量最小的方案。

  3.5根据对测区情况的调查和图上设计的结果,写出文字说明,整理各种数据、图表,并拟定作业计划。

  3.6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审核

  4.检校仪器

  按规范要求在控制测量作业前对准备使用的仪器和配套的器具进行检定和校准。

  二、埋建测量标志

  1.选点

  选点是把图上设计的点位落实到实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边角网点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视线要避开障碍物。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点要考虑到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要便于放样。

  GPS网的选点不要求相连的边都通视,但为了使用常规仪器测量时能够后视和检核,每点至少有两个点与它通视。同时要求地势开阔,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2.建标

  2.1施工测量的首级控制点和要长期保存的各级控制点应埋设具有强制归 心装置砼标墩或钢架标墩;其它平面控制点可埋设地面标石或地面标志。

  2.2砼标墩埋标过程:实地标定点位;挖基坑及浇筑标墩基础平台;立模板,树钢筋,浇混凝土,固定不锈钢标盘;外观整饰编号;加保护装置。

  2.3钢架标墩埋设过程:实地标定点位;挖基坑及浇筑坑底水平层;树立加工好的钢架标;浇筑混凝土;刷防锈柒;加保护装置。

  2.4埋设地面标石是将灌制好的嵌有金属中心标志的标石浇筑埋设于地面,其过程是:挖基坑,坑底要整平夯实,再填砂石捣固,浇底层混凝土树标石并浇筑混凝土。在基岩层上或坚硬的混凝土路面上,可以直接钻孔,将刻有中心标志的胀锚螺栓打入孔内。

  2.5标墩埋好后要稳定至少15天才能开始观测。

  三、经纬仪角度观测

  1.观测注意事项

  1.1角度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观测应在成象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象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

  1.2观测前应凉置仪器30分钟,让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后才能开始观测。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得受日光直接照射;

  1.3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紧;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精确照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1.4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当偏移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1.5观测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成果应做到记录真实,字迹工整,注记明确,观测要求及各项限差均应符合规范规定。

  1.6观测完后,应立即检查记录,计算各项观测误差是否在限差范围内,确认全部符合规定限差方可离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与重测。

  1.7用电子手簿记录时,软件必须是经过鉴定且经总工程师批准使用的。

  2.角度观测前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观测计划、人员分工、作业技术规范。

  (2)观测设备:经纬仪、连接螺丝、脚架(有强制对中观测墩的不要脚架)

  (3)照准设备:照准杆或觇牌、基座、脚架(有强制对中观测墩的不要脚架)。

  (4)通讯及交通工具:对讲机或无线电话、车辆。

  (5)辅助工具:小钢尺、温度计、气压表、计算器、测伞。

  (6)记录工具:记录本、电子手簿、笔等

  3.一个测站上观测工作顺序

  3.1安置经纬仪

  (1)先将脚架安放在测站上,使脚架头大致水平,脚架头中心大致对准测站中心;把仪器固定在脚架上,移动脚架的两个脚,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大致重合;

  (2)通过升降脚架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松开仪器连接螺丝,移动仪器,使地面测站标志中心与对中器中心精确重合,拧紧连接螺丝。

  (3)用仪器脚螺旋精确整平仪器:先将长水准管与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这两个脚螺旋使水泡居中;再使长水准管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方向,调整第三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以上对中、整平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直到精确对中,且旋转照准部在各个方向上,长水准管气泡居中。在强制对中观测墩上安置仪器时,没有(1)、(2)步骤。

  3.2根据观测方案,利用技术设计或选点略图寻找并识别各观测目标;

  3.3量取仪器高度、觇标高度(注意量取的位置)、温度、气压。

  3.4观测

  角度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步骤如下:

  (1)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第一方向),按观测度盘表配置好度盘和测微器位置;

  (2)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定度、分和光学测微器读数两次(重合两次、读两次数);

  (3)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1方向,读定度、分和光学测微器读数两次。继续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观测2、3、4……N方向,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以上观测为上半测回。

  (4)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读数(重合两次、读数两次)。

  (5)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N……3、2、1观测至零方向。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当方向数小于四个时,可不闭合至零方向。

  3.5记录检查,如有需要重测(或补测)的,应马上重(补)测。重测注意事项如下:

  (1)重测一般应在基本测回(即规定的全部测回)完成以后,对全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取舍,并尽可能分析出影响质量的原因后再进行。切忌不加分析,片面地、盲目地追求观测成果的表面上合格,以致最后得不到良好的结果。

  (2)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错记错、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以及其它原因未测完的测回,都可以立即重测,并不算重测的测回数。

  (3)一测回中2C互差超限或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超限时,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与原测回相同)。因测回互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2C值最大和最小的测回。

  (4)一测回中超限的方向数大于测站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整个测回。

  (5)若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则应重测整个测回。

  (6)在一个测站上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测站上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全部测回。

  (7)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都要汇总于记簿中,每一测回只取一份合格成果。

  3.6通知镜站,仪器装箱,清点物品,搬站。

  4.内业

  4.1检查记录:水平角观测原始记录除记录员现场100%检查外,内业必须由第二检查者100%检查。

  4.2测站平差:

  (1)计算每个方向各个测回的方向值的平差值,即各测回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

  (2)计算一测回观测方向中误差:

  (3)计算测站平差值中误差:

  四、测距仪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有测距仪配经纬仪、全站仪两种情况。测距原理、方法和要求是一样的。

  1.测距注意事项

  (1)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以减小折光影响。

  (2)测线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窗等)和较宽水面上空。

  (3)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应离开高压线5m以外。

  (4)测距时避免背景部分有反光物体。

  (5)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观测,雾、雨、雪天气不宜观测。

  (6)避免爆晒、淋湿仪器,严禁照准头对向太阳。

  (7)测站、镜站不准离人;手机、对讲机应远离测线使用。

  (8)同时测量干湿温度、气压。

  (9)仪器高和棱镜高的量取位置一定要正确。仪器高是标面至测距仪示高点的高度;棱镜高是标面与棱镜中心(镜框上有标志线)的高度,不是测垂直角(或天顶距)照准的觇牌标志线的高度。

  2.测距仪测量距离(经纬仪同时测垂直角或天顶距)操作

  (1)将经纬仪安置于测站上,对中、整平;将测距头安置在经纬仪上;连接电源;

  (2)将反射镜置于镜站上,对中、整平;

  (3)分别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并记入手簿。

  (4)分别读记测站、镜站的测前温度、气压;

  (5)测距仪瞄准反射镜,启动测距仪电源,使仪器达到正常工作状态,按测距键,测量、读数、记录斜距2个测回,每测回4次读数。(最好同时测记平距和高差,用于检核计算)

  (6)关闭测距仪,把测距仪从经纬仪上取下(注意不要碰动经纬仪)。

  (7)分别读记测站、镜站的测后温度、气压。

  (8)经纬仪照准觇牌标志线,盘左(或盘右)位置用中丝法测记4个上半测回的垂直角(或天顶距)。

  (9)经纬仪盘右(或盘左)照准觇牌标志线,测记垂直角的4个下半测回。

  (10)如果有多个方向需要测距、测垂直角、或者水平角,应先测完所有方向、所有测回盘左、盘右的水平角、垂直角,再装上测距仪进行测距。先测距再测角也是可以的,只是不能在测角过程中装卸测距仪。

  (11)检查记录,本站结束。

  3.边长改算

  (1)检查外业记录,摘抄计算数据。

  (2)气象改正:不同厂家的仪器因波长不同而气象改正公式略有不同,计算时应注意查阅仪器说明书。如DI2002测距仪气象改正系数为:

  (3)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经过气象、加、乘常数改正后斜距为:xx

  (4)倾斜改正:

  用天顶距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xx,α是天顶距;

  用立角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xx,β是立角;f是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系数;ρ″=206265;K是大气垂直折光系数;R是地球曲率半径;

  用高差和改正后的斜距计算平距:xx

  (5)投影改正: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投影,一般是投影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投影后的平距为:xx;式中:HM是测站、镜站平均高程;R=6367940.31米(地球曲率半径);H0投影面高程。

  (6)平均平距:计算出往、返测改后距离的中数。

  五.全站仪测量

  全站仪用于控制测量,可以将测水平角、立角、斜距一次进行。同时还可以测量平距、高差用来检核计算,在已知点上还可以测量各观测点的坐标作为平差中的近似坐标。全站仪测角除读数外,与经纬仪测量的操作程序和限差要求一样,全站仪测距与测距仪相同。但是全站仪测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全站仪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1)用于控制测量的全站仪的精度要达到相应等级控制测量的要求。

  (2)测量前要对仪器按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出发前要检查仪器电池的电量。

  (3)必须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反射棱镜测距。

  (4)在等级控制测量中,不能使用气象、倾斜、常数的自动改正功能,应把这些功能关闭,而在测量数据中人工逐项改正。

  (5)测量前要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设置,如角度、距离、气压、温度的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垂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可提前设置好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再改动。

  (6)手工记录以便检核各项限差,内存记录用作对照检查。

  2.测量操作

  (1)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激光对中、电子整平时要先启动仪器),量记仪器高。

  (2)在各镜站上安置棱镜,对中、整平,量记棱镜高,镜面对向测站。

  (3)打开全站仪电源,上下转动望远镜、水平旋转仪器进行初始化,设置为角度测量状态。

  (4)测站、各镜站分别读记测前气压、温度。

  (5)盘左望远镜十字丝照准1号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水平方向设置为00′0″,读记水平角、天顶距,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6)盘左依次照准2…N号方向,同法测记。

  (7)盘右望远镜十字丝照准N号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读记水平角、天顶距,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8)盘右依次照准N-1…1号方向,同法测记。

  (9)测站、各镜站分别读记测后气压、温度。

  (10)上面(4)~(9)为第一个测回的观测,照准第1方向,设置水平度盘,同法测完全部测回。

  (11)量测仪器高、棱镜高作为检核

  (12)检查记录,关闭仪器。本站结束。

  六、控制测量内业计算

  1.资料准备

  (1)画出平面控制网的示意图,标上真实点名,并标出已知点、已知方向和固定边。

  (2)把已知数据、观测等级、测距仪精度等抄记在示意图上。

  (3)从水平角观测测站平差数据中抄取每个点各个方向的方向观测值,写在示意图上。

  (4)从边长改正计算表中抄取各观测边的改正后的平均边长,写在示意图上每边的中间。

  (5)按已知点在前、未知点在后用1、2…N的顺序给网点编号。

  2.平差计算

  (1)按准备好的示意图和数据,以文本格式编写数据文件。不同软件要求的内容、格式不一样,计算人员一定要按照软件使用说明进行编写。

  (2)启动平差软件,按程序要求输入数据文件名和结果文件名,自动计算。

  (3)根据提示的出错信息,修改数据文件,再启平差程序计算。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多次,直到完成计算。

  (4)打开结果文件,检查验算结果和平差结果。

  3.整理资料

  整编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手簿、测站平差资料、边长改算资料、展点图、点之记、验算资料、精度数据、成果表以及技术设计、技术总结、验收报告。

  七、GPS控制测量

  1.选点注意事项

  GPS控制点位置选择与常规网不同之处是不需要每个方向都通视,另外GPS点不能选在:

  1.1具有强反射的地面附近:如大面积的水面附近、平坦光滑的地面附近、盐碱地带、金属矿区及雪地里。

  1.2具有强反射的环境里:如山谷、山坡及大批建筑群等附近

  1.3电磁波强辐射源的附近:如雷达、电台及微波中转站等附近地区。

  2.GPS测量

  2.1测前准备

  (1)GPS内存数据容量;

  (2)认真了解各GPS点所处的环境,运用GPS软件预测点的最佳观测时间;

  (3)检查GPS的各项设置:静态或动态、高度截止角、数据采样率、天线类型、天线量测方式。

  2.2观测

  (1)到出发到测点前,认真检查GPS主机、电池、电缆、测GPS天线的钢尺、记录纸、笔、脚架及对讲机等必备品;

  (2)架站:认真地架好仪器,对中、整平、接好电缆;

  (3)量测天线高:各种GPS量测天线的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同一种GPS也有几种不同的量测方式,一定要记清楚自己用的是哪种方式;此外GPS天线高的量测一般都是量的斜高,不要人为地改为垂直高;要对称量几个方向,然后取平均值;

  (4)开始观测时,只需按下电源开关,这时记录好测点名、开机时间、开机时天线高;

  (5)观测结束时,先关电源,不要马上拆机,还要再量天线高,以判断观测过程中仪器是否动过;

  3.GPS数据传输

  3.1在传输数据前,先查看仪器里每个时段里记录的数据量是否大小相近,将由于开关电源引起的无效记录先删除;

  3.2通信参数设置;

  3.3传输数据时,先检查软件中的各项设置,查看GPS类型、天线类型、天线高的量测方式等是否设置一致;

  3.4传输数据时,记录好各数据文件的时段号、点名,以备基线解算后用;输入天线高;

  3.5在做好上述工作后,查看高级设置,给定高度截止角、PDOP值等几个重要设置;即可传输数据;

  4.GPS数据处理

  4.1基线向量解算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好是解算部分基线还是解算全部基线,软件自动解算;

  4.2基线向量解算后,可初步检查一下评判各基线的置信参数,检查同步环、异步环等闭合差,检查不同时段同一条边的较差,查出超限原因,剔除有粗差的基线;

  4.3若发现有问题的基线,还可以查看各点接收到的卫星状况及其他有关部因素,以查找原因,确定此基线是否重新解算还是重测;

  5.平差计算

  GPS定位成果属于WGS—84大地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是属于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因此必须解决成果的坐标转换问题。

  5.1GPS基线向量网的`平差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无约束平差,二是约束平差,三是联合平差。

  5.2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地区联合平差是解决GPS网成果转换的有效手段,也是绝大多数的地区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GPS网一般要联测3~5个已知点;

  5.3GPS基线向量网成果的内精度分析:根据无约束平差成果分析,主要 考察基线向量观测值改正数、各点坐标中误差、点位中误差、GPS基线向量边的方位和边长相对精度,若发现有明显粗差,则要在联合平差前剔除;

  5.4联合平差或约束平差成果的精度分析:主要考察各类观测值的改正数的分布是否有明显粗差,平差坐标、点位误差、转换参数、单位权中误差是否通过统计检验,边长相对精度是否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

  6.高程拟合

  GPS高程拟合根据不同软件的要求,至少要联测4个水准高程点,但其高程精度不高,一般只能达到3厘米左右。

  八、水准测量

  1.技术设计

  根据测量任务和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实际情况在地形图上拟定出合理的水准网和水准路线布设方案。

  在适当比例尺地形图上标出已测水准点和需要连测的固定点位置,标出测区内主要城镇、交通路线和河流位置。根据任务合同、工程要求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图上拟定水准测量路线及水准点概略位置。

  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性质和用途;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技术设计的依据;所设计的各等级水准路线的数量,各类型的标石数量,任务工期估算;起点和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施测所需仪器装备各种材料数量等。

  2.选点和埋石

  实地选点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水准点宜均匀布设在测区内,水准点的位置应能保证埋设标石的稳定、安全和长期保存,并便于观测。水准点应尽可能选在道路附近,基岩露头或土层较浅处。施工高程控制的水准点的位置应根据施工放样的需要来确定,应保证每个单项工程部位至少有2个高程点。按规范要求的规格进行水准标石的制作和埋设。

  3.水准仪和水准尺检校

  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检校项目和方法,在测前、测后对水准仪和水准标尺进行检校。

  4.精密水准测量注意事项

  (1)用光学测微法读厘米以下的小数代替直接估读,以提高读数精度;

  (2)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平缓的交通道路布设;

  (3)选择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

  (4)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5)视线长度、视线高不能超限,每站的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6)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观测员绕第三脚于半米外走动;

  (7)一测段水准路线上(两个水准点之间)的测站数必须是偶数。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8)各测段应沿同一路线、用同类仪器与尺承进行往返测,最好是往、返测的测站和尺承位置相同;

  (9)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应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不同时间段完成;

  (10)相邻测站观测程序相反。

  5.精密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5.1往测奇数站上观测顺序是: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辅助分划。

  往测偶数站上观测顺序是: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数测站和偶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相反,奇数测站是“前后后前”,偶数测站是“后前前后”。

  5.2往测奇数站上的操作步骤:

  (1)用圆水准器概略整平仪器,使望远镜绕垂直轴转至任何方向时,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分离不超过1厘米。

  (2)望远镜对准后视水准标尺,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气泡观察目镜中的水准气泡符合(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2毫米),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记下丝和上丝读数(直接用望远镜目镜读前三位数,第四位在测微器上直接读取,不估读),计算后视视距(如果视距长度超限,应立即重选测站位置);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螺旋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取水准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器读数(如果基本分划小于规定的最小视线高,应立即重新架站)。记录,计算上、下丝读数的中数与基本分划读数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3)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取基本分划(基本分划不能小于最小视线高度)和测微器读数并记录。用下丝和上丝照准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记录并计算前视视距。计算前后视距差并判断是否超限;计算前后视距差的累计差并判断是否超限;计算上、下丝读数的中数与基本分划读数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4)用水平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使符合水准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夹住一根辅助分划线,读记辅助分划和测微器读数,计算前视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差(基本分划+基辅差-辅助分划),并判断是否超限。

  (5)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标尺辅助分划,使符合水准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夹住一根辅助分划线,读记辅助分划和测微器读数,计算后视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差(基本分划+基辅差-辅助分划)并判断是否超限。

  (6)计算后、前视基本分划之差(基本分划测量的两立尺点之间的高差)和辅助分划之差(辅助分划测量的两立尺点之间的高差),计算两高差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7)进行检核计算,即基辅高差之差应等于基辅读数差之差,否则计算过程有误。

  (8)计算本站高差值,即计算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测量的高差的中数。

  (9)本站全部检查无误后,由记录员通知后尺和仪器搬站。

  5.3偶数站上除观测顺序是“前后后前”外,其它操作、记录、计算、检核步骤都与奇数站上相同。

  5.2的操作是指用水准管式精密水准仪(N3、NI004)进行观测,当使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NI002、NI007)观测时,操作程序与上述相同,只是没有与倾斜螺旋有关部分的操作。

  6.三、四等水准测量

  6.1三等水准测量

  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标尺,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

  三等水准也可使用S3型水准仪和木制双面水准尺进行往返观测。每站的观测程序都是:“黑红红黑”。具体操作如下:

  (1)整平仪器使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1厘米;

  (2)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黑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

  记下丝、上丝和中丝的标尺读数。计算后视视距,计算上下丝中数与中丝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3)将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黑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先读记中丝标尺读数,再读记下丝、上丝标尺读数。计算前视视距、前后视距差、视距差累计值,判断是否超限。计算上下丝中数与中丝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4)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中丝标尺读数。计算前视黑、红面读数之差(黑+K-红),并判断是否超限;

  (5)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中丝标尺读数。计算后视黑、红面读数之差(黑+K-红),并判断是否超限;

  (6)计算黑、红面所测高差及高差之差,判断是否超限;

  (7)检核:后视“黑+K-红”-前视“黑+K-红”=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8)计算本站高差(黑红面所测高差中数)。本站观测结束,指挥后尺和观测员搬站。

  (9)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时,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每测站观测前,首先使整平气泡居中,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6.2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也可使用S3型水准仪和木制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闭合路线和符合路线可以只进行单程观测,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每站上的观测程序是:“后后前前”。可直接读视距,而不读上、下丝。其它操作与三等水准相同。

  九、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是建立高程控制网的方法之一。这里只针对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加测三角高程的测量过程,在实际作业中,可以把测水平角、垂直角和测距同时进行,一次性完成平高控制。

  1.联测高程起算点

  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从等级水准点向若干个三角点引测水准高程,这些高程点作为三角高程的起算点。

  2.垂直角观测(或天顶距观测)

  垂直角观测方法有中丝法和三丝法两种。用中丝法应观测四个测回,用三丝法应观测二个测回。如果要测垂直角的方向多于4个,应分组观测,并使同一组的不同测回分在不同时间段观测,以减小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

  2.1观测步骤

  以下是三丝法观测步骤,中丝法不同之处是每个目标仅用水平中丝照准目标,读取垂直角读数。

  (1)在盘左位置上,依次用上、中、下三根水平丝照准该组的1号方向目标,各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后,转动垂直度盘指标水准器微动螺旋,使水准气泡精密居中(有补偿器的仪器不需此操作),读取垂直度盘读数(测微器读取两次重合读数)。顺顺时针旋转望远镜,同法依次照准2……N号目标,读取垂直度盘读数。

  (2)在盘右位置上,依次用望远镜视场中的上、中、下三根水平丝照准N方向目标,各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后,转动垂直度盘指标水准器微动螺旋,使水准气泡精密居中,读取垂直度盘读数。逆时针转动望远镜,同法依次照准N-1……1方向目标,读取垂直度盘读数。

  当使用有垂直度盘指标补偿器的经纬仪观测时,没有使垂直度盘指标水准气泡居中的那部分操作。

  2.2垂直角观测注意事项

  (1)三角高程测量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2)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上用同一根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时,目标像应位于垂直丝附近左、右对称位置上,以消除水平丝不水平的误差。

  (3)用三丝法观测时,不论是盘左、盘右位置,一律依望远镜视场中上、 中、下丝顺序进行照准,以减小与时间有关的外界影响。

  (4)使用有垂直度盘指标补偿器的仪器,若指标补偿器有制动螺旋,观测前须将该螺旋松开。使用全站仪时,须将双轴补偿设置为ON状态。

  2.3记录及限差

  (1)记录手簿中一定要注明照准目标(标顶、标尖、觇牌标志、棱镜标志)的位置。

  (2)垂直度盘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J2型仪器不得超过3″,J07、J1型仪器不得超过半格。

  (3)同一方向各测回各丝所测得的全部垂直角,互差不得大于10″;同组、同测回、同丝各方向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5″;单独方向连续观测时,同方向各测回同一根水平丝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5″。

  (4)观测过程中,当发现指标差绝对值大于30″时,应进行校正。

  (5)垂直角互差或指标差互差超限的成果,均须重测。

  3.仪器高和觇标高的测定

  仪器高是指仪器水平轴到测站点中心标石上标志的高度;觇标高是指垂直角观测时,照准部位到照准点中心标石上标志的高度。仪器高和觇标高可以直接用钢尺量至毫米,量测两次,取中数记入手簿中。

  4.高差计算

  三角高程计算公式因平面三角网中边长的投影面而不同。

  4.1用实地水平距离S0计算高差公式:

  往测:xx

  返测:xx

  对向观测高差:xx

  其中:xx

  4.2用椭球面上距离S计算对向观测高差公式:

  往测:xx

  返测:xx

  对向观测高差:xx

  其中:xx

  4.3用高斯平面上距离D计算对向观测高差公式:

  往测:xx

  返测:xx

  对向观测高差:xx

  其中:xx;式中ΔhAB是实地距离S0投影为高斯平面上的距离D引起的高差改正数,只有在测区高程起伏较大,且远离中央子午线时,才要加入这项改正。

  5.高程计算

  (1)检查外业观测资料;绘制计算略图;抄录计算数据,其中边长由平面三角测量计算资料中抄取。

  (2)分别计算往、返测高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各边高差中数。

  (3)平差计算。

  (4)资料整编,技术总结。

  十、综合导线测量(平面、高程)

  有些工程因地势、地物条件限制,布设三角网比较困难,这时可以考虑用布设导线网来代替。导线测量的作业与三角测量基本相同,包括图上设计、选点、建标、测水平角、测垂直角、测距及检查计算。使用的是测距仪配经纬仪或全站仪。操作具体过程与前面有关测距、测角部分的要求相同。

  1.导线测量注意事项

  (1)导线的边长、两结点间点的个数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2)应在每一个导线点上安置仪器,每一条边都要往返双向观测。

  (3)按相应等级水平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点至前、后两点 间的水平角,在结点上大于两个方向。

  (4)按相应等级垂直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相邻两点间的垂直角。

  (5)观测斜距,逐项改正计算平距;直接测量的平距、高差可以用来检核。

  (6)每站应测量温度(一、二等需要测干、湿温)、气压。

  (7)测前、测后各量1次仪器高和觇牌高,2次互差不得超过2㎜。

  2.计算

  (1)对斜距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倾斜改正和投影改正。

  (2)计算高差

  单向高差:xx

  相邻测站间对向观测的高差中数xx

  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不大于xx;附合、闭合线路检测同四等水准。

  (3)平差计算,求出各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3

  1、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测量,使测量工作准确、具体、明了,使各类建筑物的控制点按照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准确测放于实地。特编制造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程处、项目经理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施工测量、建筑沉降与变形控制、网点控制。对于特殊工序测设可重新制定测设方案。

  3、职责

  工程处、项目经理部施工测量员执行本程序。

  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实施对本程序的监督、检查、验证。

  4、工作程序

  4.1、施工测量准备工作:

  4.1.1、人员组成:测量人员应是公司或专业学校培训的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施工员、质量员、技术员等),工程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验证。

  4.1.2、资料收集:校对勘探、设计图纸,检查坐标、网点的总尺寸和分尺寸、总平面图与大样图尺寸是否一致,不符之处,向设计单位及相关单位提出,并作好资料记录、收集工作。

  4.1.3、仪器校核:施工测量中,经常用到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由于施工条件、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使用的不当,会造成仪器误差,轻则造成误差超标,重则造成测设失败。为此,各类检测工具必须是经过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同时要认真校对检定日期及合格证,保管好资料。

  4.2、轴线的'测量控制:

  4.2.1、基础轴线必须用经纬仪测设,并经技术负责人、监理人员复核,作好放线记录和复核记录,并留设好龙门板。

  4.2.1.1、按总平面,坐标网点引测单位工程坐标方位。

  4.2.1.2、确定主控制轴线,并实地标识。

  4.2.1.3、轴线引测标识点,要易于重新引测,不易破坏。

  4.2.1.4、经常检查轴线控制点是否破坏,以防造成下次实测错误。

  4.2.1.5、准确实测建筑红线及规划要求。

  4.2.1.6、作好放线记录及复核记录。

  4.2.2、根据基础标识,用经纬仪引测主控轴线,而且作为楼层永久控制轴线,并将控制轴线标在建筑物上,随着楼层增加,追踪控制,通常轴线引测用外测法。高层建筑用内测法进行控制轴线。为了减少轴线测设的误差;不仅将主轴控制线标识在四大角或重要部位,而且30m、50m同样标定控制轴线;轴线标定是为放线提供原始依据,以便快速将放线工作完成。放线完毕后,要进行复核,由技术员、技术负责人及建设单位、监理共同完成;检查轴线偏移情况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从而将图纸要求准确测设在实地上。作好放线复核记录。

  4.2.3、竖向轴线偏差的控制:要求同层内偏差小于5mm,全楼累计小于20mm,竖向轴线通过铅锤(吊线)、经纬仪、激光扫描仪等来测定控制,通常用吊线操作,经纬仪校核,同时通过引测主控轴线都标定在建筑物立面作为主控线。

  方法:

  4.2.3.1、准确测量轴线,设定标桩,仪器架于桩点,对中、整平后,将下面主控线向上引测标定,将向每层提供放线基准线。

  4.2.3.2、误差允许条件测量:将经纬仪架设在外轴线引桩两侧各15°范围内,一般尽量小于15°,接近轴线范围内,一般不需要对中控制点,只需照准部水准器整平,就可以将基础以下主控制线向上引测,作为各楼层放线基准线,同时作鲜明标识。建筑物在主体期间或主体完工后,通过主控线将复核实物与轴线偏移情况,利用装修减少偏差,达到施工规范要求。

  4.3、标高的测设控制:

  每一个单位工程,都由建设单位提供建筑物高程控制点,也叫原始基准点,楼层建筑物标高都是通过原始基准点引测来控制建筑物标高的,引测必须准确无误。如标准点离建筑物远,要引测到建筑物附近,引测一个标准点,该点位置要便于重新引测,且不易破坏、不易挠动。一般设定在砼桩上。

  4.3.1、基础工程标高控制,一般引测在龙门桩上,然后进行跟踪测量,也可放在模板上,弹线标定在柱上钢筋,用漆线标定控制,也可用若干个龙门单桩来控制。也可用-0.2m线控制,用墨线弹于建筑物上,同时进行标识,通过线方可控制。

  4.3.2、楼层上标高的控制:

  每层将基准标高线引测到楼层,用钢尺来引测,在砌筑砖前将四大角标高进行实测,找出标准标高与实际标高偏差,用灰缝调整楼层标高。通过50线控制楼层标高。用墨线实弹在砌筑砖墙上,作为控制楼地面、窗洞口以及圈梁的标高。

  技术员将标高线实测后,由技术负责人进行复核,并留下复核记录。

  4.4、水准点是高程控制点,也是观察建筑物沉降的控制点,所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既要经常检查有无变动,还要妥善保护。

  4.5、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根据提供总平面图,实地情况准确测量施工组织平面,并绘制施工组织平面图,将对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益提供良好生产环境。

  4.6、施工测量工作是作为工程技术运用到实际的艰苦、细致工作,要真正作好这项工作,需技术工作者认真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同时吸收先进测量工具,才能达到简单、快捷、准确,提高测量成果质量。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4

  1、目的

  保证工程建筑物准确定位。即通过平、立面测量,使设计工程建筑物建筑在设计的平面及空间位置上,并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几何形体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对工程进行施工复测、控制测量、竣工测量进行有效控制,使测量工作职责明确,有章可循,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中交京沪高速铁路六标段十工区第四作业工区承建的所有工程测量工作。

  3、测量依据

  3.1经批准采用的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

  3.2《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3.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

  3.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4、职责

  4.1工程部负责本指导书的编制、修改。

  4.2工程部负责施工放样、定位测量,重要桩点护桩测量和工序间检查、复核、测量。

  4.3测量负责人及仪器使用人负责对测量仪器的保管和维护。

  4.4参与测量工作的其他相关人员应积极合理的配合施工测量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

  5、测量方法及作业流程

  为了保证整个线路中心线贯通,和线路标高准确无误,施工前,应进行水准测量和导线联测,并且水准测量和导线联测应贯通于整个施工之中。

  5.1测量技术要求

  5.1.1水准测量

  5.1.1.1水准点的高程采用正常高,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高程路线尽量沿便道进行,水准点选点必须保证地基坚实稳定,不受施工影响,利于标石的长期保存与观测。水准点离高速铁路施工中线距离50~150米为宜,深埋水准点离高速铁路施工中线距离50~400米为宜。

  5.1.1.2二等水准网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施测,以联测的基岩点为起算点,进行整体严密平差计算。

  5.1.1.3cpiii高程控制网,在二等水准网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施测,起闭于二等水准点。

  5.1.1.4使用leicana3003/trimbledini12精密电子水准仪或同精度的其它电子水准仪,2m或3m铟瓦条码水准尺,自动观测记录,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必须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有关要求执行。

  5.1.1.5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3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时,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每一测段应为偶数测站。

  一组往返测宜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应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应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跨越较大河流或水域时,应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跨河水准测量有关技术要求执行。

  5.1.1.6如果采用精密的水准测量实施难度很大,采用不量仪器高、棱镜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与二等水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高程传递问题。水准线路分段布设,每隔2km左右与地面二等水准点联测一次。采用不量仪器高、棱镜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使用的测角仪器:垂直角测角中误差必须小于±1.0′。

  (2)距离测量

  使用的测距仪器:测距仪的标称精度必须达到±1mm+1ppm。

  (3)操作要求

  前后视所用的棱镜必须是同一个,不必量取其高度。

  (4)观测要求

  每次测量的技术要求如表:(略)

  水准测量观测顺序如下:

  ①往测奇数站: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辅助分划。

  ②往测偶数站: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辅助分划。

  ③返测时,奇数站的观测顺序同往测偶数站,偶数站的观测顺序同往测奇数站。

  ④测段间测站数应为偶数。

  ⑶由于水准点之间距离较短,观测中一般不设间歇点。

  5.1.2导线测量: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要小于±16(n为测角的个数)。坐标增量闭合差要小于1/15000。导线测量完后,必须由一人计算,另一人复核后,角度闭合差和坐标增量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时,才能用于施工。否则应重新测量,找出问题所在,加以改正。

  5.2交接桩工作

  5.2.1工程现场控制桩,由上级施工技术部门负责组织交接桩,勘测设计基桩由接桩人员负责交桩,控制测量基桩由控制测量负责人负责交桩,按施工设计线路平面图、控制桩表、曲线表、断链表、水准基点等成果逐一核对,工程队技术部门负责接收、使用、保管。

  5.2.2交接桩双方应各指定一名负责人共同进行交接桩工作,交接桩位要逐一现场查看、点交,做好记录(有条件时应对曲线转角进行现场实测)。双方应在交接记录上写明并签认。交接记录应详细注明缺桩,桩橛损坏情况,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5.3施工测量

  5.3.1交接桩后,由工程技术人员对管段内进行贯通复核测量,凡两个标段分界处中桩应共同测量并伸入相邻管段两个平面控制点和一个水准点。复测内容包括:转向角测量、直线转点测量、曲线控制桩测量、线路水准测量。复测工作结束后及时编制完整的《复测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复查。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导线点采用二级测量。

  5.3.2精密测量项目的测量,如cpⅡ加密测量、水准点加密测量cpⅢ控制点测量,必须按照相关技术要求编制测量技术方案,技术方案须报项目部审批,需监理单位审批的技术方案和测量成果还需报监理单位审批。

  5.3.3导线点、水准点复核无误后上报监理单位,监理审核无误后开始地面线复测工作,进行土石数量复测。

  5.3.4重点工程的控制测量及贯通测量须组织工程精测队参加。一般工程控制测量由工程队技术人员负责。

  5.3.5施工过程中,工程队工程部负责施工放样、定位测量,重要桩点护桩测量和工序间检查、复核、测量,并由工程部主要负责人进行复核,测量精度需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规定要求。

  5.3.6变形测量

  5.3.6.1变形测量前应编制测量方案和测量计划报项目经理部审核后再上报监理单位批准;

  5.3.6.2每个工程至少需要设置3个稳定可靠的观测基准点,工作基点要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变形观测点应选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位置;

  5.3.6.3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条件综合考虑。

  5.3.7路基工程施工测量的控制点包括路堤填筑中每填筑层的宽度、压实后的厚度及每层厚度的均匀性、每填筑层的平整度。经监理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3.8涵洞工程测量

  施工放样应从cpⅡ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直接测设,当控制点无法直接放样时,不得连续支点进行放样,以防止测量误差积累;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或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应置镜不同控制点放样同一点进行复核。

  5.3.9工程完工后,由工程部组织进行竣工测量(中线、水平测量),主要测定曲线上的主点桩和直线地段的百米桩,贯通中线,并进行竣工测量资料整理、归档。竣工测量包括以下内容

  5.3.9.1中线、水平贯通测量。

  5.3.9.2埋设永久性中线,水准基桩测量。

  5.3.9.3线路标志,水电标志和地界桩测量。

  5.4施工测量管理

  5.4.1贯通测量,控制测量和放样、定位、检查测量,均应遵照《工程测量规范》(JTJ051—93)办理。永久性水准基点和中线控制桩,线路标志,水电标志和地界桩,均应按照施工合同、设计文件规定办理。

  5.4.2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图表,必须真实完整,不得涂改,并应妥善保管。

  5.4.3认真贯彻执行测量成果复核制度。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计算,确认无误后才可使用。外业测量成果必须由第二人核对。确认无误,方可交付施工。

  6、可追溯性质量记录

  6.1导线测量和水准点闭合测量记录

  6.2抄平记录本

  6.3放线记录本

  6.4施工日志

  6.5工程施工小结

  6.6路基高程及宽度实测与设计对照表

  7、仪器保养

  7.1仪器设备要经常保持干净、干燥。

  7.2严防仪器震动,仪器要有专人保管。

  7.3在烈日或雨天使用仪器必须打伞。

【日常测绘作业指导书】相关文章:

关于作业指导书编制的几点意见12-12

测绘仪器租赁合同02-11

基础测绘条例的细则11-28

测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03-23

测绘工程师报考条件12-18

测绘年度工作总结01-15

测绘人员工作简历范文11-08

测绘个人述职报告4篇09-10

日常地震应急预案01-08

文秘日常工作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