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

时间:2022-09-15 18:09:58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

  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及时救援还是灾后重建,党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领导全国人民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精选1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

  张庭军,男,汉族,预备党员,1997年9月生,云南玉龙人,2014年9月入伍,现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云龙县诺邓消防救援站三级消防士。

  5月21日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当时还在云龙县诺邓镇永安村旧宅组参加山火扑救的张庭军同志接到支队调度命令,立即从永安村旧宅组赶回大队前往震中参与救援。张庭军同志作为驾驶员,快速反应,迅速携带救援装备,与队友们一道立即赶赴地震灾区抢险救灾,在救援期间,张庭军同志作为驾驶员兼装备技师不但和其他队员们一样,还要驾驶战斗车辆,穿过坎坷、险要的村道,带领队友们披星戴月往返在运送帐篷、排查危房、搜救被困人员的路上,每次结束繁重的任务,队友们都休息之后,张庭军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检查车辆“油水电气”,维护保养装备器材,为下次的任务做好万全的准备。

  张庭军是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他忠诚消防事业,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用一次次的坚持和努力换来了一次次救援的成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消防官兵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红门卫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凯歌。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2

  字辉梃,男,白族,共青团员,1996年9月生,云南云龙人,2016年3月入队,现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云龙县诺邓消防救援站通讯员。

  2021年5月21日晚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立即与其他参战指战员赶赴地震灾区进入战斗。救灾期间,字辉梃24小时待机,实时利用单兵图传、相机拍摄、回传现场视频及照片,在救灾和搭建救灾帐篷等任务的通信保障过程中,他严格按照规定按时使用北斗有源终端发送短报文和定位,别人在原地休整时,他还要对对讲机和通信装备充电维护,整理任务中收集的图片视频信息,统计任务数据。

  虽然地震也波及到了自己家,家中房子出现许多裂痕,甚至有垮塌迹象,但是作为通讯员的他,深知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依然还是坚持在救援灾区一直坚守岗位,和队友们一起冲锋在前线。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3

  早文杰,男,白族,共青团员,1998年10月生,云南云龙人,2019年9月入队,现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云龙县诺邓消防救援站专职消防员。

  2021年5月21日深夜,大理州漾濞县突发6.4级强震,当时还在云龙县诺邓镇永安村旧宅组参加山火扑救的早文杰同志立即从永安村旧宅组赶回大队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到达现场他们就克服一切困难对这个村庄开始排危,清除哪些要倒塌的房屋,为这个村搭建帐篷,对村民进行消防安全宣传,介绍防火的一些常识。在救援现场,他们承受着忽冷忽热的天气,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进入危房进行拆迁,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间断工作。早文杰同志搬的搬、扛的扛、抬的抬,穿梭于救灾现场,手受伤了、皮肤擦破了仍然坚持战斗。

  在这次的救援中,早文杰同志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现代化消防铁军形象,谱写了一曲作风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壮歌。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4

  王仁雪,女,藏族,现年12岁,阿坝州小金县日隆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在该班中任文娱委员,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在平时的学习中,勤奋、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场特大灾难到来后,各学校被迫停课,孩子们也没法继续上学,就在这时,王仁雪同他的邻居大哥哥杨云川把周围邻居22个孩子组织起来,在临时搭建的帐蓬里开始了自我学习之路,没有书桌板凳当;没有凳子坐地上,尽管这样,他们还合理的安排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科的学习。而且还在大哥哥杨云川(中学生)的帮助下,学了一些英语单词及几句简单的问候语,临近“六一”节时,他们还自编了一些文娱节目,“六一”节那天,县委书记李洪勇一行到日隆镇看望孩子们,经过此“帐篷学校”听到里面孩子们的歌声、鼓掌声、欢笑声便走了进去看孩子们表演,其节目有:歌曲《美丽的家乡》,《献给妈妈的歌》……,舞蹈《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毛驴》……,小品《杀鸡宰鹅》等节目,表演长达一个多小时,过了一个特殊快乐的“六。一”节。

  地震后能看到孩子们这种积极向上,不等不靠,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李书记非常感动,当场给他们发放了慰问品,学习用品,这所“帐篷学校”创办人杨云川由国家教育部授予救灾优秀学生称号,王仁雪被评为日隆小学抗震小英雄称号。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5

  吴镇宏同志是市政府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主要负责文稿写作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做好每项工作。特别是“6·1”芦山地震发生后,他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履职尽责、高效工作、敢打硬仗,在高强度的环境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抗震救灾中,既有一线的生死救援,也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吴镇宏同志立足岗位实际,迅速响应、做足准备,地震发生当晚主动在办公室待命,收集整理地震相关材料,为后续起草市政府主要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文稿做好准备。接到赶往芦山的通知后,他赓即带上相关资料和电脑匆匆出发。一到芦山指挥部就和同事们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当天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过,休息3个小时后,又开始工作。他连续奋战、不讲条件,在指挥部度过了5个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身上的衣服也开始发酸发臭。然而,他没有一句怨言,始终认为自己虽没有直接参与一线救援,但做好文稿保障工作同样重要,以文辅政就是自己抗震救灾的前线。

  吴镇宏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坚定践行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忠于职守的良好精神面貌和过硬工作作风,为“6·1”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6

  市发展改革委粮食物资储备和流通监管科科长张涛是一位还有1年就退休党龄32年的老党员,在“6.1”芦山地震发生后,他冲锋在前,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守初心、担使命、走在前、做表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党员的责任担当。

  一是全力协调做好物资发运工作。

  第一时间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确定发运物资品种、数量、到达点位,快速组织运输车辆和装车人员,指导物资装车、清点品种、数量,积极协调应急、交警等部门确保运输车辆快速抵达灾区。

  二是精心做好物资发放。

  在救灾一线连续奋战2天2夜,快速将物资送达灾区。共组织发放帐篷1000顶、防潮垫8600张、棉被5000床、折叠床4300床、彩条布50包、应急灯1000个、场地照明灯7套、雨衣600件、雨鞋600双。做好省级物资联动调运工作,共接收补充帐篷1000顶、折叠床2000张棉被2000床,保障了灾区人民生活稳定。

  三是全力做好发放物资质量监管工作。

  开展救灾物资质量监管培训和在库救灾物资质量检验扦样,及时跟踪发放物资质量状况。四是认真做好物资发放结算善后和救灾能力恢复工作。细致准确结算拨付相关费用,补充采应急物资和相关设施设备,提升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7

  张福彬同志讲政治、顾大局,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切实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责,扎实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巡查检查,督促使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有力确保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平稳运行,连续4年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6·1”芦山地震发生后,迅速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了解掌握各县区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电梯、压力容器等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受灾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陪同单位主要负责人连夜赶赴灾区,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开展安全检查,紧急完善印发《地震情况下特种设备应急指南》,指导帮助各县区局和使用单位开展震后特种设备应急处置,同时通过工作QQ群、微信群、朋友圈、企业群等发送,让受灾企业第一时间正确采取应急处置,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积极争取省局技术支持,派出2个专家组赴灾区开展隐患排查处置;协调市特检所成立2个技术小组驰援芦山、宝兴灾区的企业和住户小区,帮助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排查处置安全隐患,排查特种设备6234台套,有效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未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为灾后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8

  地震发生后,在灾区,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用团结、坚强、温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地震发生时,她用身体为孩子挡住了水泥板;废墟下,同桌的鼓励让她挺过4小时;素不相识的人们,感受到了邻里间的真情……

  有一种瞬间叫震撼;有一种忍耐叫坚强;有一种爱心叫感动。在地震抢险救灾现场,有一种纯洁叫白色,在塑造着新的生命里程。山高路险,挡不住他们行进的脚步。地动山摇,摧不垮他们必胜的信念。危险面前不抛弃,困难面前不放弃。紧急救援,是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天职。

  5月24日,接魏家桥乡卫生院电话,魏家桥乡长在赴抗震救灾现场救援因地震失踪群众途中,不幸因山石滑落摔下150余米山坡受伤,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元坝中心卫生院第一时间立即启动《抗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迅速组成了以院长张涛为组长,副院长何林为副组长,瞿正永,侯小辉为成员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准备好药品器械,同时及时安排魏家桥乡卫生院院长刘正元,立即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现场,组织援救,并不时叮嘱,进行急救指导和要求。

  灾情的严重程度难以想象。首先由魏家桥乡梨树村卫生室村医巫春秋赶赴救援现场,实施救援。由于事发地点处于魏家桥相芷房村绵长沟原始森林,因地震多处山体滑坡,交通十分不便。村医巫春秋随同魏家桥乡干部及5名村民一同前往,经过两个多小时艰苦跋涉才到达事发现场,只见山石滑落砸伤的乡长浑身黑土,满脸是血,躺在山坡下的石堆里呻吟,不能动,发现左下肢骨折。时间就是生命,顾不上步行劳累,立即展开了救援。立即对乡长进行简单的伤口清理包扎,和骨折部位的简单固定。随即跟村民一起用自制的简易担架,把受伤的乡长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下抬。此时见田乡长伤势很重,伤情超出了先前的预料,情况十分危机,只想迅速地往山下赶,县医院的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也积极的在赶往事故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乡长不顾个人安危,步行30多公里去搜寻因地震失踪群众所感动,只想能够快速的把乡长转移到山下。经过2个多小时,终于将受伤的乡长转移到山下,县医院的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已经到达,立即转乘救护车到医院救治。由于组织救援反应迅速、组织得力、措施有效,为伤员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我为谁工作?为了自己,为了患者,为了社会……”村医生巫春秋这样说。是小事,却足以给人温暖,给人力量!透过这件小事,所以医护人员们也一次次感受到人间真情,一次次接受着灵魂的洗礼。紧急救援,是我们医护人员共同的天职。

  在这里,我们要借此机会介绍一个最平凡最不起眼,而又让我们心灵感动的乡村医生,他就是魏家桥乡梨树村卫生室村医巫春秋。但巫春秋医生这些都不是让我们感动的原因,让我们感动的是灾后所有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伤员。我们想应该把巫春秋放大,让他成为卫生医疗战线的典型代表,让这样的白衣天使护卫人民健康,让所有的人都健康!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9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

  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

  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0

  舟曲城西的白龙江畔,在一个施工帐篷里有一些技术人员正在用电脑处理灾情排查资料,这里是甘肃省地矿局三勘院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院的一个施工点。

  与城区内忙乱的情景相比,这里看似比较平静,给人一种正在施工的场景。你也许不知道,他们是第一时间向省国土资源厅报告泥石流发生信息的先觉者,是最早一批进入灾区现场的援救队伍。

  今年5月,他们就在舟曲白龙江边的锁儿头地带开始施工滑坡治理项目。8月7日这天,项目经理靳军和2个同事在舟曲县城的项目办公点,11点时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同时传来很大的声音,停电停水。靳军投过窗户发现楼下的汽车看起来越来越小,知道水位开始上涨,可能是地质灾害,连忙给锁儿头施工现场的负责人长中伟打电话,监测白龙江的水位。长中伟从凌晨一点钟开始,到白龙江畔定时监测水位,发现水位上涨速度很快。

  得知水位上涨的信息后,靳军马上给院总工李海军打电话联系沟通后,初步判定可能是泥石流堵塞了白龙江。出于职业的敏感和特点,靳军和同事马上行动,跳下洪水游泳通过了大水滩,进行实地勘察,踩着泥石流来到了舟曲县城关区北街一带。

  到现场一看,他惊呆了,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楼房大部分倒塌,县城被泥石流淹没了一半,到处一片哭声,场面十分悲惨。靳军说,当时看到场景心都碎了,来不及思索,赶紧抢时间救人。他立刻给施工人员打电话,组织一支抢救队伍迅速赶往广场、北街一带。7点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院由48人组成的抢险队伍,拿着铁锨、木棍等简易工具,从锁儿头赶到北街广场,展开了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凌晨5点,在宕昌出差的设计院副院长马延龙知情后,从宕昌匆匆出发,绕岷县、腊子口直接赶到了舟曲救灾现场。他目测得三眼峪、罗家峪等两沟的泥石流方量、长度、宽度、水位等初步估计资料通过手机传给地质所。地质所综合了他和靳军、长中伟的一线资料,最后把三眼峪、罗家峪两沟泥石流的方量信息上报了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为舟曲全面展开抢险救灾行动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靳军一行48人的抢险队,在3个小时内,通过简易的工具,从倒塌、泥石流淹没的房屋中,挖出18具遗体,并成功抢救出一名30多岁的男子。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1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百姓奉上最安心的保障,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之后,你是社区建设中最亮的光。

  他就是海河路街道中鹤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常小凡。中鹤社区下辖中鹤国际、龙门逸家2个居民小区,2536户、9780人,共有52栋居民住宅楼,100个单元,3个地下车库,防汛形势严峻。常小凡闻“汛”而动,把防汛抗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在此次防汛期间,他始终以保护辖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带领社区干部查看重点部位防汛情况、督促安全隐患整改、及时疏通排水管道、开展清洁消杀等工作,确保防汛工作有备无患、群众安全万无一失。

  周密部署工作预案,为抵抗洪水打下坚实基础

  在汛期来临前期,常小凡周密部署,

  一是第一时间成立由社区书记和各物业公司经理任组长的防汛工作小组,制定防汛工作预案,建立应急队伍,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纪律。

  二是排查整改隐患,储备防汛物资雨衣40件、雨靴40双、手电筒30个、沙袋400余袋、铁锨30把。

  三是联合小区物业开展防汛演练工作,搬运沙袋建立防汛隔离带,针对演练中排查出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整改,为抵抗强降雨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在防汛一线,用实际行动为辖区居民安全护航

  7月17日至21日,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道路及小区积水越来越深,水流湍急。常小凡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冒雨巡查,对中鹤国际、龙门逸家两个小区100个单元地下室、75部电梯井、3个地下车库及52栋楼顶的落水口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发现堵塞,毫不犹豫将手伸进淤泥里进行疏通;发现积水,利用抽水泵进行排水,他时刻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人民至上的理念。

  图片灾后重建刻不容缓,小区环境风雨之后展新颜雨过天晴,这是最好的消息,却不是最后的胜利。按照灾后重建工作部署,为尽快恢复居民正常生活生产。常小凡带头对两个小区地下室及电梯井进行抽水,对75部电梯全面复检。同时有序开展家园清洁工作,铲除淤泥、冲洗路面,全方位消毒消杀。目前70个单元楼道和重点部位已完成消杀11000平方米,共喷洒消毒水150公斤,出动车辆4次,清扫垃圾5车。

  常小凡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防汛救灾的紧要关头,身体力行,连续7天没回家,“舍小家、顾大家”,以一名党员干部的赤子之心,用不畏牺牲的实际行动为党徽增光、为党旗添彩!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2

  5月19日下午,治安大队长王凌正在赖村镇组织开展赖村镇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接县局领导指令:紧急护运冲锋舟赴固村镇抗洪救灾。王凌从赖村镇火速赶回,与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黄红勇、民警余水明3人一起,护运团结水库和消防大队的2艘冲锋舟赶赴固村镇抗洪救灾。

  到达固村后,经过对灾情的简单分析,由王凌与余水明带领镇村干部和团结水库的工作队员携带20件救生衣等装备,乘一艘冲锋舟对固村镇老街的被洪水围困群众展开救援,并安排副大队长黄红勇则带领消防大队官兵和应急大队警力,乘另一艘冲锋舟对固村镇下河村的被困群众展开救援。经过一下午地不懈抢险,2艘冲锋舟共进行了6轮救援,成功救出转移固村镇老街、下河村被困群众60多名。

  王凌所指挥的冲锋舟在转移老街最后8名受困群众时,已是晚上6点多了,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上游洪峰渐至,水位不断升高,洪流也变得越来越湍急。当冲锋舟通过一个旋涡时,因水流湍急,造成船体失控,撞上固村大桥桥墩,冲锋舟瞬间被打翻,冲锋舟上的5名救援人员8名群众全部被卷入洪流之中。

  王凌被湍急的洪流冲向下游。凭着救生衣的浮力,王凌挣扎着浮出水面。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他迅速镇定下来,心里记挂着8名群众和另外4名救援人员的安危。在黑夜洪流中,王凌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有没有人啊?有没有人?”一边搜寻落水的群众和战友。突然,王凌发现一中年男子在离其几米远处上下浮沉。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赶紧游过去帮一把。他奋力向那个中年男子游去,到了那个中年男子身旁,他使劲将其托出水面,并大声的告诉他不要慌张,要镇静。就在王凌抓住中年男子的瞬间,一波湍急地洪水向他们二人扑打过来,将2人同时卷入了水下。被洪水冲出数里后,王凌浮出水面,隐约看到前方水中有棵树,便奋力地游过去并抓住一树枝,爬到了一棵大树上。

  王凌一个人在疯狂洪流中的大树上坚守了2个多小时。当晚8时许,3名消防官兵和2名熟习水性的群众驾着一艘冲锋舟过来,先后找到民警余水明和王凌并接上船。看到一起落水的余水明,王凌的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7人乘冲锋舟欲继续搜寻,因洪峰冲击,冲锋舟再次被打翻,船上的7人再次落水。落水的一瞬间,王凌意识到必须将7个人聚在一起,集7人之力,生还的可能才会更大。王凌奋力挣出水面,并用手抓住了一名群众的手臂。这时他发现,另外6个人都在,且相隔不远。看到大家都在,王凌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王凌拉着那名群众的手,奋力向另外几个人游去。7人顺流漂游中,王凌抓住了身旁的一棵大树的树枝,大家一个拉着一个往大树靠近。最后,7人都安全地爬到了大树上。

  随后,王凌用一名群众尚能通话的手机向王华聪局长汇报了当前的情况、被困位置及2次冲锋舟侧翻的情况。在爬到树上之前,为了减少水流阻力,王凌脱去长裤,只穿着一条裤衩,与群众和战友奋战在冰冷的河水中。天越来越黑,水越来越冷,只穿裤衩的王凌不断地打着寒颤。王凌一边安慰大家,一边告诉大家局领导正在安排人员即刻前来营救,鼓励大家抓紧树枝,坚持住。

  5月20日凌晨1时许,王凌、余水明及3名消防官兵、2名群众等7人被外地调来增援的冲锋舟找到救回。

  王凌获救后身心出现不适应状况。仅在县中医院住院观察了1天,21日,王凌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亲友的劝说,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在抢险救灾的同时,通过电话部署赖村镇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一同救援的同事劝王凌保重身体,回家休息,王凌满含泪水哽咽地说:“大家在抗灾,叫我回家休息,我怎么能坐得住?”说完,王凌又冲在了抗洪救援的最前面。

  5月22日,王凌努力争取各方支援,筹措救灾物资2万余元,将救灾物资和慰问金送到固村镇固村村委会和王坊村委会房屋坍塌的村民家中。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3

  1998年出生,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爬出废墟后,由于通讯的中断,小林浩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小林浩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索性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

  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短短几天之内,网络上便出现了大量寻找林浩的帖子,还有热心的网友建立了“九岁小英雄林浩”吧,目前发帖量已超过6000条,与此同时,京华时报等媒体又对林浩做了更进一步的采访和报导。许多中国人从小林浩身上看到了祖国新一代的希望,他的乐观和勇敢感染了每一个人。六一儿童节,林浩来到北京参加了庆六一特别演出,之后,林浩又随同父母来过河南、上海等地,小林浩一时间成为了公众人物。6月7日,中央文明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林浩名字赫然在列。6月27日,林浩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受到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四部门的联合表彰,并在颁奖晚会上受到了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亲切接见。目前,林浩父亲已确定林浩将在上海闸北区的童园实验小学继续学业。

  2008年八月八日晚上林浩成了惟一一位和旗手姚明走在中国代表队前面面的小朋友,小林浩无比兴奋,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抗震救灾事迹怎么写篇5

  抗震小英雄陈浩: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

  12岁的陈浩静静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双腿和右手都打上了石膏,胸前满是心电图监护仪的胶贴,腿上的纱布还隐隐透出红红的血印。

  在地震的一瞬间,陈浩推开了即将被坍塌的围墙砸到的同学,而自己被厚厚的围墙压倒,身负重伤。

  5月12日下午,成都市温江区玉石实验小学950余名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14时28分,陈浩的班主任黄志德老师正站在讲台上,突然感觉到地面剧烈地颠簸起来。

  “当时我就意识到是地震了。”黄志德立即组织学生疏散。“大家一定不要惊慌,还有黄老师在后面。”由于学校平时进行过多次演练,学生们一个班接一个班地有序疏散,很快就撤离了教学楼。

  然而,就在六年级(1)班的学生全部走出教学楼时,意外却发生了。楼边升旗台旁一面两米多高、4米多宽的围墙突然垮塌,包括陈浩在内的4名学生被重重压倒在地。

  “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黄老师有些哽咽。

  原本跑在前面的陈浩,已经穿过了楼边的升旗台,到达了开阔的安全地带。这时候,身为班长的他习惯性地转头一望,看见一个女孩还站在升旗台旁摇摇欲坠的高墙前,他赶忙掉转身,一把把女孩推开……砖墙轰然垮塌,女孩得救了,陈浩却被掩埋在了瓦砾之中。

  两个小时后,在武警消防官兵的帮助下,压在砖块下的4名学生终于被刨了出来。

  被送到医院时,陈浩的右臂肱骨骨折、腰椎骨折,肺部挫伤出血,背部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12日晚,陈浩高烧近40度。昏睡中,他的双手在不停地颤抖,还一直呢喃着:“我抓住她了……”

  被救的女孩,与陈浩素不相识;那面砖墙夺去的,是他3个最要好的同学的生命。

  十几天过去,陈浩已经恢复清醒,但身体还非常虚弱。从陈浩的主治医师口中,记者得知,目前陈浩的伤势仍然相当严重。

  虽然只有12岁,这位小小男子汉却在危难面前表现出了不同常人的勇敢。

  陈浩的母亲,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十几天来一直在流泪。她告诉记者,在最初清理伤口的时候,由于伤员太多,陈浩没能用上麻药,可他愣是没有哭出一声。

  父亲陈强说,陈浩一直没有跟他聊过地震时的情况,直到有一天十几位同学来到医院看望儿子,他才知道陈浩是为救人而受的伤。

  “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我还会的。不救人,我会感到惭愧。”陈浩的声音断断续续,平静中流露着坚强。

  身高1.7米的陈浩看上去比同龄人更成熟,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换药的时候太疼了,偷偷哭过好几次。”陈浩悄声说。

  “我们都叫他小英雄!”对于陈浩舍己救人的行为,医生护士们都十分感动,他们给了陈浩这个特别的绰号。

  在学校里,由于成绩优异且乐于助人,陈浩不仅担任了班里的班长,同时也是学校的大队委员。在父母眼中,陈浩是个懂事的孩子,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料理日常家务,几乎从来没有让在外打工的父母担心过。

  爱打篮球的陈浩,一直以来都很渴望能和姚明通一次电话。5月31日上午,陈浩收到了最特别的“六一”礼物:身在美国的姚明特地给陈浩打来了越洋电话。父亲陈强告诉记者,从那天起,陈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4

  四川汶川大地震,让许多同胞蒙难,也让国人悲痛不已。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灾难,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地震现场无私救人,他们全力以赴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之中,捐款、献血、当志愿者。灾难之日、国难之时,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坚强和成熟,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传递着爱心和希望。在他们身上,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一刹那的生死巨变,让年轻的一代表现出了爱国爱家的情怀,表现出了团结互助的力量,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表现出了不畏艰险的精神,表现出了沉着坚强的品性。灾难让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人生中最严重的考验。没有慌乱和躲避,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国人为之动容,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逃生还是救人的生死抉择面前,很多青少年表现出了超乎平常的无私和无畏。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12岁学生陈浩,在地震发生时很快跑下楼梯,马上就可以到达安全地带了,却看见一个女孩处在危险之中,他转头向回跑,把女孩推开,自己却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

  北川一中高一学生晏鹏本来已经被甩出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学,然而,在他进入教室时,楼房继续垮塌,17岁的晏鹏被埋在废墟中。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学楼轰然倒塌的时候,该校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今年,她26岁。

  在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年轻人是生力军,他们不畏艰险,一直奋战在救灾的最前沿。我们看到,年轻的解放军、武警、消防战士,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肩扛手刨,在废墟中救出一个又一个被掩埋的生命。他们在余震不断,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英勇探路,艰难到达重灾点,为受灾群众送去生命的给养。我们看到,年轻的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奋力救治伤病员。我们看到,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和救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把灾情告诉中国和世界。我们看到,年轻的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参加现场救人,为受灾群众服务,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我们还感受到了年轻一代面对灾难的理性和成熟。“80后”作家韩寒自己出资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在大规模救援队伍进入前就踏进了条件艰险的灾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呼吁灾区需要帐篷和医疗人员,并理性地告诫大家不要随便涌入灾区,避免危险和给救援“添乱”。

  在经历了家园被毁、痛失亲人的惧怕和悲伤后,中国年轻的一代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厚重,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明白了人生的许多艰难险阻要独自去承担,不能畏惧困难,更不能消极等待。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使年轻一代汲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时,他们懂得了关心和帮助别人。面对灾后的废墟和等待救援的同胞,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同情和回报。经过灾难,他们更加勇敢、热情、自觉。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壮哉,青少年!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15

  四川地震,人间臻悲,天地动容。但灾害压不垮中国人民的脊梁,在这场重大灾难面前,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上演,令人泪流满面。

  5月12日,地震当天下午。温家宝乘专机抵达成都,任抗震救灾总指挥,指挥抢险救灾工作。随后,先后到达都江堰、德阳、绵阳、北川、汶川、广元。查看各灾区灾情,慰问受灾群众。五天内,温几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年近古稀的他为了人民的安危,不仅没有休息,而且毅然坚持在救灾的第一线,他原本瘦弱的身躯在人民眼中显得无比高大!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他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学校中学教学楼严重开裂,小学教学楼地基也整体被抬高了近3米,教师宿舍楼全部坍塌,副校长杨文友的妻子被埋在宿舍楼中。在这生死关头,杨文友组织教师全力抢救疏散学生,重灾区白鹿的800多名中小学生和幼儿无一伤亡。随后,杨文友才找来救援人员挖掘抢救妻子,其妻被救出来时已奄奄一息,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四川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为一名地震灾区孤儿喂奶。蒋小娟义务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心”把自己才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人民子弟兵们紧急侦察,精锐出动,寻找生命,尽全力抢救受灾群众。他们不怕危险,不畏疲劳,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有的医务人员自己的家人还在废墟之中,没有音讯,仍然在奋不顾身地抢救其他受伤者。

  还有许许多多像这样为了救别人,放弃了自己的家人或者牺牲了自己的事迹。在此,让我们默默哀悼那些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的人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人民的安危时刻牵动中国亿万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组织募捐,志愿加入救灾行列。国际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全世界都在关注着汶川,此刻,我们都把自己当成汶川人,我们的心灵与情怀与汶川同在。

  房屋塌了,可以重盖;道路断了,可以重修。只要有人在,人的精神在,就有希望。我坚信,只要我们能一心,必将战胜一切的一切!

【抗震救灾精神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学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09-13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主题班会稿()12-05

工匠精神企业事迹材料(精选8篇)08-12

煤矿精神文明创建事迹材料09-02

抗震救灾标语07-28

感人的抗震救灾09-28

抗震救灾诗歌07-16

工匠精神个人事迹材料(精选12篇)08-31

工匠精神先进干部事迹材料(精选7篇)08-12

抗震救灾口号推荐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