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时间:2023-03-10 18:33:20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

  读罢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那以笔为矛,以文为盾的唤醒国民精神,批判黑暗社会的勇气与力量。而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鲁迅先生激励青年奋发向上,奋战到底的战斗精神依然永垂不朽。

  青年,当无畏前路坎坷,希望微茫,自当奋勇前行。

  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国民意识麻木,但总有热血无畏的青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君便是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其中一位,她以自己的生命为饵赴反动政府设下的罗网,希望以己血荐轩辕,以鲜血为基点,扩大至全国,渲染成灼灼的中国红,凝聚全国之力,共同奋斗出中国光明的未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的青年不乏勇士,我们当代青年,也必将以无畏的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青年,当明确自身目标,坚定理想,不断向上行进。

  刘和珍君以生命为代价证明她心中的革命理想坚实如磐,她是她那时代青年的典范,而我辈青年,亦有选择考古专业的钟芳茗,不求未来千钟粟,只求此番梦想成,竭力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还有云南的“滇西小伙”,只因热爱家乡故土,以双脚带人们领略大美风光,他们皆是发乎本心与热爱,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前行,无需理会周遭嘈杂的声音,如鲁迅先生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青年,当做出实际行动,绝不松懈,以行践心中之志。

  “现在的青年最紧的是‘行’,不是‘言’。”这是鲁迅先生给我们青年发自肺腑的忠告,如若我们只是空喊口号,口谈理想而不做出实际行动,又怎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又怎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如今自是要看自己能做什么,以实际行动践行心中之志,立志成为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的话语精神在今天仍不断指引着我辈青年向上奋斗,成为一个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建设者,我辈也当承鲁迅先生的精神,争做时代青年。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2

  掩卷沉思,《纪念刘和珍君》给我以深刻印象、鲜明记忆的,是刘和珍的微笑。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半行简洁的文字,这一屡流畅的表述,使人难以释卷,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和风煦煦的春光里,在那柳枝摇曳温暖中,22岁的少女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春风牵动着她的衣裙,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遽然凋谢,轰然毁灭;那温和清婉的微笑,会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青春那撩人心魄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啊!

  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忧愁,青春应该摒弃所有的黑暗与喧嚣,青春应该除却欺骗、欺诈、欺凌。青春所拥有的知识美丽、绚烂、欢乐和希望。青春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极为漫长而又风景秀丽,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辨别不清人间的风雨沧桑。

  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刘和珍的,以及她的温柔的女同学们的纯洁善良和美丽,却被罪恶淹没了,却被虚伪欺凌了,却被丑陋掩盖了。

  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肆无忌惮地袭来,青春会以一副怎样的姿态来面临?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种。当假恶丑扑面而来时,对美丽而言,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冲击,使它根本就缺乏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的环境也同样能够娇艳的开放,但也正因为这样,它们便会在稍经风雨的情况下,骨碎香散。

  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生长于自然的旷野里。经过了长期冬雪下的坚强蛰伏,在春天的惊雷下,才会迎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结成的眩目光华。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它的生长始终伴随着风霜雨雪,因此气候无论多么严酷,它依然卓立,美得更加鲜明。刘和珍她们,就像这种鲜花,她们的微笑里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与自豪。

  只有历经风风雨雨,青春和青春的形象才会永不凋零。合上书卷,刘和珍的微笑悄悄地走入我的思想。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3

  《纪念刘和珍君》:直面社会,直面人生

  一篇后死者奉献于逝者灵前的文章,文章中“苟活到现在的我”,以及“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今日已皆成历史。将近百年了,不过也才不到百年,说久其实也不算太久,烈士的血色和烈士同仁的怒火本不该如此迅速地变得遥远、疏离和陌生。

  不到百年,一个曾经维持着的似人非人的看不到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中国,已经赢得了独立、和平,已经走向快速崛起的强国之路——尽管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性中的某些弱点尚未根治;不到百年,就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昔日青年面对的国土沦丧和军阀的弹雨,已被今日的好莱坞大片、电视选秀、NBA和F1、铺天盖地的考试辅导书和模拟题所替代!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墙壁旁的书桌,成堆的书和收罗起来尚未装订的画集,一个留着一字胡穿着长衫的瘦削的文人——漫漫长夜里坐在书桌前沉思、写作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定格在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仿佛一尊神。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体重一直在七八十斤,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硬骨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导师。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阅读鲁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内心不懈的追求。无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的学生刘和珍,还是怀着无边的愤懑和微茫的希望用笔作匕首、投枪的鲁迅先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刘和珍君对生命的舍弃,鲁迅先生的孤独战斗的姿态,其实正是对国家、民族强盛的大追求,是真正的热情和关怀。有关世道人心的大事,是以前举凡读书人都要关心的基本之事,而今却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冲淡甚至避开了。阅读鲁迅,原不只是为分析清楚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学大师怎样做文章,更不是为背几节著名段落,牢记几句经典名句供今后同学间作无厘头式的解构、调侃之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你应从此学着直面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直面人生,让自我省察、自我审视成为毕生的习惯。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4

  在这篇文章里,我印象最鲜明深刻的,是刘和珍的微笑。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就忍不住想像,在那样温暖柔和的春日里面,22岁的少女在阳光和花香里走来,春风轻轻地牵起她的衣袂,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的春天,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那鲜花一样的生命在鲜血中速然凋谢,那温和清婉的微笑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再见的埃尘。青春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之一,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优愁,青春应该摒除所有的琐屑和喧嚣。青春所应拥有的只是欢乐、美丽和希望。青春才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而认识不到人间的风雨沧桑。这在所有的时代都应大致相同,而在太平之世尤为如此。一方面是青春自身的真纯,一方面是已经r解了沧桑滋味的人们对于这种真纯有意的遮蔽。所以,如果让青春的年华真正去了解什么是丑恶黑暗,什么是凄凉愁苦,这将会万般困难。

  但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袭来,青春会显现出一副怎样的姿态?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许多种。对美丽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的珍惜,使之根本就没有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就像花房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也能同样娇艳地绽放,但正因为这样,便一点也经不得风雨。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还是生长在自然的旷野中。有了冬雪下坚忍蛰伏,在春来的惊雷下,才会顶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成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她的生与长都伴随着风和雨,因此无论天时多么严酷,她依然卓立,美得愈加鲜明,便像春日里阳光下少女唇边的微笑,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

  只有惯经了风雨,青春才会永不调零。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5

  历史的尘埃纷扬,在时间的河流中沉淀。那些曾经绚烂过的年华,枯萎、凋零,却在天地的帛锦上留下浓重一笔。天地可灭、时间可逝,历史却永存。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忘却就意味着背叛。

  我似乎总在背叛的边缘上来回摇荡,我总是会忘却那些曾经,然后再记忆再忘却。不只是它们不够沉重,抑或我天生就是背叛者,但我却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极为温柔、安静的一个人--刘和珍

  我知道她也只在几个月前,在新发地散着油墨香的语文书上,我百无聊赖的随手翻着一些文章,却被这篇普通的文章吸引--《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的,吸引我的是好奇,谁这么大牌能被鲁迅纪念?我就问了同桌:“你知道刘和珍是谁吗?为什么会在鲁迅的文章中以这么隆重的方式出现?”“世上的人多了去了,我记他干嘛?你看不就知道了。”同住就给了我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答案。是啊,看就是了,可能像鲁迅笔下的“阿长”一样,普通的却不被他忘记的人吧!

  我带着好奇的心看了下去,看完后,我却愣住了,周围似乎弥漫着浓重的血腥,这本书似乎也染了血,是谁的血?我似乎看见那么温柔的带着淡然如风的微笑的女子倒在血波之中,她只是一个女子啊!二十四岁花样的年华,却这么香消玉殒了,她还没来得及在人世上享受什么,就这么喋血府门了。她却是死在自己国家的军人手上的,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多么大的悲哀,那些军人拿着人民的供奉,喝人民的血,噬咬着人民的肉,却还拿起枪,攻击自己的人民,这是怎样的人?不,这不是人,是禽兽!她又是怎样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的禽兽却面无惧色!是她太过勇敢,抑或她早已忘却了什么是害怕。在那个时代害怕是不能存在的东西,也是存在不了的东西!她无法不害怕却又不能害怕!因为害怕不是她能有的东西!因为她是刘和珍!因为她是真正的'中国人!

  我震撼于她的勇敢、温柔、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那样非人的世界,阻止不了他对真理的渴求,我不懂她以什么样的心情反抗一位校长!本该那么温柔如水的女子,却有着冰一般的坚韧和不屈,我也不懂她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担心一个开除她、抛弃她的学校,本该憎恨至极的学校,她却始终担忧着,她有着对国家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即使这个学校曾经让她伤心让她失望,她都不曾怨恨过,她也都坦然的面对这一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可以以这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方式跃然与鲁迅笔下,她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在文章中给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脊梁的评价。“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失去她是这个时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不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在她的身上凝聚,一根傲骨,历经磨难,以那么耀眼的光芒,永留人世!

  她就这么走了,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这么让人不禁然而涕下的身影,这喋血之殇怎能不使我铭记我们是不该忘却历史,不该忘却前些绚烂而短暂的生命。我们无法铭记历史是因为我们无法体会那些悲壮,而她却以这么柔弱的身躯在世人的脑海里留下史歌在历史的书册中,留下血色的悲哀,她的名字在我脑海中盘亘,在所有人心底留下了沉重的烙印,因为她是--刘和珍!

  有着喋血之殇的刘和珍!!!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6

  刘和珍君和她的女同伴们是看清事态、明辨是非、有着铿锵爱国热情的英雄!她们集女性的温柔典雅和男人的雷厉风行于一体,直视人生!

  可惜她们生错了年代,无缘无故地只剩下尸骸。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是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总是乌云密布,看不见天日。像是在一片污浊的沼泽中,人们总也爬不出来,越陷越深,埋怨啊、咒骂啊、踩着别人的肩逃走啊比比皆是。八婆尖嘴猴腮地挑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混蛋到处斗殴出气、最可恶的是政府,拿着一杆枪往老百姓身上射,对着高鼻子蓝眼睛的却奉承得嘻嘻笑!哼,社会是如此混乱、甚至是混沌,仿佛是从白内障患者的眼里看世界,一个字:糊,好人坏人都分不清。是谁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人们如此愚钝?答案可想而知。

  “时间永是流驶,都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言’的种子。”这显得中国是多么的凄凉,人们的心是如此冷漠,难道这些妙龄女孩生命的终结带给他们的只是这些吗?饭后的谈资?大多数盲目的中国人都在重复着这种老太太的生活。饭后拿张小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搁,两只手分别插在另一只手的衣袖里,唧唧喳喳没个完,一天就这么糊弄过去了。暗红的鲜血喷涌而出,溅在杀手的脸上,饿狼心的他们闻到血腥味却还没有住手,他们是走狗,一条天天舔噬主人臭脚趾的卑微的狗……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些鲜血,最近感染的是身边挚爱的人,因为痛苦,所以认可逝去者的事业;因为痛苦,所以努力去感染周遭迷途的人。这些用鲜血才换来的认可,真是令人心痛。倘使她们不被杀害,她们将继续战斗,战斗,总有一天感染的人会比现在的多的多。烈女,让人心碎。

  长歌当哭……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7

  《纪念刘和珍君》之所以打动我们,是因为文章中饱含作者对刘和珍的真挚情感,“真情”是一篇文章的生命,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的目的呢?

  一、用心体验。

  有这样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也可以套用一下:“生活中不是没有真情,而是缺少用心体验。”如果我们真的都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是有许多感人的人和事的,大到中央电视台评出的“感动中国”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事迹深深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小到日常生活中同学间友好相处,哪怕就一句关切的话语也可以温暖你的心。只有你用心体验,让自己被深深感动了,你才有可能通过你的表达去感动别人。如果平时不用心体验,不收集那些让你感动的素材,你想在考场上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那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如果鲁迅没有优秀青年牺牲带给他的痛苦体验,他能写出深深打动我们的《纪念刘和珍君》吗?

  二、学会表达。

  有了深切的体验,还要把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可以用第三人称,这样便于叙述,使情感表达冷静客观。当然,你也可以用第一人称,这样更容易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文章的亲切感,又便于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纪念刘和珍君》就是使用的第一人称。在表达中,不要盲目夸大,不要无病呻吟,更不要靠堆砌华丽的辞藻以掩盖自己感情的苍白;反之,如果你是真心表达,态度诚恳,肯定能打动别人的!

  三、描写细节。

  感情的表达,可以是直抒胸臆,更多的融情于事,要捕捉生活中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细节,甚至是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无不意味无穷。写文章就是要抓住这些细节,传神地描写这些细节,用饱含感情的细节去打动读者,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细节来写,真正想要“以情动人”可能要变成一句空话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她给我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惨遭杀戮”的刘和珍,她激起我们对杀害她们的敌人的痛恨,这些都是通过对典型的真实的细节的描写完成的。所以,在我们自己写的作文中,也要学会抓这样的细节,并将真情融入在这些细节描写中。

  四、弘扬正气。

  “文如其人”,就是说,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先学会做人,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勿庸置疑,肯定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一个自私自利者肯定是不会受人欢迎的,他也一定写不出好文章。为此,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有一腔正气,孟子也说:“我善养我浩然正气。”一篇正气、大气的文章肯定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反之,如果平时不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思想消极、精神委靡,甚至思想低级庸俗,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也高雅不到那里去。如果在文章中再一味发泄自己的个人情绪,把作文作为发泄不满的渠道,那肯定不是一篇好文章。所以,平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与名著亲近,与大师亲近,你文章流露出的自然就是才气、正气和大气了。我们读鲁迅的文章时时受到震撼,和他的一腔正气有很大的关系。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相关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0-31

《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2-06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注释修正12-23

纪念刘和珍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7

纪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2-06

纪念刘和珍君最新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2-06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5

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作文06-04

记念刘和珍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5

人教版高一必修《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