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0 08:47:40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

  《克己复礼》成语故事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一直未能得到施展的机会,穷困潦倒之际,被困于陈、蔡的山野之中,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弟子们饿了好几天,个个面黄肌瘦,心中充满忧虑。而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没有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突破重围,好不容易才买来一袋米,希望给大家解解饥。颜回和子路赶紧在靠墙的地方生火做饭。饭快熟的时候,恰巧屋上有团黑灰掉落在饭上,颜回觉得扔掉沾灰的饭可惜,就夹起来吃掉了。子贡和子路去井边打水,子贡一回头,正好看见颜回在用手抓饭吃。子贡当即很生气,认为颜回偷饭吃的行为有辱君子的操守,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去问孔子:“仁德清廉的人,也会因穷困而改变气节吗?”孔子说:“如果因穷困就改变气节,那怎么还能算仁德清廉呢?”子贡便将看见颜回偷饭的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并没有感到惊讶,说:“我相信颜回的人品,我认识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你等一下,我来问问他。”

  于是孔子把颜回叫过来,对他说:“我前几天夜里梦见了先人,这大概是神在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端进来,我要祭奠一下先人。”颜回惶恐地对孔子说:“老师,刚才有团黑灰掉到锅里,留在饭里不干净,丢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用吃过的饭来祭祀先人,是不恭敬的。”孔子说:“原来如此,那就算了,我们一起去吃饭吧。”等颜回离开后,孔子望了一眼子贡,说:“颜回是什么样的人,你已经明白了吧?”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明确各章基本观点。

  2、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3、背诵12.1、3.1、16.2、13.3章。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归纳为辅。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

  1、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2、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3、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解读各章内容(字、词、句)并加以评析。

  (一)重点字词句:

  ①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

  ②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

  ③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

  ④君君:动词,行君道,按君主的守则去做。臣臣:按臣子的守则去做。

  父父:按父亲的守则去做。子子:按子女的守则去做。

  ⑤诸:之乎,兼词,代词+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⑥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⑦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

  (二)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章:克己

  3.14、7.5章:崇古

  3.1、6.25、12.11章:秩序

  16.2章:道

  13.3章:正名

  1.2、2.8章:孝梯

  17.21章:报恩

  17.11、3.3章:仁

  三、探究:

  1、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2、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3、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s5u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5、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文字略)

  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范)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四、写作

  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孔子的传说:

  (1)龙生虎养鹰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为政篇,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要背诵的5章:

  ……

  3.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他的说礼篇。

  二.翻译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谓语前置的特点和作用。

  1.朗读1-5章。

  ……

  2.一个学生朗读翻译,其他同学看原文。

  ……

  3.两个同学说明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另外同学补充。

  克:克制复:回归一日:一旦,表示假设,有一天

  归:赞许由:依靠非礼:不符合礼

  事:做,从事监:通“鉴”,借鉴郁郁:文彩丰富的样子

  文:完美谓:评论

  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2)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

  三.理解文章内容:

  1.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2.这个观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请找出能反映这个观点的两句话:

  ……

  (1)克己复礼是为仁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教师归纳:

  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和“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标和外现。要义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那里看出来?

  ……

  推崇周礼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教师归纳:

  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4.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右哪些例子?

  ……

  (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归纳: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四.小结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是为仁”的主张,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认为周礼最传统的礼乐思想。

  对当前礼乐崩坏的现状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不满。

  第二教时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论语》选修的第二专题:克己复礼。集体朗读第1-5章

  2.提问:

  (1)孔子在首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

  克己复礼为仁

  (2)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

  ……

  周礼

  (3)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恢复周礼的?请具体说明。

  ……

  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下提出的,具体例子:(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二.翻译6-10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孔子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中提出了要恢复周礼的主张,那么周礼到底有哪些内涵?请看后面6-10章。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六章。

  ……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有道:政治清明自……出:由……发出命令希:通“稀”,少

  盖:大概陪臣:重臣,隔了一层的臣子执国命:掌握国家的命运

  庶人:老百姓不议:不非议朝政(指政治清明了)

  朗读这一章。孔子认为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

  天下有道。

  2.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七章。

  ……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奚:哪一个,什么。疑问代词先:把……放在前面,先做。

  正名:纠正名分(与礼乐制度向违背的各种名分)

  奚其正:正名干什么?其,语气助词,表反问阙如:空缺,保持沉默。

  中:适当错:通“措”,放置名(之):给名分

  无所苟:没有什么马虎。苟,马虎而已:(才)罢了

  四个句子:

  (1)子将奚先:子将先奚,宾语前置。

  (2)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强调孔子迂腐之深。

  (3)奚其正:其正奚,宾语前置。其,语气助词,表反问

  (4)野哉,由也:谓语前置,强调子路粗野之深,表达了孔子对子路不认可正名强烈的不满和批评。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孔子认为礼的含义是什么?

  ……

  正名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八章。

  ……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君君:君有君道,第一个“君”,名词,君主;第二个“君”,动词,守君道,有君道(同下面的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信:诚然,这里表示假设虽:即使诸:“之乎”,它么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九章。

  ……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弟,同“悌”,敬爱兄长犯上:冒犯长官

  鲜:少务:致力,从事本:根本

  道:原则

  两个句子:

  (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宾语前置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大概是仁的根本。判断句,其……与,大概……吧,表揣测。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应该怎么做?

  ……

  孝弟

  5.请一个同学朗读第十章。

  ……

  翻译这一章。

  一个同学指出这章的重点词语并解释。

  色:在侍奉父母时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弟子:为人弟,为人子

  服其劳:尽力效劳。服,做,从事先生:年长者馔:吃喝

  曾:竟以为:把……作为

  一个句子:

  曾是以为孝乎:曾以是为孝乎。宾语前置。

  朗读这一章。在这一章中提出复礼的内涵是什么?

  ……

  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

  三.归纳

  这五章语录阐述了恢复周礼的内涵,主要有:天下要有道、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弟、要保持进该和悦的神色。

【国学《克己复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2.克己复礼的造句

3.《克己复礼》课堂实录

4.国学教学总结

5.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范文

6.高二下册《克己复礼》教学实录

7.苏教版论语选读《克己复礼》讲课稿

8.小学国学教学计划

9.小学国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