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1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系统总结“职教20条”以来的改革经验,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定位于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职教战线工作的一员,我倍感振奋,同时深感肩上光荣的使命。下面结合X学院具体情况,我谈几点个人学习体会。

  一、进一步加快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意见》中指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X学院拟围绕学校提质培优重点项目会计与大数据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集中X学院优势资源,培育一批突出成果,为学校进入国家新一轮“双高计划”项目遴选做出贡献。根据X学院实际,拟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突破口,带动省级在线课程建设,开发新形态活页式教材。争取建设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1本,打造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案例1个。

  二、创新“双元共育+岗证课赛互融”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中指出: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X学院拟建设远洲旅游学院、诺力物流学院等产业学院,与远洲国际酒店集团、浙江诺力集团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共建共享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同时,推进“岗证课赛”融通,积极推进1+X证书,开展培训认证。建设2个技能大师工作站,培养一批工匠素质突出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积极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在世界、国家和省级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学生、优秀指导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激励更多青年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意见》中指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是技能大师讲学之场所。没有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大师,职业学校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力。目前,X学院教职工3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5人,师资队伍职称上总体符合要求。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2人,40-50岁10人,40岁以上25人,总体上也还可以。但也应看到,一部分教师技术知识已经与生产实际脱节,另一部分年轻教师由高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生产和实践经验,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还有就是虽然我院双师型号教师比例达90%,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实践不足,导致了有“双师”之名,无“双师”之实。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院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凸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为此,X学院决定优选创新教学团队带头人,组建创新教学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构建和谐共进的团队氛围,以团队目标引领教学改革,以团队力量促进个人发展。创新教学团队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教学诊改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根本抓手,针对重大的改革项目,开展团队协作攻关。建立教学团队负责制,对创新教学团队设立目标,设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今后,X学院将以《意见》为“行动指南”,在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品牌打造等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改革举措上下功夫,书写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技并修、技能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五个坚持”的工作要求,即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立德树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既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的教化实质,这种教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德技并修即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这个立德树人主要载体建设,进而发挥课堂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通过素质教育夯实立德树人基础,重视文化建设在立德树人中功能与效应的内化与彰显。

  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业和教育,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是孕育教育的温床,教育是促进产业的动力,无论是教育端,还是产业端,均强调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反对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就产业论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打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任督二脉。实践中如深圳“率先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理实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六融合”;联合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实施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等“六个共同”,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格局和育人方式。

  三、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将人力资本投入和就业两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作形式及对工作的准备过程发生变化,这既对劳动者从体力劳动技能转向脑力劳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教育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需求。

  四、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

  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是职业院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任务,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驱动力量。一方面,所开设专业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服务化的有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均要求有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共有职业学校1.13万所,在校生3088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青年人生出彩搭建平台和舞台,使这些群体的人们通过体面的工作获得人生的尊严与价值,在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惠及整个家庭。

  五、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我国《宪法》《教育法》都规定,受教育权是一项公民权。早在2007年全国人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当今世界正在努力寻求更加包容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受教育程度低下和技能水平低下不仅与收入和就业相关,而且也和许多其他社会结果相关。教育和技能是实现未来幸福的关键所在,并对恢复长期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提升国家竞争力、培养更具包容性及更有凝聚力的人才至关重要。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让青年人享受到包容性发展的成果,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教学手段。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通过此次《南郑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教育质量促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的学习,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简单谈谈。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我们黄官镇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教育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工作重务虚轻根本、管理粗放、中心不明、质量意识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新学年开展“促进年”活动,目的是进一步统一系统上下的思想认识,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使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育名师创名校,多育人育好人,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黄官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扎实工作,践行“十个严禁”“十个不准”

  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县教育局颁布的“十个严禁”“十个不准”,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奉献爱心,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肃处理教师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尤其是党员教师,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在假期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加入到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去,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大提高,就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什么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就是摆脱旧的思想束缚,破除那些已经过时的陈腐观念,砸碎禁锢我们的'精神枷锁。开拓创新就是对事物的整体或某些方面进行变革,继承发展,破旧立新,从而实现事物的新飞跃。解放思想是开拓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开拓创新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承。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具体说就是要实现“四大转变”,做到“六个解放”、实现“四大转变”。

  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一要转变应试为先、分数第一的旧思想,树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新观念;二要转变通过题海战术、耗时间、拼体力的传统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思想,树立通过应用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观念;三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观念;四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观念。第二是转变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创新,才能带来局面的创新。学校发展,思路要开阔,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要科学定位,措施得力,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第三是要转变管理机制,学校要在依法治校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变被动管理为教职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第四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要转变应试教育那种“我讲你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做到“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事物;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取知识;六是解放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有灵活支配自己的余地。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我们党员的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4

  根据学校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的整体安排,认真研读学习《意见》文件精神,深感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前景一片光明。现就如何以文件精神为指引,助推创新创业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找准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需要破解的难题,谈几点个人学习体会。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配套文件。必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意见》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产教关系、校企关系、师生关系、中外关系,立足新时代,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及相应的重点建设项目,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思路、确立了新任务。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把握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学院十四五期间工作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五全一互动”,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所有专业整体融合全覆盖;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生参与全覆盖;实现所有创业导师、专业实践导师培训全覆盖;实现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全覆盖(教室、实验室、寝室);实现创新创业活动全覆盖;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培养“精技术、懂管理、会经营、可创业”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特色产业增长极、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形成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财经商贸专业群和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群与区域行业、产业链紧密对接,打造文化与技术赋能、学历教育与社会服务并重的跨界育人新模式,全力建设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一、教学教改彰显院部特色

  特色决定生命力。创新创业学院的教育对象较为多元,除本院部电子商务及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两个专业的统招生及“一村多”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外,另承担了校内其他各院部的创新创业通识课教学。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转变旧观念探索新模式是必由之路。个人认为:一是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特点、文化基础、学习能力、教育需求,编制多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材、教师、教法”三教改革,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根据培养对象的差异,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三是要实行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教育,推动不同背景、不同基础、不同来源学生的融合发展;四是要根据生源的变化,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教师队伍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

  二、助力专业群建设推动产教融合

  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强化专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对接,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中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结合招生就业情况,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一是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调整优化专业资源,促进各专业要素的协同能力,发挥更强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对接农业旅游与开发、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助推乡村振兴。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积极配合学校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培养数据素养突出、跨界应用能力出色、国际视野宽广的“精技术、懂管理、会经营、可创业”的复合型高素质财经商贸人才。二是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和合作关系。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要规划专业群内部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对接,更要在发挥内生力的同时,借助产业资源进行建设。通过进行对外服务和合作人才培养,将行业企业的资金引入到专业群建设中,常态化促进师资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学习,互派人员进行教学和技术切磋,同时要大量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工匠和高水平企业技工到学校开展教学,打通专业教学和产业实践的通道,构建起更密切的产教融合关系。

  三、优化培养模式,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以高质量高职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落脚点在于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一是瞄准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导向,大力培养服务地区经济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继续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为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是积极服务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是充分保障学生就业、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立足点。一村多学员中有较多小微企业主,院部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开展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等形式,深度参与企业发展。在专业建设上发挥企业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优势,又通过技术服务汇集中小企业,为合作企业拓展下游客户,为人才培养提供岗位资源,从而构建优势互补、各尽所长、各取所需的校企合作良性生态。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大力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学历加职业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深化学校教学与岗位实践、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全面对接,切实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充实核心竞争力。积极适应新经济结构和新产业布局,大力开展适应新业态、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坚持终身职业教育理念,加强终身学习服务。建设相应的师资团队、面向社会开展证书培训、帮助学生获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方面系统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服务理念,把理论提高与实践锻炼联系起来、把执教能力提高与服务能力增强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双能素质,形成具有较强执教能力、科技研发能力、技术培训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兼结合双能结构专业师资团队,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建设行业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与保障力量。

  创新创业学院将以《意见》精神指导行动,结合实际,找准突破口,弥补不足,使院部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作风更加扎实,师生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推动学院发展再跨越,继续夯实湖北省首批示范创业学院基础,为实现国家级双创学院工作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5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具体从7个领域展开阐述了22条内容,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党委中心组于10月29日召开了学习会议,会议号召广大干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作为职教战线工作的一份子,我倍感振奋。如何带领工学院全员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将结合工学院“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谈谈以下五点心得体会:

  一、着力打造适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专匠结合、专兼结合、专导结合”的教师队伍。

  《意见》指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关键看教师,教师素质关键看“双师”。工学院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以培育“四有”“六要”教师为导向,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或专业带头人3~4名,向内挖潜,大力支持年轻教师学历提升,鼓励教师出国深造,45岁以下教师5年内轮训一次,培养引进工匠10名,聘请兼职教师20名,培养素质导师10名,实施“1121”工程。

  二、着力打造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符合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水平专业群。

  《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工学院应结合咸宁经济发展实际及工学院现状,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着重从社会需求、发展前景、建设基础、建设质量等方面对现有专业进行基础夯实。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成省内高水平专业群,达到师资队伍高水平、教学理念高水平、课程资源高水平、实训基地高水平、科研服务高水平的“五高标准”,为学校双高建设打好基础。

  三、着力打造服务当地经济、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专业发展、服务创新人才的科技创新平台。

  《意见》指出: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工学院应形成并完善科研、教研、服务之间“互动、互促、相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实施一院一室十中心的“1110”工程,即:一个研究院,一个大师工作室,十个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二个省级、六个市级、二个校级)。

  四、着力打造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探索混合制办学方法和体制改革为途径的产业学院。

  《意见》指出: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工学院秉持“把学校办到企业、把企业引进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与维达力(赤壁)、诺力智能装备(浙江湖州长兴)、北方汽车(河北邯郸)、广东智通(东莞)等企业的合作,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政校行企“命运共同体”,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完成维达力产业学院建设,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具、教学资源、教材建设和开发,科技研发等。

  五、着力打造以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以专业建设和发展为载体,与优秀企业合作,服务区域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综合性基地。

  《意见》指出:推动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扩大职业学校办学空间。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工学院坚持与优质企业的密切合作,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实现综合性基地的五种功能:实训服务共享、承办各类赛事、国际合作交流、区域师资培训、各类社会服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与车联网示范基地、中外人文交流示范基地,即“三基五能” 综合性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工学院将在《意见》的引领下,紧随学校党委中心的领导部署,服务智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扎实做好五个“着力打造”,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勇担当抓落实,加快培养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绘就开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和新篇章。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国工匠”,应打破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从梦想照进现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工匠、崇尚创造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贯通思想壁垒破除“紧箍咒”。部分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往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上,简单地认为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是进车间,比普通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低人一等”。这些思想偏见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破除陈旧思想禁锢,营造树立“大国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在宣传教育“软件”上,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向社会展现技能人才的风采,宣扬职业教育的实用价值,破除学生和家长狭隘的成才意识,消除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让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越来越强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职业教育风尚。

  加强教师队伍搭建“引凤巢”。当下,职业教育还有部分人不认同,部分院校专业与社会脱节没有形成特色,多半是因为学校教学与职业需求结合得不紧密。教学的最终方向是面向社会各种“职业”,要以教师素质为抓手,不断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扩充教师渠道,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精英人才参与职业教育,为学生制定长远的专业规划和目标,拓宽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眼界和期待。要提高资源配置,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表扬和约束惩戒并重,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畅通晋升发展通道,解决职业教育教师后顾之忧,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企同步联动种好“梧桐树”。我国当前技能型人才缺口依旧很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源于学校与企业联动不够紧密,学生无法及时就业造成技能人才流失。在学校技能人才“流出”上,与企业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让教学学有所有、学有所长,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实现“学历”和“技术技能”双提升,激发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企业技能人才“流入”上,加大校招力度,真心真情为毕业生解决好在求职过程中的操心事和烦心事,提供针对性、不掉线的就业服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通过校企联动,打破“职”“教”界限,拓宽职业教育的成才空间,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三年内我国两个职业教育的重磅文件先后出台,让人充分感受到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在笔者看来,《意见》的权威性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现在就看执行的绩效。我们期待看到职业教育成果的评价话语权逐渐从教育主管部门转移到产业和社会,看到职教届一些自娱自乐、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问题逐渐淡化,看到职业教育真正为人人提供成才的通道、帮助人人实现职业生涯的梦想。

  一、优化“类型教育”的性质定位

  《意见》提出,要“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类型定位”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定位”不清楚是无法办好职业教育的,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痛点。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层次体系”而不是“类型体系”,经常讲中职应该如何定位、高职应该如何定位、职业本科应该如何定位。实际上,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说,中职、高职、职教本科除了招生对象、学制、培养规格有区别外,其办学理念、教育规律是一样的,因为同属一个教育类型。但是,我们往往脱离类型特征,来评价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是构建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知障碍。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什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它是一种面向大多数人群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类型。“教育对象的大众性”和“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是各国同类教育共同的基本特性,围绕这两个特性,衍生出实施这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特点:一是因应“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生群体特性,必须营造“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育人氛围,设计特别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案。二是因应“应用性职业”的特殊要求,应以培养素质全面、重在应用、擅长实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必须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必须有社会有关方面的深度参与。为此,需要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双重需求为导向,形成灵活应变、校企合作、功能多样的办学思路;以建设“应用性课程”为中心,逐步突显师资“双能”、设施利于实训的条件特点,构建自主选择、工学结合、能力为本、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个开放系统,涉及面很广,决不仅仅是个层次体系。实践证明,同一类教育可以在不同的学校实施,同一所学校可以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永久存在的,然而它不等同于职业技术院校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与职业技术院校层次也不是等同的概念,在长远的未来,我们需要着力关注和研究的将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技术院校体系。如果真有职业院校的概念已经模糊到无关紧要的那一天,多数一流大学也都举办了职业技术教育,那么,所谓鄙薄职业教育的问题也许就不复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也将有可能彻底解决。

  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必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育人方式”的核心是素质导向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式变革,体现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一般指由学校的属性及组织结构所决定的管理体制机制的特定范式,反映办学特点。“管理体制”是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构隶属关系和权力范围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决定办学效率。“保障机制”主要是指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制度和措施,保证目标达成。四项任务互相牵制,缺一不可,需要同向而行,不应脱节。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会影响其他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一个职业院校来说,通盘考虑、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这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专业群的建设,既要对接产业,明确育人方向;又要创新教学组织,整合教育资源;还要调整校群之间的事权、物权、财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建立监控评价机制,保证育人质量。急功近利,单兵独进,贸然行动,看似积极,往往是事倍功半,费财费力,不了了之,甚至倒退。

  二、坚持“五个面向”的工作要求

  《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这五个坚持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应当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的位置,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为此要不断完善大德育体系。课程思政作为学校大德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将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现在,课程思政与刚刚提出来的时候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表现为各种“素材”的堆砌,过于注重表面化的东西,过于追求片面化的操作技巧,缺乏实效。课程思政不是独立的课程类别,其载体依然是专业课,不能将专业课讲成了思政课。一旦将专业课讲成了“思政+专业”的话,课程思政就走偏了。对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上级领导只能提出理念和原则,具体做法必须依靠专业教师首创,领导的后续任务只是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协助总结、适当推行。决不能自上而下地指挥,不宜搞什么评审、竞赛,搞示范也需要非常慎重。因为专业课具有特别的多样性,必须倡导百花齐放,不能像文化课、思政课那样搞标准。多年来,职教课程的多样性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却往往热衷于一刀切、标准化,教训很多,应该认真反思。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源于、赖于、基于产教融合下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业优势明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职业教育和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评价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学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无论是在参与的主动性还是在参与路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位。二是专业(群)建设缺乏行业、企业等产业主体的积极参与,缺乏产教融合的实体性的合作平台,从专业(群)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行业的参与度都呈现较低的水平。三是职业院校缺少在行业界具有话语权和广泛人脉的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较低,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四是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及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缺少经常性的、深入的产业调研,使得指导职业教育的“话语权”缺失,产教两端的语境对接困难,出现所谓“鸡同鸭讲”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决心和行动。

  办学的质量主要看学生的就业质量,包括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薪酬、第一年存活率、社会满意度、入职后成长情况等等。要建立毕业生档案,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分析,及时反馈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在就业指标方面,值得讨论的是“对口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的变化加快,在政府的鼓励下,“灵活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教学制度相对僵化,课程调整慢,适应性不强。一快一慢的反差,恰恰反衬出传统专业模式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对口率”作为就业的一种分析指标是可以的,但不宜作为评判就业质量的依据。“促进就业”的前提是“面向市场”,这是要从专业设置、专业招生、教学设计就开始坚持的原则。如果不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而仅仅依靠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咨询招聘”、“推荐就业”等举措,无异舍本逐末,无法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知识很重要,技能也很重要,但最终要体现为职业能力。要体现职业能力,就要“面向实践”而不是“面向书本”。要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鲜有院校认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科(知识)本位、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形式陈旧老化”。职业教育一定要跳出传统的书本、课堂、校园,走向社会实践、生产实践。这就涉及到人才培养整体设计的重构,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发展职教事业的原动力(或首要的社会功能)是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计划,为个性多样化的人们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成长道路和发展空间,从而有助于满足社会人才的多样化需要,促进就业机会的丰富多彩,促进一线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然后,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毕业生有多种目标取向是合情合理的,但都不宜作为职业教育的“导向”(方向性引导)提出。无论就业还是升学,作为教育或办学的方向,都太狭隘。有各个分数段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将是职业学校长期存在的现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就业模式多种多样,为帮助人人成才,专业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支持任何人在职业学校里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的积极态度,体现“目标多样,路径多条,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的理念,采用“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设计,课程组合多样化,因需而设,有求必设,具有较宽的覆盖面,能够适应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人人”提供有效的多样化的成才路径,搭建帮助“人人出彩”的受教育平台,“不拘一格育人才”。

  三、推进“职教体系”的健康发展

  要求“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长周期、一体化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资源共享度的要求很高。中高职贯通涉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教育阶段,关联的院校管理特点不同,教学标准不同,教师素质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如何“求同存异”做好贯通培养,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更大的努力。

  2019年开始,上海市教委遴选了32个中高职贯通专业,开展为期三年的贯通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力图挖掘反映贯通高专业建设的特色经验,从校企合作机制高效能、课程教学改革高水准、专业教室队伍高素质、专业教学条件高规格、教学运行管理高效率、社会服务能力高层次等“六个高”的角度推进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实践证明,即使是在已经实施贯通教育近十年、基本实现了贯通教育全覆盖的上海市,一体化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这是中职学校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但是,“两个基础”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两个基础”的标准?谁来评价“两个基础”是否达到?似乎仍未解决。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委托有关院校制定对接产业要求的贯通专业标准(第一批22个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已于2021年11月印发),希望能通过制定得到产业参与和认可的、适应性较强的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为探索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解决两个院校之间不协调、难贯通的问题,2021年4月8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成为直接从初三毕业生中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在新成立的南湖学院,学生入学后即为高职生,在五年中不需转学段、不用转身份、不必转学校,在同一个校园里连续接收高职的专业教育。至今,上海已经成立了五所此类新型高职院校,以图从新型高职院校和专业标准建设两个方面,努力破解职教一体化体系构建之瓶颈。

  四、建设“双链对接”的专业体系

  《意见》指出,“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2019年以来,随着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建立围绕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的专业集群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指向。与传统的专业相比,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的逻辑起点、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绩效评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不断涌现,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职业教育更加滞后与被动,传统的专业模式已不能适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专业群应运而生。

  实事求是地讲,开展“双高”两年多来的确有一些成效,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涌现出一批比较好的专业群建设方案。但由于刚刚起步,真正实质性地开展专业群建设的院校似乎并不算多,不少还是停留在“重点专业”的思维方式上,一些专业群实质上就是原来的二级院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就是几个专业课程的拼凑。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专业群理念和认识不足的因素,有院校治理结构短期内无法突破的因素,有缺乏对产业的深度了解和分析能力的因素,也有政策法规不健全的因素。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解决非一日之功。

  专业群的组群,不是专业目录类别进行归类,而是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进行整合。由于对产业链的结构、产业技术的进步、产业岗位的变化,大多数职业院校历来缺乏研究,因此在“双高计划”起步之初造成了许多院校的困惑,也是在情理之中。这就需要训练教师尽快具备开展产业调研的知识和能力,对本区域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认真、具体的调研和分析,拿出对接产业及职业岗位的能力清单。这个瓶颈不解决,专业群后续的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与重构就缺少了逻辑的起点。上海制定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标准,用了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是有道理的。

  新的“专业体系”所涉及的问题并不仅限于产教映射。从专业群内部来说,还涉及到重构教学组织和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等,解决这些问题,都意味着对传统办学制度和模式的“颠覆”。专业群不是不同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的人才培养新载体,从而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这意味着专业群是对传统专业范式的一种革命,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道路。要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应用场景、新职业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用新职业岗位对照专业群和课程体系,用新职业工作场景“倒逼”教学场景改革,实现跨界融合、跨学科专业融合。如果专业群内部依旧按照各自专业的体系组织教学,专业之间依旧是资源分割,形不成人才培养的“合力”,那样的话,组建专业群有什么意义?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专业集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重要举措;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较强的执行力;既对院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转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可以预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将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形态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得下大决心不可。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3篇)11-03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10-24

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03-23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通用6篇)09-28

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9篇)02-27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03-23

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和意见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11-22

加快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0篇)11-15

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0篇)01-04

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0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