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

时间:2023-04-11 15:22:18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

  当某一教育系统的要素或信息进入另一教育系统,与该系统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该教育系统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精选2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

  教育部关工委主办的“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开播了,一经播出,在学校和家长中引起了极高的观看和学习热潮,班级群、朋友圈里家长们纷纷转发了公开课并围绕“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观后感。

  一、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正能量

  父母榜样的力量,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孩子是复印件,父母就是原件,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形象,养成好的习惯,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父母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手机电脑,但回到家中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远离电脑,陪着孩子或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带着孩子到室外,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关爱大自然,告诉他们自然界中花草鱼虫都有自己的生命,去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二、小学生阶段生命教育:帮助儿童认识生活的内容、感受生活的乐趣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特别不容易,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要呵护每一个生命奇迹,呵护自己,爱护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要呵护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当别人受到伤害,看到别人痛苦时要萌生恻隐之心,不要去伤害别人。与人相处要友善,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要主动帮助他人,在帮助的过程中,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这就是生活的快乐。

  三、生命教育是从根本上给予孩子生命健康成长的力量

  认识自己生命与周围人生命的关系。爸爸妈妈养育孩子,爸爸妈妈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老师教导学生,老师对学生有教导之恩。所以,在家尊重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学会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认识生命历程和人生的辛酸苦辣、进退取舍,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要正视死亡。为了少生病,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多进行体育锻炼,在任何疾病面前,最好的良药是强大的免疫力。人生中要做出很多次选择,懂得进退取舍,走好人生之路。

  四、扮演好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中的角色

  家长首先是家庭的操持者,要有生活能力,过好日子,用心对待孩子和家庭,传递给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其次是家庭的设计师,把家里布置的有条理,有品位,很温馨,要让生活有仪式感,家假日或者家人生日时,大家坐在一起聚餐,让家庭生活充满格调。再次,家长是家庭的游戏王,爸爸带着孩子玩游戏,妈妈陪着孩子讲故事,让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父母要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后,家长还是家庭的哲学家,要做智慧型的家长,家庭遇到挫折和难关时,迎难而上,给孩子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家庭,可以营造出“共时美”,让孩子将来无论走多远,心里始终牵挂着,无论何时,只要想起来就是温暖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想回家、且可以回到家的港湾,爱的港湾!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

  今天我听了家校共育平台范苇专家的讲座,"双减"背景下如何做智慧父母,仔细回味,认真思考,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孩子们的母亲,曾想过用心的爱孩子们,教育和培养孩子们,但从没有认真地想过培养孩子们的最终目的,曾幼稚的以为成功就是幸福。

  范苇讲师从“什么是双减”政策指出现在家长遇到的“亲子关系、自主学习力、闲暇教育”的三个问题,范苇老师明确的解说指导家长们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家长是孩子们第一榜样,只有家长好,孩子们才能真正好。同每个家长一样,想把自己的孩子们培养成优秀的孩子,就要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家长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先学会沟通,沟通是听比说的重要,学会倾听。其次学会放手但不撒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好孩子完成事情的方法,同时提供安全保障。构建良好的家庭系统需要家长对孩子建立情感、兴趣、尊重的链接。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要做到淡化对成绩的关注,更关注孩子们自身的优点,给孩子们信心。保证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引导孩子们爱书爱阅读,读好书。相信在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而爱的学习不在于“学”而在于“习”,爱的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修行”出来的,只有那些有了正确的系统知识,又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系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总结错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周而复始,慢慢的提高自己爱的能力,这才是正道。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3

  昨天晚上听了赵老师关于做智慧父母讲座后,我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家长,也反思自己,以前对孩子做的一切是对还是错。赵老师用亲切生动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说理深入浅出,引发家长思考,触及所有家长的内心。

  一句“风水就在脸上”,让我想起微微一笑并不费力,但它带来的好处却无法计算,微微一笑虽然只需几秒,但给孩子的记忆和鼓励却不会逝去,对于孩子是一种鼓励。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快乐的一面,让孩子微笑着迎接每一天,做充满活力自信的孩子。

  作为父母应该改变教育孩子的观念,应该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教育孩子时,多采用激励措施,多给孩子鼓掌,发现孩子的缺点时,耐心指出即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优点和缺点都是孩子的特点。

  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希望,真心希望每一棵小树苗都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孩子是我们的影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家校共育,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陪伴下,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栋梁!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4

  看完公开课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家长,不是为孩子提供温饱就可以,更应该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承担起这份责任,与孩子携手同行。在学校,老师能够带领孩子们学习,在家里,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人生老师。

  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常常说家校共育,有时候却会忽略家庭教育,只注重学校教育。但是,在孩子的人生中,家庭教育同样很重要。家庭教育更偏向生活,就像讲座里说的,家庭教育更应该生活化,场景化,尊重家庭本身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能在家庭教育中能感受到幸福。而不是让孩子承担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上没完没了的补习班,这样很多时候会让孩子喘不过气。就像公开课里的二位专家所说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让孩子幸福,让孩子快乐,而不是被压力压垮。相信各位家长也不希望孩子难过,不希望孩子愁眉苦脸。毕竟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孩子有灿烂的笑脸。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例如讲座里有提到的,家长有时会不在意孩子的情绪,也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像有些男孩子在哭,作为家长的就要说:“你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呀!”这样子,总是会让孩子封闭内心的情绪,无法敞开胸怀的与我们交谈。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孩子伤心难过,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难过?如果自己处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怎么想?主动接纳孩子消极的情绪,让他们的情绪得以释放,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去沟通,才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空闲的时间,让孩子好好的放松放松。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在家中和孩子做做游戏,不要让孩子变成“书呆子”。我们要去关注的,不止是孩子的成绩,还有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幸福。

  作为家长的一员,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出息。相信大家也是一样。所以,家长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的,而这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5

  今天看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为成长做规划》,这堂课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度专家、研究员孙云晓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老师讲的,两位老师的对孩子关于成长中的规划,以及讲解的案例和精彩分析让我感触深受!也深刻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就是孙云晓老师说的那种传统的机械化教育。把孩子当机器人,流水线的规划,我相信现在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家长,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做家长的规划来做,所以就会出现听话的孩子表面上是言听计从,其实扼杀孩子内心真正的潜能与爱好,不听话的孩子会出现更严重的逆反心理,结局也一定是糟糕的!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我女儿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回到家里对我说:“妈妈我要学画画”,当时因为刚刚生了二宝,根本没有时间去送她,所以我就拒绝了她,后来读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她非常坚定的对我说:“妈妈我就是要学画画,如果你不给我报名,我就用我的压岁钱自己去报名。”我当时很惊讶,也看出孩子是真的想学,喜欢学,所以我当时就给她报名了,后来她的画画老师对我说,孩子真喜欢画画,她刚来就比在这里有的学了几个月的画的都好。就像李文道老师说的,家长的作用是起支持和帮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家长喧宾夺主,父母做主导,孩子做配角,这是非常错误的,应该让孩子在探索中、非富多彩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潜能优势,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引导支持孩子确定她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标,孩子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自己主动奋斗。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分数,参加一些辅导学习班一类的,把孩子的教育都寄托于学校教育,而实际上,孩子今后的学习发展决定于他(她)的习惯,当孩子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后,自然就等于收获了成功。虽然学校教育相当重要,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也比较多的,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做父母的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也是为之努力去学习的,就像各位老师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没有潜能优势,没有兴趣爱好,只是缺失丰富多彩的体验。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孩子对这个社会的变化,对新的事物的出现,往往比大人敏感,家长要多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开他的视野,给他更多的体验机会,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的潜能优势。”每个家长心愿是一样的,都想帮助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相信美好未来一定是属于她们的!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6

  感谢家校共育平台,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讲了这么重要的一课。看到评论区有家长说应该针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讲堂,而不是家长。那么,我想说的是,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共同创造的,家庭和谐,是孩子良好心理形成的基石,土壤。再回头看我们家长们,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忙碌,回到家里真能好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吗?看手机?发牢骚?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或者是溺爱?很多都是如此吧,所以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家长。

  正如老师所讲,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我觉得正我需要学习的!而这次的专题讲座正如及时雨般,为我送来了甘霖。讲座中老师理论结合实例的讲解,让我如沐春风。特别是老师举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更是让我学到了很多。例如怎样让孩子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引导孩子怎样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过度敏感,不乱发脾气,遇到挫折不气馁,正确面对困难和失败,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这些是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完成的。我会竭尽所能,科学有效的对孩子进行引导,为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7

  4月19日晚,繁中初中部召集家长观看线上家校共育公益讲座,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亲自授讲。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非常感谢学校的安排,感谢白老师的精彩演讲。

  关于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正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白老师所讲,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呢?在如何教育孩子,而且教育好孩子这方面,白老师给我们传授了好多宝贵经验,我如醍醐灌顶。如白老师说:“教育不能等”“陪伴是高质量的教育……”这些让我深有感触。我们错过了什么?错过了陪伴?错过了沟通?错过了发现?错过了……在陪伴这一块儿,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还小,等她(他)长大点,懂事了就会自己学;或者说随他自己吧,我的陪伴也起不了啥作用,我有我的事干,总不能天天陪伴孩子吧。之前,我也有这种想法,但是看了这场讲座,我受益匪浅,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增强,情感变化显著,处理事情的方法往往很稚嫩,也更容易犯错。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是孩子们读书的黄金年龄段。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人在青春美少年,努力学习莫贪玩。长江没有回头浪,人老不会复少年。”这首诗描写得多么贴切,孩子们在读书的年龄段就应该认真读书,不然将来为他买单的是生活的苦。作为家长要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持证上岗,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把大把的时间和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贪玩上。

  让我们用“心”助力,共同成长;让我们用“爱”呵护,共同进步!古人说;“庄稼种不好毁一茬,孩子教育不好毁一辈”。所以我们要高质量地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把穿校服的金色年华浪费掉。

  一.平时要和孩子多沟通,沟通时应该先听孩子的'心声,而且要站在同级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多换位思考,做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

  二.不要有侥幸心理,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了,就应该让老师管,学校教育,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和学生没有血缘关系,却又因为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的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和老师共同配合来教育好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全能的孩子,这就是家校共育的目的。

  三.当孩子犯错时,要帮孩子改正缺点,淡化不良行为,不要揪住缺点不放,更不要定时式轰炸。

  四.成绩落后时,不要指责和打击孩子,要给予鼓励并加以肯定孩子的实力。这些是白老师传授给我们教育孩子的法宝。

  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是一粒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你的花开可能慢些,但是请你別急,细心地呵护,自己的种子也会慢慢地长大、开花。陪着她(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也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开花,因为她(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一流的学校。各位老师都认真负责,舍小家为大家。他们也有父母,也担任着为人父母的角色。谁不想有时间与家人聚在一起陪陪老人抱抱孩子,但我们的老师就因为他们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每天以校为家,让应该得到关爱和陪伴的人留在家里,把时间和关爱给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操碎了心。每天站在三尺讲台上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我们还有啥理由不配合老师呢?

  借此向79班所有老师真诚地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8

  看了家校共育平台里面的专家讲座,感触颇多,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跟我一样,平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不要说家务劳动,就连孩子自己的个人卫生都基本是父母包办了,很多家长都有“学习至上,生活习惯培养无所谓”的观点,看了讲座才知道,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割裂开来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一个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很难不马虎;一个生活懒散的人,学习上也不会勤奋。

  现在孩子们的劳动习惯,的确让人汗颜,生活环境舒适,家长对家务活大包大揽,就连最基本的扫地、擦桌子、分碗、分筷子等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主动去做,有时候还要在家长的“利诱”下才象征性的去做这些基本的劳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娇气、懒惰的不良习惯。家长总会习惯的认为现在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觉得孩子大了就会自觉帮忙,到最后才发现孩子越大越不懂事,理解不了父母的辛苦。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而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的方式,在家务劳动中才能让孩子对劳动尊敬和热爱,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自己的感受,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俗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不纯粹是学习的机器,这也是锻炼孩子的一个方面。

  那么,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爱劳动呢?

  1、要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要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的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特别兴奋,家长应鼓励下去,使孩子感到自己做的对,高兴的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2、要经常对孩子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劳动成果,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要学会吃饭、漱口等一些基本动作。

  3、要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示范,手把手的教,要注意安全、卫生。

  看了讲座以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自己,培养他们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亲身感受到幸福生活背后的心酸和不易,要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父母、社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生活,是社会、父母对他们成长的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深深的爱。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9

  当今社会,父母难当。我们这一代父母不是一般的父母,而是"小皇帝"的父母。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龙成风。只要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当父母的就脸面生辉,无尚自豪。但孩子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也就给当父母的提出了一个怎样教育的问题。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父母似乎省心了。当父母的只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等等。其实这只是对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一种苍白的说教。事实上孩子需要接受的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更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虽然文化知识教育,学校肯定是"主角",但在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

  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方面,《智慧爸妈第一课》给予我们一个导向。它介绍了许多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范例中介绍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充满爱心,关爱他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相比之下,我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自己认为,给孩子选择了一所好的学校,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当父母的就"称职"了。在学习上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点,除了学校的功课必须学好外,在家里要多看课外书。还有星期六参加"英语补习班",星期天参加"写作辅导班"等等,结果发现孩子的心理越来越压抑,动不动就发脾气,骂我们是"不合格的家长"。当发现问题时,回想起来,责任原来在于家长本身。当父母的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平时指责多于夸奖。我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妒忌心较强,性格倔强中又有点软弱,不敢面对挫折和失败。这跟我们平时不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有关。

  看了《智慧爸妈第一课》,使我获益匪浅。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0

  这一期家庭教育公开课,主要是围绕“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这一话题展开,我也认识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指导着我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容易产生一个狭隘的观念,就是孩子教育的中心是在学校,这样的观念干扰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造成了比较低下的效果。自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对家庭教育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专家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只有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超越孩子的发展阶段揠苗助长,或者一直把孩子当作长不大的儿童哄着教养,或者总是用“邻居家的孩子”来攀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都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我深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我们家哥哥读六年级,妹妹四年级,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学习需求还是生活需求,都是不同的。经过讲座的指导,我明确知道家庭教育的规律是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求和个性,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因此我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主动参与的,对于哥哥的培养,是发展坚强、勇敢的品质,妹妹的培养上,是发扬妹妹爱跳舞的特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

  此外,要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还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希望我们作为家长也能多吸收理论知识,做一名有智慧的家长。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1

  提起孩子的教育,估计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会皱起眉头,有各种各样让家长头痛的地方。今天听了“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可能真正实施到生活中,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对我来说,起码有了方向和方法。

  孙云晓老师说,学校教育注重知识学习,家庭教育生活教育更偏重于习惯培养、价值观培养。但是这个教育培养,更多的是身教大于言传,在家庭生活教育中,跟他长篇大论的说学习的重要性,不如在陪伴的时候自己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努力去完成;跟他讲坚持的大道理,不如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做……还有待人接物、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日常的聊天甚至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态度都会让孩子认识到家长的三观并不断地去学习,所以每一个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家长,更需要自己三观正、各方面都尽量做得更好,这可能就是刘可钦老师说的温暖而有力量的家庭教育吧,只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才会教出内心坚强的孩子,让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大风大浪,仍然能坚强的面对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这样的孩子无论学科成绩是否优秀,都能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为了教出内心坚强的孩子,我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做更好的家长!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2

  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让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从这次培训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学生教育发展。

  先谈谈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劳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在我们教学实践中不难发明,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望子成龙”型;B、“重视分数”型;C、“顺其自然”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期望,经常用邻居同事朋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惟独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恒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熟悉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模范,找出差距,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经过两天的学习,让我觉得,对于家庭教育,我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但是,从这两天的讲座中,我却学到了很多,我会将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身为母亲的我,不仅在学校教育学生,回到家也同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我相信这次家庭教育专家培训的学习是几代人都享不尽的充电之旅。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3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这是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的一句名言,意思是父母教导孩子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实,过往中外名士留下的经典中,渗透着很多教育理念精髓,这是从社会发展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有时,恰恰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家长焦虑的心结茅塞顿开,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一样,豁然开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就是要以身示范。如何做一个榜样式的好家长?这几个方面,身为父母应引起注意。

  一、作为家长一定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听轻音乐、读书、运动等,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避免以后好动调皮,或者专注力不集中等。

  二、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律性。如果家长每天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就是生活懒散、刷手机不停、游戏成瘾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那孩子也容易受到影响,有样学样,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可见,父母不仅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而且是终生的老师。

  三、父母的性格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如果父母性格暴躁,孩子可能会受这种性格的影响,遇到事情就容易发脾气闹情绪。如果父母当着孩子面争吵打架,孩子也可能会模仿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这里特别要提一点,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挂在嘴边,想以此来刺激孩子的竞争意识,但自己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常常妥协放弃。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也同样如此,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又如何要求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所以,父母应该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常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4

  今天有幸在郑州市科技馆聆听了支艳强讲师《科学教育,做智慧父母》教育讲座,让孩子成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让父母成为轻松、快乐的好父母。听后很有感触,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发挥家庭环境的作用。孩子的教育因素大部分都归结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带给孩子身体、性格等多方面的养成。

  二、要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首先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也要多注意很多容易被忽视的礼仪和规矩。

  三、要关注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与否很好辨识,也是最受我们做家长所关注的,可是心理健康与否,只能通过孩子日常举手投足间进行细心分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忽略的。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从她们考虑问题的角度,真心为她们答疑解惑。

  四、观国学经典,闻古典音乐。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物质食粮能够让孩子身强体健,精神食粮能够让孩子知行合一。

  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希望,真心希望每一棵柔弱的小树苗都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孩子是我们的影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希望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陪伴下,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栋梁!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5

  今天,我去茌平振兴小学听《智慧父母,引领孩子未来》的讲座,这个讲座时讲给孩子听得,给是讲给大人听的,听后使我大开眼界。

  人有八大智能,分别是语言修辞技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个人内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视觉空间技能,自然观察技能。语言修词能力强的人:适合做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和新闻播音员;数理逻辑强的人适合做: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员;肢体运动强的人适合做:运动员,舞蹈家,和手艺人;音乐能力强的人适合做: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适合做: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和政治员;视觉空间能力强的人适合作: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自然观察能力强的人适合做: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院设计师。

  我认为加德纳的观点是对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人,八种智力成分都强的人几乎没有,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智力成分比较强。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变短为长。每个人都有八杯水,每个杯子里的水不可能都是满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让每种智能的成分都提高,这样才算“可追求卓越,不可追求完美。”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才算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听了这个讲桌,使我明白了家长给孩子的爱和鼓励才是内在动力的源泉。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6

  如何进行好的家庭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蔡老师强调,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父母更多的是“言传”,而缺少了“身教”。如此,教育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只有“做智慧父母”,才能更好的“育优秀孩子”。

  今年我们家孩子已经过了十一岁,正值青春期前期。孩子的成长一路曲折,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断在反思中前行,惟恐我们家长的成长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步伐。反观这一路的艰辛,我们也总结出了点滴方法和诸多教训。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将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来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呢?结合今天的讲座,我做了以下总结。

  1、坚持原则。即原则性的事情不能让步,坚决执行。比如,上学期间晚上不能看电视、玩手机;上学期间晚上21:30前必须睡觉……相对的,非原则性的事情,可以让孩子拥有自主权。这样让孩子有自主意识和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培养起孩子的责任意识。

  2、换位思考。即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遇事不要劈头盖脸去责备,先弄清楚状况,再去评判。用理解、鼓励和引导来代替批评、职责和抱怨。这样,亲子关系便会有效改善。

  3、高效陪伴。现代社会,节奏快,父母的各种压力都很大,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实在短暂。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尽量少使用手机,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比如一起干家务,一起做个小游戏,一起打球,一起看场电影,都是很好的选择。孩子有了参与感,有了乐趣,亲子关系在无形中被改善了。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7

  今天在线上有幸聆听了吴政鸿老师的公益课“智慧父母育子之道”。

  吴老师讲解了如何化解孩子成长中各阶段教育问题。孩子本身问题不是问题,背后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解决看得见的行为,先要满足孩子看不到的需求,外在行为表达内在心理,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共性需求:被爱、被接纳、被认同、被尊重。

  1、关注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责骂和教育孩子。

  2、没有偏见的爱、无条件的爱、爱无论结果、爱无论性别、爱无论大小。

  3、如果爱孩子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

  8岁以后是孩子的独立期,主观意识会变强,以思想精神引领为主,以行为控制为辅。

  孩子不爱学习,不主动学习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对成功的无望,解决方法看见孩子的努力认同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多鼓励。

  2、对父母、对老师,对抗的愤怒,解决方法学会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对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助推剂。

  3、学习的感觉被破坏了,解决方法重新激发和保护好孩子学习的感觉,三年级以前是初始阶段,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感觉。

  4、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解决方法拉高孩子的格局,放大孩子的志向。

  孩子有问题的行为不代表是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行为和有问题的孩子是两码事,要先认同人再批评事。

  通过今天的线上学习,使我受益良多,认识到在教育孩子上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多参加这种公益课堂,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8

  “平和的心态,是一剂治愈良药。”中学阶段学习的压力与日俱增,家长更需要自我调节,为孩子树立榜样,磨炼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排解压力,逐步缩短适应过程,进而轻松前行。因此,我们要做正向力的支撑者,而不是焦虑情绪的制造者。

  我们不仅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更要成为智慧的“陪伴者”。在孩子分享的内容中,能敏锐地捕捉有效的信息,即时给予回应;要有意识地导引话题,巧妙地“输入”教育内容,于潜移默化中教育水到渠成。尤其说明的是,在青春期阶段,家长务必要避免简单粗暴的打骂与生硬强行的说教。

  进入中学,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学业成绩?首先,要直面孩子的认知水平与真实学力,摒弃不切实际的学习期望;其次,要依循各科老师的要求,制定合理、适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按计划地逐步实施,指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开展自主预习与复习,学会查漏补缺。如此,日益进步,才能收获成长的喜悦。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19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但满座,还有许多是站着的,每一个父母都渴望从今天的课堂上学到教育孩子的好的有用的方法,我也是这样的心情,通过赵慧老师今天的讲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所谓的神童,我们只是看到了他的成就,而却没有人关注他的付出,想要成就一件事,那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即便是伟大的演说家在台上那些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是在台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智慧,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所以让我们用心去读、去学经典吧。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

  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平静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阳光。身是暖的,心也是暖的。其实消毒时候,诊断没有整本的去读过这些经典,对经典的学习还是要感谢女儿,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就如今天开头看的几个短视频,都是很优秀的学子,可是没有教养,轻贱别人的生命,这样的人在身边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我是学医的,就如我们书中所学到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均健康,才称之为健康,所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四、潜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我们不能想象的。老师举了一个非常简单例子,就是广告词,我们有没有刻意去寄,可是老师说上句,我们都可以对下句,所以对孩子的经典学习,不用非常刻意让背,孩子不理解,强求的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厌烦到不再愿意看一眼经典。所以对孩子要影响,要潜移默化。

  做合格父母,先从自己做起。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0

  今天学习了讲座《如何做新时代智慧型父母》,我有以下收获:

  允许孩子犯错,不是说非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至少能够平等对待孩子的犯错,因为不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自己,都是人生头一次,多一点包含,就多很多理解。

  懂得示弱,是我学到的第二点。做家长很多时候容易“自尊心”过强,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低头认错,有时候还会采用暴力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很多时候的愤怒都是因为无能,如果有方法能够很好的处理,就不会愤怒。所以如果真的有错,可以适当示弱,这样不会损伤大人的威严,反而会让孩子对家长肃然起敬,有别样的看法,以后自己做错了事,也会勇敢承认错误,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1

  郑老师的这一课,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是最鼓舞人心的,也是最基本的,我有听了还想听、还想听的感觉,并且每一次聆听总能从中又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所以,要写夫妻观看《从自然型父母向智慧型家长转变》光盘的学习心得,我想把我们已经改变的、懂得的理念写下来作为我们的学习体会。

  1、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在听课之前,如果你问我们,我们真不会回答,因为我们考虑过但没找到很好的我们认为对的答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她能一生幸福。在这个知识点上,郑老师坐标图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也是从那天起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把成功当幸福,所以很多时候自己觉得我如果有一天的幸福那肯定是要花十天半个月的不幸福换来的。通过学习,我们要努力把自己转到幸福第一象限,也为女儿价值观形成、为一生幸福目标而改变。

  2、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什么是好孩子?)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们知道有德就一定有才,现在很多家长知道德比才重要,但在实际培养孩子时却往往把才或者说是才能放在首位。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家长害怕有德不一定有才,还有一个就是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家长是盲目地更从主流。通过学习我们坚信有德就一定有才,并从现在起时刻在自己内心形成自律:不论做什么事不伤害、不妨碍他人,要做一个德者。

  3、怎样培养好孩子?

  在培养孩子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出现再多的问题也没关系,关键在于我面对这些问题会不会很好解决。这里郑老师告诉我们面对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智慧。智慧=找原因+想办法。行动五步法:闭上嘴——动动脑——找原因——想办法——迈开腿:去行动,去帮助孩子。主张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

  在这堂课中,郑老师带给我们最关键的三个观念转变:

  1、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

  2、姻缘关系重于血缘关系。

  3、“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我们通过学习,已经改变了这三个观念。

  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学习,学习正确观念,用智慧帮助孩子,愿我们的孩子、我们全家幸福一生。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2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为此我买了很多书和光盘,也咨询了很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越来越稳定,但我心里还是不敢放松。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要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我们家每个人都有阅读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很早就发展和锻炼了识字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等孩子大了,我们会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腾出一些时间读书。在我们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家三口在看自己的书。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书给他看。六一儿童节和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种有趣或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看书。我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开始,我就注重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在学习新课之前,预习以下内容。及时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刻注意习惯的养成,整理好玩过的玩具,晚上睡觉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如果孩子想偷懒,就告诉他理由,告诉他不允许。慢慢的,他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为了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需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就是觉得自己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在断断续续接触传统启蒙经典的过程中,我在反思孩子成长的各种表现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感觉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和孩子一起成长。

  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观察他的优缺点,然后给他指导。我觉得我们都是孩子,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不如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孩子的效果。要求孩子做什么,大人必须先做。比如我儿子看电视,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的走到电视机前。我纠正了他。他马上批评说:“你天天老是上网,玩久了眼睛也不好。”面对孩子的质疑,我只需要先纠正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我跟孩子说:“你看我妈都改正了,才上线一段时间,你就该改正!”这时,孩子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

  为了开阔视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闲暇时,他报名参加书法班。他现在学了好几年了,很感兴趣,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孩子喜欢手工制作,我会给他提供材料,尽可能的帮助他。有时候,看着他做出一个“作品”,虽然不是很精彩,却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表情充满了骄傲。看到孩子们敢于做,从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我从心底感到欣慰。

  此外,我们也喜欢让我们的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爱跑爱跳,让他多运动,既强身健体,又让他开心。为什么不可以?

  总之,我们希望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3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时间最长的教育,对人的各方面影响深刻而持久。为了让全院教师完善自身的教育知识,有效地促进亲子沟通,5月24日下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讲师张爱东老师在阶梯教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亲子教育专题讲座。

  我们正处在一个“孩子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如何爱孩子,成为家长们的一大难题。张老师首先让大家放下焦虑,正确看待自己的家长身份,家长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长只是平常人,我们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最好,同时,会继续寻找能做的更好的方法。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张老师告诉大家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哪些,也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家长的五个层次,家长的最高层次就是时常给孩子拥抱和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做孩子的心理医生,接纳孩子的情绪,用同理心来解决孩子的烦恼和所犯的错误。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4

  本期家庭教育讲座的主题是“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观看这期讲座后,我受益匪浅,正如专家所说的家庭教育理念比方法更重要。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呢?通过讲座,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般来说,父母们都是很重视孩子学会做人的,但为什么会出现知识至上重智轻德的倾向呢?这自然与制造焦虑的社会影响有关,也与忽视成长与教育规律相关,似乎在学业竞争中胜出就是成功的人生。实际上,只有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学会做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即使孩子成为学霸,也可能误入歧途,这样的悲剧已经不胜枚举。

  第二,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取决于教育素养,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能力三个要素,这是父母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关键性条件。在拥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之后,方法和能力就是父母胜任力的关键。

  当今一代的青少年儿童是强国一代,强国一代需要强大的父母,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孩子和家庭的呼唤,是民族与国家的呼唤。广大父母们应在国家和全社会的支持下,自觉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并且努力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去做,就是强大的父母!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25

  通过学习蔡雅清老师关于健康的相关讲解,健康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的心理才是孩子幸福的保障。这让我想起了曾经有一个朋友问过我,他说:“我感觉你们两口子整天过得挺和谐,从没见你们吵过架,红过脸。”我笑着跟他说:不是不吵架,而是不管啥事儿我都尽可能的让着她。尤其是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更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闹矛盾。”对于这一点,我是时刻放在心里最重的位置。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是陪伴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和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密不可分的。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环境,它虽是无形的,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父母总是三天两头吵架、暴力处事。孩子每天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可怕的、是恐惧的,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封闭自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长大后他也不会去经营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一个好的家庭氛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宝贵的财富。为了孩子,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学习,去努力创造一个有爱、有亲情、好的家庭氛围。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都会迷茫。但我们唯一可以坚持做的,就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关于家校共育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校共育的方案11-06

家校共育的方案04-11

家校共育总结范文05-13

学校家校共育总结11-16

家校共育励志语录11-11

家校共育简要总结03-31

家校共育共促共育计划(通用10篇)11-14

家校共育共促共育计划范文(精选7篇)11-15

家校共育总结(精选10篇)10-28

家校共育心得(精选2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