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时间:2021-12-01 09:03:38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我要投稿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一、观后感的格式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二、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精选7篇)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1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2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3

  当看完冯小刚的电影《1942》。内心颇感震撼,心中也有些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生存、人性。

  人,都是喜欢看光鲜漂亮的东西的,怕那些、破破烂烂的逃荒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也怕,但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人性是复杂的,当真正获得了生存机会的时候,人性便开始闪耀光芒。花枝出卖自己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继续生存,并将自己比较完好的棉裤换给了栓柱;栓柱为了保护花枝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存的几乎回去找丢失的孩子,并最终为了保留住孩子的纪念物惨遭杀害;甚至的军需官听到星星吃撑了而不能弯腰的叙述也多少有点动情。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和“小女孩的相遇也说不上是谁救了谁,或者说只有两个人的相遇才能让两个人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温暖人心,希望还在不是吗!

  “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我们就亡国了。”蒋鼎文的歪理貌似有理,实则纯粹是强词夺理。政府及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兵的天职和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当政府和军队放弃了人民的.时候,这样的政府和军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战败的国民政府军居然毫无顾忌的抢劫灾民,马上就从国家机器变成了强盗,视草菅人命如儿戏。不顾及人民群众死活的所谓国,亡也就亡了吧,亡了正好,正好该亡!天灾固然可怕,但才是根源!

  看影片后我的感想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战争与灾难,受苦的永远是底层的人民,顶层社会不受什么影响。有时国家不可信,有时政府不可信,有时官兵不可信,信得过只有自己。北大一位教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是“我们受这些随时可以出国的官员指挥着,让我们去盲目爱国。”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去砸车要被罚吗?如果你不盲目,你可能因一句话杀人而坐牢吗?别想着发生战争能对自己生活有什么更好的改善,如果你是普通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好事降临到你身上。贴吧里有过一句话“再穷穷孩子,再富富政府。”所以,大家就安安分分的向钱看,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吧。要不大灾大难临头的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4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冯小刚的电影保留了刘震云小说里的这句话,在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个人的悲惨只是你个人的大事,蒋委员长心里则另有其他,日寇步步紧逼,陕北盘踞着逐渐坐大的敌对武装,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场,战后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地位……与这些大事相比,河南的灾情未免来得不是时候。其实蒋委员长并非不信,只是不愿相信。如同王小波笔下花剌子模的君王,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灾是有的,但没那么严重。”直到看到《时代》记者拍到狗吃人尸的照片,蒋委员长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杯水车薪的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奔走多时。在大灾面前,无论贫穷或富裕都无法幸免。电影里灾民这条线,主要是张国立饰演的财主和冯远征饰演的佃户逃荒的旅途。财富在这个时候毫无帮助,储存了那么多粮食架不住饥饿土匪的吃大户,逃荒路上经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抢,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一死于不同的非命,儿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孩子最后被自己闷死,贫穷的呢,一样,病死饿死打死炸死,反正是各种死,让人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奔走,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电影把灾民和官员、灾区和城市分两条线来叙述,不时互相穿插,两条线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某种程度来说,电影叙事不停地被中断,但这也形成了另一种强烈的对比,灾区的县长仍能用一桌好菜招待主席,陪都重庆歌照唱舞照跳夜夜笙歌,饥饿只是饥饿着的人自己的事。如同窝在影院舒服的椅子里看电影的观众,我们感叹剧中人悲惨,但这种同情显得廉价近乎虚伪,我们看到微博上层出不穷的惨剧,悲愤,转发,但也许下一条我们会转发一条笑话。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对,只是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电影里那些各色官员并不是脸谱化贪官污吏,省主席也会为了河南灾情四处奔走,但他们不是灾民,他们会流泪,会祈祷,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倒是那位时代周刊的记者走得更远,更近。蒋委员长说得好,他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这话,对于远在陕北的敌对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预言。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5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它之所以强大,少不了抗争时期每个人的汗水与鲜血。“如果一个人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完整的”。

  或许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随之改变,可人们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我们抗争时期的小英雄王二小或许早已被周杰伦等人所代替了,但他们的事迹是永垂不朽的,中国民族的发展也少不了他们的存在。

  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困惑万千。对于抗争时期的人民来说,消灭日本人是他们的最大幸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他们的梦想。梦想支持着他们,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团结一心,努力奋进。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表现又是什么呢?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吗?

  以前的学生虽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但他们却站在阳光下努力学习,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中国将来更强大,受世界瞩目。可现在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却不利用,看着课本只是发愁,家长逼着学生读书,也只不过如行尸走肉而已。当老师讲着王二小、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时,学生也只是笑他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不明白抗战时期的艰辛与苦难。他们知道的只是在母亲怀里撒娇、亲昵,去卡拉OK唱歌,他们认为这才是幸福。

  在当时世界列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中国人就这样被欺凌,被侮辱!祖国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祖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不屈的中华儿女始终没有放弃争取民族解放,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报效祖国!终于使新中国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苦难…荣辱…血泪…我们也只能在书上看到,却不能体会。百年血泪、百年抗战,使我们摆脱了耻辱,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吧!努力奋进,共创民族的辉煌!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6

  周六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洒下来。随着我懒散的步伐,走进“奥斯卡”影院,来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他看到一群饥饿的民众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小安说财主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们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上帝如果斗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在这条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温情的地方。

  灾民的身体一天瘪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来。灾难让大都数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人最原始的欲望,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自己亲人的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像老马这样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灾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然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涟漪,这些场景深深触碰到我内心的柔软,让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万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我们落后的国力和虚无的战斗力让我湿了眼眶。我以为只有高声呐喊“还我河山”就是爱国,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到爱国不是高声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灵魂、深入内心、付诸行动才可以的。终于明白,我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淡薄。

  作为中学生的我,在内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动爱国的种子。每当我看到那抹艳红置于杆顶,它飘扬,它鲜艳,它是中国革命战士用鲜血染红的,曾经被欺凌的祖国在先驱们的斗争中获得重生,那五颗异常闪耀的黄星映入眼帘,他不只是国旗,更是亿万先驱热爱祖国而跳动的心脏。内心不禁生发对他们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到像文学家一样歌颂祖国,我也做不到像科学家一样为国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样驰骋沙场、然而,我依旧爱我的祖国,我在心里呐喊,在心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爱我的祖国。

  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未来的时间里,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听取老师的教诲,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自己积累经验,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是的,我就是这样爱我的国家。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7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长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野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1.电影《左耳》观后感

2.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3.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4.《飞天》电影观后感

5.励志电影观后感作文

6.电影《雷锋》观后感作文

7.电影雷锋观后感作文

8.龙猫电影观后感

9.微电影《希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