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池上》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8 14:24:40 《池上》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池上》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

  1、读读这首诗。

  2、思考: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池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五个生字,会写“首、采”两个生字。

  2.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采、踪迹、浮萍”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情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情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古诗二首。识写“首”。

  (1)指名拼读“首”。

  (2)“首”除了可以作为古诗的量词,还可以作为哪些的量词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

  (3)除了作为量词,“首”还可以组哪些词?

  (4)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首”。

  2.板书:池上。通过组词理解“池上”意思为池塘上(池塘里)。

  3.简介诗人:白居易,唐代诗人。其诗通俗易懂。

  过渡:诗人白居易看见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池上》。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分句读古诗,正音。

  3.指名读整首古诗。

  4.全班齐读整首古诗。

  三、朗读感悟

  1.白居易看见了谁在池上?(小娃)

  2.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小娃在池上干什么?请用诗句来回答。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①认识小艇:小艇是指什么?(小船)

  ②换词理解“撑”。(划小艇,用竹篙划船。)

  引读第一行:小娃干什么——小娃撑小艇

  板书:撑小艇

  ③出示图片:请你看看小船中有什么?(莲蓬)那你猜猜看,小娃刚才做了什么事?

  a.诗句是怎么说的?(偷采白莲回)

  相机认识莲蓬、莲子;指导书写:采(会意字,出示字理)

  b.小娃采白莲,他想不想让别人知道?(偷)

  相机理解:偷——偷偷地、悄悄地、瞒着大人做某事

  联系《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④引读第一句,读出节奏:白居易看见,荷花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指导朗读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①你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事情?当时的心情怎样?(兴奋而紧张……)

  ②诗中的小娃此时的心情和你一样!你就是这个小娃,此时你瞒着大人偷偷撑小艇采莲蓬回来,你来读一读第一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引导学生走进小娃的内心,感受小娃的心情。

  ③全班齐读第一句。

  3.第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小娃采白莲,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而事实上,别人有没有发现?(发现了)是怎么发现的,用诗句回答。

  相机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认读并理解“踪迹”“浮萍”

  ①踪迹:通过偏旁明确“踪迹”是脚走过留下的痕迹。再结合《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四种动物的足迹强化理解“踪迹”。相机引出课后习题中的扩词“踪迹 足迹”。

  ②浮萍:通过偏旁猜测浮萍是什么,再出示浮萍图片,认识浮萍。

  (3)出示图片,上台指一指:小娃留下的踪迹是什么?

  (4)引读: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小娃以为别人没发现自己“偷采白莲回”,结果——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已经发现了!

  此时,这小娃心里还偷着乐呢,以为自己成功地“偷采白莲回”,结果还是被白居易发现了,因为小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娃?(顽皮、可爱、天真、单纯……)

  指名读全诗。

  四、课堂小结

  1.全班齐读全诗。

  2.《池上》歌曲欣赏,学唱。

  3.尝试背诵。

  《池上》教学设计4

  教材解析:

  夏日炎炎,在孩童的眼里却是好天气。穿越回古代,孩子们怎样度过他们的夏天呢?诗人白居易用了短短四行诗描述了自己夏天所见,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文中以国画与诗相配,再现了诗歌的情境,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会写“首、采”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采、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 皮。

  教学准备:

  课件、田字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夏之韵

  1、游戏看图猜古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古诗二首)

  3、认识“首”字。从“首”字的演变过程,从这些古代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首”最初的意思是指人的头发。课题中的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打开书,找一找 。

  4、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池上》这首诗。(板书“池上”)

  5、简介诗人。

  二、整体感知,初识夏之歌

  (一)、初读古诗

  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古诗,读准字音。

  (二)、学习生字词

  1、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自学生字;

  2、认读生字:

  (1)同桌互读

  (2)齐读

  (3)开火车认读

  (4)指名认读

  (5)去拼音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游戏识字

  5、认读词语。有几个词语很有意思,它会变,你瞧,变表长了,你还会读吗?

  (三)、再读古诗:把生字词带入诗中再读古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认读,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四)、读出节奏:

  1、师示范读;

  2、指名认读,学生评价;

  3、齐读;

  三、细读古诗,初知大意

  (一)、学习第一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看图猜诗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读;

  3、图片展示,简介白莲;

  重点理解“撑”:小艇怎么撑?老师也带来了一根撑船的竹篙,谁能学着小娃的样子来撑一撑小艇呢?你撑得像模像样的!

  重点理解“偷采”:什么是偷采?

  5、联系生活谈“偷”的感受。你在家里有没有背着爸爸妈妈悄悄地做过一些事情呢?

  6、带上动作,再读第一句诗

  (二)、学习第二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看图猜诗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读;

  看图展示,简介浮萍。你看,从浮萍这两个字的偏旁,我们就知道这个词语和水、和植物有关。浮萍就是一种生活在水面上的植物。

  3、读读后面两行诗,小娃是怎么被发现的?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看图理解“浮萍一道开”:瞧,本来满满的浮萍被小船分开了一道小路,这就是“浮萍一道开”。我们一起来读读。

  重点理解“踪迹”:循着这一道分开的浮萍,人们就发现了小娃,这就是小娃留下的踪迹。

  4、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吗,你看这雪地上是留下的踪迹?你能用这个句式说一下吗,()是()留下的踪迹。

  5、这里的“踪迹”就是指人和其他动物经过时留下的痕迹。

  6、多么天真可爱的小娃,他还以为不会被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诗。

  (三)、回归整体,再读诗

  不同方式读古诗:齐读、配乐读、带着动作读……

  四、诵读积累,指导背诵

  1、根据提示,填空背诵;

  2、看图提示背诵;

  3、配乐唱一唱。诗歌是有节奏语言,它不仅能读,还能唱呢!让我们一起加上动作呢,跟着老师一起动起来。

  4、孩子们,我们从诗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其实像这样描写儿童童真童趣的古诗还有很多,老师找到了几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首”和“采”

  2、学习“首”(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3、学习“采”(爪子头的撇是短撇,注意横撇下面三个笔画的方向)

  4、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5、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6、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7、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池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教学学法:

  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板书课题《池上》)

  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撑小艇”。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真是聪明的小精灵,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这首诗我们都读了这么多遍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

  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图画所描绘的景象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图文配对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师边读诗句边做“采”的动作

  a、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摘”的意思,谁知道是那个字?(采)“采”上下结构爪子头,下面是个“木”字。爪子头代表什么呢?所以“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b、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采访,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a、在这一句诗句中,还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小娃摘的不是自家的莲蓬,而是别人家的,谁知道是那个字?(偷)

  b、说到这个“偷”啊,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大胆诚实地回答。你有没有偷偷的摘过别人家的桃子呀,橘子呀之类的你爱吃的东西?(有)你真是个顽皮可爱的小馋猫!这种偷采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偶尔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就像这首诗中的小娃偷采莲蓬一样,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是天真可爱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这种偷采行为以后还能做吗?(板书:小娃 天真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以前的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儿童的顽皮可爱。)

  (3)假如现在你就是小娃,我来采访采访你:小哇呀小娃,你偷偷地采摘别人家的莲蓬,当时心里感觉怎么样?(紧张、害怕)小哇呀小娃,你采了这么多你最喜欢吃的莲子,心情怎么样?(高兴、兴奋)

  (4)让我们用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还记得这幅图片吗?)小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月牙)那么月牙就是小马留下的踪迹。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小狗(小鸭、小鸡)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2)出示“浮萍一道开图”,请小朋友们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3)哪两句诗是写小娃在池塘里留下的踪迹?(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小精灵!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四、诵读积累

  1、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荷叶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找出他们藏在哪儿吗?

  2、调皮的荷叶宝宝不信难不倒大家,他把更多的字藏起来了,你还会吗?

  3、现在荷叶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谁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吧!(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其实他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老师也喜欢他,著名诗人白居易爷爷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娃,所以他才写了这首《池上》。(板书:喜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让我们赶快来认识认识他。(出示《所见》)

  1、自由读。

  2、抽生读。

  3、生齐读。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如果想要把他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就请今天回去把《池上》背会并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池上》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小 池

  唐 白居易

  小娃 天真可爱 喜爱

  《池上》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

  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通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池上》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平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

  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我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我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

  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池上》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1、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语文课堂总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思路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希望学生都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古诗的浓厚兴趣。我想古诗教学应体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原则,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2、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得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三个生字“撑、艇、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展示拍摄的荷塘美景,感染气氛,激发兴趣。

  1、孩子们,夏天快要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2、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它作为见面礼给你们带来了,愿意和老师一块分享快乐吗?看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吧!

  (课件展示: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

  3、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的结合,转变了学生对学习古诗那“之、乎、者、也”的枯燥感觉,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荷塘边,无意中看到了荷塘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就把它写了下来,题为《池上》。(板书:池上)

  2、齐读诗题。

  3、解题:“池上”是什么意思?

  (“池上”就是池塘上,这里指的是荷塘之上。)

  4、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请学生交流所搜集的资料。)

  教师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混乱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通过资源,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荷塘美的基础上,初步解知诗题,感知古诗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一)这首有趣的小诗肯定已经拨动了你的心弦,触动了你对童年无尽的遐想与怀念。那就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努力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生自由练读)

  (二)指名读诗,集体正音。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几位学生试读,相机正音。)

  2、朗读诗歌时,我们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师生共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品读古诗,走进古诗的第一步。】

  (三)引导理解 “踪迹”。

  A、下雨后,人从湿地上走过留下的脚印,这就是“踪迹”。

  B、小鸡从雪地上走过留下的“踪迹”。

  C、飞机从天上飞过,后面会留下一道白烟,这是飞机的“踪迹”。

  D、蜗牛从地上爬过留下的粘粘的痕迹,这也是“踪迹”。

  E、 蚂蚁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有了这种气味,它就不会迷路了,这是蚂蚁的“踪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让学生逐步走进古诗,感知诗意。】

  三、品诗解句,入情入境

  (一)品读前两行——

  1、读一读,你们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1)引导学生比较“撑”和“划”动作的区别。“撑”就是用竹篙抵住河床,使船前进。一起撑一撑小艇吧!(众生做动作)

  (2)学习生字“撑”“艇”。

  (3)娃娃很——小!小艇很——小!而这个小娃娃却敢一个人撑着小艇,敢冒险。可见他人小——胆不小!

  (4)一个撑着小艇的大胆的小娃娃,很有趣!请你想象着他胆大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男生读)

  2、读一读,品一品,理解“偷”。

  (1)你们觉得这句诗里哪个字最有意思?(板书:偷)

  (2)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心情怎样?

  A、有一天中午,爸爸睡着了,我偷偷地给他扎了一个辫子。

  B、妈妈不让我吃冰激凌,我就偷偷地在外面买了一个。

  (3)小娃娃也背着大人去荷塘偷采白莲,他心情怎样?

  (4)这里“偷采白莲”的“偷”和我们平时说的“偷东西”的“偷”一样吗?

  (5)你能学学小娃“偷采白莲”的快乐样儿吗?(指读)

  (6)让我们跟着小娃一起去偷一偷、乐一乐吧!

  配乐诵读前两行诗句(自由读、齐读)。

  【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把诗中的小娃和现实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对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整首诗的意境。】

  (二)品读后两行——

  1、小娃“偷采白莲”回去了,大人会不会发现这件事?哪行诗可以知道?

  2、学习生字“萍”。

  3、你能将“浮萍一道开”用动作表演出来吗?(生做动作)

  指名分角色(小艇、浮萍)合作表演。

  (小艇驶来时,冲开满池的浮萍,水面波动,浮萍向两边漾去,会出现一道长长的痕迹。)

  闭上眼睛想象“浮萍一道开”的样子,读一读。(生齐读)

  4、“浮萍一道开”就是小艇驶过留下的——(引说:踪迹)。

  5、大人看到“浮萍一道开”,看到小艇驶过留下的踪迹,怎么会不知道小娃来过荷塘了呢?小娃娃有没有想到要“藏踪迹”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因为诗中说小娃“不解藏踪迹” ,“不解”就是 “不懂得”。)(板书:不解)

  6、是啊,这就是小娃娃,他还不懂得要“藏踪迹”呀!这只是他童年的一场游戏。

  7、齐读“不解藏踪迹”,读出小娃的天真。

  【多种方式解读文本,明诗意,悟童趣,效果应该是比较好的。】

  (三)拓展想象——

  1、白居易在池塘边偷看这天真、大胆、快乐的小娃偷采白莲时,脸上的表情怎样?

  2、他的笑有没有被小娃娃发现?这是什么笑?(偷笑)

  3、做个“偷笑”的动作。(众生掩着嘴笑)

  4、小娃娃偷采白莲偷到了乐趣,在一旁偷看的白居易也偷到了乐趣,让我们也和这一老一少一起偷着乐一乐吧!

  (配乐,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走到文字的背后,对诗人作诗的意图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吟诵古诗,积累语言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 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生自由练习)

  3、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

  (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4、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音乐)

  5、孩子们,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谁已经记住这首诗呢?抽生背诵。

  【结合画面、音乐这一生动的资源,采用听朗读想画面、看画面配乐朗读、比赛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熏陶感情,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五、且吟且唱,回归整体

  1、喜欢这个小娃娃吗?喜欢这首童趣诗吗?

  2、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他,喜欢这首诗,所以为这首诗谱上了曲,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感受这份快乐吧!(师生共唱、表演,音乐渐弱。)

  3、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简单的总结性语言,升华了情感。】

  六、课外拓展,积累提高

  1、默写《池上》,并制成书签。(评出最佳书写奖)

  2、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远程资源为孩子们课外学习、积累指引了道路,节约了时间。】

  板书设计:

  池 上

  偷 不解

  (黑板板书时可做两只眼睛图片贴在诗眼“偷”、“不解”下方)

  《池上》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 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可以有不同节奏)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5、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

  7、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四、 品诗。

  1、师:《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3、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4、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诗中三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文稿。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我们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起我们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歌吗?(指生说),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荷花塘里走走,看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是一首古诗,古诗应该怎么学习呢?(出示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

  二、知诗人、解诗题

  1、指生说,师补充(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生齐读)

  2、池上是什么意思?生说。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4、再读诗歌,读出节奏。(相机补充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生练习朗读,并根据节奏用铅笔做记号。)

  师提示: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

  5、生读师点评。

  6、还可以有创意地读,让读诗有趣一些。(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以后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

  三、抓字眼。

  1、问: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生答: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2、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师巡视)。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

  四、明诗意。

  1、词语解决了,诗句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了。谁来说说一二两句意思。

  2、指名说。(师补充,明确“偷”字的含义)

  3、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指生说。)

  4、你能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和他的顽皮吗?(指生读,齐读。)

  5、三四句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诗意。(生说,师补充)

  6、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

  7、有感情地读三四句,读出孩子的天真无邪。

  五、小结。

  《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都说诗中有画,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1、师出示改后诗歌。(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2、这就叫把诗歌读瘦了,给它减减肥。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闭上眼睛想想,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说师点评。)

  3、小结: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我们就把这喜爱之情读出来。

  4、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这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真、童趣。

  5、(出示图片)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五、拓展延伸作业

  诗歌学完了相信同学们对诗中的小娃印象很深刻,我们和他一样都处在美好的童年时代里,你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五、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池上》教学设计05-17

小学《池上》的教学设计06-25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06-26

《池上》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05-17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16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10-12

《池上》的教案设计08-25

《池上》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07-07

《池上》教学反思08-31

池上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