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时间:2022-11-09 16:20:02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

  一、导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人生的路啊,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比方我们,告别了小学、初中,走进了高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留恋

  学生:依依不舍

  老师:是啊,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

  学生: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学生: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

  老师: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

  投影2:徐志摩像

  投影3:徐志摩简介

  找一学生读: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胡适

  三、通读诗歌,整体感知。

  老师: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性灵最暖处的诗,一起聆听源自心底的灵魂音乐吧!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

  二读:找一学生朗读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找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

  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

  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

  入”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

  三读:全班齐读。

  四、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老师: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

  学生:自然景物的美

  老师: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美的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学生:2、3、4节。

  老师: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让学生在课本上标志下来)

  学生: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老师: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学生:夕阳很大很红,静静地照着这一片景物,象给万物蒙上了一层金黄的光纱。清澈的康河,河里的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岸边的一株碧柳,在夕阳的晕染下,象一位美丽羞涩的新娘,让人看了,爱恋不舍。

  老师点评: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是啊,这么清澈的河里,怎么会没有鱼呢?这位同学的“绘画”,很是注意了光与影的处理。

  学生:我的画是这样处理的——远处,夕阳斜照,整幅画以夕阳做背景。近处,有清澈的河,有娇媚如新娘的柳,轻风吹来,柳枝摆动着她那柔软的腰肢。还有一泓潭,在夕阳光照下,象是融了一潭的彩虹,闪闪烁烁,非常好看。

  老师点评: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这位同学不仅注意了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而且画面还有动感。

  全班齐读,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老师: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也可以提出你不理解的诗句。

  学生:老师,我不理解第四节的那句“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老师:你很有眼光嘛!是呀,这可是个反常句,是清泉,却说“不是清泉”;不是虹,却说“是天上虹”,同学们,你怎么理解呢?

  学生:潭水清澈,在夕阳金黄光线的映照下,光亮闪烁,所以看起来象虹。

  学生:这是个比喻句,诗人通过比喻来表达潭水的美。

  老师点拨:大家看下面,还提到了“彩虹”,怎么说来着?

  学生: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老师:你认为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

  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老师:对呀!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师: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板书)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比如:

  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生齐读两句屏幕上的诗句。

  老师: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

  学生:那是童年的快乐。

  学生: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老师: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

  学生:那是妈妈的爱!

  学生: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老师: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师: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生:“放歌”。

  师: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学生: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

  学生:“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老师: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

  找2名同学读这两句

  老师: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来表达感情,读“放歌”时加什么动作好呢?

  (学生很兴奋)边读边加动作。

  学生齐读本节

  老师:我来读一下这一节,大家看我是怎么处理“放歌”的重音的。

  师读,重音轻读法。(学生鼓掌)

  让学生比较两种读法,“放歌”二字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都能把音节突出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酣畅淋漓表达放歌心情的读法即可。

  五、深化主题

  老师:诗人“放歌”了吗?

  学生: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老师: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5小节。

  学生: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

  学生: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

  老师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

  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

  同学们,理解了此处的沉默,开头结尾“轻轻的”“悄悄的”,我们是否就可以读懂了呢?

  学生自由朗读开头结尾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啊,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让小提琴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想象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吧。

  (播放小提琴曲)老师诵读。(学生鼓掌)

  下课。

  【点评】

  范佳华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是一节朴实而又灵动的语文课。课堂的组织流程从整体感知到品味鉴赏再到主题探究,环节清晰,取舍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它没有时下公开课常见的作秀表演和追求热闹的情景,而是认认真真地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来教学,上出了语文的本色,朴素、平实。作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对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理解文本、把握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巧妙的“对接”和融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生态。

  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据诗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诗歌鉴赏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或是“以读代赏”,浅薄处理;或是“以练代赏”,功利至上;或是把诗歌当成小说或政治课来上,没有把诗歌当诗歌讲,学生们不能从中体会到文学的美感,也体会不到到语言的艺术。这一方面显现出教师对中学诗歌鉴赏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片面化,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师自身诗歌教学方面的专业缺失,对诗歌文体特点把握不准和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感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方能深入而全面(其他如知人论世、形式技巧等也大多围绕意象与情感展开)。

  范老师的这节课,将把握意象和意象特点作为切入文本的重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如“云彩”“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笙箫”等,意蕴丰富,内含感情,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揣摩。课堂实录中所展示的对“新娘”“虹”“梦”等意象的把握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二、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

  诵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体味语言的途径,也是读者与文本情感交融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性较强的诗歌。通过诵读,可以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范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反复诵读”既是她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体味诗情、欣赏诗歌美的重要手段,不论是整体感知阶段还是升华探究阶段,朗读、诵读就达十几次之多。可以说“读”是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更为可贵的是,诵读不是平面的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为感知,或为体会,或为揣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尽量通过读来体现,课堂随着读而推进。在此基础上,范老师还注重诵读的指导,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停顿、层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如对“荡漾”和“放歌”两处的诵读指导(“重音轻读),启动了学生把握诗的情感表达的钥匙,增加了相关的审美体验。在诵读的方法上,有自由读、展示读、齐读、带着动作读、配乐读、师范读、背诵等,整堂课书声琅琅,诗意荡漾,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味道。

  三、重视语言教学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来揣摩语言背后的情思和意蕴,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美丽”,体现语言(言语)教学的本质,这是语文的“专责”。真正的语文课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不用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表达而不那样表达?范老师的课堂牢牢把握了语言教学,是真正的语文课。比如,她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情感: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再如:能否把“新娘”换成“少女”?其实,《再别康桥》中值得品味的语言远不止这一处,如:“招摇”与“飘摇”、“招手”与“挥一挥衣袖”等。

  四、课堂达到了预设和生成的良好统一

  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规划教学的重要前提,问题预设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影响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问题预设检验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检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范老师在这节课中预设的几个问题,既紧紧围绕诗歌特点,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去读书,如:作者重点选取了那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意象)的.特点是什么,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范老师这节课中,生成的环节依然精彩。如有的学生提出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不理解时,教师巧妙地引入“正如我们穿着妈妈亲手为我们编织的毛衣,当我们去看毛衣时,那不是毛衣,那是妈妈的爱和牵挂……”通过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不仅理解了这个反常句子的含义,还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了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连通了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对诗歌的首尾回环结构的了解、对“云彩”这一意象的了解等都是学习这一课不应回避的,虽然事实上老师可以有所取舍。另外,这节课引用了一些古典诗歌来说明意象和主题,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如果再点得透一点,可能会更好,如:徐志摩所选意象与古典诗歌意象的比较,“送别”主题如李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与本诗的情意相通等。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2

  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有这么一首:“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生笑)

  师:大家笑了。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因为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它的意见?你起来说说,你为什么笑呢?

  生2:我觉得这首诗歌有点幼稚,很好玩。

  师:好,请坐。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严格来说,算不得什么诗歌。我想同学们的记忆当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给你印象深刻的诗歌?

  生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4: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我们背一点古诗吧!

  生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也有一定的研究。请大家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雪的时候,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而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

  生6:我觉得这三句,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说它不太像诗?

  生6: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没有内涵。

  生6: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各位就是小诗人。(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

  生:有。

  师: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为什么加了一句就有了诗味呢?

  生7: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

  生7:就是对雪的那种喜爱之情。

  师:对雪的喜爱之情。你怎么看出他对雪的可爱之情呢?

  生7:它说的最后一句说:飞入芦花皆不见,就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吗?

  生8: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

  生8: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它的这个数字是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师:写了满天的雪花,哪一句突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生:飞入芦花皆不见。

  师:对,雪飞到白色的芦花当中去了,分不清是芦花呢还是雪花。那种美妙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样的表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诗歌通常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就是诗歌的特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应该运用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刚才同学所提到的所谓“意境”。(展示PPT:通过想象,感悟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展示PPT: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请大家阅读相关资料,找出这一段文字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生9:是最后一句“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哦,是这一句。为什么?

  生9:因为胚胎是孕育生命的开始,所以说徐志摩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康桥的生活开始的。

  师:由此可以看出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怎么样?

  生9:对于徐志摩来说,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师:十分重要的。好,请坐。还有哪些句子能表现康桥对徐志摩来说非常重要的?

  生10:我认为,徐志摩所说的“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眼睛失明了,那么再美丽的事物他也是无法享受、看见的;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那么他存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动力,会停滞不前的。

  师:哦,确切讲是“求知欲”。好,请坐。“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说明,没有康桥,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徐志摩。由此可见,康桥对于徐志摩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徐志摩也写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也有人说,萦绕在徐志摩身上的有一个康桥情结。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近这首诗,去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请大家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读诗。)

  师:好,大家都读完了,请推荐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齐):沈璐

  师:好,有请沈璐同学?

  生11:(朗读诗歌)

  师:好,请坐。同学们来评点一下沈璐同学的朗读?

  生12:我觉得沈璐同学读得非常好。她把作者对康桥的那种眷念那种深情给读出来了。还有就是,“悄悄地我走了”,那种意境也给人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

  师:同学们也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

  生:眷念……依恋……

  师:依恋,还有什么?

  生13:还有惜别之情。

  师:好,还有惜别之情,依依惜别之情。请坐。这个情感是非常容易把握的。徐志摩这么喜欢康桥,现在要和它分别了,自然充满了依恋和惜别。(展示PPT:殷殷的挚爱,深深的留恋)那么,哪些章节能够表现上述情感?

  (学生讨论,老师走动并参与某些同学的讨论中)

  师:好了,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吧!

  生14:我觉得是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它把康桥描写得很美,更能突出他对康桥的挚爱之情。

  师:好,这里讲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课文注释,“彩虹似的梦”指徐志摩昔日的愿望。他昔日的愿望有哪些?(展示PPT)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徐志摩的梦三个字:第一个是“爱”,就是指他追求自然的爱。看过《人间四月天》应该有一些了解。第二个是“美”,也就是去寻找自然的美。第三个是“自由”,向往自由的生活。关于第三条在诗句中有所体现。哪一句诗能够体现徐志摩的这一追求啊?

  生15:我觉得是第三节里的那个“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哦,你为什么这一句可以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呢?

  生15:因为他都想做一条水草,融入到大自然里,应该是向往自由的体现吧。

  师:好,做怎样的水草?随便做一条水草就是向往自由吗?

  生15:康河里的水草。

  师:这一章节怎样写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哪一个词可以表现他自由自在?

  生(齐):招摇

  师:“招摇”二字。好了,就是这个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还有哪些章节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生16:我认为是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师:具体说说好吗?

  生16:第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轻轻地”,最后一小节的开头他用的是“悄悄地”,我觉得“轻轻地他走了”和“悄悄地他走了”是情感的来和离。“轻轻地他走了”表现了他即将离开康桥,然后下面几段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

  师:描写了康桥里的一些景物。什么景物?

  生16:一些能够使他产生留恋甚至使他对康桥产生深深的爱恋的景物。

  师:这两节当中写了景物吗?

  生16:这两节当中写了凌晨。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走是轻轻地,什么却是不轻的?

  生(齐):心情。

  师:怎样的心情?可以这么说,我轻轻地走了,然而对康桥的情却是很重的。还有哪些章节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17:我觉得是第五小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觉得他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就表现他向往自由的那种情感。

  师:向往自由的情感。嗯,那怎么来表达对康桥的爱和留恋呢?

  生18:我认为倒数第二节能够表现出这种情感。首先,他说“但我不能放歌”,“不能放歌”这里就表现出作者是很悄很静的。然后既然是很悄很静,大家都知道是轻声慢步嘛,只有放慢了脚步,发出的声音才会很悄,很静很静的,作者就充分表现出那种留恋的感觉,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师:哦,故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生18:还有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觉得,“今晚”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好,他没有说“再见吧康桥”,他用了“今晚的康桥”,就证明他的离别不是永恒的,而是短暂的离别,就仿佛是一个人在沉睡,然后我悄悄地离开他,然后又很快会回到他的身边。

  师:好,请坐。可能是这位同学不了解这个写作背景,其实徐志摩在这一次离别康桥之后,就再也没有到康桥去了。不过他刚才说得挺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地走。还有什么疑问吗?同样的,跟第一节,跟最后一节一样,它保持沉默。沉默的都有哪些事物?夏虫。夏虫为什么要沉默?为我而沉默。还有什么在沉默?康桥也沉默,还有什么也沉默?笙箫也在沉默。还有吗?

  学生(齐):我。

  师:其实作者本人也在沉默。那为何都这样默默相对呢?离别的时候有多少话要说啊,千言万语,他们却为何沉默呢?

  生19:我觉得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是无声胜有声。

  师:哦,是这样的理解。好,请坐。大家听到没有吗?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有没有其它章节可以表现这些情感呢?除了刚才说的。比如第二节,能不能体现?哪些可以体现呢?

  生20:我觉得是“荡漾”。

  师:“荡漾”。嗯,你怎么理解的?

  生20:就是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师:嗯,什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生20:嗯,康桥的艳影。

  师:康桥的艳影。好,请坐。对这一节还有补充说明吗?不错,她说“艳影”。好,你说!

  生21:我觉得这个地方把“那河畔的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也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

  师:嗯,怎么体现的呢?

  生21:夕阳中的新娘应该是非常美丽的。

  师:非常美丽的。你见过夕阳中的新娘吗?

  生21:我没见过夕阳中的新娘,但是平时在街上早就见过新娘,也是很漂亮的。更何况是夕阳下的新娘呢!在那个金色的阳光下,肯定衬托得更加美丽。

  师:更加美丽,所以表现他对康桥的热爱。

  (生鼓掌)

  师:金柳大家见过吗?你们见过金柳吗?扬州有金柳吗?我们见的都是什么柳?

  生(齐):翠柳。

  师:哦,翠柳。那为什么这里是金柳?

  生(齐):夕阳中的。

  师:哦,夕阳中的。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非常漂亮之外,还突出了什么?“新娘”,哪个字最关键?

  生(齐):“新”字。

  师:“新”字。那就怪了,徐志摩是第一次到康桥吗?是第一次看到这河畔的金柳吗?老朋友了,那不应该叫新娘啊,应该叫旧娘啊。(生笑)为什么比做“新娘”呢?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意见?

  生22:这一刻,作者是要离别康桥,也许他没有发现,原来康桥是这么美丽。以前他也觉得康桥很美,但是这一刻他是要永远的离别了,他再也不能看了,他就觉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鼓掌)

  师:好。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情吧,假如说你要离开某个地方,比如说你们家要搬家了,你再看一看你曾经熟悉的东西,你会觉得怎么样?特别的亲切。就好像我第一次看到一样。徐志摩也有这样的情感。好了,还有一些章节,比如说第三节,刚才这个地方简单地提了一下,有个问题还没去探讨。“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做一条水草干什么?——永远地留在康桥,陪伴着他喜爱的康桥。哪个字可以突出这种感情啊?

  生(齐):甘心。

  师:甘心。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下,来体会徐志摩这种深厚的感情。

  (生齐读)

  师:好。那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有一些章节好像我们还没有去探讨。比如说刚才有同学讲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要歌唱的是什么?

  生23:歌唱他爱康桥。

  师:他爱康桥。哦,承接上面来看一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有个问题很怪,“寻梦”后面为何打一问号呢?康桥有我的梦,我去寻找不就得了,为何打个问号呢?你怎么理解这个地方?大家知道,问号有三种形式,设问,疑问,反问。这里可能是反问吗?

  生(齐):不是。

  师:不可能。那疑问和设问呢?如果是设问的话,怎么理解呢?“寻梦”,后面应该怎么样?怎样去寻梦。好,是他寻梦的方式。而如果是疑问,我要不要去寻梦?我要不要撑着长篙去寻梦?不管他设问也好,疑问也好,我们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这一节表现了徐志摩想在康桥实现他的梦想的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生(齐):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齐):因为他就要离开了

  师:因为他就要离别了。所以我们明白后面这一句话——“但我不能放歌”,很简单,但却蕴含了作者无尽的依恋在里面。好了,请同学们把这两节也结合起来读一下。“寻梦”一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生齐读)

  师:好。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思考这第一和第七节的问题,既然如此的深情,为何却要悄悄地走?为何又要轻轻地走?大家现在有什么理解呢?把这两节结合起来看一下,除了在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有吗?——不同的地方很明显,原来是“轻轻地”,后来变成什么了?

  生(齐):悄悄地。

  师:有区别吗?“轻轻”和“悄悄”有什么区别?

  生24:这里的“轻轻”和“悄悄”,“悄悄”是一种主观感受,“轻轻”是一种客观的。

  师:哦,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还有没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呢?两者从程度上来看,哪个重,哪个轻?

  生(齐):“悄悄”更轻。

  师:“悄悄”更轻。好,除了这一个,还有不同的。“我挥一挥衣袖”和“轻轻地招手”,从动作幅度看,哪个更小?

  生(齐):“挥一挥衣袖”。

  师:“挥一挥衣袖”。(示范动作)再看还有不同。——原来是跟西天的云彩作别,后面是什么?——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怪了,本来作者要离别的时候,看到过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年的梦,还想到自己在康桥的生活,感情应该更加强烈才是啊,为什么却越来越淡了呢?你怎么理解?也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再次讨论一下。

  生25:我认为正因为作者是喜爱康桥的,还认为康桥是美的,康桥的云彩也是美的,作者“挥一挥衣袖,不愿意带走一片云彩”,他不想破坏康桥的美,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念及对康桥的喜爱。

  生26:作者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是如果他带走一片云彩,日后如果再看到这片云彩的话,心里会产生一种伤心的感觉。

  生27:“不带走一片云彩”也就说明了他不想破坏康桥的这种和谐美。

  师:哦,不想破坏它的和谐。好,请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吧。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哪一种说法相对合理一些?或者说比较符合作者的情感?

  生28:我觉得刚才第一位同学说的更合理。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说的对呢?

  生28:因为他就是不想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把康桥的美留给后人。

  师:哦,留给后人。可否从别的方面去思考一下?刚才同学们好像是这样说的:徐志摩是在无奈之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这样吗?是无奈的,我就走了,云彩我也不带了,我留给后人吧?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生29:我觉得徐志摩能够从无奈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之所以爱康桥是因为他在康桥可以追求自由,实现他的理想。云彩只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就是说云彩已经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带走的必要了。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鼓掌)

  师:云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么在他心中?——康桥在他心中(展示PPT),不需要带走。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这种深深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把整首诗再次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是啊,在离别的时候,谁没有这种难舍的情感,而徐志摩正把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感、对康桥深深的眷爱融在他所写的美景当中,融在他所写的生活当中,融在他静静悄悄的离别当中。他这种情感缓慢地流淌,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徐志摩为我们所创设的一种离别的情景。那我就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可能也经历过离别,那你会为离别创造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生30:我记得我去北京玩过一个星期,后来回来了,我真的感觉非常难受,晚上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下来了,我觉得这样子能够表现我心中的那种依恋的感情。

  师:好。记得有位诗人说过,与其在悬崖伫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你是那种奔放型的。(生笑)

  生31:如果说跟一个朋友离别的话,我不想让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乐乐地离别,跟他以后再相见。

  师:好的,在默默中告别。这位女同学,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32:我会选择在泪水中欢笑。

  师:在泪水中欢笑。

  生32:因为我们是向往自己的梦想,我们日后的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即使暂时离别并不代表永远的分离。只要心里有彼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鼓掌)

  师:好,请坐。有些古人是这样描绘离别的,(展示PPT: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怎样的特点呢?

  生(齐):悲伤。

  师:很伤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什么特点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种感伤,这种悲伤有刚才说的那么重吗?——没有,它轻轻的,悄悄的。从告别的对象来看,他跟什么告别?——康桥。第一节说是跟云彩。这种告别的对象很特别。从离别的气氛来看,它轻轻的,悄悄的,怎样?——不那么凝重,却显得清爽。从他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来看,“金柳”没人写过,这些意象显得非常独特。而这些就创造了这首诗怎样的意境呢(展示ppt)——不再是感伤沉重了,而是怎样的意境呢?非常的轻快,清新,飘逸,而这也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特点。这首诗,我们的赏析就差不多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优秀的诗人,在1931年10月份,他在去北平的时候,中途飞机失事,坠于泰山脚下,诗人也不幸遇难。他当时只有35岁,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他是这样说的:你记得也好,最好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长,但是我们今天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我和同学们的这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闪光点,也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闪亮。谢谢大家!下课!

  (生长时间鼓掌)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生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

  师:诗人将 “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读。)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

  师:好,先请你读一下。

  (生读。)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点。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 “沉淀” 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 “沉淀” 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 (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师:不错,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你写的这一节仅仅是对第一节的解释,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过情景来描写,给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写的是第二节:夕阳下,河水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和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细细的柳枝,夕阳仿佛给她披上金色的细纱,而她却摇摇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对着镜子打扮着自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不过“摇摇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这个意象,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老师也改写了第三节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来齐读这首诗,我给大家配乐。

  (生和着音乐朗读。)

  师: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在生命。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第一和第七小节读得低一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送别》给读一读。

  (投影,生齐读。)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送别》也是一首现代诗歌,同学们看第一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这些景物诗人将它们用进了诗,创造了一个离别的意境。接下来请大家仿造这首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写一首送别诗。注意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学生在仿写《送别》)

  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横/江天一纤尘/凝云空山颓不流/湿雾掩晓晨/西风渐/落叶飘 /别后难相见/徐行不计山深浅/千里共婵娟。

  (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写得很感人,特别是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从我们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写诗,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明月稀”不对,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云空山颓不流”改成“空山凝云颓不流”这样才符合事物特点,好不好?

  生(2):运河畔/荷塘边/柳絮飞满天/孤帆倦波夕阳残/劳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间/荷叶碧连天/一首小诗寄深情/今秋别梦寒。

  师:不错,选择的意象很典型,我们扬州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大运河也从我们这里流过,从身边的事物写起。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些意象不是统一在一个时令中的,“柳絮”“荷叶碧”和“秋”,这样会带来整个诗的不和谐,同时押韵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吗?

  师:老师也写了一首《送别》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女生齐读。)

  送 别

  西城外,古渡边,月华流自天;

  飞花漫卷莺声咽,晓风拂水面。

  山盟在,书难托,梦与蝶飘落,

  一曲折柳横塘路,尽目天涯处。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叔同的《送别》好吗?

  (音乐起,末处渐弱)

  师:同学们,对于别离,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母校、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别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4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修饰语,也是个叠音词,有强调“青荇”绿之深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或者还想做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倒是诗人自己因为想到离别在即而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把情感抒发得委婉含蓄。

  师:《再别康桥》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明明是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在向他招手致意,欢迎他的到来。

  师:老师补充一个课外的例子。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多媒体展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雷霆同学朗读第五节,夏丝丝同学朗读第六节,要读出两节诗所包含的不同的情感。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读——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叹,反复回旋的艺术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来去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大体上就是“很轻”的意思。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自己试读几遍,然后说说有什么区别。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那种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朗读比赛。这首诗共七节,老师负责朗读首尾两节,中间五节分别由五个学习小组依次朗读,看谁读得更好。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布置作业。就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10-27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08-26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1-07

《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11-28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实录10-28

《再别康桥》名师教学实录08-29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11-28

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10-24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