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时间:2021-12-26 12:12:44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习。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2、教学目标

  ①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②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近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适当的请一两个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绍作者的幻灯片: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与之相恋,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⑤ 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二、《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 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 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释《再别康桥》之“招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 作业:

  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展示交流】

  1、 朗读

  2、 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

  【反馈检测】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明确: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再别康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 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预习作业:

  1、熟读全诗,解决生字词。

  2、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他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求学经历。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让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这里他邂逅了林徽音,经历了一场没有结局但却刻骨铭心的恋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缠绵悱恻的爱情让诗人对剑桥大学充满了留恋。六年之后诗人再次回到康桥,依依不舍之情涌上心头,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并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长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两人互相听读,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余学生给于纠正。

  4、齐读,进一步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就结构而言,这首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请学生朗读开关和结尾两段诗,总体把握诗歌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这样的情感缘于康桥的离别,仔细体会前后表意的不同之处。

  4、康桥在诗人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在诗中又是怎么具体表现的,也就是说诗人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呢?

  5、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否把你喜欢的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

  6、这些意象,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点,请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8、面对这样一种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是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接下来的诗意却陡然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想想这又是因为什么?

  9、想想这样的诗句又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可以说:康桥是诗人心中的理想王国、精神家园,为了使心中的"王国"、"家园"完美无损,诗人也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再次请同学朗读全诗。

  四、小结: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从这三方面体会并分析这首诗歌的形式美。

  1、上节课,同学们用散文的笔调描绘了诗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说,全诗七小节,第一节都是一个画面。大家说说构成这些画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读全诗,体会诗中所运用的富有特色的词语。

  提示:

  (1)诗中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等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诗人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等,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2、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

  提示:

  (1)全诗的诗句的韵脚有哪些?并体会其作用。

  (2)全诗的首节和尾节用了回环复沓,读出这些句子,体会其好处。

  3、学生三读全诗,感悟诗句排列的特点。

  三、学生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你了解到现代诗歌有怎样的特点?

  四、达标检测,阅读全诗:

  1、第一节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2、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设想诗人写了此诗若干年后,又回到康桥,作者会是怎样的情形?

  4、《再别康桥》通过对康河柔波的美丽描绘,表达作者再别康桥恋恋不舍的离情别绪。在中国灿烂的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与此相同,你能说出它们及作者吗?

  五、课外补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报光亮

《再别康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4、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2`)

  课前两分钟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离别”的诗句的讲述,导入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学生逐渐沉浸于音乐声中,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学生明确:“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诗题是《再别康桥》学生质疑: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和老师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讲授新课

  (一)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投影)。(5`)

  教学环节

  通过投影,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写作背景。教师板书:康桥:即“剑桥”1928年11月6日,《再别康桥》。

  教师活动

  学生明确: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学生活动

  (二)朗读全诗(8`)

  抽查学生,教师正音;再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诗中饱含的深情。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2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教学环节。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读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再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讲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教师活动

  明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重点赏析的部分。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明确: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明确: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明确: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分析

  明确: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明确: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明确: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归纳总结(3`)

  教师小结:

  明确: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了解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学会新诗的欣赏方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四、布置作业。(其中课堂作业5`)

  板书设计:

  1、诵课文(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背)。(5`)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再别康桥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离别的对象特别

  2、营造的气氛轻松

  3、意象的选择新颖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1、形式:建筑美

  2、语言:音乐美

  3、意境:绘画美(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10篇】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九篇12-24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五篇12-23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八篇12-23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汇总五篇12-22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八篇09-06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7篇08-09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10篇07-30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5篇07-29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六篇07-10

再别康桥教案汇总五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