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时间:2022-11-07 15:38:48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艺术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

  再别康桥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与依恋之情。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意象

  《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的角度去品味诗歌,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作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飘拂、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多像一位长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的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心动神摇呢?爱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深情痴迷,徐志摩在这里决不仅仅是绘形摹态,他是传情达意,表达一份对康桥风光,对失落情意的眷恋、追恋。他爱康桥,更爱遗失在这里的情真意切的美梦!

  (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歌的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深化。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河的这些水草油光翠嫩,浓绿欲滴,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它们似乎挥动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生长环境的美好。表达着抑制不住的幸福感和喜悦感。它们能与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久厮守,难怪诗人流连沉醉,心甘情愿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就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这种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给人一种情真意切,不能自已的兴奋和喜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虚实结合,以实衬虚。诗歌第三四节写“青潭”,先实后虚,虚实相生,青荇浮藻之间,荡漾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亦实亦虚,怎能不让人心向神往,如醉如痴!于是诗人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夕日的欢乐。星汉灿烂,星辉点点,诗人大有东坡泛舟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他心花怒放,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两节诗文围绕“青潭”展开行文,先把清潭想像成绝彩斑谰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像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动静结合,以静衬动。诗歌首尾两节都写到了“作别云彩”这一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见感伤落寞,无奈决绝;“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精妙入微的折射出诗人隐秘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视作朋友、知已,与他作心的交流:当年你或许飘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画意。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远你而去。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

  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新诗写得象古诗一意象纷呈,韵[味无穷。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范本。立足诗歌,知人论诗,扣住意象展开联想分析,不仅可以体察诗情,洞悉诗人心声,还可以强化感情,提升我们诗歌鉴赏品味,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拓展:《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分析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京怀的短暂解脱。

  本文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说明这一抒情结构的特点。

  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

  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这里,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搅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颗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篱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交流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交流到较深的交流。再由第五节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倒第六节夏虫也为我沉默,再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正是一个由深入交流到较浅交流的过程。全诗开始的交流,一个在天上是彩云,一个在地上是康桥,与其说是遥相交流还不如说是一厢情愿。当金柳艳影荡入我心中,是原河走向了我,进入了两相交流的尽情约会。随着我走向水底青并愿做一条小草,而陷入最深的交流,此时已忘了再别,忘了轻轻的来和轻轻的走了,于是进入了我心即底河、康河即我心的寻梦与放取的境界。一声放政或许惊醒了康河,或许惊醒了诗人,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周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从审美境界来看,全诗则是一个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意象的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和情感寄托的由浅到深再到浅正好吻合。意象的概括和交流的浅泛,正好反映出抒情主体客体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现实,并且要轻轻地、悄悄地离别,离别这只能在今后波长岁月里遥相思念的康桥。为了排遣这种离别的感伤和寂寞,作者又凝神于具体意象和深挚的情感交流,不知不觉回到了当年的情境,寻梦神游,放歌星辉,进人物我相融的境界。然而放歌却又打破了寻梦的和谐神游,只好再次回到现实中来。面对难耐的漫长分离,只愿保存完整的美好记忆,这美好的青春记忆绝不愿散谈成若隐若现的时光残片,因而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在物我相对中,完整地保留这段美好的时光。但保留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重新体验那魂牵梦绕的境界,这体验尽管非常短暂,但却是完整而主客相融的生命体验,在这短暂的神游中却产生了永恒的意义。

  这正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首尾处于清醒的物我相对的现实中,中间彻底忘却一切经验中的感受,尽情体会那些从未体验的非经验感觉,借以表达自己寻求忘却和寄托之情。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尾为自己伤心,中间忘我地欣赏琵琶曲而获得暂时的忘却,同样体现了这种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蕴。就连散文《荷塘月色》也是如此。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的无我之境,难道不是朱自清寻求暂时寄托,哪怕是一瞬间的寄托的努力吗?这种抒情结构往往是那些自伤自怜、寻求精神独立式寻找灵魂家园的诗人的欣然选择。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艺术分析08-19

再别康桥的艺术手法09-29

《再别康桥》艺术特点08-23

《再别康桥》艺术赏析11-04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08-25

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09-01

《再别康桥》结构分析08-24

《再别康桥》感悟分析11-08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