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

时间:2023-01-19 16:02:41 寓言 我要投稿

《寓言二则》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二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二则》教案集合15篇

《寓言二则》教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 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 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 战 法2.duó dù 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 代词,代量好的尺寸 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 (2)反,同“返”,返回。 7.郑人买履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寓言二则》教案2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寓言二则》教案3

  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备注

  一、学习《自相矛盾》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叫卖自己的矛和盾时,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板书:夸口)什么叫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4):小朋友说得真不错,其实,你们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板书设计24、寓言二则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本课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二则》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寓言二则》教案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在展台上出示图片)

  看图思考:

  (一)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二)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三)同桌互议。

  (四)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2、 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 指名读,评议。

  (7)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3、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4、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6、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跑的快

  南辕北辙 车夫把势好 到不了楚国

  盘缠多

  走的越远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寓言二则》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寓言二则》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分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理解第一则寓言。

  第二课时: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二则寓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

  3、结果怎样?

  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

  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下表。

  南辕

  北辙起因经过结果寓意

  五、按表上所填内容,复述《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南辕北辙》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读懂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朗读课文,想想人们常用这个语言故事来比喻什么?

  三、续写寓言,深化教训。

  以《南郭先生出逃以后》为题,续写《滥竽充数》。

  在清楚了寓言内容的基础上,再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续写寓言,既是对寓言内容的巩固,又很好的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信息反馈

  教后随笔

《寓言二则》教案8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lǚ履suì遂nìng宁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6、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sshè涉jù遽qì契yǐ矣ru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寓言二则》教案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读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寓言二则》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寓言二则》教案11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寓言二则》教案12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2.学习《亡羊补牢》,理解寓意,懂得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果早听别人的'劝告,损失会更少。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

  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生字词,说一说《拔苗助长》的意思。

  二、理解:亡羊补牢

  1、齐读课题

  2、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出示图:说一说那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并记忆字形:叼劝堵悔忠

  引导学生书写生字

  2、学习生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叼走、后悔、忠告

  学生理解词语,可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理解生词,师相机点拨

  四、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分段朗读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意思完整。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那个人不什么不修羊圈?不修羊圈的结果是怎样的?修了以后呢?

  4、学生自由讨论,找答案,相互交流看法

  5、汇报讨论结果

  五、全文,指导朗读

  1、全文,揭示寓意

  学生自由讨论:这个养羊人的做法错在哪里?

  2、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后,再朗读

  3、结合实践,说一说这个人在生活中还会存在哪些事情?

《寓言二则》教案13

  《掩耳盗钟》的寓意

  《掩耳盗钟》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寓言讲了一个盗钟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钟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画蛇添足》的寓意

  《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二》,讲几个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喝又有余,于是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便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是多此一举,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是自己害自己。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


《寓言二则》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15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坐井观天》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坐井观天的成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寓言两则井河口渴

  ①小声自由读,把带拼音的字读准。

  ②老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

  ③你怎么记住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④采取多种方式检查认读效果。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真观察,注意书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渴、喝两个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导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识记。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再读课文。(出示挂图)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读句子(投影)。

  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

  (4)到底谁错了?

  ①讨论。

  (小鸟是对的,青蛙是错的。)

  (5)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①讨论理解。

  ②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教师引导学生说几句大话。)

  ③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教师引导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井观天,认识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6)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①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信、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②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③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五、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3)最后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个故事:

  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读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亡羊补牢》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①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故事?

  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说互听。

  3.检查学习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正音。

  沿:yán不读yàn。

  渴、喝声母不同,渴(kě)

  养:窿、坊是后鼻音。

  悔:(huǐ)是h,,不是f。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

  (2)自由读,开火车读,找出句子测读。

  4.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认真观察,注意指导。

  丢:与去要区别。

  叼:最后一笔是。

  补:是*字旁,不能少一点。

  (2)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题目的意思

  (1)提问:亡是什么意思牢指什么?

  (2)说说题目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能提到课文中的内容即可。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养羊人几次丢养?(两次)

  (2)什么原因丢羊?(羊圈破了个窟窿)

  (3)街坊怎么劝他的?

  ①指名读街坊的话。

  ②指导朗读:要怎么读才能体现街坊劝他的诚意呢?

  (要用关心的语气读)

  全班齐读。

  (4)养羊人是怎么说的?要怎么读?

  (不以为然的口气,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全班齐读。

  (5)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说,为什么用又字?

  ②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了不丢羊,你认为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养羊人,应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3.你想跟那个养羊人说什么?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教案07-31

《寓言》的教案08-24

寓言的教案01-05

《人生寓言》的教案08-28

《寓言》教学教案08-28

《人生寓言》教案08-28

【精】《寓言》教案11-21

《寓言》教案【热门】11-23

《伊索寓言》教案07-28

《寓言》教案范本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