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考点解析

时间:2020-09-08 16:53:56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中考考点解析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中考考点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鱼我所欲也中考考点解析

  (一)通假字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三)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六)课文理解

  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十二、理解性默写

  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14、“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15、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6、“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17、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18、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2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2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23、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2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

  25、什么是“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26、“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指的是什么?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一个词是什么?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指的是“向善之心”。与下文中相呼应的词是“本心”。这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说。

  27、孟子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批判了解哪些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批判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28、用这“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把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

  2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考点解析】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全文解析09-12

鱼我所欲也中考集锦05-28

鱼我所欲也 中考复习05-26

鱼我所欲也的结构解析11-14

鱼我所欲也课文10-28

鱼我所欲也板书06-22

鱼我所欲也 课件06-20

鱼我所欲也论证06-02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06-02

鱼我所欲也音频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