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阅读答案

时间:2023-07-04 10:20: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蝶恋花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蝶恋花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阅读答案1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1)联系全词及写作背景,你从“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中读到哪些隐含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解析] ①园林富丽,春色迷人,但“似此”二字却流露出这好风景已与自己无关的感受。因为词人遭遇贬谪外放,虽然重回汴京,又到旧时园林,但已物是人非,词人临老,妻子过世,再无欣赏“好风景的心情了。②“流落归来”看似轻轻一笔,却内涵丰富,概括了词人七年的迁谪生涯,包蕴无穷的辛酸。

  (2)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

  [解析]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其他答案: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义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 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诗词简析]

  此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老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起笔“小雨初晴迴晚照。”富于象征意味: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于这初晴晚照之中。接下来“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二句更需玩味。楼台本已巍峨壮观,叠下“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如此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楼台本身与其倒影,遂构为一亦实亦幻的庄严景观。难怪《宣和画谱》称王诜“风流蕴藉,真有王谢家风气”。“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杨柳垂垂,原是静态;风袅袅,则化静态为动态,姿态具动静相生之妙。“袅袅”二字极美。从其手迹可见,此二字真是姿媚无限,笔意之美,与词情相得益彰。“嫩荷无数青钿小。”歇拍承上文芙蓉沼而来。时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无数青钿。至此,盎然春意触目萦怀。

  过片“似此园林无限好。”将上片作一绾结。园林如此富丽,春色复如此迷人,确乎可说无限之好。应知此园林非指别处,就这位驸马之府邸。王诜词中曾一再对之加以描绘。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将此美好之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写尽七年的`迁谪生涯,所包蕴的无穷辛酸,又岂是“归来”二字所可去之以尽。重到了旧时园林,已物是人非,经此重谴,词人临老,妻子下世,园林纵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韵脚之“少”字,极含婉厚重,有千钩之力。词情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坐到黄昏人悄悄。”黄昏遥承起句晚照而来,使全幅词有绾合圆满之妙。更重要的,还于以时间之绵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更应添得朱颜老。结句纯为返观自己一身之省察,词情更为内向,悲感尤为深沉。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词人却只是“心情少”,无法摆脱悲哀。而写景设色愈富丽,则愈反衬出其伤心怀抱之黯淡。中间具一大跌宕、大顿挫,笔势变化有力,是此词又一特色。抒情结构的巨大转折,与情景之间的强烈反衬,都是表现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足可玩味。苏轼《与子由论书》诗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此词以流丽之景伤心怀抱,以婉约之笔寓硬转之势,正是具有东坡所论之一种特美。

蝶恋花阅读答案2

  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

  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欲折丝干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

  (注)①吴白楼:作者的友人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

  20.“三板轻船频唤渡”一句与柳永《雨霖铃》词中的“______________”句意相近。“频”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的情状。

  21.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

  答

  20. 留恋处、兰舟催发 诗人与朋友不忍离别

  21.(1)借景抒情。“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古诗词中多藉“芭蕉”以言愁。明写悲秋,暗写离愁。“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句,以折柳写离情。(2)化用或用典。“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句,以芳草喻离情,并化用李商隐诗句,表达了不知几时能与友人聚首叙旧的怅惘之情。(3)衬托。“三板轻船频唤渡”句,以船夫催客衬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4)虚写。“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句,以设想友人上路后的旅愁来进一步表现难以割舍的离情。

蝶恋花阅读答案3

  蝶恋花

  宋琬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注】①宋琬(1614-1673)山东莱阳人,宋琬父兄辈在明末与清军作战中,多人殉难。1645 年初,宋琬流亡在吴中一带,在旅途之中写下此词。②梅花笛∶笛曲《梅花引》。③生憎∶此处可作厌恶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表面写月与帘近,实则以夸张手法表现月光的.皎洁清冷,为第三句作铺垫。

  B.“乌鹊惊飞\“化用曹操《短歌行》诗意,表现了作者渴望得遇明主建功立业的心志。

  C.既为明月皎洁伤心,又因芭蕉遮窗挡住月光而生厌,作者思虑重重,心境矛盾。

  D.整首词当中运用了月亮、蟋蟀、芭蕉等多个意象,主旨寄寓深远,表达含蓄委婉。

  16.作者夜里难以成眠的原因有哪些?(6 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3分)B(“表现了作者渴望得遇明主建功立业的心志”错。)

  16.①关塞阻隔,故人分离,使作者心境凄凉;

  ②远离故乡,身体疲病,使作者心神不宁;

  ③月光皎洁清冷,亮如白昼,使作者心怀伤悲;

  ④芭蕉遮窗,乌鹊、笛曲、蟋蟀以及风吹芭蕉等各种声音交相袭扰,使作者心绪烦乱。(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

蝶恋花阅读答案4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②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1.本词在表达艺术上成功地学习了屈原抒发政治感愤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具体词句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比兴寄托、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屈原使用过的香草美人来自比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伴、壮志未酬的满腹的幽愤。(2分)上阕中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琴弦断等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3分)下阕中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2分)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虚度年华、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2分)具体的,下阕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虚度此生。(1分)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1分)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1分)

  赏析

  本词作于作者隐居信州(上饶)带湖别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叹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痛。接下来水满汀州,何处寻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结尾二句: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这显然是催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

  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辛弃疾不得志与少知音的惆怅情怀。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比兴的手法,以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此词不尚铺陈,专用比兴,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稼轩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极为相似;在词的表达上,作者也成功地学习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政治感慨的手法,写出了一首首《离骚》似的优美词章。此阕虽非稼轩词中的名篇,但也是深得屈赋神髓的佳作。

蝶恋花阅读答案5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蝶恋花阅读答案6

  蝶恋花 旅月怀人

  宋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鸟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一样,都是极写其近,近到“才数尺”,独处异地,举目无亲,有明月为伴,会感到特别亲近。

  B.“南楼谁弄梅花笛”句借用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汉城五月落梅花”诗意,运用听觉渲染出远隔关塞,思友与怀念故乡的郁闷心情。

  C.“蟋蟀灯前欺病客”句中的“病客”就是词人自己,作者用一个“欺”字,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使人难以成眠。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句,与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的高旷,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句的豪迈相比,本词所营造的意境却令人感到孤凄。

  E.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思念远方朋友的旅人的心情。全词通过视觉、听觉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意绪缠绵。

  2.“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E(“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不一样,前者极写其近,后者极写其远。E.“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错误,诗中尽为眼前之景。)(对1个2分,全对5分)

  2.① 巧妙用典。“墙角芭蕉”句化用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的词句,抒写离愁别绪;“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巧用李清照这《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意,暗示了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能举出一处用典即可)② “亏伊”句将芭蕉拟人化,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反衬出诗人离情难耐的心情。③ “亏”字与上句“欺”字成对照;“窗儿黑”的“黑”,恰对上片“一片伤心白”的“白”字,用字遣词,工巧细密,意连语绵。④这两句放在后面,以景语结情语,别具一格,也使得情绪表达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以上四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要求有必要的分析。)

蝶恋花阅读答案7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3分)

  (1)[答案] 拟人(1分)。 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1分)

  [解析] 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 “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2分)[解析] 答题时注意抓住“春不语”“黄昏”“潇潇雨”这些表情词语。

  赏析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时间已是暮春时节,心中不免有一丝丝惜春的感叹,思绪中默念着朱淑真的这首蝶恋花,寻寻觅觅到了一篇比较心仪的注解。收入到第一篇笔记中。

  补充资料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读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它似一缕暗丝,在人与物、情与景间纠结出难以言说的意蕴,外化出一个旖旎的意象空间,让人无限的想象。朱淑真是宋代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今天欣赏的是她一首特典型的“惜春”词。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偶觉得大多宋词描写此类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也不过是些惋惜之情。然而在这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很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词作中,艺术特色显得格外独特。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牵引出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想。“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定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 “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 “ 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蝶恋花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山城:指密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15.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哪些奇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对比手法,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作者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蝶恋花阅读答案9

  蝶恋花①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

  ①这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的一首词。

  ②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阅读题目

  10.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晨飘”与“夜语”对举,表明从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只有凄清萧瑟的景象。

  B.“黯黯”一句,既是实写,也以“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C.诗人想乘着小船归隐江湖,只是担心自己的一卷兵书无人可以托付。

  D.全诗抚今追昔,今昔交织,回环往复,写得神完气足。

  11.词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0.C

  11:

  ①词中表现了对抗金前线戎马生活的怀念;

  ②对国事的担忧;

  ③对抗敌重任无人可以托付的感叹;

  ④报国无门的悲愤感情。

蝶恋花阅读答案10

  蝶恋花·春暮

  北宋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注释

  1、亭皋:这里指城郊有宅舍的地方。

  2、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赏析

  简析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简评

  时节已过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后,淡月朦胧。信步亭皋,忽闻秋千架上,笑语轻盈,勾起了心中的万缕相思。诗人把惜春、伤春与怀人的.思绪,融为一体。全词写得轻柔纤巧,婉丽多姿。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写景鲜明,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艺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集评

  刘逸生《小札》:这首词写一个青年人常会碰到的意外和因此惹起的无端烦恼。事情本是琐细的。他在春夜的闲行中偶然听到隔墙的笑语声,如此而已。但正因其琐细,要写得委婉动人,又实在不易。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恰当地安排了一个同青年人的伤春情怀十分和谐的环境和气氛,然后让那感情自然地伸展开去。

蝶恋花阅读答案11

  蝶恋花①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这是一首怀人词。

  ①危楼:高楼。

  ②拟把:打算将。

  ③强(qiǎng):勉强。

  ④消得:值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危: 凭: 拟: 伊:

  (2)作者在诗歌中力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视觉性与流动感。请举例说说这种现象。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即远大的目标,艰苦过程以及成功的喜悦。他是借用这首词中的哪个诗句来形容艰难过程的?

  参考答案:

  (1)高 倚靠着 准备,思量 它(她)

  (2)春愁是无形的,但是作者却说它黯黯生天际。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

  阅读练习二: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由此可见上阕中的春愁指的是什么?

  2.后来王国维谈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又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什么?

  答案:

  1.表现了词人甘愿为思念伊人日渐消瘦憔悴的一片痴情。由此可见,上阕春愁是指对伊人的思念。

  2.做学问,成就事业应具有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3.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愁 字展开。(2分)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李弥逊《蝶恋花·福州横山阁》阅读答案及赏析蝶恋花·别范南伯

  【翻译】

  我伫立高楼迎看细细春风,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毫无兴味。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赏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本篇亦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词人写春夜怀人,描绘了一幅迷蒙凄楚的黄昏高楼望远图,景中含情,表现了怀念的深情。

  上片写登楼远望所引起的无尽愁思,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气氛。伫倚危楼风细细词人登高望远,离别愁恨油然而生。伫倚二字足见主人公凭栏之久、怀想之深。然极目远望,看到的却是黯然销魂的春愁,词人不说春愁由心而发,却说生之于天际,一方面是为了将无形变成有形,以具象说明抽象,增加了词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愁怨是景物所触发。草色烟光即是词人极目天涯的所见之景,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一声感叹无言谁会凭栏意,又有谁能知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这是对独自倚栏、希望成空的慨叹,也是不见心上人、难诉情怀的凄凉感喟。

  下片直抒胸臆,抒写了为心上人死而无悔的坚贞执著的心怀。词人为了排遣内心深沉的离愁之情,决意借酒浇愁,拟把疏狂图一醉,打算任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而且还要对酒当歌放声高歌抒发自己的愁怀,但强颜欢笑,却是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末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道破:春愁缘起相思,如此一波三折,激情回荡,颇具感染力。结尾二句是柳词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曾得到王国维的高度评价。王用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二境界,即献身精神,并说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

  全词抒情写景,构思巧妙,感情真挚,荡气回肠,颇具柳词的抒情特色。

蝶恋花阅读答案12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注

  ①豆蔻:植物名,开花。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

  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与《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分):已是红日高照的时刻了,少女才春睡醒来,慵懒地卷起帘幕,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燕在画楼阴凉中比翼齐飞的情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主人公孤寂无聊的心情。(2分)

  2.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是卒章显志,直抒胸臆。(1分)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2分)

  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1分)“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2分)

  赏析

  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油然怀远的情怀。全词感情曲折多变而又深婉不露,极尽婉约之美。

  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赠别》诗中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这句是笔意双关,合写初春和少女。下两句则分写。第二句,写到来,天气和暖,闺中少女起床后换上新做好的薄薄的纱衣。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使人想见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红日”句开始微微透出春闺中孤寂无聊的气息。此句写红日高照的时刻,少女才春睡醒来,穿好衣服,慵懒地卷起帘幕。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这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春风中燕双飞,而春闺中人独居,人不如燕,虽然不明说“恨”字,而意中怨恨之情格外深沉。闺中人不及空中燕,这一反衬,悲慨之感顿出。

  下片写少女由双燕齐飞触发的怀人情思。过片三句写少女梳妆之精心和首饰之精美。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饰物用青玉细细磨成的。极言首饰之华贵精致。所插花枝的式样新颖别致,是通常的'式样中所没有的。缀以巧妙制作的蜜蜂,栩栩如生,花叶上起伏颤动。“独倚”句中的“独”字与上片的“双”相呼应。凝望,全神贯注的长时间地眺望。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并没有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草平如剪”。以景结情,余韵袅袅,十分飘逸。必欲盛妆以后才倚阑眺远,可见她是满怀希望当天能盼到心上人儿归来的,但见到的还是只有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开始时越是满怀希望,而此时越是大失所望。可以想象得出少女极度失望的情状。此处以景收结,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谢逸的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复得晏欧之婉柔,此词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蝶恋花阅读答案13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而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C(3分)

  15.相同点: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②抒发的感情相同。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相同点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不同点4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

蝶恋花阅读答案14

  蝶恋花感怀

  (明) 沈宜修

  犹见寒梅枝上小。昨夜东风,又向庭前绕。梦破纱窗啼曙鸟,无端不断闲烦恼。

  却恨疏帘帘外渺。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心绪一砧空自捣,沿阶依旧生芳草。

  (1)上片词人写烦恼无端而生,实则有因,请简要分析。(4分)

  (2)请赏析最后两句中空自和依旧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⑴词人的烦恼因思念亲人所致。(2分)东风又至,时间飞逝,亲人远在天涯,相聚遥遥无期,只能期待梦中团聚;独守空房,寂寞难耐,脉脉思念之情却无人倾诉、无人知晓。(2分)

  ⑵空自既写出了捣衣时因无法寄送而产生的徒然无奈、心不在焉,也写出了词人因牵挂亲人而产生的散乱心绪;(2分)依旧既写出了芳草与往年一样萌生,也写出了庭院与往年一样冷清,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念之情依然长久、深重。(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这类题目可从诗人身世、题目、作品内容等角度来分析。诗人沈宜修,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她一边抚育儿女,一边支持丈夫谋求功名。丈夫仕途顺坦。这期间,多愁善感的沈宜修既为夫君的成功深感自豪,又常常牵挂和思念着远在他乡奔波的夫君。所写诗歌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从题目感怀来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是诗人心情的。那是一个梅花初放的冬日,啼鸟鸣晓。她闲步于清晨被薄雾笼罩的庭院,她的心绪有些无端。透过窗帘眺望远方,因看不到熟悉的身影,竟转为去怀恨那随风而动的疏帘。那条屋前的石级小道,因少有人来,开始长出凄凄芳草,这也让这位可爱的.女子心中顿生烦恼。可想而知,在她的内心,对夫君的思恋有多么深重。诗写得婉约淡雅,和她的身份与经历十分相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捣衣是为了给亲人准备衣服,可是亲人不在眼前,准备好的衣服也无法送达,所以诗人说空自捣,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自己的孤独与无聊之感,偏偏不解人意的芳草,依旧和往年一样生长,既用芳草无情衬出人的有情,又用依旧年年生芳草,写出诗人已不止一年注意到这一景象,也就表明诗人与亲人离别的时间长,也即相思之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蝶恋花阅读答案15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问题: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鉴赏: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

【蝶恋花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苏轼《蝶恋花·春景》阅读答案06-14

王诜《蝶恋花》阅读题答案11-12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03-29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2-23

李清照《蝶恋花·离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2-15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阅读答案及解析03-30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5-10

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1-11

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阅读答案及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