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时间:2024-04-17 16:54:58 登绮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重彩风俗画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1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案:

  1.B

  2.是按画面的空间的空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这样写因为:第一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第二能恰当的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所能成为中国画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2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热闹景象。

  B、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

  C、《清明上河图》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

  D、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2、下列各句中,不能直接证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春景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画中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也随处可见。

  B、在《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

  C、《清明上河图》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

  D、《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

  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的场景,作者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案:

  1、A

  2、D

  3、(1)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与场面。

  ①画中人物的穿着特征不应是北方初春季节;(1分)②进暖碳炉不是北宋人清明时节的生活习俗;(1分)③卖新酒也是中秋节前的事情。(1分)

  (2)清明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这里应该是表达政治清明的意思。(3分)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大度读人》阅读理解题附答案10-24

《征服还是被征服》的阅读理解题附答案01-04

《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阅读理解题附答案06-18

郭联顺《细菌和病毒》阅读理解题附答案01-03

《散步》阅读附答案10-17

《绝唱》阅读附答案05-17

高手阅读附答案03-22

项链阅读理解题答案06-19

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1-17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浅滩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