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

时间:2022-11-04 09:16:55 易经 我要投稿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欢迎大家分享。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1

  语言学思想时代紧密相连,是时代思潮的体现。《周易》中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深刻的就是辩证法,下面将从三个层面探寻周人的辩证思维。

  一、六十四卦映照出的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的矛盾无处不在,这一辩证思维早在四千多年前,周人就已经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我们从《周易》的卦象排列、内容等方面均可以发现周人辩证思维的痕迹。毛泽东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l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周易》的内容和结构也表现了矛盾的这两个方面。

  从《周易》的卦名上看,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所反映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螺旋式的发展形态,是辩证的。以乾卦为例,初九是“潜龙勿用”,到上九就是第六爻“亢龙有悔”,指事物已经发展到了极致,那么到“用九”,“见群龙无首”就是回到了初九的状态。乾卦借龙喻事,以龙的变化来象征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是从自然界的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取象的,阐述的也是一种循环变化。

  再从结构上看,《易经》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征。结构性原则是研究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易经》中,卦象所组合出来的图像,因为位置变化,会引起意义的变化。既重视单卦所代表的信息,同时也重视单卦在重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所代表的意义。既重卦象本身,也不会轻视卦象之间排列组合之间的关系。用卦象位置的交换来解释不同或者完全相背离的两两相对的矛盾状况。由于位置交换,而用来解释政治形势、人际关系乃至自然灾害、建筑结构等两两相对的矛盾的卦象,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二、“阴阳”交合展现出的对立统一

  《系辞传上》一开篇就描述了几组矛盾对立关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这里,“天地”、“尊卑”等都是常见的几对矛盾。这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则直接反映了周代人们的思想。

  后人对“乾坤”的解释,更多的是“天地”。《说文解字》中将“乾”解释为“上出也”,“日始出光”。古人认为日是阳精之气所聚,日气、云气、龙等,都是来源于此。而“坤”,本写作“川”,“谓水流下注,下注者积阴为地。”将“坤”理解为下注之水也能够与上出的日气进行对应。而《象传》中,对乾卦和坤卦的分别解释也印证了上述对天地的猜想。对乾卦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解释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天地之矛盾上升到君子做人处事、修身治国上的告诫。这就是将辩证法由自然界的矛盾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进行对人的启迪。

  三、《周易》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在《周易》的上一部分,“天”是指与“地”相对的客观存在,指自然状态的空间位置。在《易经系辞》和《易经说卦传》中,“天”的含义更加丰富,“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从八卦到雷霆、风雨、日月、寒暑、男女,将形而上学的运行规律,贴近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不再仅仅把“天”归为具有神秘性质的自然现象,而是具有人性的一些特征。

  《周易》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即天、地、人三才之道。要看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顺应了天地之道,这是在用“天道”来规范“人事”。周人承袭着殷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思想,崇尚“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春秋时期的人们动摇了对天道的崇拜。“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对于人事,人们不再遵从天道的安排,“天”从高高在上的神转变为了人类的`朋友,“天之爱民甚矣”,《左传》也曾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其实这里的“天所欲”,也就是“民所欲”,天人合一在这里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2

  关于《周易》观察天地万物变化而形成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先秦各家的天人学说虽对“天”的理解不同,但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是一致的。《序卦传》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前面提到《周易》的“三才论”体现的也是这种整体的、宏观的思维方式。人是万物中的一类,置身于天地之中,应仰观俯察天地变化之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发挥自身在天地间的作用,参与天地的化育,“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主张“顺乎天而应乎人”,顺乎天是顺应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应乎人是适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相配合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2)动态变化的发展思维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日日更新,没有一刻停滞。《周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变化流动的世界,因而《周易》是一部以动态思维来把握变化的书:“《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永远处在变的过程中,或者正在量变,或者已发生质变。量变在不断积累,质变在向倾覆或被替代转变,所以,不能躺在固有模式中固执己见而不思变革。《周易》中不断阐释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好的能变坏,坏的能变好,如今有利的条件有一天会变成负累和祸端,现在不利的条件会变成动力和源泉。《周易》提醒人们要具备动态思维,对外在事物和自身的变化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认识变化,适应变化,更重要的是要通于变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有了洞察变化的动态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就有了前瞻性。从而在变化刚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能够“知几”,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时行则行,时止则止,避免在浩浩荡荡的变化大潮中成为“逆亡者”。

  3)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

  《周易·系辞上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阳就有阴,有刚就有柔,有乾就有坤,有泰就有否,这些因素彼此对立,相互补充,并且互相转化,形成了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整体,这是宇宙的普遍法则。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道”。

  《周易·睽·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就是睽违、背离,是对立面。智慧的人会充分利用“反”来促进“正”,用“睽”来达到“和”。

  对于阴、阳关系的辩证认识,是《周易》思维的重要特征,阴与阳既存在此消彼长、相互推荡的对立关系,又存在彼此感应、相互吸引的融合关系,阳不能消灭阴,阴也不能除掉阳,因而阴和阳只有协调合作,和谐共存,才能化生万物。

  4)普遍联系的关系思维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方方面面有着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联系,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周易》思维很注重事物内部各层面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一个彼此关联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关系思维很重要,要善于理解分析和把握这些关系。

  卦和卦之间、爻和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局势”与“局势”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或者层次与层次、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关系,或者这些因素相互交错的关系。我们前面提到的卦和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爻和爻之间承、乘、比、应的关系等就是关系思维的体现。

  5)生克循环的平衡思维

  《周易·说卦传》提到的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的架构模式,体现了事物循环制衡的关系模式:“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宇宙间的事物是对待和流行的关系,共同形成动态的平衡。

  汉代易学将先秦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进行有机的联系与整合,与八卦数理相融合,形成了阴阳、八卦、五行、四时、四方等多种因素配合的时空统一的系统架构。其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被运用于中医理论而为世人所熟知。

  6)执中用权的中道思维

  行“中道”是《周易》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周易》对于“中”的强调与重视,我们在《周易》的核心思想部分已经进行了阐释,不再重复,此处重点讨论一下什么是“执中用权”。权是古代称量物品时挂在秤杆上的秤锤,我们也叫秤砣。当秤盘里的物体较重的时候,秤砣就需要向秤杆的外缘处滑动,物品轻的时候向内缘滑动,以此来达到平衡,从而称出物品的重量。这种根据物品的轻重来权衡出的秤砣的位置就叫作“中”,这个位置或远或近,但都与实际需要相对应,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是执中用权。这里面包含了“时”的因素,古人把这种与时偕行、知几通变的做事方法叫作行“时中”。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行为做事,尽量做到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道”思维。

【从《周易》看周人的辩证思维】相关文章:

《周易》中看周人的辩证思维08-25

《周易》辩证的易卦思想11-05

《周易》命名、演卦、成卦中的辩证思想08-27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09-20

看《周易》的心得体会11-02

从目录的角度看《周易 序卦传》11-20

从目录的角度看《周易序卦传》08-23

数学模型视域下看《周易》11-08

从目录的角度看《周易 序卦传》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