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锦城曲》

时间:2020-11-18 19:04:38 温庭筠 我要投稿

温庭筠《锦城曲》

  温庭筠的《锦城曲》抒写了蜀地丝织女工的艰辛劳动及内心的痛苦和怨恨,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刻同情以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恨之情。

  锦城曲

  作者:唐·温庭筠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注释】

  ①锦城:锦官城的简称,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后又用为成都的别称。

  ②簝笋:李贺《长平箭头歌》:“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笋。”九折:阪名,在四川邛崃山。山岩回曲,九折乃至,故名。

  ③杜鹃血:杜鹃苦啼,自夜达旦,啼血不止,血渍草木。见《埤雅》卷九。

  ④文君:临邛富户卓王孙女。后嫁司马相如。

  ⑤传说昔有蜀王杜宇,号曰望帝,宇死,其魄化为鸟,名日杜鹃。见《海录碎事》卷二二。

  ⑥相思子:红豆。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⑦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公孙述至鱼复,见白气如龙出井中,自以为瑞,因改鱼复为白帝。荒城:全诗校:“一作城荒。”

  【赏析】

  以四句为一绝,这一首诗分为三绝。

  第一绝一开头就交代了丝织女工所处的地理环境: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山是密聚的,这些阴森得形成青黑色的大山,不仅像竹笋那样攒簇在一起,而且都高得出奇,以至在这些群峰的顶尖上,闪耀着长年积雪的寒光。若站在这山巅上,还可以看到浮在云端的峨嵋、青城,都不过是和一簇簇的青黛色的蕨芽相似,它们聚在四周,多得如九曲萦回,迤逦得不着边际。诗人一开头就把在这样一个又高又险又无边际的蜀山的形势,以慑人心魄的面貌,推到了读者的眼前。山高险峻,对于游人来说,也许是美的,所以陆游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豪唱,极具诗意。然而对于远离家乡而又在此受苦受难的弱女子们来说,这就无异是无法逾越的重重封锁。而这也就正是为了拘禁她们而特地选此环境的。以如此险恶的巨大环境,来专门对付这一群弱女子,则她们之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弱女子,她们禁锢在这里,是绝对不可能再回到她们的耕地上去了。所以,她们所从事这种织丝之手工职业,就不能称之为“副业”,这也就决定她们具备了“工人阶级”的基本条件。其实,中国工业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带有封建制甚至奴隶制的色彩的。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工人阶级的这种状况也没有多少改变。中国工人阶级就是这样走了一千多年的历程。所以直到在中国推翻了帝制,夏衍在写《包身工》时,和温庭筠的这首诗,还是有惊人的相象。

  温庭筠不愧是杰出的诗人,他一重山色,几多深情。诗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直白地说出来,如“满街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那样,虽然明白,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他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地再现生活的艺术手法,他只是努力地如实写出锦城这个丝织工所生活的典型环境,让读者也一同顺从丝织女工忧伤的眼光去看禁锢她们的大山。这样,他虽什么也没有说,也不因主观感情而去改变客观的真实,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他只如实地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画出自然。这是因为他相信只要读者理解了丝织女工的感情,也就会读懂他的诗的。因此,要读懂像温庭筠这样的作家的诗词,就一定要设法进入到他为读者设置的特定的感情世界中去,如同诗中的主人公那样设身处地地去读,切不可采取无关疼痒的旁观态度,一看到作品中自然景物的色彩斑斓,就大呼他是唯美主义;一看到他用了“文君”、“相思”之类的字眼,就大惊是什么靡靡之音。他实在是一个最不爱空喊政治口号的作家,读读他的作品,倒不失是对于某些作品的一种纠正。

  诗人在让读者对此地环境有了一个轮廓上的概念之后,就把读者的眼光引向有名的锦江,目的是让诗很快进入主题,让读者看到另一批在江边濯锦的工人的劳动。他含着泪,但却是以赞美劳动的声调唱道: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巧”,当然指的就是所濯之锦了,说明了锦的色泽、花纹,巧夺天工,出奇的美。这是赞美锦,但更是对织锦工人慧心巧手的赞美。江风吹动着这精美的锦,恰似飘动着刚从天上剪下来的彩霞;那上面的花纹,又好像是满山绽开的杜鹃花。从字面上看,写濯锦的劳动和所织出的锦之精美,是非常生动流丽的,诚如苕溪渔隐说的:温庭筠是“工于造语,极为绮靡”的。但绝不能只看到他用词艳丽,就斥之为“无异陈梁宫体”,而要看一看他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例如他的这一联,却是深情地把对工人劳动的高度赞美和对工人命运的深切同情结合在一起来写的。工人的技巧是高超的,成品是精致的,然而命运却是悲惨的。所以他把“花”和“血”有意地联系了起来。锦上的花纹,也许正是蜀地的'映山红。而映山红又名杜鹃花,传说此花是由杜鹃鸟的血泪染成的。而杜鹃又是传说中的怨鸟。传说它思乡悲啼,常常泪尽继之以血。这一形象很像集中到这里终身都回不去的女工。这就告诉了人们,这些皇室、豪门、富户们穿的用的艳如霞、美如花的锦缎,正是织女们用年轻的生命和毕生的血泪织成的。这是深刻的揭露。温庭筠当年当然不懂得什么叫阶级,什么叫剥削,然而由于他忠于现实,而且具有同情女工的进步立场,这就使得他能这样深刻地写出了这样鲜明的阶级对立的本质。他这是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要深刻的,因为杜甫仅说出了阶级的对立和不平的悲愤,而“花上千枝杜鹃血”则更道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无异于直接告诉了工人:豪门衣上的鲜花,正是用女工们的血泪织成的。这里有巨大的惊心动魄的煽动力量。他是更为深刻地道出了阶级的实质的。这虽不是醒觉者的呼号,但也已是尸林里怨毒之蛇的蜿蜒了。

  第二绝承这一思想进一步写女工的悲惨命运: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杜鹃”两句,是花与鸟两种杜鹃的合写,诗人巧妙地从锦上映山红的花纹,过渡到林中啼血的杜鹃。然后借用杜鹃的传说,来暗喻女工们背井离乡,至死也不能回家的愁苦。从花之红,到鸟之血;从怨鸟的啼血哀鸣,自然地引入女工难眠的思绪。则这“夜叫思归”就包蕴了多种含义。

  这时如果窗外再传来了杜鹃的那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哀鸣,她们将会十分伤心。可见诗人是非常善于着景设色的。

  长夜过去了,尽管一夜不能入睡,可白天还是要照常劳动。濯锦的女工们由于思乡愁苦,神情呆滞,濯锦时只是机械地动着,眼前的流水渐渐地变成了思绪,它波动着,变幻着,于是出现了她的“他”,出现了爸爸妈妈,出现了虽然破落,却满是温馨的家。这“情不尽”是有一千个女子就会有一千种思念的。温庭筠可以说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懂得运用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大师。

  濯锦的女工如此,而织锦的女工坐在机子上,思想是不能开岔的。她们只有拚着生命的热力,把青春和心血都织进了锦里,直到她最后倒毙。她们没有作为女人的一切权利,只是老板厂房中的一架机器。元稹《织妇词》说:“东家头白双儿女,为解挑纹嫁不得。”他自己解释说:“予掾荆州,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自由民之贡户尚且如此,因卖身而失去了自由的女工就更甚了。这就是诗人说的“文君织得春机红”。这里他用了卓文君的典故,还有另一层意思,因为卓文君最后终于被遗弃,则司马相如当年的那一曲动听的《凤求凰》,也实在是等于欺骗。这和女工招雇的骗局也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