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

时间:2023-11-30 10:30:45 宇涛 汪曾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蒲桥集》、《晚饭花集》等。《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汪曾祺。本文主要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文章以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为特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

  原文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锦,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期间,我被打成,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0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

  读罢此文,方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汪先生家里面这种父子关系的状态,真是让我开眼。

  印象中,中国式的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关系,总是严厉的、紧张的、压抑的,三居室里面时常回荡着怒气冲冲的斥责,父亲(现在多半变成了母亲)严严地板着一张扑克牌脸。而古代人家里,大概是经常坐在中堂捋着小胡子,儿子们则是惊恐如老猫爪下的耗子,战战栗栗立于一旁。

  我的父亲曾经描述这种恐怖的家庭状态,他应该见过,虽然我们家不这样子。说是:上不是下不是,上下不是;左不是右不是,左右不是。

  这样子的家庭氛围,毫无亲情,父子形同水火,感情其实淡漠,大家都不愉快,生活质量其实糟糕。

  而王先生家里与众不同:

  首先是父亲的生活情调,装扮家庭的细心与智慧,使得家里面温暖、古雅、精致、丰富。给孩子做的灯笼风筝,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关爱。

  其次是父亲对于子女的学业,并不苛求,随其自然发展,即使是不督责的学业,最终实际也很不错。

  父子可以一块喝酒抽烟,可以合伙起草情书,可以合作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有危险的小秘密事情。

  国外讲求一个礼节:大人和孩子讲话,大人有必要躬身,和孩子的脸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有助于平等交流。这是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平等的文化。

  站在高的角度俯视整个历史长河的家庭,一辈辈儿的人们,其实大家的家庭地位是平等的,一个孩子生下来之时,天赋与他很多的权利,譬如生存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继承权,这些都是法律的姓氏予以保护的权利。而家族权利,即使他再小再弱,长大以后也是一房人家,入宗谱的,可以继承家业的,不可小觑。

  然而为什么在家里面会被打骂责辱呢?这里面有很多封建社会的文化理念在里面。

  首先是“子不教父之过”、“不打不成器”之类的思想在作怪,父亲们总有一种使命感危机感,然而使出的方法很野蛮暴力,实在不科学。

  其次是人对于弱小者总是容易去鄙视,自我膨胀,有一种欺负的欲望。还有我养活的人我有权去欺负。这两种都是恶念,是在可恶,该去革命。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里面,无论有理的没理的东西,其实多数是桎梏—一种不科学的不人性的不和谐的陈旧的存在,要学习汪先生家里的那种气氛:温情、平和、平等、爱!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2、学习通过日常小事、平实语言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味并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感知性阅读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2、浏览全文,了解文本

  3、读准字音,疏通文本

  笙箫?冥衣?狐肷?雕镂?强求?圭峰塔?郡坞县忻县

  4、整体把握,感知文本

  课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怎样?

  (1)两对(“我”与父亲、“我”与儿子)

  (2)亲密、友好、真挚

  二、理解性阅读

  1、“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1)父亲聪明绝顶

  (2)父亲很随和

  (3)父亲爱孩子

  (4)父亲关心我的学业

  请找出具体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2、“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

  关系不错

  表现在四件事情上

  a、学拼音给儿子回信

  b、儿子不跟我划清界限

  c、妥善处理儿子带同学回家一事

  d、对儿子恋爱的态度

  表明父子间平等、理解、尊重、相信

  3、“我”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意图是什么?

  (1)提倡家庭充满人情味,人际间没大没小,父亲保持一点童心

  (2)反对父母叫人敬畏,用自己理性的模式塑造孩子

  三、探究性阅读

  1、你认为父亲的“聪明绝顶”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吗?

  不是直接原因,但他的聪明对孩子影响很大,同时为下文写“多年父子成兄弟”奠定基础。

  2、你认为很多版本删去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合适吗?

  (1)合适的理由: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不能表明父亲的“聪明绝顶”

  (2)不合适的理由:不能把这一段看作只是写父亲的“聪明绝顶”,此外还写了父亲的爱好广泛、有爱心。

  3、你认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两对父子是否多余?

  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固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因为前一对父子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更能表现作者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

  结束语:家庭平等宽松,多年父子成兄弟;校园平等宽松,多年师生成朋友;社会平等宽松,多年路人成同志!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原文】相关文章:

汪曾祺豆腐原文10-25

汪曾祺 跑警报 原文05-16

汪曾祺《花园》原文及赏析02-16

汪曾祺大淖记事原文04-26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06-20

汪曾祺《跑警报》原文阅读05-11

汪曾祺《胡同文化》原文05-25

汪曾祺《国子监》原文赏读05-25

汪曾祺《冬天》原文赏读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