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

时间:2021-12-09 12:32:39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1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苏轼带着他的老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游玩。(开篇运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秋色宜人,也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庐山的空气真是太新鲜了,苏轼深吸一下,真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真是名不虚传!(对山的观察很细致,动静结合的描写形式,让读者也切身感受到庐山的美。)

  苏轼一边牵着老父亲,一边喊弟弟妹妹跟紧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过渡句运用恰当,自然引出诗人在路上欣赏到的美景。)

  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此以后,《题西林壁》这首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人们慕名而来,想亲眼目睹庐山的神秘面目是否和苏轼写的一模一样。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2

  今日,我去郊外观赏美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风景宜人的了庐山。山上到处都是云海,有时,云雾冉冉上升,将整个庐山淹没在茫茫云海中。有时还可以看到“瀑布云”的情景,有时它像涓涓细流,流入幽谷,有时又似奔腾的江河,汹涌澎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不光只是云海,也是“名人”,从山上汇集而来的.泉水,经过山川石阶,折成三叠,全长近百米。从高高的山头凌空而下,宛如一幅水帘悬挂在空中。

  我继续向前,穿棱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中,那些高山好像会“变脸”,横着看是壮观的山岭,而侧着看却成了雄伟的山峰。当你身处这景色秀丽的庐山之中,无论偿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望,所见景象完全不同,好像看见了一个个“变脸大王”,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又变成了那样。

  “哇!哇!”天池……这些壮观的景象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让人赞叹不已,美中不足的是我根本弄不清“庐先生”的真面目,是“如花似玉”?还是?我置身于庐山之中,却猜不透也摸不到它的样子,可真是当局者迷呀!

  这次庐山之旅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突然我诗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在石壁上刻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取名“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3

  在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苏轼坐着马车,和几个随从来到了薄雾环绕的庐山。

  苏轼远眺之时觉得那庐山真是连绵起伏、忽隐忽现,一走到山脚下时才觉得那庐山甚是壮丽、宏伟。高耸入云的庐山有了雾气环绕,更添了一些神秘感。

  走进庐山,苏轼闻见鸟啼,嗅见清风飘来的幽香,感到无比的清爽。他带着好心情,一步步走着,心旷神怡。

  苏轼走着,遇到了不少来庐山游玩的人,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神清气爽的样子,似乎都是受了庐山这块风水宝地的影响。苏轼寻了一位正努力爬山的人:“这世界,甚寒,您为何来此地游赏?”那人曰:“此地风水好,何不来?我想得知您其名?”苏轼道:“我姓苏。”说罢,苏轼即继续上山。

  到庐山之中时,发现这庐山似乎另有面貌——崇山峻岭,树木参天,山路陡峭,石头千奇百怪,永无尽头。因他又往上看,仍一望无际,不禁感叹道:“这山的真面目,我还真不知道,因为我仍身处在这庐山之中啊!”

【古诗《题西林壁》改写记叙文】相关文章:

1.题西林壁的古诗改写

2.题西林壁改写

3.《题西林壁》古诗

4.古诗题西林壁

5.题西林壁古诗鉴赏

6.题西林壁古诗注解

7.题西林壁古诗分析

8.题西林壁古诗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