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说明文

时间:2023-10-20 09:57:59 志杰 陶渊明 我要投稿

关于陶渊明的说明文(精选25篇)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特别是条理性极强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陶渊明的说明文(精选2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陶渊明的说明文(精选25篇)

  陶渊明的说明文 1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陶渊明的说明文 2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陶渊明的说明文 3

  陶渊明其人其文章与品格能够流传千古,依我看,正是因为一个‘真’字。

  有晋一代历来注重一个人的出生门第,而陶渊明正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代。按照门第来看,陶渊明极有可能步入官场后平步青云,如果他又可以‘聪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许陶渊明会荣华富贵一生,成为下一个石崇王恺。

  但也许是看透了官场污浊奢靡之风,无力改变却又不想同流合污。也许是顺应自己返璞归真的天性,陶渊明先后五次辞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园的幽居生活,超脱与俗人俗事,与山林鸟兽共休息。陶渊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与自然万物生灵休戚与共。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无视金银财帛与功名利禄,就算是连自己最喜欢的酒也喝不上,却写出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句子。做到‘悠然’——发自内心的快乐恬静。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结,单瓢屡空’的窘迫中说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无怀氏时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从内心,即是本真。世间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渊明却可以做到,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只要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论是满目萧然还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会被他忘怀,洒脱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这样,养养菊,种。种豆,写写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诗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隐’多年以求一官半职然而却终不得唐玄宗赏识,郁郁而终。我们也不乏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率真?这谈何困难,又谈何简单。看看陶渊明吧让我们这些‘鸢飞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陶渊明的说明文 4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先生率真直爽,又不愿抛头露面。就算是自传也以第三人称来写自己,不愿让后世评头论足。

  先生前期在官场打拼,对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憎恨不已。又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于是《桃花源记》顺利成章的出现了。这也许是先生的一场梦,或是连梦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先生为人淡泊名利,不愿再插手黑暗的社会。退隐一山、一水、一草屋;一花、一木、一田园。这些就是后期的先生。

  退隐后的先生不为形拘,不以物移、不慕荣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焉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桑麻的长势让他忧心,豆苗的稀稠让他牵挂,家乡的秋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舒展,纯朴的乡情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他的身心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虚静淡远,便是先生心性的写明。表明了他宁愿淡薄自处,甘于贫穷,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先生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先生虽然不追求功名利禄,但酷爱文章。先生著文章的目的仅仅是自娱,先生内心的确有会意,是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只能写文章给自己看。先生读书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但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三方面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但与谁诉说,告知与谁?

  先生前期不屈于命运,奋力拼搏,却一无所获。因为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先生决定退隐。看淡一切,自在终老……

  陶渊明的说明文 5

  东方微微露出日肚,薄雾笼罩着轻纱,江畔氤氲着水汽,一位步履轻盈,悠闲且得的荷锄人,信步走到农田,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他的豆苗长得十分茂盛,一片碧绿,但它的周围还有比他更高的杂草,在风中摇曳,他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指着那些杂草,好像在自言自语什么。半晌,他俯下身子,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锄去杂草,看出整齐的豆苗在风中摇曳,擦去了满头的汗珠,露出欣慰的笑容。

  山下,菊花遍地,色彩斑斓,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香气,香气扑鼻。这是因为这位荷锄人每天早晨起来收集干净的露珠来灌溉它们,他用手轻轻地锄去杂乱的枝条。你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且与虫鸟为兽,与日月为伴。夕阳西下一边金黄,淡雅如诗的菊花在秋风中笑傲,你扶起衣袖,拂去额头的汗珠,望着那南山上的云卷云舒,你且笑且叹,舒心惬意,任他官场沉浮,世路艰险,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

  头上,天使蓝的:脚下,花是黄的。这些迷人的景象都是他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他来到五棵柳树环抱的草屋前,哇,原来是五柳先生,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又怎么会搭理我这一个俗人你?

  你厌恶了官场的生活,才来到乡村,开始了你自己的躬耕生活,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田园生活。我懂你,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许你是被什么折服了,不得已才会这样;我懂你,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要不然你怎么能忍受得了南山的寂寞。我明白了,喧嚣的'尘世给了我梦一样的今天,却让我失去了梦一样的昨天。因为我的纯真,快乐早已被这世俗泯灭。我明白了,你孤独地守望着这座南山,不就是为了远离喧嚣的城市,你就在南山下享受躬耕的田园生活,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陶潜先生,你用辛勤的双手披荆斩棘,用辛勤的劳动美化生活,你用智慧的大脑,高洁伟岸的人格,熔铸成无数美妙的人格,启迪着我们的智慧,荡涤着我们的心灵,绽放出色彩艳丽的花儿。

  陶渊明的说明文 6

  黛烟迷蒙的山水之间,落英缤纷的桃花源深处,白衣老者,沐晖而立,衣若凡尘而气不然,虽孑然一身,却无牵无挂。

  春花谢秋零,秋水成春碧,沧海桑田,红尘滚滚,都于他无关。陶渊明,兀自立于历史长河之中,待后人,走近,走进。

  走进陶渊明,撷一枝上菊香

  秋色晚凉,月华如霜。沉静的山色,映着陌上秋菊,粲然绽放。山水之间,隐隐的淡黄,不带荣华富贵,无关名利纤尘。而这隐逸的秋色,却涌进陶渊明淡泊的心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夕阳渐红,飞鸟送归,撷一枝陌上菊香,轻嗅选隔尘世的清幽芬芳。走进陶渊明,便发现陶渊明于菊,不似苏东坡对竹的偏执,不似周敦颐对莲的仰慕,而是淡泊灵魂的相吸,隐逸之身的牵绊。“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沧海桑田的流转,红尘人境的喧嚣,他不在意,只须秋菊佳色,陌上芬芳,便可忘忧一生。他自己也似秋菊一枝,在天地间,淡然傲立。

  走进陶渊明,醉一室甘冽酒香

  陶渊明之爱酒,丝毫不亚于其爱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浓醉之中,诗仙李白挥毫泼墨,成千古名作。而醉后的`陶渊明,却留下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浅淡一笔,其中原因,便是心境不同。李嗜酒,是尘世里把伤痛暂忘的潇洒;而陶渊明,才是真正无牵无挂。“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一室酒香,他在山水之间品读真意,在沧桑中一醉方休。他不顾贫困交加,靠亲友接济而得美酒;他不惜挥毫泼墨,留《饮酒》21首,万古留芳。走进陶渊明,便发现他在淡泊中沉醉,却在世俗里,保守着清醒的面容。

  走进陶渊明,品一身淡泊心怀

  “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走进陶渊明,他的心怀似湖泊一泓,淡泊如水,他不属于五斗米的诱惑,辞官归隐。那一刻起,他的灵魂,便再也无关红尘。历史的时空,留下了他淡泊的一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的桃花源,才是陶公心之所向。看黄花垂髻,怡然自乐;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他的眸光穿越了千秋万岁,兴衰荣辱,都在如水的淡泊中,悄然凝住。走进陶渊明,洗荡一身淡泊杰,孑然前行。

  长河滚滚,岁月依然。依旧有秋菊佳色蹁跹,依旧有酒香醇浓甘冽。而那个淡泊的陶渊明,真性情,已定格在泛黄的史书中,待后人,走近,走进。

  走进陶渊明,愿尘世间的熙熙攘攘,无关于心。

  陶渊明的说明文 7

  他从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有着为民谋福的志向,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过只是参军,九品的小官。而后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对仕途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使他写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在《饮酒》、《杂诗》中他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日厉,抚剑独行游。”说明他一开始就有隐居脱世的想法。

  他过着安适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这,为生活他也不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为此他无怨无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开垦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几亩荒田,几间茅草屋就这样消失了。他曾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为此“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虽说家贫,但仍保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在去世前的两个月,写下相当于告别诗的《挽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挽歌(其一)》中写下:“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为自己归天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而他又在《挽歌(其二)》和《挽歌(其三)》中抒发对死亡的感慨与虚想。

  他死去之后首先是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了纪念他,写了《陶征士》。“靖节先生”的由来也就是他的好友给予他的称号,他的田园诗则更受梁朝太子萧统的推崇,可谓爱不释手。就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苏轼都是崇拜他的文豪,爱国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中:“须信采菊东篱,离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最高的评价。

  陶渊明,他永远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的说明文 8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800字篇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陶渊明的说明文 9

  夕阳西下,留下一片执着的余辉也渐渐隐去,皎洁的月光升上枝头,落在书顶,泻在笔尖,日复一日的循坏,使生活变得不像样子,天地间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吗?无奈的回想一圈一圈荡漾开去,投入历史的波流激起阵阵涟漪。

  他来了,带着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恰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迫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它绽放了压在了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立在田间之上。

  背负了太多的阴影,让他真的好累好累,岑溺于过去,也必将让失掉了现在与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去,离开这世俗的争斗,烦人的喧嚣而来到南山之下,采菊品茗,一个人闲适清净,与鸟为乐,与落英伴舞。。。。。。他是如此清闲快乐。

  他一定是寂寞的,他常叹息着与月亮饮酒。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让他在山间孤苦伶仃。在一个浑浊的世道上,他失去了改变一切的信心。他心中的那份高洁注定洗涤不净世道的污浊。所以,他宁可离隐山间,也不愿被凡尘所污染。没有人陪伴他的时候,他选择入梦寻求另一个世界。他踩着泪光漫落得路途,却更觉舒畅,至少那里不会有官场上的贪得无厌,不会有世俗的尔虞我诈。于是,他笑了……

  历史没有送去什么,他为如今的世道吟唱了一个陶渊明,一个在山间辛苦耕耘,紧衣缩食,而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者,一面反衬社会的明镜,在镜中,没有落英缤纷的诗境,还呈现出一种令人厌恶的腐臭,一面历史的'明镜照耀出了一个畸形的社会。何时,才有菊花开满地,面对南山而坐的闲情?这位山间采菊的老者,您何时才会了了心愿,何时才能不再孤单?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杯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栅栏。你认清米斗中的浑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的衣裳。我看到你笑着闪亮的双眸,眼神中也闪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隐匿着疼痛的勇者吗?

  我身处灯火阑珊的世道,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旁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陶渊明的说明文 10

  陶渊明令我最爱之处可能最初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吧,那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在这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这般。人们被金钱、权利、地位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沉醉在欲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而且随民所欲,任心去信。有着对于人生的超然态度,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态也让我为之敬佩。

  陶渊明爱自然,顺乎自然,也爱自已,他不愿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强求为难自己的本心,也不会去折磨自己的心灵。我想,这样最好。他就像一颗种子,洗心则净,活在繁花绿叶当中,逍遥自在。世俗的乌烟瘴气丝毫不影响他是明志,名利其实不足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因为只有心灵的'纯净才是最真实美好的,才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间,难道就是仅仅只为了名与利吗?有时想想真的不必要。真、善、美这些事物才会在凡世留下芬芳,铺洒温暖。

  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阴还早,快点行动;想说的话对着自已最爱的人,早些出口。不要让外界的纷扰,诱惑扰乱你的心,你的内心深处最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就怎么去做。哪怕会使你倾家荡产,在我看来,不足为过,起码你做过了,不再留有遗憾。不要顾及太多,不要再给自已找任何无关紧要的借口。

  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吧!大胆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则、规定、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一个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终。哪怕你不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这一过程,那,人生其实也就圆满了。我们做的我这多,为了什么,不就是让自已开心,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淡泊坦然,以欣赏的态度,一一平淡看过,走过。

  既然来了,那就做好个自己想做的人,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经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体还在,却仿佛没了灵魂,任金钱左右,浑然成了拜金一族。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找到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的真性情令我动容。即使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

  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然,这些,只有陶渊明做绝了。

  也许是天性所致吧,他的生活习性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的飘逸洒脱,在今天,也仍能从他的文字中体味一种隐逸之美。

  陶渊明的说明文 11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兼济天下大济苍生;他,归隐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他,对待生活那么随性自然。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他的固穷守节,他的安贫乐道让我感叹不已。

  他就如同他的菊花一样,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而就当我遇到这困境时,他,就如同这温暖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我。

  那一次,学校选取保送学生,保送本是我梦寐以求的,看着我的`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一切都达到标准,本以为这是囊中取物的事情,本以为可以光荣的获得这个机会。到了放学,我走向围满人的通告栏走上前去观看,可是通告单上竟然没有我的名字,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无情的风向我抽打过来,我安顿着自己的情绪,可是泪水不断涌出我的眼眶,但是为什么啊?我不断在心中问自己,我走着,天黑了,空旷的马路,昏黄的灯,飘曳的风,也在我心头打颤着。回到家中,走进房间,低泣着,翻着课本,忽然翻到《桃花源记》这一课,不由得想起陶渊明。陶渊明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啊。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恬静自然,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之后便归隐山林,我只被他的气节,被他的随性自然,不奢求感动了,面对如此人生,他竟能够从容应对,而相对于我的事情,比起他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的时代离我很远很远,而正是那来自遥远的温暖和鼓励盈满了我的心怀,“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我正如一朵菊花,一朵平凡的花,也有属于自己的香气,花朵再小,所发出的香味却能充满整个世界。

  忽然,一阵风吹在了我脸上,打断了我的思绪,风小了,变得温柔,也带了坚定的种子,播种在我心中。朦胧间,我又想起了陶渊明……

  陶渊明的说明文 12

  陶渊明其人其文章与品格能够流传千古,依我看,正是因为一个‘真’字。

  有晋一代历来注重一个人的出生门第,而陶渊明正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代。按照门第来看,陶渊明极有可能步入官场后平步青云,如果他又可以‘聪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许陶渊明会荣华富贵一生,成为下一个石崇王恺。

  但也许是看透了官场污浊奢靡之风,无力改变却又不想同流合污。也许是顺应自己返璞归真的天性,陶渊明先后五次辞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园的幽居生活,超脱与俗人俗事,与山林鸟兽共休息。陶渊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与自然万物生灵休戚与共。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无视金银财帛与功名利禄,就算是连自己最喜欢的酒也喝不上,却写出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句子。做到‘悠然’——发自内心的'快乐恬静。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结,单瓢屡空’的窘迫中说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无怀氏时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从内心,即是本真。世间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渊明却可以做到,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只要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论是满目萧然还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会被他忘怀,洒脱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这样,养养菊,种种豆,写写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诗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隐’多年以求一官半职然而却终不得唐玄宗赏识,郁郁而终。我们也不乏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率真?这谈何困难,又谈何简单。看看陶渊明吧让我们这些‘鸢飞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陶渊明的说明文 13

  世有一狂人,身处东晋时。

  其一狂也:随性自然。其入世时,做一小官,不喜拘束。闲来田中饮酒,迎官之时,不净手,不换官服,以此状态相迎。随性喜自然,永不会刻意改之。其真性情甚为坦然自在,吾欣赏其。

  其二狂也:厌浑浊之官场。人人皆希望入官场,其却愤然辞官。因何,另其宁入田园,不可入官场?只因,官官相护,官官奉承,让本想为国奉献的他,失望至极,愤然之下,放弃做官,而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其三狂也:时隐时官。41岁前,其希望为国为民,但是,一次次失望让其时隐时官。出世入世,有谁能看见其心中的惆怅与徘徊?在入世与隐居的分界线处彷徨不决,犹豫不定之时;在采菊悠然,饮酒论文之时;在心中失意,游玩山水之时,你是否希望觅一知音,将心中之苦楚,心中之彷徨,心中之失望,心中压抑着的一切通通诉与知音听?可惜,在此世间知音难寻。

  若是可以,吾真希望可以来一场穿越,与其相识、结交,煮酒论诗、论平生,四处游山、采菊,惜时不与吾,今日吾仅能赞其人,品其文,念其诗,赏其性。

  潇洒隐居的表面下,是无人得知的惆怅心。“举世皆醉吾独醒,举世皆浊而吾独清”,其虽喜酒,却又是这世间最清醒之人,同时又是这浊世中的`一朵清菊,这岂不是其之悲哀?这朵清菊不愿看见这浊世之污,以酒浸染,希望醉后不见这污浊,可偏偏成了清醒之人,亲眼见到了现实之残酷,眼睁睁地看着现实打破美好之幻想。

  为躲避现实,为保持清白,愿隐入田园。其文多述归园之乐,可为何乐中藏悲?是你放弃了入市,还是现实之残酷伤人太过,让你被节节逼退,无可奈何,失望至极?是你选择了田园吗?为何吾却看见的是田园选择了你?若非官场之污浊,若非对官场失望透顶,若非在官场之污浊之地已无立足之处,其岂会步入田园净地?若心中无犹豫,无入世做官之念,其岂会次次做官?若不是厌恶至极,其岂会终生不再入世,终生不再入官场?

  世有一狂人,浊世之清菊,此人乃陶渊明是也。

  陶渊明的说明文 14

  古往今来,任何生物无不是追权逐利的。花花草草会争抢着阳光和肥料充裕的地方;猩猩为了良好的配偶,无上的地位而生死一绝;有的人,会为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出卖节操。但有个人却把这种物欲生活弃之如草履。他的这种独特行事风格,高尚的情操,绝决于浊世之外的勇气与决心,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他理想的社会是鸡犬相闻,恬静和平的。虽然他所居住的房屋远离世俗,心远地自偏的。他的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身着短褐粗布,清茶淡饭,瓢篓皆空。但是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总有后人学之,却终断不了尘俗之念。北山移文中便有一周子,习隐南郭。初至,傲百氏,蔑王侯。待到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欣然归朝,裂荷衣。粗鄙市侩之象尽露。何也?以隐居为手段扬名于世,谋取富贵也。

  他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有自己一份坚持,更有自己的'信仰追求。喜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此人门栽柳树,人曰五柳先生。他,就是陶渊明。

  五柳先生心性如此,受不得官场的尔虞我诈,受不得繁华奢靡的京城生活,受不得为了利益所降低道德底线的事情——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辞官了,去了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地方,活得自由自在,潇潇洒洒。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着布衣,在田中耕种劳作,没有了繁琐的曲裾,袖衫。偶而奢侈得喝个一醉方休。“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翁品格高尚,虽贫虽苦,而乐在其中。

  陶渊明悠闲恬静的生活态度,品它千遍也不厌倦。陶渊明不屈从权贵的心性,品它千遍也不厌倦,陶渊明决然浊世之外的精神,品它千遍也不厌倦。少了这种精神,世上少了一缕清风。少了这种人,余学于谁?

  陶渊明的说明文 15

  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

  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

  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

  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

  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陶渊明的说明文 16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

  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

  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

  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

  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

  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陶渊明的说明文 17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陶渊明的说明文 18

  我不记得第一次听到陶渊明的名字是什么时候。我只记得我知道他是个诗人和田园诗人。

  我曾以为我了解陶渊明,但我总觉得他不令人满意。别人带了自己的酒给你喝,但他完全无视别人的感受,自己喝了。他对其他人说:“我要走了,你可以自己动手。”多么任性的陶渊明,你可以不在乎名利,但你要多多少少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以为我六岁时就理解了陶渊明。

  我想我又一次理解了陶渊明。我认为他是一个孤独无能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哪里有竞争,哪里有八卦,陶公能有这样悠然的心,我想一定是一个人静静的采菊;他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辞职。我已经问过自己很多次了,为什么他不能习惯。当我九岁的时候,我认为我理解了陶渊明。

  最近读《桃花源记》,我突然觉得他有这样的政治意识。那里有朴素的.民俗、可爱的农民、井然有序的生活和美丽的风景。许多人希望建立一个乌托邦社会,但陶渊明希望有这样一个天堂,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梦想,一个美丽的梦想,没有政治欲望,没有生活欲望。

  陶渊明,我想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他,理解他的率真,理解他的本性,理解他对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的说明文 19

  渊渊博学,明明之理,好一个陶渊明!

  初识陶渊明,是在学《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时候,陶渊明,陶渊明……细细呢喃这个名字,总有股莫名的熟悉感,好像似曾相识,也许是在哪篇文章上看过;也许是从老师口中偶尔听到过几次,隐约觉得他是一个博学之人吧。

  学完《桃花源记》,我不禁笑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描绘出这样一个似仙境,宛瑶池的世外桃源?是他的淡泊,是他的洒脱,是他的不羁!

  又识陶渊明,是在这篇清新淡雅的诗中——《归园田居》。他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过着清逸、自由的`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毅然选择归隐,不再徘徊于丑恶的官场之中,愿扛起锄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心中亦是坦然;即便“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也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再逢陶渊明,便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了。又让我见识到了他的淡泊,他的清明,他的豁达。当时在那个昏暗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名逐利,唯独他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也能安贫乐道,自得其乐,饮酒赋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的淡泊清明被世人所传颂,他那种恬淡、闲逸、人与自认合一的隐逸生活境界更是大家所向往的。所以才有了孟浩然的崇拜;白居易的敬仰;杜甫的欣赏;才有了李白的仰慕:“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陶渊明的说明文 20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说明文 21

  满山的菊花,包裹着白云中醉人的芬芳,穿着蓝色的衬衫,洗尽了铅花。陶渊明,穿越历史的迷雾,我要探索你独立的心,驶入你饮酒的河流。

  你才华出众,傲然挺立,有远大的志向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却选择了退休;你在诗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却不愿意再去抗争,反而选择了退缩,渴望平淡的`生活。你不想为了五桶米低头。在人死之前,你的心已经死了。你埋在菊花的芬芳里,感叹乱世之恶,放下历史的枷锁,我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了你。陶渊明,你出身贫寒,父亲早逝。你有很大的野心,想赢得眼前和身后的名声,但你向往山河之美和乡村的欢乐。

  迷失在背景里,深深的在桃源里。一个衣着朴素,相貌不凡的人慢慢走着,一阵风打在树上和桃花上。一瞬间,一棵树芳香四溢,遍地开花。你渴望在桃花源过平静的生活。《桃花源》桃林之美让我留恋,淳朴的民风让我感动。没有剥削压迫阴谋诡计。大家安居乐业。因为这个原因,你把激情埋在心里,把对和平与幸福的思考寄托在笔里。

  陶渊明,你像世间万物一样从我身边飞过,像风一样轻盈,像蝴蝶一样飞舞。回忆往事,你有畅快饮酒的心思,你有归田的勤快忙碌。很高兴认识你,你是我眼中最美的!

  陶渊明的说明文 22

  人人都想出世,唯有他想避世,成不了解救水深火热百姓的菩萨,也不愿做欺民的父母官,争名夺利的官场他不习惯,尔虞我诈的社会不适合他。本想鞠躬尽瘁造福一方百姓的他却无法与贪官为伍成为贪官们的'爪牙,毅然决定隐退过乐天知命的生活。

  关于陶渊明我了解的不是甚多,仅仅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吸引了我。“有志不获聘,终晓不能静”的悲思,使我看到他心系百姓,情牵国家的一面,按说归隐后会更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却不曾想还会忧心思国。

  倘若无法改变现状就改变自己,我不知道陶渊明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从出世到避世也不过是短短几天,生性耿直的他怎么会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想如果无法改变,就远离一切尘埃,成不了拯救人的人,那便洁身自好,也留下一些教人避世的方法吧!

  诗中常常提到酒,可我想他喝酒不仅仅因为爱酒,酒也是用来麻醉自己的一样方法,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喧嚣,远离功与利,远离官场,心是渴望静的。可他还在这世上生活,也还是一样的天下,当看到战乱,看到人民,便不由的感慨,无人会懂,那就举杯劝影,借酒浇愁,孤独寂寞,无与外人说!

  一生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坦然自若,一心追寻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让桃花开满心,让战争远离人群,这样,多好。世人封他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我想都不适合他,他不需要什么封号,他只是他,隐士中的君子,远离世俗的居士——陶渊明。

  陶渊明的说明文 23

  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可是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所以他是幸福的。

  陶渊明的说明文 24

  曾几何时,你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退隐官场;曾几何时,你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慨隐居山间;曾几何时,你挂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怀大志却又甘愿做一名隐士。对你,只有无比的钦佩和仰慕……

  风一样的来去,从官场到田间,你看破红尘,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宁愿抛下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隐居乡间,也不愿再次面对黑暗的社会。你选择了归隐之路,但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对光明的另一种渴望,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花开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他们说,你像是菊,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你把你的诗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但我觉得,是你的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流传至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并不甘于被囚于黑暗的社会中,也许正是你那种洒脱感染了我,让我在众多诗篇中一眼便识出了属于你的独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爱上了你的不羁。是你,改变了我对世事的看法。

  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但你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并不是不忠于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于苏轼的豪放,只是相对这些来说,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与世无争。

  繁花似锦,花开花落,你却甘于作一株无名的小草。我想,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另一种浪漫、豪放,更读懂了你的清逸,淡雅……

  陶渊明的说明文 25

  他是个喜欢天然的的人,他是个可以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是个就算是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东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在东晋,名人屈指可数,估计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吧,因为他的守志不阿?因为他的独立率真?因为他的任放中和?还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他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小人行拜?可能都有一些吧,所以我们敬佩着他,而最印象深刻的人也就是他。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向往的'是平静,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从他的诗中就能读出这种情感,比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是的大意是这样的: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可能这“鸟儿”写的就是他吧,从喧嚣,人心险恶的官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当然,这也是我的见解,可能“五柳先生”还有别的用意……

  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陶渊明的说明文】相关文章:

关于陶渊明的说明文4篇11-06

关于陶渊明的说明文(4篇)11-06

陶渊明的寂寞06-24

陶渊明《拟古》03-06

豁达的陶渊明06-22

陶渊明生平10-10

饮酒陶渊明08-11

陶渊明的故事03-28

陶渊明诗集10-28